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

四川。

劉文秀圍重慶已經兩個多月,卻遲遲不能克之。

重慶此地位於長江和嘉陵江匯合之處,三面臨江,乃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城。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領西軍入川時,初時也拿重慶城沒有辦法,後李定國用棺材火藥法炸開重慶通遠門附近的城牆,西軍這才一舉攻克重慶,斬殺明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撫陳士奇等明朝官員,此役也奠定了大西於四川建國的基礎。

張獻忠決意出川抗清後,只留將領劉廷舉帶很少人駐守重慶,結果重慶很快被捲土重來的明將曾英收復。

由於曾英同四川巡撫馬乾關係緊密,因而與“空降”的四川總督王應熊關係極差,故在順軍大舉從漢中攻入保寧,迅速擊潰當地明軍並兵臨重慶時,王應熊身爲四川總督未能第一時間做出援救重慶的決策,導致兵力不及順軍的曾英被順軍圍在了重慶城。

最初,曾英部將於大海主張放棄重慶,誘順軍進入川中再行決戰。曾英卻認爲重慶乃要害地,絕不可失,遂堅守此地並向四川巡撫馬乾求救。

四月份的時候,四川巡撫馬乾召集四川各處明軍將領在成都軍議,共商應對順軍入川之事。

由於馬乾於四川威望極高,深得人心,所以川中明軍各家山頭幾乎都參加這次軍議。

明軍正規軍方面,有盤踞在遂寧的總兵李孝;有盤踞在遵義的總兵王祥;有盤踞在瀘州的副將楊展;另外還有黎州的曹勳、夔州的譚宏、譚詣,巫山劉體仁、胡道明,梁山姚玉麟等人。

這些明軍將領大多都是西軍的手下敗將,原本皆是朝不保夕,結果因爲西軍出川抗清重新活躍起來,成爲四川明軍的主要力量。

除明軍正規軍外,馬乾又請了施州王光興、王友進、扈九思,及樊一蘅、範文光、劉道貞、袁韜等搖黃土賊來參加軍議。

在此之前,馬乾爲了鞏固巡撫地位,更好的架空四川總督王應熊,對搖黃土賊不吝官職封賞,使得這幫盤踞地方的土賊搖身一變都成了官軍。

不過據說去年的時候順軍方面也曾派人聯絡搖黃土賊,許以他們高官厚祿,內中有沒有人被順軍秘密拉攏卻是未知。

由於無兵無權,四川總督王應熊的總督行轅並沒有設在成都,而是設在了嘉定,大概一是怕在成都受馬乾的排擠,二是想在嘉定那邊拉攏一些地方土司爲己所用吧。

馬乾以舉人出身官至四川巡撫,可不是如太平年間地方官一般從小做起,一步步升遷而來,完全是靠着與農民軍作戰積攢出的功績和威望才成爲封疆,因此才能很強,並且對時局判斷也極其準確。

其能將一盤散沙的四川各大軍頭及土賊聚合一起,便知這位四川巡撫的能力遠甚那位總督。

會議上四川各方力量對援救重慶,拒敵於“國門”之外達成了一致,都認爲不能讓順軍攻佔重慶,否則順軍必定會水陸發軍攻打成都,再現張獻忠當年奪取成都舊事。

遠在石柱的秦良玉也派使者參加了這次會議,並向馬乾表示若有需要,她願再率石柱子弟同賊兵一較高下。

石柱兵戰力頗強,天啓年間曾與浙兵一同打過渾河之戰,後來又一直同張獻忠作戰,雖說秦良玉的兄弟子侄大都爲國捐軀,但石柱兵精華仍在,若能參加援救重慶之戰,當能提高官軍勝算。

然而馬乾考慮秦良玉畢竟七十古稀老人,此等年紀如何能忍心讓這位老將再上沙場,便拒絕秦良玉重新披掛的請求。

經過兩天討論及私下協調,或許以錢糧,或許以地盤,或許以官爵,馬乾總算確定了援救方案。

該方案以總兵李孝部兩萬人、王祥部三萬人、楊展部兩萬餘爲主力,其餘各家又分三路,實際動員兵力十四萬,號三十萬大軍救援重慶。

明軍自合州方向向重慶出發,精兵出佛圖關陸路,主力沿合州水道水路,欲水陸夾擊圍攻重慶的順軍劉文秀部。

探知明軍大舉來援,劉文秀卻不懼怕,因爲在他眼裡那幫明將不過是手下敗將而矣。

但劉文秀並不輕敵,其第十二軍是以原西軍精銳爲主改編而成,將領多半都有過平川經驗,因此無論是地形還是人文,順軍方面其實瞭解的並不比明軍差。

仔細聽取細作探得情報後,劉文秀最終決定讓李來亨率一支兵馬抵禦自佛圖關陸路而來的明軍楊展部,又命賀蘭、武大定率漢中兵抵禦水路而來的明軍。

命張元利、竇名望等原西軍將領率兩萬人監視重慶城中的曾英部,劉文秀則領輕騎三千繞道迂迴,從壁山、永川方向疾奔兩百餘里地,從明軍後方發起奇襲,於亭溪大敗明軍李孝部。

總兵李孝被劉文秀陣斬,餘部大潰。

王祥聞李孝大敗,不敢出戰,慌忙撤兵至綦江。楊展一路成了孤軍,但沒有被嚇退,反而同阻擊他的順軍李來亨部在佛圖關展開激烈廝殺。

此戰甚是激烈,順明兩方彼此互不退讓,從上午一直廝殺到傍晚方纔收兵,兩方兵員折損都很大。

不過楊展部的任務是援救重慶城,因此不能突破佛圖關楊展的任務就不能完成。

順軍方面即便傷亡再大,但只要能成功將楊展部擋在佛圖關便是勝利。

自夔州出兵的二譚部有萬餘人,原本他們應當在江津同明軍主力會合,誰想被四川巡撫馬乾收編的搖黃土賊扈九思卻帶人襲擊了二譚,致使二譚不得不退回夔州。

黎州曹勳、巫山劉體仁得知二譚撤兵,也紛紛停下進軍腳步觀望。結果就是除佛圖關的楊展與順軍拼命,李孝部被奔襲的劉文秀率輕騎擊敗,其餘各路明軍都沒有如成都軍議商定般加入戰場。

水路方面,順軍將領賀蘭同武大定都是前明軍出身,二將連夜派人在嘉陵江中拉起攔江鐵鏈,並在兩岸蘆葦中密藏縱火船。等明軍戰船自下游馳來被攔江鐵索橫斷,正在用火燒、斧砍時,上百條載滿火油的縱火船利用風向迅速嚮明軍船隻馳去,結果燒燬明軍戰船上百艘,慌忙撤回。

被圍在城中的曾英不知援軍已敗,見圍城順軍多有調走跡象,判斷必是援軍已至,因此率部將李定、餘衝、陶可法等盡移江中戰船於南岸,準備趁順軍兵力分散攻其大營。

未想順軍留守的張元利、竇名望對曾英的打法太過熟悉,知此人擅夜襲,因此於營中挖掘大量陷坑,內中又埋有大量火藥。曾英衝營後發現不對時,爆炸四起,順軍伏兵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殺出。

曾英知中計,頓失戰意,慌忙傳令撤軍。明軍大亂,陣亡三四千人。

僥倖逃回的曾英心有餘悸,此後再也不敢出城,一心堅守待援。

四川巡撫馬乾好不容易糾結的援軍敗的敗、撤的撤,搖黃土賊扈三九思、樊一蘅、範文光等又舉旗造反,使明軍後方大亂,短期間就算馬乾有心也實是無力組織援軍再救重慶。

只是曾英雖敗,劉文秀依舊拿不下重慶,原因是曾英知道當年西軍用棺材密封火藥炸開過重慶的城牆,因此不但加固了城牆,還於城牆多布聽位,使得劉文秀組織的兩次偷掘地道被明軍發現並灌水破壞。

戰事一時膠着。

五月十八日,劉文秀接到御營通知,李成棟的第九軍已經從西安南下,最遲五天就能進入保寧。

第一百九十四章 寧錯殺 不放過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山頭第三十七章 走投無路當流寇第五百二十三章 高、李可稱殺人王第一百一十六章 打不死人的利器第二十六章 活命者隨我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動手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六十九章 陸文宗,我要娘們!第六百九十一章 平臺召對第三百四十一章 光着膀子拎大刀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六百二十章 富察氏第五百一十三章 棄城,不殺;毀城,誅三族第一百零七章 送你一朵小紅花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勸登基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四百一十章 山東戰區第三百六十章 多爾袞害我第一百一十八章 久經考驗的逃跑將軍第四百七十五章 滿洲大敗,指日可待第七百二十五章 阿韃子 孫秦檜第七百二十四章 北伐良機第七十二章 造反沒有回頭路第八百二十四章 屠龍者終成龍第一百四十一章 千軍萬馬抓白袍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幫爛魚蝦第九百三十一章 大臣束手,小臣無策第五百一十章 不爭名,只爭利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昌皇帝詔第六百六十章 我們怎麼辦?第六百五十七章 務實爲民陸闖王第三百二十三章 總督大人的好事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戰爆發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一百六十五章 都督,南京那個娘們來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八百一十一章 是漢奸還是人材?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殺人王第七百五十章 兩手都要硬第四百零九章 讓他們害怕第三百二十一章 剃髮者,形同造反!第七百零四章 雙雄會第六百九十四章 論功行賞 大塊吃肉第四十一章 如何下淮安(謝盟主碧血劍1)第四十一章 如何下淮安(謝盟主碧血劍1)第八十八章 我們有大炮第七百二十八章 俺也有王者之象第四百九十一章 都督可爲大明齊王第六百零一章 清天當滅,白旗當反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驤反正 山西光復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五百五十六章 若能孕,兩國可交好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十四章 漕運總督 巡撫淮揚第五百七十八章 敢言出關者,斬!第六百一十二章 終於等到今天第一百九十四章 寧錯殺 不放過第七百六十七章 不得不進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萬金,有數就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一百零八章 奮勇殺敵者,千秋萬代!第六百九十七章 十大提督第四百一十章 山東戰區第七百三十六章 富貴只能搏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八百零六章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順淮揚節度使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壽永昌 大印千古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觀無人矣?!第一百四十七章 侯爺不可糊塗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五百六十二章 闖王包第九十一章 幹了?幹了!第五十九章 退,退,退!第八百二十一章 孝兒接老爹第三百六十一章 愛塔能聽我的麼?第四百零四章 陸四的婚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俺也有王者之象第三百零五章 滿洲大兵,仁義之師第十五章 我有虎臣 江淮無憂第四百五十二章 闖賊,中國大旗也!第六百三十章 孝順的侄子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第四百零一章 陛下到底聽誰的!第二百八十章 豪格北撤第七十章 我想留個後第七百零七章 順西第一次交鋒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十六章 有兵就是爺 沒兵屁不是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要有惡名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要爲本王報仇第五百八十七章 出關第二百七十五章 佛爺度你一程!第七百零六章 李成棟設伏摩天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