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徭役?”
朱元璋明顯神色一頓,目光暗淡的看着趙晨道。
“我個人拙見,朝廷既是公權力,也有個信任問題,民間百姓對朝廷信任,而這個信任,是有保質期的,一旦保質期過了。”
“朝廷還要按照以往的制度,耗費民力,必然會導致百姓不堪重負,看不見活下去的希望,從而流民遍地,揭竿而起。”
“廢除徭役制度,改爲僱傭,很有必要,朝廷可以出錢,其他的一切不管,做各種各樣的大工程。”
“百姓爲民,卻只是農民,實際上的百姓,乃是百業,織衣紡布,養殖雞鴨,小商小販,修修補補,乃至山上的樹枝柴火供應,這些的從業者,都是百姓。”
“如果朝廷廢除徭役,改爲僱傭制度,百姓農忙時,在家中忙着農活,農閒時,朝廷工程不斷,百姓可以務工。”
“也能貼補家用,而如今沒有大型器械,若是陛下真的要把都城遷往關中之地,首先要打通的就是與雲南的聯繫。”
“都城在應天,水路雖然駁雜,但云南和京師還算緊密聯繫,倘若都城到了關中,水路便只能棄之不用,而改爲陸路交通,崇山峻嶺,工程永遠不會斷絕。”
“百姓雖然活的會很累,但他們也有奔頭,對生活有足夠的期盼。”
“倘若陛下不改徭役政策,都城遷往西安後,想要打通陸路和雲南的聯繫,必然要召集民夫數十萬人。”
“歷時十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打通路上聯繫,如此的話,過度消耗民力,讓百姓不堪重負,看不見生存下去的希望,只會加劇朝廷和百姓,走向對立面的速度!”
趙晨倒是沒有危言聳聽,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天然就是這般,平衡很難,可打破平衡卻很容易,一旦打破平衡,結果可想而知。
雲南與關中,崇山峻嶺阻隔,除非朱元璋會放心沐家,可即便朱元璋放心自己的乾兒子,那朱標也放心自己的義兄,到了三代人呢?五代人呢?
還會那麼放心嗎?
而沐家,天高皇帝遠,崇山峻嶺阻礙,他們又會不會起不該有的心思,封鎖深山,自立爲王?
都城在北平的話,水路還可用,從雲南境內入河道,飄飄灑灑的來到應天,轉頭北上,進入運河。
整個大明境內,大江大河,南北走向的根本沒有,運河還是人工修建的,天然形成的根本不存在。
而西安那條線的運河,早就荒廢多少年了。
“你這可真是給朕提了兩個治國之策啊,讓朕來做選擇,好啊,好啊!”
朱元璋雙手背在身後,他放棄了繼續去看奏疏,因爲他感覺,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趙晨說的很簡單,但做起來,絕對不會那麼簡單,廢除徭役,只要一道聖旨,但改爲僱傭制,朝廷要每年花出去多少錢?
而另一條,改商稅,直接對半增長的商稅,又要面臨多少阻礙。
朱標似乎看出了老爹的心思,猶豫片刻,看着趙晨道:“你剛纔說的商稅,只說了十五稅一和七稅一,那三稅一是什麼?”
“三稅一針對海外貿易,所有出海的商品,除朝廷禁令的物品外,一律按照三稅一的標準執行。”
“海外的商品進入大明,一律按照二稅一的標準執行。”
趙晨要做的很簡單,在政策層面,給大明建立一個順差貿易的壁壘,本身海外的東西進入大明,就不是很受歡迎,如果再苛以重稅,那就更沒有什麼銷路了。
可大明的商品,在海外那是緊俏貨,元廷的市舶司,已經荒廢五十年了,也就是說,中原的物品,已經五十年沒有前往其他地區了。
無論他們把商品送到那裡,即便是三稅一,大明的商人也有的賺。
“陛下,其實我的三條治國策,還有一條沒說,就是……開海。”
趙晨頓了頓,他也不知道,自己說這話,會不會被老朱送去詔獄,開海,朱元璋的禁令是片帆不得入海。
這條禁令已經執行了十多年了。
多少人提議讓朱元璋開海,都被朱元璋給捏死了。
眉目上挑,揹着手的朱元璋轉頭看向趙晨道;“開海要做什麼?大明現在什麼東西都沒有,一旦貿然開海,商人們爲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必然會把物品集中,銷往海外。”
“如此一來,大明境內的所有商品都會漲價,物品嚴重匱乏,物資外流嚴重。”
“剛剛有點恢復的民生,又要被打入深淵!”
朱元璋對那些商人的脾性太瞭解了,他們爲了錢,爲了利潤,真的是沒什麼不敢做的。
“其實……這三條策略,只有前兩條是需要儘早安排的,開海的事情,陛下退位之前安排就好。”
吞了吞口水,他能感覺到,朱元璋一聽到開海,氣血上涌,怒氣升騰。
而開海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有許多需要朝廷去做的,海軍,水師!
“你給朕算一算,倘若每年招募三十萬民壯,時刻修橋鋪路,朝廷需要支出多少錢!”
朱元璋絞盡腦汁,他本就是小農思想,即便如今做了天下最大的地主,也改變不了。
廢除徭役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誠如趙晨所說的,那是開歷史先河,收天下民心啊。
“這種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且也不能以人數作爲基礎,還要看地區,金陵招募一個年壯,一個月要二十文錢吧,如果有些技藝的,至少要三十文錢起步。”
“但如果在其他地方,未必要這麼多錢,而且,朝廷修橋鋪路,也不是朝廷自己來做。”
趙晨躬身作揖道,這賬根本就不是算出來的,各地民情不同,價格也會有許多差異。
單單給個人數,鬼也算不出來啊!
“不是朝廷自己來做,那是誰來做?你來做?”
朱元璋瞥了一眼,目光凝視着。
“那也當然不能是我來做了,朝廷只管把任務分派下去,分派給布政使,布政使再分派給知府,知府分派給縣令,縣令作爲基層,去做這件事。”
“所有郡縣,同時動工,一個郡縣修一塊地,等到最後,朝廷只需將其連接起來,足矣。”
“而一旦出現貪腐的事情,或是公款私用,工程不達標。朝廷直接問責布政使,問責知府。”
“權力壓到最低,布政使頂着朝廷的壓力,知府頂着布政使的壓力,縣令要頂着布政使和知府的壓力,再派各地御史監察,由錦衣衛前往驗收。”
“作爲挑毛病專家的錦衣衛,驗收的過程中,只管挑毛病,不好的加強,好的加勉,差的直接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