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朝堂激辯

現在建築商行那邊,最缺的是什麼?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高級的設計師。尐說網5203187要說造房屋,沈記出來的這些工匠們不是不會建,但是若是要建一些高檔的房屋,那就差多了。這就是工匠和建築師之間的差別。

蒯家世世代代研修的都是建築之術,而且都是爲皇家和達官貴人們設計府邸,那麼他們從宏觀佈局道微觀處理的把握能力上,絕對都是一般工匠們所無法比擬的。

這簡直是瞌睡來了,就有人送枕頭啊。李峰欣喜地拉着蒯桐的手說道:“如此一來,真是太好了!不知道蒯大人能夠給皇家學院送來多少人?”

蒯祥掐指算了算,說道:“只能給你十來個人,那些出師早的,在工部都有任職,或者在外肩負差事。還有些年輕的尚未學成,不能擔當重任!”

李峰連忙滿口答應道:“好好好,十個人就十個人,您趕緊將他們都叫來,建築商行虛席以待。”

拆掉了模板之後,工匠們壘上了磚頭,然後接着就是支模,接着澆鑄樓板。李峰採取的是整體澆鑄的樓板,而沒有用預製板來蓋樓,就是想到後世時候汶川大地震的危害。等到第二層的樓板和框架完成了之後,便可以進行第三層的修建。

方法很簡單,後世他的工廠在修建的時候,他曾經道現場看過施工,對於如何支模,如何捆綁鋼筋,都有印象。當然了在這方面他算不上是專業人士,所以爲了把握起見,他只好讓大家加大鋼筋的用量。

這樣一來,鋼筋就有些吃緊了。等到李峰詢問了福伯之後,這才知道,原來在大明朝,鋼鐵的產量很低,他們修建這些房屋用去的鋼筋需要幾十噸,爲了生產這些鋼筋,沈記的鐵匠鋪子連開了好幾個鍊鐵的爐子。只是這個時代的鍊鐵技術比較差,練出來的鐵含雜質多,還得經過進一步的炒制和鍛打,才能成爲鋼。

這也就是在沈記的作坊實行了流水線作業之後,加上許多的加工環節都用上了水力驅動,這才能夠勉強先運來了兩三噸重的鋼筋,後續的鋼筋鐵絲,還在生產之中。

李峰不由得感慨了一下,看來要想將這些房屋都建起來,還需要將鋼鐵工業建起來才行啊。鋼鐵和水泥,這兩樣東西,缺了一條腿都不行啊。

李峰在這裡呆了三天,就不得不返回京城去了,因爲皇帝下旨,叫他回去準備會見後金的使者。

將這裡的工作都交給了熊廷弼和蒯桐之後,李峰便和沈芳急急忙忙地回到了京城。

五月初九的一早,李峰便早早的起牀,趕去參加朝會。

今天朝會地方,沒有放在皇極門,也沒有放在建極殿,是因爲這次朝會是要會見建奴來的使臣。在朱由校看來,建奴建奴,不過是番外的野蠻人,不配在皇極門裡覲見大明的皇帝。

衆位大臣們武英殿裡參見完了皇帝之後,君臣先就遼東後金的局勢進行了一番分析。

原來,自從努爾哈赤被李峰在十三山堡炸死之後,後金的政局經過了一番動盪。最後的結果出乎大明大多數官員們的意料,並不是實力最強的大貝勒代善當了大汗,而是四貝勒皇太極取得了代善的支持,並於四月十九登上了汗位。

皇太極登上了汗位之後,便立即派遣了使者前來北京覲見大明皇帝,說是要議和。

聽到後金居然是皇太極登上了汗位,朝堂上頓時一片議論紛紛。這也難怪這些傢伙們搞錯,就是在後世的史學界,那也是一個迷。

歷史上,努爾哈赤死了之後,幾大貝勒之中,實力最強的,是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其中,大貝勒代善最有實力,也最有可能成爲後金的大汗,因爲他原先就曾被立爲太子,只是後來被廢了,但是他的他自己掌握正紅旗,兒子嶽託掌握這鑲紅旗,和他親近的侄子杜度掌握着鑲白旗。

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代善佔有優勢,但是結果卻是,最後不知怎麼的,代善就轉而支持皇太極,結果皇太極當上了大汗。

看着衆位大臣們一臉吃驚和不解,朱由校笑嘻嘻的說道:“諸位愛卿,你們知道嗎,在一個多月之前,就有人已經推算出,這皇太極會當上大汗了!”

“請問陛下,此人如此謀略,不知道是誰?”說話的是禮部右侍郎李彪,他是東林一脈,又在禮部,不知道李峰當初上的奏章之事。但是一聽到說有人能夠未卜先知,便連忙出來打聽。

朱由校笑嘻嘻地一指正躲在後面打瞌睡的李峰說道:“此人就是平遼伯李峰!”說罷,他便高聲喊道:“李愛卿,你出來給大家講講,你怎麼知道這個皇太極會登上汗位的?”

此言一出,大殿裡又是一陣騷動,衆人紛紛朝李峰看去,一個個在心裡納悶,這個小子年紀輕輕的,竟然連這也能算到,難道他真的是能掐會算?

嚓,我怎麼知道,老子後世來的,當然知道了。可惜這種話又不能說,李峰只好出來,對朱由校行了一禮,然後高聲說道:“微臣當時也是推測,因爲微臣聽說那皇太極心機深沉,頗有城府,與各個兄弟之間,關係最爲融洽。因此在這個時候,他就最有可能登上汗位。”

說罷,李峰又將後世從書中和電視裡對皇太極的性格分析拋了出來:“據說,皇太極此人,平生愛好看《三國演義》,尤爲喜歡裡面的謀略,在他的那幾個兄弟之中,韜略要算第一。而且,他這個人和別的建奴不一樣,其他的奴酋對漢人殺戮很重,但是這個皇太極則是很會籠絡那些投降的漢奸。他的手底下,打仗主要靠建奴將領,治理地方,則多時靠那些投降的漢官。因此在幾大奴酋中,皇太極的政績最好。所以,今天他當了汗王,對我們大明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們錦寧一線,應該加緊修建城池,鞏固防線。”

李峰說完,許多大臣都陷入了沉思,甚至還有幾人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哼,平遼伯此言過於擔憂了吧!”忽然從後面傳來一個有些質疑的聲音,衆人轉頭一看,卻是禮部侍郎詹事府少詹事馮銓。

馮銓走出來,對皇帝行完了禮,這才朗聲說道:“陛下,那皇太極此番遣使前來,必是商議和談之事。微臣以爲,那皇太極必定是爲我大明君威震懾,意欲歸化。”

此言一出,鴻臚寺卿展自重也立即站了出來,附和道:“陛下,那建奴的使臣遞交的文書上,確實有和談之意。臣也以爲,那建奴自從奴酋被炸死之後,已經知曉我大明天威不可冒犯,若我天朝能對他們待之以禮,感之以恩德,必能令那建奴重新歸順。”

此言一出,頓時又一幫子的老頭子跳出來,紛紛附議。

李峰一聽此言,頓時氣得渾身直哆嗦。尼瑪,這大明朝馬上就要讓人家給滅了,還要王道教化,待之以禮,感之以德,這是哪門子的傻子,家長沒看好跑出來瞎說八道啊。

朱由校一看李峰的臉色,便知道他的想法和這些人不同,於是問道:“李愛卿你怎麼看?”

李峰將臉色一正,十分嚴肅地答道:“陛下,這次那奴酋派人來,絕非是真心議和,而是來迷惑陛下的!”

“是嗎?”朱由校一聽李峰的話,眼睛瞪得溜圓,連忙問道:“李愛卿趕緊講給朕聽聽,看看他們要如何迷惑朕!”

“陛下,那皇太極此次派人前來,行的乃是韜光養晦之計,絕非是他們想要棄惡從善,打算歸順大明。”李峰朗聲說道,聲音響徹整個大殿。雖然他年紀不大,官職在這些朝臣之中,也是最小的,但是他卻毫不懼怕地侃侃而談。因爲他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情,關係到大明朝甚至是整個大漢民族的一場大劫難。

看着大家的表情,李峰知道有些人根本就不信,於是接着說道:“這個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從郝圖阿拉起兵之後,他們連番戰勝了大明,於是他們的野心越來越大,開始有了大圖謀。這個圖謀的是什麼東西呢?他們圖謀的是大明的萬里河山,他們也想要入主中原,取大明而代之!但是經過了前番在十三山堡一場激戰,奴酋被炸死之後,建奴內部不和,士氣低落,因此他們要便要來和大明議和。”“但是,他們來議和卻絕對是要歸順大明,而是要麻痹我大明,段時間內不要攻打他們,好讓他們騰出手來,去攻打朝鮮和北方的蒙古諸部。等到他們打完了朝鮮和蒙古,將身子養肥了,那個時候,就會回過頭來,狠狠地咬大明一口!”聽了李峰的話,頓時朝堂上陷入了一片平靜,所有人都在思索,考慮他剛纔說的那一番話。。

第283章 急行軍第399章 調軍入城第340章 縱橫馳騁第293章 太陽黑子第329章 收拾紈絝第338章 郵局開業第353章 朱徽妍的心思第104章 各方算計第66章 一筆大單第333章 信王就藩第344章 投降第27章 銷售一空第164章 敵人來了第405章 綁架羣臣第156章 “美人”之計第336章 鄭芝龍的消息第230章 晉升平遼侯第288章 九千九百歲第402章 假途滅虢第293章 太陽黑子第85章 馮奇登門第314章 大學生第26章 一頭涼水第88章 情敵見面第429章 和談條件第242章 戰術覆盤第81章 一個秘密第186章 超級大魚第222章 奠基第4章 黑衣小子第65章 馮家小姐第441章 塞北牧改第183章 策反第280章 顯微鏡第135章 借刀殺人第37章 羣情激憤第261章 聖物第181章 建奴夜襲第221章 裁軍失敗第292章 元旦論政第225章 應戰第144章 雄關漫道第364章 遼陽之戰第15章 還清債務第36章 沈佳歸來第281章 壞消息第20章 我要負責第248章 李大力被劫第235章 不服氣的韃子第64章 小別重聚第82章 獄中收徒第36章 沈佳歸來第212章 目瞪口呆第377章 薩爾滸之戰(三)第388章 李峰挖坑第454章 泰晤士河第166章 鮮血鋪成的道路第302章 驛站現狀第77章 何去何從第121章 專利法案第33章 開張大吉第301章 一堆爛攤子第352章 海上“曼古歹”第202章 仙師要收徒第244章 女子班第345章 整編第207章 招收學生第86章 各自盤算第235章 不服氣的韃子第357章 殺向馬尼拉第377章 薩爾滸之戰(三)第355章 第三艦隊第91章 木匠皇帝第175章 攻城開始第90章 遼東往事第60章 夜話前程第226章 力量比試第320章 初次接敵第129章 新郎被劫第136章 出發前夕第398章 一把大火第394章 爭分奪秒第166章 鮮血鋪成的道路第226章 力量比試第58章 謎底揭曉第450章 勇猛的大明騎兵第92章 肝膽俱裂第446章 有線廣播第424章 皇帝夢大明夢第42章 隔牆傳音第96章 開張大吉第48章 終於來了第387章 西方的使者第352章 海上“曼古歹”第82章 獄中收徒第371章 勝利會師第199章 風雨欲來第149章 乞丐軍隊第222章 奠基第259章 石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