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孫元化不甘心地說道:“什麼電燈電話的,陛下指點一番,臣等也可以效勞。”

朱由校笑道:“電燈電話的,基礎現在是全無。朕要在研究生院重開一門新課程,名字就電學。到時候朕會把講義給你們看的,到時還有很多東西要和你們一起探討,衆卿終究見多識廣,說不定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

孫元化這才心理平衡了一些。他說道:“能得陛下的指點,是臣等最期盼的事。上次廠公說要造一種捲菸的機器,臣問他詳情,他也不清楚,說只能由陛下解惑。”

朱由校找到一根小棍子道:“大約三寸長,這麼粗,外面用一張紙,裡面是切碎的菸草絲,菸草不知道,那就隨便什麼絲都行,這就是捲菸的樣子。人力也可以卷,但朕想着用機器一來速度快,二來規格統一,所以要你們試着造一個機器出來捲菸。”

他想了想道:“手動的捲菸機大概是這個樣子:一個小木架,裡面有一個能移動的鐵桿或者木杆,一層牛皮紙。將紙和菸絲放在一起,然後推動鐵桿,牛皮紙就把菸捲成了一個小條,兩頭用剪刀一剪,就成了一根捲菸了。”

茅元儀道:“臣看到過這種手動捲菸的機器,臣舅家有一個,臣可以拿來一起研究。”

孫元化道:“那就好。不過這紙就用平日寫字的宣紙可以嗎?要不要造一種新的紙,專門用來捲菸。”

朱由校道:“用宣紙太奢侈了,而且只怕也不大適用,紙的要求是軟而薄,不如讓寶鈔司去造這種紙吧。”

魏忠賢道:“聖上,寶鈔司只能造草紙,只怕不能造出這種紙來,不如從別的造紙廠請幾個工匠來指導一下吧。”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不用,把研究院的學生派幾個去,那個宋應星帶着,去幫助寶鈔司改進製造工藝。”

畢懋康是研究院的山長,他說道:“陛下,研究院並沒有開設與造紙有關的課程,只怕這些學生去了也無濟於事。”

朱由校笑道:“一理通,百理融。學生學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方法。所謂觸類旁通便是此理。他們很快就能熟悉造紙的方法,然後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學來改進製造流程,或是設計出相應的機器,這比工匠們只知道固定的方法要好得多。”

徐光啓讚歎道:“陛下此言,可謂是說盡了學習的本質。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算是真正學懂了,學通了的學生。”

朱由校道:“這世界上知識太多,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學完。但擁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不管在哪一個領域,都能很快適應並且做出成績來,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孫元化又說道:“陛下,臣等一直將煤變成焦炭來鍊鐵,效果確實很好。只是煤變成焦炭後,有大量的黑色的油留了下來,這東西沒有用,好象還有害,臣要請陛下示下,這些東西可否深埋或者燒掉?”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這些黑色的東西朕給它一個名字,就叫煤焦油,然後煉焦時還有些氣體也是可以用的,就叫煤氣吧。你們把它們按性質的不同加以分離,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的特點就需要你們自己去摸索了。總之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用的,最多隻是放錯了地方,在這裡沒用,在別的地方可能會有大用。讓實習的研究院學生去搞,搞成什麼樣子都行,弄明白每種成分的作用,朕相信他們會給我們一個驚喜的。”

朱由校記得好象塑料就是煤焦油裡面的物質製成的,如果真的能製成塑料,那可就好玩了,塑料的用途太廣了,橡膠和塑料都能成功應用的話,大明的科技水平至少會領先世界兩百年。

當然,朱由校自己是不會制塑料的,就連原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但問題是原理中的物質他也造不出來呀,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分離呀,一切都只能靠研究院的學生自己去摸索了。

這時方從哲說道:“陛下,這抽水機倒是可以用來從河中抽水來灌溉田地,就是耗費太大。”

朱由校點點頭道:“是的,和水車比起來,他很不方便,而且還要燒柴,確實划不來。但是重點來在這裡,有些特殊的地方可能不好用水車,那這個東西就可以發揮作用了。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可以造出抽水幾尺的機器,那以後說不定就可以造出抽水幾百尺的機器,那用途可就大了。”

他接着說道:“畢卿,研究院的學生造出一個什麼東西,不要管實用不實用,都要大加鼓勵。就象一個嬰兒,幾個月大時我們根本不知道他能做什麼,但長大後可能就是一個勇敢的將領,出色的詩人,能力極強的官員。我們根本不知道現在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在以後會不會有用,所以先造出來再說。研究院門口寫上兩句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給學生提供他們需要的物資,他們的努力,說不定會改變這個世界。”

徐光啓道:“陛下,翻譯局已經將七千部書翻譯了一部分實用方面的著作,臣認爲可以先將這一部分書籍交由研究院學生學習了。”

朱由校問道:“翻譯了多少本書?”

徐光啓道:“楊主事說一共翻譯了機械和軍器的書共七十五部,另有礦冶和曆法書三十一部。”

朱由校道:“三年多時間纔有一百多部,翻譯局看來要加勁才行。將這些書全部錄製副本,將它們放入研究院的圖書館,讓學生自己選擇性地學習。另外繼續招收有意翻譯的人才,增加翻譯局的力量,儘快將這些書翻譯出來。”

徐光啓道:“遵旨,陛下,有《坤輿格致》一書,似乎與陛下剛纔所說的煤煉焦之事有關,還有許多如何分離各種物質之法,可以讓參與火柴,造紙,煉焦的學生先行研讀。”

請投推薦票,謝謝支持!

第三百一十二章 孫撫民的失敗第二十三章遷安新村第一百四十四章 呂宋的反華運動第兩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決定第兩百零二章 收復河套(七)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三十七章總參謀部的熊先生第兩百三十九章 遠交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直隸平地運動第七十一章再見故人(爲第一堂主“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第八十八修鐵路和製造流民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會議第四十九章 印刷機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稅(十)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長的科學研究第三章 魯欽的進擊第五十九章 蒸汽輪船第一章 心臟與手足第兩百九十三章 銀行無限放款第二十二章 茅元儀的妾室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班牙人來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煥再次出場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三百六十四章 歐洲亂象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一百八十五章 議東林第兩百九十六章 準備發行紙幣第兩百四十六章 僱傭軍第七章 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第一百六十章 東方領土問題第五章 錦衣衛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爲仇敵第七十八章 失廣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肅王第兩百六十一章 圍剿僱傭軍第兩百五十八章 拍賣開採權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明移民細則》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盜第兩百七十一章 軍事安排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覺華島之戰(中)第三十四章 研究院的新科目第三百零八章 全軍動員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爲仇敵第八十五章 孫得功之死第十五章 年前雜事第三十六章軍銜與勳章第二十一章 紅丸案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學城的雛形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規討論第三百四十章 田間話桑麻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一百四十一章 議院(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溝通鬆遼第一百七十一章 路通天下(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呂宋的反華運動第三十八章楊嗣昌的後勤策略第九章佈局海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查稅(二)第四十八章蘇州抗稅(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二十八章京師大學堂(二)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應魁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六十二章兵器的進化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二十二章 大明週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議院(中)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三)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六十章 減租遇到了新問題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稅(三)第兩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島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遊西苑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變第一百五十二章 遠洋艦隊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兩百九十九 科舉與文化第一百零六章 細胞學說第兩百章 收復河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