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陸軍整編

如此多的銀子,放貸給了建築商行等這些急需擴大規模的企業,很快這些企業就會擴大招工的規模。尐說網5203187而那些企業招收了大量的工人,這些工人的工資會很快再次流入銀行。如此一來,這銀子就會在大明迅速地流轉起來,也會製造更多的利潤,更多的就業機會。

雖然銀行剛剛成立,效果還沒有出來,但是李峰知道,用不了幾年,銀行的威力就會顯現出來。

至於沈芳,李峰給他安排了一個北京分行的副行長位置。其實按照沈芳的能力,更高的位置完全可以,但是他只有二十歲,放在這個位置上鍛鍊兩年再說。北京的分行地位特殊,在天子腳下,資金量巨大,比別的省份要重要得多。李峰的計劃是讓沈芳在北京分行幹上一兩年,然後調到總行呆幾年,就可以放到一個省去當個行長了。

沈芳和沈福自然是知道李峰對他們的照顧,因此十分感激。因爲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一個沈家的下人,居然一躍之間就掌控了這麼大的家業。而且這建築商行和中央銀行的主要官員,都是按照朝廷的官員,享有品級的。在中國曆朝歷代,你家裡有多少錢不是本事,當了官,那纔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銀行成立,有了熊廷弼這個老搬磚的師傅,李峰就很輕鬆了。他每天的事情,無非就是聽聽報告,然後給大家講講銀行的一些制度。看到哪裡有不合適的提出來,然後一幫人就馬上將制度制定出來,去落實就是了。

這就是這些企業的好處,李峰不禁感慨,虧得是熊廷弼帶着一幫沒有被大明官場玷污的學生和商人在做,所以這些事情才能做得那麼順利。若是想官場上的那些鳥人一般推三阻四,這銀行的效率絕對會大大地打折扣。

熊廷弼也是意氣風發,六十歲的人,愣是活出了三十歲的心臟,一天到晚像個年輕人一般團團轉,走起路來虎虎生風。

半個月下來,大明中央銀行一切運轉都走上了正規,從六月份貸款的發放額度來看,銀行盈利那是板上定釘的事情了。而且由於金融特有的放大作用,這利潤還不會少了。

銀行這邊的事情差不多了,李峰便着手進行了皇家陸軍的擴建。陸軍從遼東回來,已經休整一段時間了,剛好武備學院的學生也畢業了,是時候進行擴軍了。

李峰報給朱由校的方案是皇家陸軍第一師整合宣大府、北直隸一帶的軍隊,擴編成第一軍。軍長由馬鐵擔任。皇家陸軍第一軍第一師駐紮在南苑,幾個團分佈在通州順義密雲等地,拱衛京師。第二師師部駐紮在宣府,也就是後世的宣化,幾個團駐守在張家口、赤城、延慶等地。第三師駐紮在唐山,幾個團駐守在山海關、薊鎮、遵化等地。第四師駐紮在保定,第五師駐紮在真定府。

第二師開赴開封,整編爲第二軍,防區爲豫魯一帶。第三師開赴西安,整編爲第三軍。第四師則是在瀋陽整編爲第四軍。

這四個軍除外,在北方地區每個縣城還保留着相當數量的地方守備部隊。這些地方守備部隊是那些衛所兵改編而來的。他們依舊進行生產和訓練,但是卻減少了一些,而且更加朝民兵的方向發展。

至於李峰,確實是像熊廷弼所說的那樣,忙得不得了。

軍隊剛剛整編完畢,皇家學院又開學了。

以前皇家學院成立的時候,李峰覺得一年一千人已經很多了,可是這兩年用人的地方太多了,現在皇家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後,全部都被分配到了各個工廠和商行以及遼東的官府中。即使如此,畢業的學生依然無法滿足需要。

現在皇家學院經過這兩年的擴建,已經成了一座巨大的城市,可以容納數萬學生居住和學習了。今年皇家學院招生達到了一萬五千人,從全國招收的學生,源源不斷涌向京城。現在許多有着秀才功名的人,也放棄了繼續科考的機會,報考了皇家學院。因爲參加科舉考試畢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想闖過去實在是太困難了。

而現在皇家學院的出路要寬得多,畢業之後,被分配到那些商行工廠中,俸祿優厚不說,還有可能成爲有品級的人。這對於那些讀書人的誘惑是巨大的,尤其是今年遼東和呂宋那邊,派去了大量的學生充當官吏,這個消息一下子就給一直對皇家學院觀望的學子們一針強心劑。於是,大量讀書人便涌向了皇家學院。

皇家學院的院長,還是朱由校,現在管事的是副院長徐光啓。

徐光啓這個人,當真是個人才,既能做的科學的學問,因爲做過官,所以協調組織能力也很強。他將偌大的一個學院,管理的井井有條,蒸蒸日上。到了這個份上,李峰也很少參與皇家學院的管理了,只是在大方向上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具體的事情,就交給徐光啓辦了。

但是李峰依然忙碌了,他忙碌的原因是武備學院從皇家學院裡分離出來,籌辦皇家軍官學院。

軍官學院的位置搬到了南苑,緊挨着皇家陸軍第一軍的軍部。這個院長還是由朱由校當着,李峰還是用兵部侍郎的位置兼任副院長。馬鐵作第一軍的軍長,兼任着皇家軍官學院的院長一職。

今後皇家陸軍學院的的學員,將會分爲三部分。一部分是從地方招收的學生,第二部分就是從部隊跳出來的優秀的士兵,第三部分就是對老式軍隊中的軍官進行輪訓。

朱由校對皇家學院很重視,他知道這事關大明的安危。而且新軍的作戰能力是有目共睹,依照大家的估計,現在新軍是一萬人能夠戰勝三到四萬建奴士兵,十萬左右的明軍衛所兵。尤其是李峰一戰定遼東,將建奴攆到了朝鮮;皇家海軍直達南洋,開疆拓土,這讓朱由校十分振奮,同時在國民之中,朱由校的威望也與日俱增。在大明中央日報的不斷推動下,朱由校已經被不斷神化。

一個人是需要信仰的,現在大明的百姓的信仰就是他們的皇帝。

在民間的傳說中,現在的皇上,是三皇五帝轉世,無所不能,假以時日,皇帝一定能夠將大明帶着走向輝煌。老百姓們有了信仰,幹活有勁了,心中都充滿了滿滿的幸福感。

就連李峰迴家之後,他的老爹老孃都念唸叨叨皇帝的好。李峰聽了老爹老孃的話,不由得哭笑不得,若不是自己,朱由校是原來歷史上的面目的話,估計這幫人都恨不得他早點死去呢。

但是,有一個人是十分不爽。這個人就是魏忠賢。

神化後的朱由校,已經不是魏忠賢能夠掌控的了。尤其是這段時間,客氏出宮生孩子去了,魏忠賢已經失去了一大臂膀。

朱由校見大明朝蒸蒸日上,因此便打定要做一個好皇帝,所以過問政事的時間便多了。如此一來,魏忠賢做手腳的機會便少了許多。而且,原先客氏在宮中的時候,還可以幫他在皇帝耳邊吹吹風,客氏現在客氏卻很少進宮,這讓魏忠賢十分無助。他也曾經去找過客氏,客氏這個老相好卻不搭理他了。指使人去打聽一下,才知道客氏居然是在家中養孩子,而且據說李峰從遼東回來之後,還去看過客氏。

偏偏這段時間馮銓又被他弄到西安當布政使去了,現在身邊能夠給他出主意的人不多。

他將顧秉謙攆走之後,魏廣微做了首輔,但是魏廣微這個老滑頭,在別的事情上,還聽他的話,但是一說到關於李峰的事情,就閉口不言了。不光是魏廣微,連其他的人也是。這些老滑頭誰看不明白啊,李峰現在聖眷正隆,又是皇帝的妹夫,關係鐵着呢,沒事還是不要參乎進去了。於是這樣一來,魏忠賢便衝九千歲的寶座上跌落下來。

只有新上任的內閣大臣刑部尚書邵輔忠和新上任的工部右侍郎韓清現在還聽魏忠賢的話,於是魏忠賢便將邵輔忠和韓清叫來出主意。

沒錯,這個韓清就是當初和李峰結了仇的那個韓清。只不過在李峰打掉了聞香教之後,他便低調地潛伏了,在沉寂一段時間之後,便投靠了魏忠賢。

魏忠賢正愁手下無人,於是便很快將韓清簡拔上來,三年多的時間,便將韓清從工部的一個清吏司提拔成了工部右侍郎。

魏忠賢將自己的苦惱說了說,於是便對兩人說道:“小紹、小韓,你們兩個都幫我出出主意!”邵輔忠摸着鬍子,一雙眼珠子轉了轉,轉頭問韓清道:“韓大人,你有什麼好主意沒有?”韓清一聽是要坑李峰,頓時就來了精神,立即眼中閃過一道陰險的寒光,說道:“義父,孩兒有一個主意,就算是弄不倒李峰小兒,也保證能夠噁心死他!”。

第39章 比試招親第424章 皇帝夢大明夢第252章 失手第80章 三個大佬第209章 拜訪劉安撫第255章 讖語第240章 交戰第403章 互相試探第413章 好學的朱由校第305章 可怕的對手第200章 犒賞部隊第396章 聞香教主第326章 新軍成立第295章 孩子出世第289章 開爐鍊鋼第394章 爭分奪秒第161章 一聲巨響第433章 轟他孃的第407章 勢不可擋第12章 月色撩人第123章 進展神速第394章 爭分奪秒第148章 你死定了第111章 鬥寶大會第249章 一封女人的來信第183章 策反第120章 好學皇帝第214章 搶瘋了第288章 九千九百歲第284章 中央日報第49章 對聯比試第430章 登陸東京灣第321章 初戰告捷第253章 聖姑的初吻第59章 終於贏了第25章 新的“發明”第449章 犯大明者,誅第14章 孝義雙全第402章 假途滅虢第435章 建奴投降第57章 最後一關第238章 新式武器第364章 遼陽之戰第135章 借刀殺人第121章 專利法案第452章 熱氣球第260章 破城第339章 天啓龍威炮第412章 君臣交心第313章 宋應星來訪第62章 咱一家人第434章 阻擊戰第157章 故伎重演第376章 薩爾滸之戰(二)第15章 還清債務第262章 一網打盡第123章 進展神速第144章 雄關漫道第75章 太監來訪第333章 信王就藩第84章 威脅利誘第332章 敵人還是朋友第431章 兵臨城下第186章 超級大魚第152章 悲催馮奇第392章 客氏遇刺第4章 黑衣小子第77章 何去何從第363章 蓋州登陸第141章 圖窮匕見第225章 應戰第351章 澎湖戰役第271章 開學典禮第37章 羣情激憤第454章 泰晤士河第331章 有人下毒第367章 大淩河之戰第320章 初次接敵第62章 咱一家人第113章 此鏡有毒第372章 打仗也掙錢第271章 開學典禮第132章 被人搶功第308章 客氏召見第322章 連戰連捷第358章 佔領馬尼拉第294章 新式步槍第10章 攜手逃命第405章 綁架羣臣第392章 客氏遇刺第71章 一場豪賭第452章 熱氣球第345章 整編第70章 來回奔波第152章 悲催馮奇第242章 戰術覆盤第192章 又一次大捷第357章 殺向馬尼拉第164章 敵人來了第377章 薩爾滸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