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徐初會

這些天以來,朱由校(爲免得讀者誤會,朱嘯啓以後都改成朱由校)已經瞭解了自己的基本情況。朱由校的母親去世後,他的皇帝爺爺把他託付給他父親的選侍李氏撫養。父親有兩個李選侍,也不知道怎麼分的,一個叫東李一個叫西李。撫養他的是西李。西李對他倒是不錯,有什麼要求都答應,只是她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他的太子父親身上,所以實際上管他的還是他的奶孃客氏。

這幾天他都呆在東宮,東宮並不是很大,叫做慈慶宮。他已經熟悉了東宮的基本結構,現在的目標是出東宮去看看。這天他對客氏說想出去走走,客氏不放心,就讓西李房中的太監李進忠帶了兩個小太監和宮女春桃跟着。

李進忠四十多歲,身材魁梧,沒有太監慣有的陰柔樣子。一見朱由校他就彎腰泣道:“太孫殿下孝心感天動地,足以告慰才人在天之靈。才人下世當有莫大福報。進忠受才人大恩,日後當爲太孫殿下盡忠。”朱由校痛哭三天而暈,這些天又做噩夢,大家都以爲他是傷心母喪。這個李進忠原名魏四,是成年後才進宮的,是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房中的太監,炒得一手好菜,加上做事精幹,很得王才人信任。王才人知道他改姓進宮後,許他可以復了原姓,不過現在他還是叫李進忠,一直是王才人的心腹太監。王才人死後,他隨着朱由校成了西李選侍的太監。前些天一直在外忙着王才人死後的事,這纔看到朱由校,淚就流了下來。

朱由校也有些感動,說道“李伴伴,你有心了。”心裡想着,初到此地,一個人總是要有自己的心腹之人才行呀。這個李進忠深受母親信任,且對母親和自己都忠心耿耿,心性看來是不錯的。應該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暫時可以信任的人了。

朱由校帶着四個人,向東宮宮門而去。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正好走過來,看到朱由校,避在路邊行禮道:“見過太孫殿下。”朱由校看向李進忠,李進忠道:“東宮少詹事徐光啓大人。”朱由校拱手道:“徐大人好。”仔細打量,只見其人氣宇軒昂,一綹鬍子長得極好,只怕與關羽有得一拼。只是眉眼之間頗有憂愁之意。

“不知徐大人到東宮所爲何事呀。”突然一激靈,這人名字好熟。上一世他對明朝瞭解不多,但徐光啓這個人倒是讀書時學過,是個著名的科學家。寫了一本好象和農業有關的書。於是立刻接口道:“不知孤可能幫上什麼忙呀。”這個人既然在中學課本里出現過,那應該很厲害,拉攏是第一位的。卻沒有想到,自己只是個十多歲的少年,自己的太子父親都是要權沒權,要寵沒寵。徐光啓如何會找他幫忙呢。

果然,徐光啓再施禮道:“不敢當太孫殿下禮。下官在通州練兵,今日回京來拜見太子,然後到兵部公幹。謝過太孫殿下了。”朱由校這時候已經想明白了,立刻改變策略道:“徐大人精於農事,有一事請教,徐大人可知道玉米紅薯和馬鈴薯嗎?”

徐光啓眼睛一亮:“玉米,是不是玉蜀黍?”朱由校也不知道,就把玉米的樣子簡單地說了一下,徐光啓點頭:“聽殿下所言,應該就是玉蜀黍了。紅薯倒是知道的,只是這馬鈴薯又是何物呀。”

朱由校道:“地上面長得和紅薯差不多,但地下部分比紅薯要小一些,是圓形的,所以叫馬鈴薯。”

徐光啓恍然大悟:“殿下所說應該是土芋,這個下官見過。不知殿下說這三物所爲何事呀?”

“想求徐大人一件事,孤居於深宮,錦衣玉食而不知農桑之苦。心常愧之。聽聞此三物皆能在冷旱之境而生,且畝產較稻麥要多。曾聽老者言說,如今天時比以前更是乾冷,尋常穀物收成大減甚而絕收。如能以此三物而代稻麥,豈不是能讓天下黎民免去饑饉之苦嗎?如徐大人能取得此三物之種,孤願於皇莊中試種,釐清栽種之法,識其水土之辯,以備日後推廣各地之用。”

徐光啓對玉米土芋倒是無念,因爲玉米畝產此時並不高,而土芋在他看來不過是一種比較新奇的蔬菜罷了。但紅薯他是深知的,紅薯又名甘薯,栽種易而產量高,既可以做蔬菜,更可以當糧食。好處極多。他曾經寫過一篇《甘薯疏》,詳細地說明了甘薯的益處和栽種之法。且提出不能侷限地認爲某種作物只適應某種環境,在改變環境後在人力的作用下也會使作物適應新的環境。朱由校這番話,正好搔到了他的癢處。使他對朱由校的看法迅速地從什麼都不懂的紈絝子變成了心懷天下黎民,深知世事的英明皇太孫。

於是他態度更加恭謹:“下官不敢當太孫殿下如此,紅薯又名甘薯,下官處正好有,並有愚作《甘薯疏》一文,簡陋之作,當可爲太孫殿下拋磚引玉。至於另外兩種,玉米隨處可見,馬鈴薯下官當派人儘快取來送與殿下。”

朱由校大喜,農作物倒在其次,不找他找別人也應該可以找到,但既然他是教科書上出現的科學家,當然不會只是在農學上厲害,以後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找他。想要攀登科技樹,這個人應該是很好的幫手。“徐大人願意幫忙,實在是太好了。孤平日嘗試格物以明天人之理,因年幼無知,常有疑問。聞知徐大人學富五車,他日有暇,當登門求教。”徐光啓連道不敢當。

朱由校又一拱手,帶頭向門口走去。李進忠也向徐光啓施了一禮,快步跟了上去。

第一百章兵器局裡論氣壓第六十九章蓄勢待發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十五章 鐵路與立法第六十七章 張家口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戰西班牙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七十五章 安南(十)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來了第十六章 選妃第三十二章 經撫之爭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兩百九十二章 金礦拍賣第一百零五章 陰謀第九十六章 樹倒猢猻散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三十四章 收稅準備第十章袁崇煥的旅程(爲感謝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一併謝謝各位親的支持!)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八章 進展第十八章 再驅東林第兩百七十四章 進攻亞齊國第一百章兵器局裡論氣壓第四十七章蘇州抗稅(三)第十三章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第七十四章 安南(九)第兩百七十九章 雲南備戰第兩百五十六章 修鐵路的人有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稅(十)第四十五章 蘇州抗稅(一)第兩百一十二章 收復河套(十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無條件投降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兩百八十七章 緬甸歸順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團歸來第三百零八章 全軍動員第兩百四十一章 漢蒙聯手第四十四章 敗奢軍第三十二章 經撫之爭第十章 減租行動在繼續第兩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島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嘗試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變東林第三十四章再議收稅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勢的失敗第五章體育鍛煉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第二十五章 東江清兵第九十八章 取瀋陽第兩百六十一章 圍剿僱傭軍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決定第一百一十四章揚州地震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軍學校第三百零六章 圍攻府衙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稅(五)第八十八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溝通鬆遼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十章 減租行動在繼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稅(三)第十七章 游擊戰第三百二十四章 皇帝很急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戰託木斯克第五十九章 蒸汽輪船第三十一章東林再驅方從哲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三十八章楊嗣昌的後勤策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穩定軍心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三章 大餅第兩百八十二章 再下萊林第五十七章 有關議院的設想第四十四章先下蓋州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七十二章談判(三)第五十三章 東林分裂第三百四十二章 還有這麼窮的地方?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軍學校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八十八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二)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三)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十八章選遼民入軍第四十七章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第三十四章再議收稅第四十一章 攻新都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轉變第七十六章 糧食問題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十六章 選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