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助紂爲虐

徐輝終於向趙穆服軟了,這兩千多畝地的事情就可以開始運作了。

第二天一早,張斌便扯掉了頭上包紮的布條,宣佈頭上的摔傷已無大礙,可以處理政務了。

其實他頭上本來就沒什麼傷,只是不小心撞了一下而已,就算不去管它,額頭上的腫塊過個十來天也會慢慢消失。

這幾天,又是外敷,又是內服,又是活血化瘀,又是提神醒腦,他額頭上早就消腫了,這會兒就能看到一點青淤。

張斌之所以這麼快痊癒,自然爲了儘快處理那兩千地的事情,早堂過後他便命人通知趙穆,可以來買地了。

土地買賣在這會兒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爲涉及到了黃冊的變更。

所謂的黃冊就是明朝的戶口本,明朝的戶口本可比現代的戶口本記錄的東西要詳細的多,黃冊內不但有每戶的籍貫、丁口、名歲、從事職業等基本信息,還有每戶的田地、房屋、車船、牲畜的詳細記錄。

這黃冊可不是開玩笑的,有明一朝對黃冊都相當的重視,因爲黃冊不但是戶籍證明,還是徵收稅賦,徵召徭役的依據,可以說黃冊就是明朝徵收稅賦的基礎,是整個朝廷最根本的文書。

而黃冊也不是每戶的戶主持有,同樣的黃冊,一式四份,縣衙、州府、布政使司、戶部各有一份,也就是說,土地買賣之後,買賣雙方黃冊信息的變更不光是在縣衙改一下就行了,上面州府、布政使司、戶部的黃冊都得改,其麻煩程度可想而知。

當然,這次是戶部行文將原來的兩千多畝屯田改爲民田,這些田地暫時來說是歸屬戶部的,就不存在修改賣方黃冊的問題了,只要將買方的黃冊修改一下就行了。

趙穆應招而來之後,張斌便在主薄黃培文的陪同下來到了大堂右前方的戶科書吏署。

令他驚奇的是,來的並不止趙穆一個人,還有本縣的四位舉人!

這四個應該就是錢謙益的門生,也就是趙穆買下這兩千多畝地之後的投獻對象了。

這四人張斌自然是認識的,他也知道,這幾個都是窮秀才出身,除了種地,貌似並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話說舉人不應該是高高在上嗎,怎麼還需要種地呢?

要是鄉紳土豪或者書香門第之家出的舉人,自然是不用種地的,但是,一個縣又能有幾個鄉紳土豪,又能有幾家書香門第,而且,他們的後人也不一定就能考中舉人,所有,舉人中窮苦出身的還是很多的。

中舉之後並不是科舉的盡頭,上面還有進士,只有金榜提名,進士及第,才能步步升遷,做上高官,所以,一般人中舉之後大多會選擇繼續參加科舉,去博取進士功名,很少有人會直接以舉人的身份步入仕途。

窮苦人家出身,又沒步入仕途,除了種地,還能靠什麼維生呢?

所以,舉人種地並不奇怪,至少在明朝前期是這樣的。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這種事情基本上就沒有了,因爲他們又多了一條出路,那就是拜師。

拜入朝廷大官門下,不但對以後的仕途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他們的收入來源也解決了,因爲他們的恩師基本都會利用他們免稅的額度去接收下面人的投獻,這樣他們就能從中抽取一定的利益了。

所以,到了明朝後期一般貧苦人家出身的舉人都會拜個恩師,然後靠投獻所得維持生計,繼續苦讀,爭取考上進士功名。

張斌看到這幾個人,心裡不免有些膈應。

他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在助紂爲虐,是在幫錢謙益兼併土地,侵吞大明的稅賦!

但是,有些時候,有的事情,你明明不喜歡,還得去做,因爲你不做就會面臨你不想看到的結果。

張斌現在也是不得不做,因爲以他現在的身份,東林黨他根本就惹不起。

如果他像個愣頭青一樣,爲了眼前這點小事,不顧後果,硬要跟徐輝或是趙穆對着幹,甚至收拾他們,那麼,他不但拯救不了大明,就連他自己他都拯救不了!

這個時候,他只能儘量配合着趙穆把田地拿下來,以免今後被錢謙益給踩死,然後,他還得幫那個禽獸不如的徐輝洗脫罪名,以免現在就被徐大化給弄死了。

人生真是充滿了無奈啊,張斌邊在心裡感嘆,邊配合着趙穆將兩千多畝田地轉到錢謙益四個門生的名下。

黃冊,倒不需要他來動筆,自有主薄黃培文代勞,他只要在相應的地方簽上自己的大名又或是沓上知縣的大印就行了。

他實在感覺無奈又無聊,不得不給自己找點事情幹,慢慢的,他將注意力集中在黃冊的內容上。

要說這黃冊記載的還真是詳細啊,擺在他面前的就是改好的一份黃冊。

一戶許應弦,五口,溫州府平陽縣民,儒籍,舉人。

男子兩口,成丁一口:本身三十二歲。

不成丁一口:男小棒槌,三歲。

婦女三口,大二口,妻三十歲,妾十八歲。

小一口:女馨香七歲。

事產瓦房四間,南山以北三裡許田二十五畝二分四釐五毫。

右戶帖付許應弦收執,准此。

這是原來老的,上面還蓋着前任知縣的大印和原來戶科書吏的大印。

另外一份是新的,前面籍貫、丁口等都沒變,只是各人的年齡做了相應的修改。

等戶科書吏將四人總共十六份黃冊做出來,外面趙穆的銀子也送過來了,像點數、覈對、入庫的事情都有相應的官吏處理,張斌也不需要親自動手,他只要在一旁監督着,隨後蓋上大印或者簽上大名就行了。

等黃冊改好,各種手續辦完,接下來就是戶科書吏帶着《魚鱗圖冊》陪同趙穆等人去接收田地了,那些田地原本是金山衛的,隔平陽縣城足有幾十裡遠,張斌是懶得去了,他乾脆直接令縣丞胡江代爲隨行監管,反正胡江不是趙穆的人,倒不怕他們搞什麼幺蛾子。

兩千多畝地就這樣變成了免稅田,看着興高采烈的跑去接收田地的趙穆等人,張斌不由長嘆一聲,唉,助紂爲虐啊!

第三十六章 榮歸第四十四章 驚天逆轉第一九一章 暫時的盟友第四十八章 要變天了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第十六章 新城新氣象第二十五章 蘄州李氏第六十三章 佔領第五章 大清洗第一二七章 火炮不是這麼玩的第五十三章 挺進遼河第二十五章 政績第一六八章 推倒皇后第四十九章 選拔第二四九章 稅賦暴增至三千多萬兩第二七〇章 總督的幸與不幸第六十三章 佔領第五十七章 規模空前的大海戰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七章 你行你上啊第二九七章 被盟友拋棄第十二章 混蛋相親第三十三章 義診第一七六章 動手第六十七章 修築要塞第三一一章 平安南第三一五章 永興盛世第七十七章 還是打洋人收穫大第一三一章 斷建奴根基第一七六章 動手第四十六章 幫忙第二十一章 未來帝師第二十七章 災民終安定第七十七章 大捷之後是大劫第十五章 戚家軍威武(上)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一章 籌備歸京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三〇〇章 論太子的重要性第五十七章 捷報頻傳第一七〇章 天意第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五十八章 大遼河堡第一六六章 終於熬到頭了第二十三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八十二章 全部拉進東盛堂第三十六章 當廷對質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二五〇章 這錢還是不夠用第二十九章 天災人禍(上)第二六四章 誰也弄不懂的策略第三章 出使第二章 京城告急第一九八章 是時候收拾復社了第十三章 鄭芝龍發飆第十二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二一一章 另一個軍閥第六十五章 坦誠相見第九十一章 安置試點第七十章 薩爾滸悲歌的背後第七十二章 東瀛割地賠款第一三八章 突如其來的盡頭第十七章 吃了個癟第六十一章 堅船利炮第二五七章 主動權在大明手中第五十九章 皇太極的連環計第三〇二章 思慮周祥第一五〇章 克瀋陽第五十七章 齊心協力第八十五章 齊黨盡去第一〇四章 恐怖的調動速度第一九二章 一面之詞第四十章 建城和鑄炮第二三一章 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第一八四章 文的不行來武的第一〇三章 跟建奴決一死戰第十八章 息事寧人第二一二章 拖出去砍了第八十八章 請尚方寶劍第二十八章 城防就是個笑話第三一三章 逮住他隆王第五十二章 利益共同體第三十七章 金陵舊院第二十二章 王徵進京第十二章 強盜邏輯(下)第一七四章 造勢第九章 再等三年第三十六章 秦淮風月第十五章 糜爛第二六七章 租借鎮遠巡洋艦第二章 瘋狂的計劃第六十七章 奉旨驅倭寇第四十三章 撤職查辦第二三三章 安撫永樂勳貴第五十九章 望風而逃第七章 明荷貿易爭端(上)第一一〇章 曠世大戰第十七章 弄死個大奴酋第二六一章 堅定的走出去第二六五章 遠洋生意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