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得償所願

朱元璋祖孫三人都面色凝重。

他們並沒有懷疑陳景恪的話,火繩銃、燧發銃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

定裝金屬彈和機關銃的原理,他們也能聽得懂。

至於蒸汽機……溫差發動機都能有,現在再出現一個蒸汽發動機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極西諸國真的將這些東西研究出來……

蒸汽機驅動的戰艦、戰車,各種先進的火銃火炮機關銃……

面對這樣的鋼鐵洪流,大明幾無還手的餘地。

這時,他們不禁浮想起陳景恪方纔講的話:

國家是一定區域內的人羣,爲了應對自然環境和同類競爭形成的組織。

“後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更多糧食被生產出來,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他從家族圈養的百姓裡,抽調數千青壯作爲班底,纔有了北伐的壯舉。”

“天子並不直接管理百姓,而是由貴族代爲管理。”

“在同類競爭中,我們面臨着極西諸國的追趕。”

“他還只是商人,真正的世家豪強掌握的人口只會更多。”

“宋朝廢除了良籍和賤籍制度,採用了城郭戶和鄉村戶兩種制度。”

“隋文帝雄才大略,知道這種情況的弊端,就立法將士族藏匿的人口收歸國有……”

“當時的百姓掌握在貴族手裡,所以他們可以和中央相抗衡。”

陳景恪說道:“先秦時期,天子與諸侯王與貴族共治天下。”

“而掌握着人口的士族,又可以反過來威脅朝廷……”

“以應對可能到來的外敵,和必然會到來的惡劣天氣。”

“但他依然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奴籍。”

陳景恪說道:“大明面對的競爭,比歷朝歷代都更加嚴峻。”

“從這時候起,百姓成爲了真正的‘百姓’,初步獲得了作爲人最基本的權利。”

“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們即將面臨小冰河期。”

“有句話說的好,誰掌握了人,誰就掌握了權力。”

“糜竺嫁妹的時候,陪嫁的奴僕就有三千。”

“百姓向貴族效忠並交稅,貴族再將稅收按照比例上交天子。”

“這也就意味着,中央權力的增強。”

“以前沒有戶籍、沒有姓名,什麼都沒有的最底層百姓,第一次獲得了官面上的身份。”

“朝廷既然將他們納爲‘民’的範疇,自然要在法律上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和義務。”

即便知道陳景恪的話是對的,可還是難以做出決定。

“還要面對晉陝高原、河套平原,大面積荒漠化的極端惡劣局面。”

朱雄英嘆道:“當年我們的祖先面對着重重競爭,今日的我們也是一樣啊。”

“這個問題在唐朝依然普遍存在,良籍纔是歸屬國家管理的百姓,賤籍默認是世家的奴僕。”

陳景恪也知道他在擔心什麼,進一步解釋:

“陛下,百姓逐步獲得人權和朝廷中央集權,兩件事情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的結果。”

“但中央要如何管理這些百姓呢?於是編戶齊民制度就出現了。”

“這也爲秦國後續改革,並推行軍功爵制,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大爲意外:“哦,怎麼說?”

“更多的人口,開墾出了更多的土地。”

“兩晉時期可以說是世家政治的巔峰,每一家士族都圈養着數以十萬計的百姓。”

“被士族圈養的百姓就是士族的奴僕,生生世世無法脫離。”

“所以,留給大明的時間也不多了,我們必須要儘快提高生產力。”

“到了宋朝,這個問題纔得到徹底解決。”

但朱元璋卻依然面帶疑慮,放縱百姓自由,與他的認知完全相反。

“到了兩漢隋唐時期,世家豪強力量強大,他們圈養了無數的百姓。”

“說白了,中央繞過貴族,直接掌握了人口。”

“祖逖在沒有東晉朝廷支持的情況下北伐,靠的就是家族底蘊。”

“中央將這些多餘出來的人口和土地,直接納入自己的管理體系,不再交給貴族代爲管理。”

朱雄英已經徹底被說服,朱標也有些意動。

“但不論是城郭戶還是鄉村戶,都是直接歸屬朝廷管轄的‘民’,擁有法律賦予的權力。”

“官宦大戶人家僱傭奴僕,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蓄奴,而是簽訂契約的僱工。”

“契約結束,僱傭關係也就結束了,奴僕就可以恢復自由。”

“而直接掌握了所有百姓的宋朝朝廷,再一次完成了中央權力的增強。”

陳景恪略微喘了口氣,才繼續說道:

“先秦時期,天子和百姓攜手,與貴族相爭。”

“天子的權威進一步增強,百姓獲得了一定的權利。”

“兩漢隋唐時期,天子和百姓攜手,與世家豪強相爭。”

“天子權威再次增強,百姓獲得了更多的權利。”

“到了宋朝時期,貴族、世家豪強全部消失,朝廷在名義上掌握了所有的人口。”

“天子權威達到歷史新高,而百姓也終於成爲法律中承認的‘民’。”

“所以,中央集權促進了人權的發展,而人權的完善又反過來強化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說白了,天子拉攏百姓鬥敗了貴族、豪強,百姓向天子效忠換取了人權。

這個交換非常的合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央集權和人權的發展,確實是相輔相成的。

這時,朱標突然說道:“天子當代天行道。”

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後反應過來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陳景恪曾經以另外一個角度解釋過:

權貴官僚行人道,掠奪百姓財富壯大自身,最終導致國家崩潰。

朝廷應該代天行道,限制富人的財富,問富人多收稅,然後用這些稅去補貼百姓。

還說什麼,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云云。

想到這裡,朱元璋嘆道:“以前咱對你‘代天行道’的理論,始終無法認同,今日才明白其中深意。”

“天子的責任是國泰民安,百姓的祈求也是國泰民安。”

“只有天子和百姓齊心,才能對抗權貴官僚實現國泰民安。”

陳景恪也有些意外,他都快把這一茬給忘了。

沒想到,幾年前隨口忽悠老朱的話,竟然在這個時候照應上了。

完全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

“陛下英明,百姓的力量強大又弱小。”

“強大之處在於,一旦凝聚在一處,可改天換地。”“弱小之處在於,大多數時候他們就是一盤散沙。”

“天子擁有大義名分,天然可以凝聚萬民之力。”

“只有天子和萬民齊心,才能實現國泰民安的宏願。”

“但是有些人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比如宋朝皇室。”

“世家消失後,官僚士紳羣體應運而生,他們代替天子牧守一方。”

“然而這個羣體慢慢的又步上了前輩的後塵,上欺君下壓民。”

“宋室竟然不想着和百姓一起,限制官僚士紳的權力,竟然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宋朝立國短短几十年,土地兼併就超過了前朝一百多年曆史。”

“士大夫佔有國家大多數的土地,逼迫的百姓流離失所。”

“爲了解決流民問題,宋朝君臣又釀出了冗兵的惡果,最終爲宋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確非明智之舉。”

朱標插話道:“雖然人權日漸完善,但對百姓的解綁也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以對中央集權有利的方式進行。”

“宋朝時期雖然人口流動頻繁,但朝廷也一直在遏制這種行爲。”

“大明就算是要爲百姓減輕負擔,也不能隨意而行。”

陳景恪心中一喜,你這樣想就說明已經接受人權這個概念了,面上卻不動聲色的道:

“這是必然的,無限制的自由反而會導致國家的混亂。”

“大明也不可能給予百姓隨意流動的自由,但也不能逆潮流而行,完全不允許百姓流動。”

“陛下編寫了《大誥》,允許百姓持《大誥》告御狀。”

“然而以現在律法對人口流動的限制,百姓連家門都出不去,又怎麼告御狀?”

一方面鼓勵告御狀,卻又一方面嚴格限制百姓流動,這不是鬧笑話嗎。

百姓拿着大誥跪在家門口,你朱皇帝在應天皇宮能看到是咋地?

朱元璋表情那叫一個尷尬:“失策,這是咱有欠考慮。”

陳景恪假裝什麼都沒看到,繼續說道:

“財富兼併無法逆轉,只能遏制。”

“大明以後必然會出現大批失地百姓,他們會聚集到各大城市謀生。”

“這不是朝廷律法所能限制的住的。”

“不讓他們離開家鄉去謀生,就是逼着他們造反。”

“要麼他們就只能賣身給士紳大戶,從此脫離朝廷,成爲大戶的奴僕。”

“而大戶掌握了人口,就能反過來掣肘朝廷。”

“但如果朝廷不限制流民,任由他們聚集而無所事事。”

“正如陛下所擔心的那樣,必然會帶來種種問題。”

“作爲國家的最高領袖,您必須要提前預見到這個問題,並及早佈局解決。”

說完,他長出一口氣。

說了這麼多,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終於將話題繞回到了最初。

朱元璋眉頭緊皺,說道:“用工商業來承接失地百姓,此法真的可行嗎?”

陳景恪沒有直接說行不行,而是說道:“以我的智慧,只能想到這種解決辦法。”

朱標卻出聲說道:“如果景恪計劃裡的帝國體系能搭建完成,工商業必然會大興。”

“承接一部分失地農民,並不是困難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心存擔憂:“作坊都是大商人興建,百姓前去做工,豈不就受制於大商人。”

“掌握了大量青壯的大商人,不就可以效仿前朝權貴豪族,要挾朝廷了嗎?”

原來你是在擔心這個。

陳景恪反而感覺輕鬆了不少,說道:

“不一樣,前朝百姓委身於權貴豪族的同時,相當於失去了‘民’的身份。”

“也就是說,在國家的戶籍系統裡,沒有了他這個人。”

“他以及他的家人,都不再接受法律的保護。”

“他們的生死榮辱,全看主人的心情。”

“當朝廷律法不再保護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只能生生世世效忠自己的主人。”

“而我大明百姓去作坊做工,是以僱工的身份加入的。”

“不論他去哪一家作坊做工,都是大明的子民,享受大明律法的保護。”

“能當正常的‘民’,又有幾個人願意去當奴呢?”

朱元璋不禁點頭,這話他非常認同。

能當人,誰有願意去當牲畜呢。

陳景恪繼續說道:“但前提是,朝廷必須要保護百姓的利益。”

“當他們被僱主欺負的時候,朝廷能爲他們伸張正義。”

“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會心向朝廷,而不會聽僱主的。”

“這就是我建議設立僱工保障制度的原因。”

朱元璋頓時就懂了。

正如當年天子與民齊心協力,共同對抗貴族、世家豪強一般。

現在天子和民一起,對抗官僚士紳和大商人階層。

說的更直白一點,天子想要大權獨攬,就必須要給民好處,以獲得百姓支持。

這個好處就體現在,保護民的利益。

陳景恪繼續說道:“想要限制大商人的辦法非常多,別的不說,就一個稅收就能將他們拿捏的死死的。”

“稅務稽查司可不是吃素的啊。”

稅務稽查司那可真的是臭名卓著啊。

從成立那天開始就被天下人唾棄,每天都有無數奏疏彈劾它。

也就是朱元璋意志堅定,又大權獨攬,換個皇帝早就扛不住將它給撤了。

但稅務稽查司的戰果也確實很大,爲朝廷揪出了一大批偷稅漏稅之人。

一大批地主、豪商被抄家,讓國庫白得了一筆意外之財。

最大的作用還是震懾了地主和豪強階層,讓他們不敢再肆意偷稅漏稅。

表面看大明的耕地沒有增加,但實際徵收上來的稅額卻增加了。

以前大戶會勾結地方官吏,將賦稅轉嫁給百姓。

有了稅務稽查司盯着,他們不敢再這麼明目張膽,只能咬着牙自己交稅。

變相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朱元璋再次嘆道:“稅務稽查司,原來你從那個時候,就已經算到今天了。”

“罷了罷了,就按照你說的去做吧。”

終於得到想要的結果,陳景恪大喜:“陛下英明。”

朱元璋沒有理他,對朱標說道:“標兒,你帶人制定一套僱工保障法出來。”

“再幫咱想想,如何在不影響國家穩定的情況下,放寬對百姓人身的限制。”

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爲之。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第42章 愜意的朱標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第368章 謹言慎行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55章 正義執行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105.第105章 十年後讓位給你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87.第87章 病之源第15章 太孫伴讀第73章 皇恩浩蕩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313章 見聞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第309章 那啥無題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76.第175章 黃河決堤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57章 實踐第295章 思想武裝第47章 貨幣第298章 無題201.第200章 稅第363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300章 閃電戰157.第156章 藍玉:請太孫示下第320章 他怎麼捨得的啊?第300章 閃電戰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23章 再出手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11.第111章 出關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第289章 政變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第4章 力挽狂瀾第353章 社會模型183.第182章 禿驢,竟敢勾引公主。第250章 南洋攻略86.第86章 我能治啊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15章 太孫伴讀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46章 回家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328章 神靈就是小偷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106.第106章 再搞定變色油墨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183.第182章 禿驢,竟敢勾引公主。第342章 無題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