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

從天啓二年開始建立師範學堂後,前期是一年就畢業,朱由校想等到教師基本上滿足後再實行兩年的學制。但一直到天啓八年,依然是一年學制,因爲根本就沒有教師滿足的時候。

天啓四年,在南直隸開辦了南京師範學堂,在四川開辦了成都師範學堂。天啓五年,在陝西開辦了西安師範學堂,在湖廣開辦了長沙師範學堂。天啓六年,在廣東開辦了廣州師範學堂,在福建開辦了泉州師範學堂,在山東開辦了臨清師範學堂。天啓七年,山西開辦了太原師範學堂,河南開辦了洛陽師範學堂。

天啓三年畢業的那一屆學生,在分配到各處學堂後,很多人都在天啓四年被朝廷重新召回,然後再派到了各地的師範學堂擔任教師。在師範教育中,對民族的認同感教育是第一位的,第二位就是官話的學習了。所有的師範生必須說得一口流利的官話,當然是北京官話而不是鳳陽官話。而且要求在任教時必須用官話教學,使學生至少要能聽懂官話。

天啓七年九月,朝廷將教育這一塊從禮部劃拉出來,正式成立了教育部,部長便是原京師大學堂師範學堂的副校長楊鶴。這人打仗不大行,但是抓教育確實是一把好手。各地師範學堂的建設和人員配置基本上是他負責的,事後無論是廠衛還是廉政公署,都稱讚其“賬目清楚明白,無一毫錯處。任用均以才德論,無有一例徇私。”

朱由校已經命令翰林院在聽取各方意見後製定了《教育法》,《教育法》規定,每年的教育經費,均由戶部按一年的稅收總額按比例撥款。天啓八年到二十年爲每年稅收總額的一成,然後再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增加還是減少。

這個撥款數額已經算是非常非常高的了,因爲全國的小學堂本來就不多,中學堂更是隻有十來所,所以大量的錢便被用來興修學堂。朱由校對楊鶴的要求是五年之內,各個布政司至少要有一所師範學堂,北京和南京要有兩所。每個鄉必須保證要有一所小學堂,每個縣要保證有一所中學堂。

《教育法》規定,所有年齡六歲到十五歲的大明男子或女子,均可以免費在國立小學堂學習兩年,如成績優異,則可以繼續免費在國立中學堂學習兩年。而其中成績優異者,則可推薦入京師大學堂或各省師範學堂學習。

這個成績優異,只能是按考試成績。所有弄虛作假的學生將永遠被免除進入大明學堂的機會,並且追繳前面免費學習階段學費的十倍,而參與作假的教師則永遠開除教師資格併入獄十年。

《教育法》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裡面有繁多的教師師德規範,象不得收受學生及家長禮物,象不得擊打學生臀部及手掌以外的部位或導致其受傷,象不得對學生收取任何費用或者利用教師身份獲得任何好處……教師只要有違反師德規範的行爲都會被永遠取消教師資格,並且會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

每個學堂都會邀請地方的開明士紳及有威望的人士組成學堂董事會,董事沒有薪資,權力卻極大,專門負責監督學堂的各項行爲,能夠對上級教育機構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有這樣一個機構對學堂進行監督,應該可以使教學環境更加純淨,教師也不敢有太多出格的行爲。

而學生中凡屬有忤逆教師管教行爲的,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會被永遠開除學生資格,並記錄在案,不得參與大學堂的入學考試及科舉考試。欺壓同學的行爲也會被直接開除,若是年滿十二歲,則會被送入遼東農場進行一年的勞動改造。

朱由校看到這個《教育法》草稿的時候,覺得對學生要求實在太嚴格了。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卻遭到了羣臣的一致反對。葉向高認爲,一個教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學堂,才能培育出真正對大明有用的人才。一個學生如果對教師都忤逆,對同學都期壓,那這個學生根本就不配讀聖賢書。

朱由校喃喃地說道:“難道我們不應該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嗎?這樣的學校不會壓抑他們的天性嗎?”

葉向高笑道:“陛下,學習本來是掌握技能的過程,也許有些人在學習中是快樂的,但那應該只有極少數,在這殿中的我想應該不多。白首窮經通秘義,這讀書之事,本來便是苦事,何來快樂之言。”

朱由校不死心地說道:“日後我們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足夠多的學堂,所有的學生都會進入小學堂,中學堂裡學習。總有些人是不願意學習的,那時怎麼辦呢?”

葉向高道:“要到這一天,不知還要多少年,老臣是看不到的了。只是老臣覺得,小學堂便是掌握基本的書寫和算術方法的,這當然最後要讓所有人都懂才行。但中學是爲大學選拔人才的,爲什麼要所有人都進中學堂學習呢?有些人天性便不愛讀書,那我們讓他們懂得民族大義,知道要愛華夏,愛大明,愛陛下便可,會寫自己的名字,會看看書報便可,簡單地算數記賬,不會受到商人欺負便可,何必要學那麼深呢?對他們又有什麼好處呢?”

朱由校道:“可是到了那個時候,你即使是種田,還是做什麼事都要一定的技能,而中學堂便是學習其原理的時候,不學又如何能夠在這世上立足呢?”

徐光啓上前道:“陛下,掌握某項技能,並不一定需要知道原理的。象我們的鋼廠,那工人只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如何做就行了,而鍊鋼的原理要知道做什麼呢?小學堂學習之後,便可以在鋼廠先實習一段時間,然後就懂得了流程,自然就成爲了一個合格的鋼廠工人了。”

各種求,謝謝支持!作者覺得現在的普及高中教育其實並沒有必要,而普職分流纔是正道。而很多的學生,其實是他們身後的家長卻把職高視爲沒有面子的學校,這嚴重地阻礙了我國高級產業工人的發展。

第一百一十三章 閉城大搜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規討論第兩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學(一)第十一章碧雲寺遊記第四十九章 造幣機來了第十八章選遼民入軍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駕法律之上第九十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婦女兒童保護法》第十二章 橡膠與大洋洲第兩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學(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穩定軍心第七章 清京營第一百零二章 避諱之爭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兩百二十二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下)第兩百七十七章 北大年的漢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場第十章袁崇煥的旅程(爲感謝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一併謝謝各位親的支持!)第一百二十二章 覺華島之戰(下)第八十四章 大戰之前第兩百零六章 收復河套(十一)第三十七章 請陛下重收礦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兩百七十一章 軍事安排第兩百五十四章 僱傭軍二旅第六十六章開學演講第一百零五章 陰謀第九十一章講道理的白健森第六十九章蓄勢待發第兩百二十一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中)第四十七章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降了吧第十七章 游擊戰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雞籠第十二章 挑選軍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八十九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三)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三)第三十五章近衛軍回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稅(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第六十九章蓄勢待發第五十一章 專利第一案(一)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藥包第三百一十三章 慘勝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一百四十二章 議院(中)第兩百四十九章 僱傭軍的組成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駕法律之上第三十二章 經撫之爭第四章又遇見你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二)第五十章總算全身而退第七十四章 查抄餘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劍指南海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擊與反追擊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戰端第兩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決定第十九章 對降將的處理辦法第二十二章 登基第三百五十三章 從歐洲到美洲第一百二十二章 覺華島之戰(下)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兩百零四章 收復河套(九)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第四十一章 新紀年第兩百九十二章 金礦拍賣第三百六十四章 歐洲亂象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應魁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後繼地貪污兩百八十六章 東籲局勢第二章 初見第兩百九十三章 銀行無限放款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學城的雛形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兩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動前奏第兩百四十七章 林丹汗歸降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八十章濟州島(二)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閉城大搜第四章又遇見你第十八章選遼民入軍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一章 朱徐初會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五十九章 黃花峪殲敵第四章又遇見你第七十四章 查抄餘波第四十九章 造幣機來了第七十七章顏思齊的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