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第十條新政

公元1649年1月30日,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了共和時代。

這一年也是帝國的天啓二十九年,就在查理一世被處死之後的一個月,朱由校決定在執行自己的第十條新政。

朱由校本意是想修改第十條新政的,但到最後他還是決定延續原本的第十條新政。朱由校參照後世的國考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朱由校對科舉制度改變最大的是,改考歷史、時政、數學及八股文,朱由校本意是想廢除八股文的,但是考慮到來自帝國上下的壓力,朱由校決定保留八股文。

但爲了以後能逐步廢除八股文,朱由校規定八股文只佔科考比重的四分之一,歷史、時政、數學這三門佔據四分之三。而且朱由校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朱由校第一次提出採用百分制,每科都是一百分,按總分高低來排名,這就極大削弱了八股文在科考中地位。

在以往的科舉考試,八股文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爲主。因爲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經過朱由校的改革,八股文在科考中的地位從一家獨大轉變成了四分之一,朱由校相信經過十數年之後,再談廢除八股文,反對的聲音會小許多。其實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曾有數次廢除科考或者廢除科考的計劃。

雖然朱由校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但帝國上下依然有許多反對的聲音。科舉考試內容的變化,讓帝國的學子們非常困惑,也非常反感。

“陛下,單論考歷史,帝國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當如何出題?”

“此事朕已經考慮好了,可由禮部編寫教材,題目從禮部編寫的教材中選取,題目可分爲填空題和論述題,朕簡單地做了一份試題,可供禮部拿來參考。”朱由校早就做好準備了。

“陛下,那時政該考哪些內容呢?”

“時政考題,考的是帝國以及國外五到十年之內發生的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較強的、從大局出發的事件,當然禮部也可編寫相應的教材。題目也可分爲填空題和論述題,例如荷蘭十年前發生的鬱金香泡沫,此事不但影響西洋,而且還影響了帝國,這樣的事件便可出題考試。其實《帝國報》上的時政文章,便是最好的時政題。朕不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這樣的人一旦當政只會誤國誤民。”朱由校解釋道。

“臣明白了。”

“至於數學該考哪些內容?這就不需要朕來明說了吧。”

……

第二個最大的變化的就是以後所有的官員都要從胥吏做起,而且必須擔任胥吏一年以上纔可提拔。以前朱由校只是給了胥吏一個提升的通道,現在朱由校要求所有的官員都必須從胥吏做起,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意味着胥吏地位的提高。

“陛下,以後的官員都必須從胥吏做起,這對於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孫元化問道。

“大明自開國之初,便規定國子監生都需在各部歷事三個月,歷事期間所做之事便與胥吏並無差別。只不過與胥吏不同的地方便是,他們有提升的機會,而胥吏一輩子都是胥吏,這對於胥吏來說,難道不是不公平嗎?而事實上,在帝國啓用胥吏之後,朝廷發現胥吏在治理地方的能力上比起這些國子監生有過之而無不及。朕認爲胥吏強,便強在他們長期在基層,對於基層的情況瞭如指掌,這才使得他們在治理地方上強於所謂的監生。”朱由校解釋道。

其實王安石變法時,王安石主張,即將出任公職的人都應當先擔任胥吏的職務,讓他們預先學習將來自己所要指導和監督的工作。其次,他主張提高胥吏和下級僚屬的地位,以消弭或縮短他們被隔絕於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希望將他們納入儒家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約束之下,並啓發他們忠誠奉獻的精神。

朱由校便是借鑑了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主張。

第三點不同是,朱由校廢除了童生試,鄉試,自從帝國推行義務教育之後,童生試已經失去了原來的作用,在鄉學畢業的學生都可自動可獲得畢業證,畢業證的作用就已經等同於考過童生試了。

縣學不是義務教育,必須參加地方上考試,考試合格者才能進入縣學,縣學的考試已經起到了鄉試的作用,取得縣學的畢業證,便是等同於通過了鄉試。

朱由校暫時只廢除了童生試和鄉試,卻保留了會試和殿試。朱由校知道現在在帝國有數以十萬計的舉人,他們可以說帝國的一個支柱,朱由校不可能將這批人全部逼上絕路,這跟自掘墳墓沒有區別。

這一點反對的人倒是不多,畢竟義務教育已經推行這麼長的時間,鄉學、縣學、府學在地方上已經非常完善,帝國每年在教育上千萬兩銀元的投入可不是沒有一點的效果的。

第四點不同的是,朱由校鼓勵各省興辦高等學府,同時朱由校鼓勵朝廷各部不但要從國子監選撥人才,更要其他高等學府選撥人才,擔任胥吏。

“農部便可從農學院中選拔才能,而不一定非要從國子監生中選撥,相比於國子監生,農學院的學子對農事更爲了解。”朱由校解釋道。

……

至此,朱由校的十條新政全部頒行天下。朱由校的十條新政,並沒有太過超前,總的來說,朱由校的新政有的可能只是領先了這個時代半步,有的可能領先了這個時代一步,但絕沒有太過超前的新政,新政可以說是依據這個時代的特點而制定的。

第四百九十八章 朱慈炅南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逃離江戶第九十一章 試金石第三百八十一章 連鎖的青樓第一百五十八章 修建馳道的計劃第一百零七章 逃跑第三百四十四章 阿瓦之戰第八十三章 輿論引導(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三章 降兵繳械第一百七十六章 土地徵收第一百一十一章 相親第三百零五章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第四百四十六章 帝國的藍海第二十四章 主動出擊(求推薦)第一百二十九章 坊津決戰第兩百零三章 巡視遼東第六十四章 市舶司第二十六章 遼東對策第三十四章 大明帝國報(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連衣裙第五十一章 勸說(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三章 攻破盛京第七十七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四百五十五章 東廠的改變第二十八章 新兵招募第一百六十一章 藍海戰略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北伐滿清小結順便吐槽!第二十六章 遼東對策第六章 規矩第四十七章 辣椒第七十二章 你不吃醋嗎?第三百六十二章 炮戰第二十七章 糧食政策第四十一章 試槍第兩百八十四章 炸城牆第六十一章 通商協議第兩百零三章 巡視遼東第兩百二十五章 情況不明第三百七十七章 火棉第四百六十五章 反間第一百九十二章 來自東瀛的花魁第兩百四十二章 切磋姿勢第三百九十三章 糧食保護價第四百二十四章 北伐俄國的計劃第兩百六十八章 東廠的目標第四百五十章 託木斯克第三百七十四章 再見皇太極第一百四十四章 削藩的意圖第四十五章 下黑手第兩百八十八章 巡幸朝鮮第三百七十七章 火棉第兩百三十八章 洛陽之戰落幕第三百七十九章 屠戮熊本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四百二十六章 統一西藏第一百六十二章 影子第二十二章 犯倔第兩百五十一章 南洋之事第兩百四十一章 內閣波動第三百三十八章 衍聖公第三百零一章 威廉?哈維第一百四十九章 馬戶第三百八十四章 股票交易所第三百六十八章 卞玉京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廣南第三百九十一章 瀨戶內海海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天啓曆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影子第三百一十章 曲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陰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舉閣臣第兩百零七章 演習第四百九十五章 禪位第九十六章 木邦決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北伐滿清第三百九十三章 糧食保護價第四百二十一章 影響第八十七章 僞造證據第四百四十一章 請旨改變戰略第三百四十一章 馬祥麟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啓大爆炸第八十五章 晚上出宮(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三章 《經濟學》的反響第一百零二章 收養的兒童第三百一十八章 cosplay第兩百五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襪機第三百五十一章 第七條新政第四十二章 思想管制第三百七十六章 閱兵儀式第四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章 出兵安南第四百四十七章 牙兒幹之戰第一百九十五章 冷洲第兩百一十八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二十章 東渡美洲的計劃第四百二十一章 影響第五十七章 起疑(求收藏)第兩百七十一章 遼東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