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

環保局的官員負責管理兩件事,一是造紙用水的問題,造紙廠流出的水不能直接排入河中,而要用竹子製成排,然後裡面用紗網攔住,經過過濾後才能排入河中。二是對造紙樹木的輪伐問題,造紙廠可以砍伐樹木,但必須有計劃地砍伐樹木,當年砍伐多少樹木,必須栽種多少樹木,十年一個循環,這樣纔能有源源不斷的樹木來用。

地主們不大明白爲什麼要這樣,但學生先就有申明,不同意這樣的條件,那一切免談。沒有辦法,反正栽樹也不是很麻煩,那就栽吧。

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朱由校得到報告後很是高興,讓吳孟明和許顯純他們把事情的經過都寫了下來,以作爲以後推廣提供經驗。

而他最高興的則是楊漣的變化。楊漣已經從一個著名的諫臣(也就是噴子)變成了一個務實的官員。在盧龍裝病的事,對他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要知道,即使是不喜歡楊漣的人,也一直認爲他是個誠實可信的人。所以朱由校對他這種爲了辦事臉都不要的行爲非常欣賞,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臉面都不在乎了,那就是真的很在意自己做的事了。

在楊漣回京覆命時,朱由校升他爲督察院左督御史,賞他綢緞十匹,銀幣一千。而國文院也聘請他爲客座教授,請他有暇時來這裡講課。

楊漣在盧龍和蘭田所執行的就是朱由校的耕者有其田計劃。當然,這只是一個試點。就是想看,能不能讓地主們將財產從土地上轉到工業上來,這樣就讓土地兼併轉向賣地辦廠,財富集中到工業上來,總比他們不停地買地,農民無地可種要好得多。

從這兩縣的試點看來,暫時應該是比較成功的。但這要等到盧龍的水泥廠和蘭田的造紙廠真正賺到錢才能形成示範效應。這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得出結果。

天啓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早些,這才十月,京城已經開始下雪了。而這時平鄉縣大雪,積雪四尺。山西長治,大雪連下三晝夜,就連山東的文登、榮城都瑞雪三尺。

其實在八月盧龍,玉田大風雨時,徐光啓就和皇帝說過要預防今年冬天的天氣變化過大,而且他根據這幾年的氣溫統計情況,推測只怕後面幾年,冬雪會來得越來越早,雪線也會越移越南。

朱由校也是因爲聽到了這個警告才急着在北方試着推行耕者有其田計劃的。因爲氣候的變冷,會使得莊稼收成大減,佃戶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飢寒交迫之下,誰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當然,除此以外,朱由校還想着要從別的地方找到足夠的糧食。臺灣情況較好,現在除了供應新移民外,還有節餘可以運回大陸。但終究開墾時間太短,開墾面積太小,數量並不是很多。於是,朱由校把主意打到了炎熱的東南亞。

天啓四年九月,朝廷派出使者前往安南。現在安南分成兩大勢力,北方鄭氏,現任的最高領導者清都王是鄭氏第四代鄭梉,南方阮氏,現任的最高領導者仁國公是阮氏第三代阮福源。北方高平還有個莫朝,皇帝是莫敬寬。

使者是御史崔呈秀,他首先來到高平,朝見了莫朝皇帝莫敬寬。

莫敬寬見到崔呈秀第一句話就是:“天朝可以借兵乎?”

崔呈秀莫名其妙,堅持行禮完畢後道:“陛下,外臣不明白莫王的意思!”

莫敬寬道:“現在鄭氏叔侄相爭,正是一個好機會,我朝準備攻擊鄭氏,收復山河。如果能得大明相助,那我朝將會非常感激。”

崔呈秀在來之前,朱由校給他面授機宜,就是想要從安南得到大量的糧食。只要這個目的達到,可以任他所爲。而現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他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安南依舊爲大明所有,那要糧食不是更簡單嗎?

他心念轉動之下,便試探問道:“陛下,憑你朝兵力,不能趁着鄭氏內亂而一舉將之蕩平嗎?”

莫敬寬笑道:“當然可以,只是如果得大明相助,則我朝視鄭氏如土雞瓦狗一般。”

崔呈秀笑道:“要借兵倒也可以,只是不知道莫朝有什麼可以爲大明做的?”

本來莫氏能保有高平,就是大明干涉的結果。所以莫敬寬道:“只要能滅了鄭氏,則大明但有所命,我等無不遵從。”

崔呈秀道:“那不如這樣,莫王派一人,隨着我的副使前住大員,向南海經略商談借兵事宜,外臣繼續向南而行,可以助莫王一探鄭氏虛實。”

莫敬寬自然允許,崔呈秀叫來副使,將情況簡單地說了一遍道:“這是個機會,朝廷一直認爲安南抓在自己手中才是正道,所以你要把現在鄭氏內亂的情況報告給黃經略,他一定會考慮出兵安南的。”

他繼續自己的出使,前往鄭氏。而莫朝的特使前往臺灣大員,來見黃克纘,請求出兵援助莫朝攻打鄭氏。

黃克纘已經聽了副使的報告,他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明於宣德三年失去安南後,有很多人一直耿耿於懷,覺得安南本是中國領土,卻被黎氏竊據。而後安南又經歷南北朝,後黎朝到鄭阮對峙,大明都密切關注。如今莫朝想要統一安南,自然正合黃克纘之意。

他接見了莫朝特使道:“莫朝一直與大明友好,既然要剷除叛逆,那我大明當盡力相助。我們約好時間,由貴國從陸地出兵,攻擊鄭氏北地,我海軍出動,直接攻擊清化,這樣可以一舉將鄭氏殲滅掉,收復北地江山。”

莫朝特使自然大喜,他們沒有水軍,如果有大明的海軍襄助,那即使不能說穩操勝券,至少也增加了許多的勝算。

黃克纘召集海軍將領,商議援助莫朝攻擊鄭氏的事。衆將自然喜不自勝,自從和荷蘭人打了一仗後,臺灣這邊的海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戰鬥過了。

臺灣這邊海軍將領只有鄭吒和陳厚甫。兩人都想去安南,結果鄭吒通過威脅利誘,成爲了援助安南方面的海軍統領。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一百四十三章 議院(下)第一百零二章 避諱之爭第兩百九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三十五章近衛軍回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兩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四章又遇見你第七章白蓮教亂第三十三章 功罪一體第四十一章 新紀年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兩百二十九章 太子上學(二)第兩百六十七章 賊不走空第七十七章遼東大敗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十八章 情濃第二十七章京師大學堂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約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班牙人來了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一)第一百五十章 何騰蛟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七章 清京營第三百零五章 對宗教的管理第七十九章濟州島第九十八章 取瀋陽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第一百零六章守城第十二章讀書可以明理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八十章 法學院的講話第兩百七十八章 北大年請降第四十六章計劃有變,要守海州第五章 錦衣衛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前準備第四十三章 戰成 都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兩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九十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四)第一百五十章 何騰蛟第三章兵仗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蘇祿求援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裡津和喀山第兩百七十四章 進攻亞齊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劍指南海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長子繼承製第四章 移宮案餘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藥包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學城的雛形第兩百五十章 漢人不得爲奴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八十八修鐵路和製造流民第四十章 內閣的衝突第一百六十八章 溝通鬆遼第二十六章 京營拉練第兩百章 收復河套(五)第兩百六十一章 圍剿僱傭軍第兩百七十二章 西北局勢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萬古長如夜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二十章 遼事第二十九章 鉛筆第三十八章楊嗣昌的後勤策略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萬古長如夜第三十八章 以血還血第八十三章 兵圍遼陽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農部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貧窮第一百五十七章 蝦夷和苦夷第兩百四十三章 對羅剎國的擔憂第兩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五十九章陝西巡撫第兩百五十六章 修鐵路的人有了第十章 練新軍(二)第四章 平定西南(謝謝各位支持!還有一章專門感謝第一盟主!)第三章 魯欽的進擊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六十八章要錢不要官的滿桂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崗學堂調查第十章備忘與進展第三十八章 商業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十二章讀書可以明理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五十三章 帶路黨引起的思考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二十五章 東江清兵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