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講武堂

此事議完,葉向高道:“陛下,關於對儒家經典去蕪存精的問題,請陛下作出一些指示。”

朱由校笑道:“朕年紀尚小,對儒家經典研究不深。朕只是覺得,既然是聖人之言,那就只先將聖人之言斷句後再刊行,其它的就先不要理了。”

葉向高問道:“只刊行《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嗎?”

朱由校道:“先刊行這四種吧。刊行之前拿來給朕看一下。新式學堂的國文教材中選用的儒家語錄,最好是用一個個故事來說明道理,不是僅僅背幾句話就行了。教材編纂的基本原則是作爲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生活中應該遵守的社會準則,對於民族,對於國家的忠誠。少來虛的,多來實的。另外朕準備在學堂中加入一門學科,名叫《常識》,將一些基本的社會常識和生活常識告訴學生。”

葉向高不由頭大,基本的社會常識和生活常識是個什麼東西呀,你不說清楚,我們不好編呀。

朱由校似乎聽到了他的心聲,說道:“比如我們漢人的歷史呀,比如什麼是真正的孝,什麼是愚孝,比如飯前要洗手呀,洗澡有什麼作用呀,這些都要讓普通人明白的道理。”

葉向高繼續頭大,漢人的歷史他倒是門清得很,真正的孝也是簡單問題。可是飯前要洗手,我知道呀,但是那是爲什麼呀?洗澡除了讓人乾淨難道還有什麼別的作用嗎?

他沮喪地說道:“陛下,只怕此《常識》課本需要陛下親自來編纂才行,老臣才疏學淺,擔不了如此重任。”

朱由校笑道:“無妨,我先讓書記官記錄,然後將草稿交由葉師斧正。”

葉向高連稱不敢,皇上口授的草稿,潤色自己都要小心翼翼,更不用說是修改了。

畢自嚴看葉向高已經問完,於是上前道:“陛下,這銀行與農業合作社的合作問題,臣有一事不明。銀行臣倒是不擔心,只是這農業合作社是什麼股份制的商社,臣沒有命令之權呀。”

朱由校道:“農業合作社確實是股份制的商社,其股金來自於皇室,藩王,各級貴族。但實際上,有一半的股份是官員所持有的,所以農業合作社,其實可以算是戶部的一個機構。當然,它和戶部其它機構有些不同,戶部有監督權和建議權,而沒有管轄權。畢卿就按朕剛纔所說,掌握一個度,加強和他們的合作,但不得干預其具體運作。前期農業合作社的大量股金就存放在銀行裡,銀行可以用這些錢來放貸,賺到的錢可以給農業合作社分一些,但注意不能有太多壞賬。因爲農業合作社的業務展開後,是需要大量資金的。而農業合作社所需要的資金,對於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農業產出的重要性就不用朕來多說了吧。”

畢自嚴心想,不就是要銀行在農業合作社需要資金的時候不要阻撓嗎?這個農業合作社的定位很奇怪,而朝廷又給了它那麼多的優惠政策,銀行資金也要向它傾斜,它不賺錢可真是天理不容了。

孫傳庭上前道:“陛下,山海關的軍隊已經通過挑選,大部分在拱極城進行近衛軍式的訓練,那是不是就直接將拱極城的軍隊替換到宣府﹑大同﹑薊州、山西四鎮,而這四鎮的軍隊又調回到拱極城來訓練呢?然後是山海關的將領並沒有隨着來拱極城,那麼這次四鎮的將領是不是也照此例辦理呢?”

朱由校笑問道:“孫卿說說自己的看法。”

孫傳庭躊躇了一下道:“陛下,臣以爲,山海關的軍隊只將士兵替換是非常好的辦法,因爲遼西將領門戶之見比較厲害,而且原來的遼西士兵大多淪爲效仿的免費佃戶,現在將兵士與將領分開,有利於削弱遼西將領的勢力。而四鎮的衛所軍,臣沒有親自考察,並不知道戰力如何,但就臣於陝西時看到的情況,應該也不會比陝西衛所強得多少,所以臣以爲,這四鎮的將領和士兵都去掉其軍戶身份,直接變成民籍,然後於這四鎮重新徵兵,按近衛軍的建制就地訓練,再替換另外四鎮。”

朱由校問道:“但這次拱極城的只有士兵,將領問題如何解決?另外拱極城的士兵都抽調到了四鎮,京師防務問題如何解決?”

孫傳庭道:“拱極城所有士兵共八萬人,前次進行替換時,有六萬近衛軍新兵前住山海關。臣想將拱極城的士兵抽調四萬人,前往遼東,與近衛軍進行混合編排。那麼近衛軍老兵就可以抽調出兩萬人前往山海關,組成八萬人的大軍,在與山海關的新兵重新編組,留四萬人守山海關,另外四萬人到四鎮替換衛所兵。”

“而近衛軍老兵還可以抽調一萬人來京師,與剩下的四萬人混編,京師留守三萬人,另外兩萬人分成五千的小部隊,於四鎮訓練新招收的士兵各一萬五千人。這樣四鎮就各有三萬兵,可以在訓練後替換另外四鎮。”

“至於將領問題,臣覺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原來的軍隊中,確實有才能的將領,可以通過集中培訓,學習一些軍事知識,然後再分到各地軍隊中。另一種是加強武舉考試,考取後也加以培訓分配,但只能進行異地任職,形成專門的各級軍官,這樣就解決了軍隊中將領權力太大的問題。”

朱由校想,這意思就是都要通過集中學習,使得將領中的派系減少,象遼西將門那樣的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了。那意思就是要開辦軍校呀!這傢伙不會也是穿越的吧。

他試着小聲問道:“黃埔軍校?”

孫傳庭滿臉迷惑道:“陛下所說黃埔是哪裡?軍校之名不合禮儀,不如叫軍官學堂吧。”

朱由校大笑道:“那行,就在拱極城旁邊新建一所軍官學堂,名字就叫講武堂吧,專門用來培養近衛軍軍官。”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一百三十一章 滿桂結婚了第一百章 多鐸進京第三十四章再議收稅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論功行賞第兩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決定第兩百三十六章 《忠貞大將軍》第九十二章 兄弟鬩於牆第十二章 攻山第五章 坐着上朝(謝謝第一盟主朕躬欽處軍國事,特意爲盟主加更!)第九十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四)引子(主角不會重用東林黨,更不會重用圓嘟嘟)第三十九章 常識課本的爭論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爭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二十三章 開花彈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兩百二十一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中)第三百六十四章 歐洲亂象第九十一章講道理的白健森第兩百九十二章 金礦拍賣第三百一十七章 招兵事定第兩百四十四章 開始談判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準備戰鬥第五十章 專利法頒佈第二十一章 籌備報紙第一百三十九章 戴春風的演講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七十九章 問話熊廷弼(感謝第一護法朕躬欽處軍國事支持)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一)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一)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六章 對廣寧失守的處理結果第八十五章誰是鄭成功第二十三章 開花彈第三百零一章 曹變蛟第一百一十一章 遊西苑第三十七章 請陛下重收礦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五章 錦衣衛第兩百四十章 近攻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三十六章 東林應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兩百三十五章 太子上學(八)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八十八修鐵路和製造流民第十一章碧雲寺遊記第三十四章 收稅準備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頭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七十七章 捕鯨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十六章救兵來也第九十三章 大難來時各自飛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開啓民智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第六十章 秦軍第一百三十章 失敗的伏擊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三百三十九章 驛站第五十六章 孫屠夫的第二擊第三十章開平煤礦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一百章 多鐸進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寧願對你不好第十八章 情濃第一百二十章 覺華島之戰(上)第兩百五十五章 羅剎並不可怕第二十九章 鉛筆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七章 清京營第九十一章講道理的白健森第兩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十二章 橡膠與大洋洲第六十四章 顏思齊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十章 練新軍(二)第八十五章 孫得功之死第三十一章 《大明科學報》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曆法實施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二)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兩百六十七章 賊不走空第一百四十二章 議院(中)第八十七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