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策問

乾清宮。

朱元璋端着茶盞,看着跪在金磚上的趙晨,面色平靜道:“這經濟控制論,是你寫的?”

“陛下,那是徐贗緒大半夜逼着我寫的,他說我不寫,他就要砍了我!”

趙晨心中媽媽批,昨天晚上又是一個沒睡好的夜晚,徐贗緒折騰了他兩個多時辰,剛剛睡下去,不過一個多時辰,又被朱元璋呼來喝去的喊到了皇宮裡。

“哦?那你寫的,可都是真的?”

朱元璋手中拿着這本所謂的經濟控制論,沒有一個皇帝,不想開疆拓土的,也沒有一個皇帝,不想讓自己豐功偉績,留給後人傳頌。

即便他是朱元璋,也不例外。

不過好在,朱元璋不是那種好大喜功的人。

“這個方法絕對是可行的,但成效會慢一些,畢竟需要時間來潛移默化,若是做的急了,那就只能屠殺了,可是如果把西域屠殺乾淨,那也不是我們需要的西域。”

“一個雲南,都移民三十多萬,要填滿西域,最少要移民三百萬過去,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趙晨搖了搖頭,他不是沒想過把西域屠殺乾淨,就像某個自詡和平化身,和平使者的國家,他們爲了一己私慾,建國二百多年,只有十六年沒有挑起戰爭。

反而人家真正本着和平發動的戰爭,被他們……

但那樣做,確實不是一個華夏人應該的事情。

自然,趙晨沒有受過儒家思想薰陶,但屠殺西域,後邊收尾工作,也是沒有辦法進行不是?

那麼大的西域,想要填充,沒有個幾百萬人口,根本不可能。

大明朝纔多少人?登記在冊的,不過五六千萬丁口罷了,便是中原大地都填充不滿,何況是外邊了。

“你這個辦法很好,不讓西域自己產糧食,而是從中原調糧食過去,這樣的話,他們確實會無法脫離中原的控制,一旦脫離,他們就會被斷糧。”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朱元璋微微點頭,他是贊同趙晨這個辦法的,時間,大明現在不缺時間。

愣了片刻,趙晨搖了搖頭,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都想到了,這個辦法,是最好的辦法,讓西域種植一些中原需要的東西,用來換中原的糧食。

一個不能產糧的地方,他有可能造反嘛?

一旦這件事情成了,就算他們要造反,也要提前幾十年謀劃。到那時,大明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山高路遠,從中原把糧食運過去,你知道路上要消耗多少?消耗的這些糧食,還是時刻都要消耗,而不是一次。”

“一千石糧食,不說從應天,即便是從西安府送去,到了西域,能剩下六百,都已經是極好的了!”

朱標在一旁翻看着奏疏,頭也不擡的給趙晨解釋道。

“而且,道路崎嶇,做起來或許連六百都剩不下。”

朱標跟着又補充了一句。

一千運出去,到目的地剩六百,這一來一回,豈不是要賠死了?望了眼朱元璋,內心暗暗思量道:“道路不好,我們可以修路啊。”

“修路?那又要給百姓造成多少負擔!真是妖言惑衆。”

朱元璋心口一痛,大明朝經過他二十多年苦心孤詣的經營,終於勉強走出了元廷的慘淡景象。

窮苦百姓也只是處於剛剛能吃飽穿暖的階段罷了,距離盛世,至少還有個三五十年的距離。

修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們可以修秦直道啊,我在西安的時候,以前的秦直道,現在還用着呢,只不過年久失修,不過那上邊是一棵雜草也看不見。”

“我知道一個東西,可以讓秦直道的泥土道路,變成鋼鐵道路,不被風雨所影響。”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工程是人做出來的,而且修道,那可是利國利民的大工程啊。”

趙晨原本還在考慮要開一傢什麼樣的工廠,現在好了,老朱把訂單都送到自己面前了,這要是不吃下來,那可太對不起自己了。

“說說吧,修道怎麼就利國利民了。”朱元璋頓了頓,秦直道,多麼熟悉的名字。

那就是騎兵的高速公路,大軍在上馳騁,五日之內可以從咸陽一路奔襲到靖邊關的秦長城。

這在戰爭時期,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朱標也是來了興致,利國利民,有功績的事情,試問一句,誰不願意做?

“首先,修一條路,利國是在朝廷調集兵馬糧草軍械等,戰爭時期,派兵馳援,若是有一條比秦直道還好的道路,大明朝的軍隊,從國都出發,十日抵達燕雲,十五日抵達遼東,二十日抵達大寧衛,秦寧衛。”

“如此一來,北疆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軍隊駐守了,只要有點燃烽火,可以借住城牆,抵住京師派兵時間的軍隊,足以應付。”

“北疆的壓力減緩,朝廷就有更多的財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安寧的環境,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發展教育,發展技藝。”

趙晨第一次在武英殿聽說要遷都的事情,他的否定態度是根深蒂固的,在他的腦海中,都城就應該在北平……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趙晨的感官發生了變化,首先要了解一點,爲什麼明朝的都城在北平,爲什麼朱元璋從始至終沒想過把都城遷去北平。

朱棣的大本營就在北平,那裡纔是他經營多年的地方,朱高熾想要遷回應天,只是他死的快了。

而到了清朝,他們爲什麼也選擇北平做都城?其一,北平原本就是大明朝的都城,在哪裡可以表示他們的正統性,那是明朝朱棣開始十代皇帝賦予的正統性。

其二,清朝是漁獵遊牧民族,一旦天下有變,在北平的話,他們隨時可以退出山海關,固守遼東,進退都在他們的控制中。

就好比元朝皇帝,在朱元璋北伐的時候,直接遁走。

而新中國定都在北平,究其原因就一句話,背靠老大哥,好辦事。

可轉過來,在明朝北平真的適合做都城嗎?很顯然,並不適合!

大明朝被北平爲都,拖進了戰爭泥潭中,久久難以自拔,一旦放鬆警惕,周圍的遊牧民族,就會如狼似虎的撲過來。

爲了守衛都城,再來個明朝那特殊標配的財政赤字,後果一語見地。

“再說利民,朝廷修路,這條路在非戰爭時期,允許百姓,商賈在上行走,運輸貨物,也可以加快各地的貨品交流,而貨物交易的多了,產生的稅收也就多了。”

“商人賺了更多的錢,就會生產更多的貨物,朝廷收了更多的稅,就可以修建更多的直道,直到某一天,境內所有的地方,都和京師緊密相連,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道路交通網!”

第一百一十章:不一樣的徐妙錦第一百四十四章:萬壽節(六)第一百四十三章:萬壽節(五)第一百零三章: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第一百七十一章:百戰老兵,孤苦無依。第一百二十一章:多嘴的丫鬟第四十章:出逃第九十五章:奇人?第一百一十九章:武英殿(終)第一百一十二章:徐家的存貨第二百二十九章:特區之說第一百五十三章:迎親,送親!第四十三章:狩獵時刻!第四十四章:獵人終成獵物!第一百一十四章:如火如荼第八十三章:東家要收我第一百七十六章:喪心病狂的地方官第五十三章:兇殺案!第八章:妖魔邪祟第四十七章:金融?第五十五章:新的線索,新的危機!第一百零六章:價格戰!第六十一章:落水!第三十五章:南下?北上?第四十章:出逃第二百二十二章:下井第九十八章:陪坐上桌第六十八章:又被抓壯丁?第二百一十三章:鹽引商稅第二百二十九章:特區之說第一百二十一章:多嘴的丫鬟第八十一章:拒絕,義女?第九十章:永安布行(下)第二百一十一章:朝會!第二十章:對賭協議!第四十一章:林妙楠!第一百二十一章:多嘴的丫鬟第二百四十二章:養廢了的朱允熥第二百五十二章:祖孫三代,腹黑遺傳第二百三十三章:文人風骨方孝孺第一百八十七章:凡我子孫,不得從政!第二百五十七章:不吃人爲什麼殺人第一百七十七章:周知府到訪第一百一十七章:武英殿(一)第三十二章:細鹽,細鹽,又是細鹽!第一百九十七章:宮外孕第一百四十二章:萬壽節(四)第二百五十三章:國法無情第七十一章:當街遇刺第八十五章:入宮!第二百四十九章:你個懦夫第四章:把坑填了!第一百九十七章:宮外孕第三十五章:南下?北上?第一百九十七章:宮外孕第一百六十四章:接頭成功!第八十四章:秦王回京?第四章:把坑填了!第二百五十六章:抉擇第一百五十六章:春宵一刻值千金!第二百四十章:風緊撤乎第一百一十八章:武英殿(二)第一百零八章:徐家有蠶?第三十六章:山匪攔路!第四十六章:徐增壽有顆財迷心!第十五章:兇手!第四十九章:幕後推手!第二百一十七章:徐小姐請回吧!第九十一章:又進衙門第八十六章:面聖第十四章:火災!第一百一十七章:武英殿(一)第一百二十八章:真假使團!第一百三十七章:白蓮教的生存之道!第四十一章:林妙楠!第一百一十一章:又是被打的一天!第一百二十二章:扒開頭蓋骨!第三十六章:山匪攔路!第二百三十七章:保護第一百三十二章:資本的付出與收穫?第二百三十八章:煤炭第一章:與雞同堂?第二百三十二章:李成桂的條件第一百九十九章:開刀!第一百七十章:行文衙門。第二十七章:百兩銀子換細鹽?第一百二十八章:真假使團!第九十章:永安布行(下)第一百九十八章:原始的血型對比第一百五十二章:不睡覺真的會死人!第四十七章:金融?第八十一章:拒絕,義女?第一百四十三章:萬壽節(五)第二百三十七章:保護第一百五十章: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第一百七十八章:負心多是讀書人。第二百五十六章:抉擇第一百五十五章:一波三折第八十二章:不睡覺會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