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尊帝號

羣臣見高智謀又在替南王向皇上索要好處,頓時竊竊私語起來,人人都認爲南王富甲天下、位極人臣實在賞無可賞賜無可賜。

再次回到中樞當上了首輔的周延儒道:“陛下,‘南明’、大明是兄弟之國不假,以後恐怕要以平等禮儀相待,還是以大明爲尊恐怕不妥。”

朝中“戰神”系文官武將、勳貴們眼睛都亮了起來,他們心裡腹誹,如此簡在帝心的好主意怎麼讓外人周延儒搶了先?

吳襄反應很快,他馬上接茬道:“首輔大人高明,審時度勢很有分寸,臣以爲與其讓南王開口面南稱帝,不如由陛下主動提議南王尊帝號。”

見又被吳襄搶了先,樑廷棟趕緊道:“‘南明’大軍氣吞萬里如虎,連好戰的建奴都準備向‘南明’俯首稱臣尊南王爲帝。如果我大明還以宗主國自居未免貽笑大方,老臣懇請陛下放下天朝上國的做派真的以兄弟之國禮儀相待‘南明’。”

復出的周延儒早就看開了,知道大明照此下去國將不國,他願意向南王伸出橄欖枝,他奏道:“當年南宋、金二帝並存也算相安無事,以後大明、‘南明’禮尚往來談不上誰給誰納貢,兩國軍民、大臣也會樂見其成。”

歷史上的周延儒復出後對大明亂局束手無策,被趕鴨子上架抵抗清軍入侵時駐通州不敢戰,整日與幕僚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天天奏捷矇騙崇禎。

當然,這位首輔大臣的結局很不好,在崇禎十六年被皇帝勒令自盡,籍沒其家。周延儒死後,民間有歌謠日:“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

穿越者黃勝的攪局影響了太多大明官宦、百姓,今天的周延儒用不着抵抗清軍入侵,也就沒有必要帶兵出征,自然不會出現謊報軍功之事。

由於太多門生故吏投效“南明”並且有許多人得到了重用,周延儒也對南王心嚮往之,今天拉下臉來就是爲了掙表現,也是闡明自己願意投靠南王的立場。

吳襄走南闖北見識不凡,知道這個世界大得很,皇帝也不是個位數。

他出驚人之語道:“諸位大人莫要以爲帝號只是我大明有之,佛郎機諸國有幾個皇帝你們知道嗎?莫臥兒帝國難道不是皇帝,我大明又管得着嗎?大家不要自欺欺人了,和‘南明’平等交往乃是大勢所趨,兩國聯姻後關係會更加緊密。”

樑廷棟笑道:“南王掃蕩的東南亞諸國之中就有稱帝之王,‘南明’如此實力當然再也不能成爲他國附庸,陛下聖明,當斷則斷善莫大焉。”

崇禎沒想到議事會導致出現一個皇帝和他平起平坐,看着建言讓自己答應南王稱帝的大臣越來越多,此刻他心裡特別無助。

就在這時,六百里加急送來戰報,闖賊大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開封、南陽後乘勝西破潼關,再次攻入陝西,明軍防線土崩瓦解,闖賊不久佔領西安。

有了大片領地在手,又拿下了漢唐故都長安城,李獨眼的野望極度膨脹,他改西安爲“西京”,建國稱帝,國號“大順”,改年號爲“永昌”。

朝堂上正在討論讓大明皇帝承認南王稱帝還沒有結果,忽然冒出一個驛卒跳出來自封“大順皇帝”,羣臣怒不可遏,紛紛要求朝廷消滅僞大順國,逮拿妄自尊大的李自成千刀萬剮。

朝堂上亂套了,文武大臣的議論聲肆無忌憚,簡直無視皇帝的存在,他們認爲一個驛卒都敢稱大順皇帝,才幾十萬人的奴酋紅歹是也敢稱崇德皇帝,人口數千萬,帶甲百萬的南王爲何不能稱帝?

這也難怪羣臣,大明的執行力和統御力早就風光不再,以前令人生畏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又在崇禎手上被削減了權力。

在大明當官沒有了敬畏,皇權當然被漠視。況且皇帝由於被袁崇煥欺騙導致極度不相信文官集團,相互之間沒有了最起碼的信賴,久而久之大臣和皇帝自然離心離德。

文官武將發現在大明爲官如今很危險,去中原和遼東任職大有可能成爲炮灰,在京師當官攤上流寇、建奴的壞事也可能身首異處。

這些人精左看看右看看認爲唯有緊抱南王大腿才能夠保證安定和富裕,此時此刻人人出力爲南王向崇禎要好處。

閣老張鳳翼奏道:“陛下,老臣以爲南王稱帝后去遼東滅了建奴,北方會少了僞大清國,少了一個自封的皇帝。我大明上下齊心收復山陝、河南滅了僞大順國,自然會把那個夜郎自大的驛卒繩之以法,跳樑小醜也敢稱帝孰不可忍。”

吳襄道:“大明、‘南明’二帝聯手,這個世界誰能匹敵?假以時日定然做到不許出現第三帝國。陛下,臣以爲退一步利國利民,請陛下早做決斷。”

聽了吳襄之言,諸多大臣深以爲然,‘南明’、大明強強聯合假以時日橫掃世界根本不是癡人說夢。大臣們交頭接耳談論開了,一個個搖頭晃腦臉色紅暈。

現任兵部尚書陳新甲得到闖賊大軍拿下西安並且定都稱帝的消息頭皮都麻了,他知道再這樣下去人頭落地就是自己的宿命,他決定改弦易轍以後緊緊地抱南王大腿。

陳新甲跪下哭道:“陛下,我大明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啊!陛下,解大明困局唯有南王,唯有‘戰神’驕兵悍將能勝任,南王自成體系已經是無冕之王,陛下主動給予南王帝號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臣懇請陛下三思。”

老高第顫巍巍開口了:“陛下,老臣實話實說吧,南王已經成就帝業,此時大明予以承認乃是錦上添花爾,老臣懇請陛下早日決斷與南王結個善緣方爲大善。”

諸多閣臣和權臣都來闡明自己的態度,衆口一詞南王稱帝乃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羣臣逼迫如此,崇禎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大殿上的文武面面相覷,許多人知道已經得罪了天子以後在大明混官場恐怕吉凶難料,他們決定乾脆告老還鄉去“南明”謀發展。

第七百八十八章:在裡海邊建國第六十二章:牆倒屋塌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順”朝的喪鐘第六百九十一章:天草時貞第八百二十六章:新大明帝國第四百四十九章:心如止水第三百八十章:異域揚威第七百三十九章:集結兵馬第七百九十一章:獻禮第二百八十四章:展望南海第三百二十五章:大興土木第三百七十一章:再次出海第一百八十九章:兌換銅錢第一百零一十章:七品文官第一百一十一章:插手海貿第一百一十二章:飛百出獄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恩賞第二百五十一章:不殺婦孺第四百二十一章:攻破瀋陽第六百四十九章:看不懂第五百三十一章:崇禎期待第四百一十五章:誰主沉浮第六百七十四章: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第五百一十六章:登州陷落第七十三章:水到渠成第一百零五章:野戰完勝第五百七十七章:套住武納格第六百三十章:投資人第一百零九章:竹籃打水第四百五十五章: 幫助秦良玉第五百九十八章:不定期去揍倭寇第一百七十六章:重新做人第三百一十七章:寧錦大捷第一百章:一諾千金第四百三十章:阿敏授首第四十章:哭笑不得第八章:治病救人第二百五十四章:跟蹤追擊第六百九十三章:以武立國第三百三十四章:大奸大惡第七十四章:好詞好曲第五百六十四章:這個夏夜靜悄悄第五百六十二章:絕不拖欠第六十六章:過一把癮第七百三十九章:集結兵馬第八百三十七章:炮擊京城第四百一十四章:誰更悍勇第七百四十三章:掩護軍民撤退第八百二十三章:北上第七百二十七章: 事在人爲第六百五十七章: 緊張刺激第四十二章:黃家山島第六百二十一章:中央集權第七百三十七章:英明神武的王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順”朝的喪鐘第三百二十章:新裝填手第六百一十二章:流賊肆掠第五百七十章:刀光血影第二百九十三章:小有斬獲第六百零二章:吳襄的能力第七百八十五章:死纏爛打第一百二十四章:斬殺浪人第一百七十三章:明軍兇猛第四百四十七章:崇禎殺俘第五百一十六章:登州陷落第七百八十四章: 窮追猛打第五百八十九章: 放他們一馬第七百二十七章: 事在人爲第七百三十二章:鬆錦大會戰第八百章: 論功行賞第七百八十二章:正藍旗歸降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積累第七百三十四章:言者無罪第一百八十章:功課做足第八百四十六章: 發動總攻第三百二十六章:屏蔽海域第二百二十章:搶海盜船第七百三十三章:反常即爲妖第五百七十九章:流放海南島第六百九十八章:導火索第四百七十三章: 培訓在職軍官第六百三十章:投資人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積累第三百四十九章:熱帶土地第七百四十七章:入口劫掠第八十六章:運河縴夫第六百二十章:“戰神”不好惹第六十五章:香皂禮盒第六百九十八章:導火索第一百五十五章:含苞待放第二百一十章:集體利益第七百八十八章:在裡海邊建國第二百零五章:鬼哭狼嚎第八百一十九章:賊兵崩潰第二百零二章:勳貴報國第八百五十五章:打垮“戰鬥民族”第八百三十三章:將心比心第七百二十九章: 席捲遼東第八百零五章:李代桃僵第四百四十章:倉皇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