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臨清要來陸親公

臨清,前明年間,北方運河第一碼頭,一州之稅勝省賦十倍,不及蘇杭,甲于山東,名於天下。

嘉靖、萬曆年間,臨清經濟高度發達,南北商人皆販貨來此,水陸交通更是四通八達。

高度繁榮的經濟使得臨清城面積不斷擴大,前後數任知州四度擴城,使明初只有八千人口的偏僻小縣人口達到百萬之衆,也是山東省內人口最密集區域。省會濟南亦遠不如。

“臨清閘上是個熱鬧繁華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絃樓...”

前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一書盡顯臨清繁榮,然而此北地第一富甲之地卻於崇禎十五年一夜被毀。

臨清大屠殺也是滿洲入關後屠殺人數最多的一次,比之濟南還要殘酷。

罪魁禍首滿洲饒餘郡王阿巴泰。

前明《兵部行稿》記述清軍破臨清後的慘狀,“生員存者三十八人,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湯印、汪有全共七人,大約臨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盡皆焚燬,至今餘燼未滅。兩河並街路,屍骸如山若顛,豈能窮數。城垛盡皆拆毀。”

因爲被清軍殺害的百姓太多,以致大運河邊的路上,屍骸堆積得如同山一樣高,連數都數不過來,前來收拾的明朝官員只能統計活着還有多少人。事後前明山東官方統計,臨清罹難百姓多達九十萬衆,人口去其九。

崇禎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山東東昌府推官劉有瀾塘報》,“卑職看得臨清原系漕運咽喉,逆虜自薊兼程疾馳,必欲得之爲快,盤踞十六日,殺擄百姓幾盡,使我無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無險可恃,截留在倉漕米萬餘,以爲北向養馬之用。”

《總監各路太監高起潛題本》,“臨清總計臨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貨財,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

清軍於臨清的大屠殺並不侷限於臨清州城,“不但臨城被屠,即蕞爾小邑,亦殺戮殆盡”。

崇禎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兵部武庫清吏司吳一元揭帖》中陳述其家鄉範縣的情況。

“臣籍範縣,去歲醜虜南下,蕞爾小邑,既無額兵,又乏救援。於十二月初二日,虜遂由城西南角攻陷。可憐寥寥士民,橫被屠戮。加以土寇乘機焚搶,禍變頻仍,豈惟死徙不免,亦且殺擄殆盡”

七月初三,原大順政權委任的縣令楊王休在淮軍高傑部攻佔臨清北上後,受命至臨清州任職。

上任之後便向山東通會衙門、山東節度衙門上本。

“此地七載兵荒,城郭廬舍俱是丘墟,荊棘滿目,白骨如山。至於臨清一鎮,素號咽喉,及今行人斷絕,市肆榛莽,瓦礫阻滯,通衢商店變爲溺廁。賣妻鬻子,剜肉醫瘡。慘苦情形,石人墮淚,即孑遺中尚存一二殘民。”

楊王休帶三隨從走鄉察訪,並查前明官檔,認爲臨清一地於前明崇禎十五年被清軍屠殺、擄走百姓多達125萬衆。

現北地富甲第一的臨清全州人口兩萬六千三百二十五人,內中受刀殘者千餘。

鑑於臨清人口極度稀少,短期根本難以恢復昔日北地第一碼頭盛景,楊王休請山東通會將前番因抗清需要從濟南北部、東昌等地往濟寧遷移的人口,調撥部分充填臨清。

時山東通會陳不平向山東節度陸廣遠請示後,先遷濟寧移民八千戶填臨清,後又將第七鎮同水師往山東運送的遼民兩萬一千餘人填充臨清,並從全省調撥農資,又請節度行文淮揚地方購置農具以使移民能夠在臨清得以生計。

山東淮軍主力大舉北伐後,臨清作爲山東入北直前哨,成了大軍糧草轉運重地,一時碼頭這邊倒也熱鬧起來。

隨着淮、揚、徐、濟寧等地的運河相繼貫通,北方形勢的大逆轉,又有富有進取(富貴險中求)的淮揚商人僱船置貨前來北地販賣,但多爲農資,鮮少從前百貨。

至本月,臨清碼頭每日停靠船隻已有數十艘,大致相當前明鼎盛期的五十分之一。

照這情形看,臨清距恢復元氣,至少二十年,離鼎盛恐怕非五十年不至。

原淮軍山東招撫大使胡尚友日前也到臨清,非知州楊王休辦差不力,而是胡尚友剛接山東運河督辦一職,督辦府設於濟寧。

北京行營指示,沿運河各省不僅要確保運河暢通,更要肅清匪患。而沿運河各省匪患最多爲二,一爲湖盜,二爲河盜。

湖盜,即淮揚境內駱馬湖、山東境內微山湖等聚衆土寇。

河盜,便是於運河殺人劫貨,或攔船勒索宵小之輩。

其餘盜匪或被剿滅,或被收編,如關外第七鎮便是由山東綠林響馬盜寇組成。

行營用詞強硬,身爲山東運河督辦專員的胡尚友肯定不敢怠慢,但他卻沒有急着先去督辦府駐地濟寧,而是先來臨清。

原因是,不日將有大人物前來臨清。

而這位大人物,正是帶領淮軍奪取北京,即將登基爲帝的大順監國闖王他爹。

消息說,陸親公的船隊已經過了東昌,照時間推算要麼今天,要麼明天肯定能到臨清。

所以這會胡督辦要是跑去濟寧,那就和陸親公擦肩而過了。

曾爲前明四川副將的胡尚友,於當官做人都較在行,深知爲臣子的要是能與君上他爹打好關係,對前途肯定是有好處的。

所以一到臨清,胡督辦就命隨從衛隊到碼頭設卡,並請臨清知州楊王休派人佈置碼頭兩岸,務必要讓陸親公對臨清產生深刻印象。

可運河兩岸房屋建築多在幾年前被清軍焚燬,眼下除碼頭這邊尚能維持外,其餘地方多是殘垣斷壁,雜草叢生,一眼看上去除了蕭條還是蕭條,恐怕難以讓陸親公對臨清產生深刻印象,繼而對專門在此迎侯接待的胡督辦生出好感。

但辦法是人想的。

於是一夜之間,運河碼頭兩岸稍好些房屋外面通通被刷上白石灰,破敗不堪實在難刷的用紅綠各布在外面遮擋。

光禿禿的河堤上也如見了鬼似的突然冒出許多柳樹、楊樹來,結合綿延數裡的紅綠布和石灰白牆來看,真是煥然一新。

碼頭那邊原來就是幾家客店和大通鋪,以及一家小酒樓,主要是方便來往客商和行人住宿吃飯的,經胡督辦用心部署後也是一夜之間冒出兩家布店,一家綢緞店,三家糧店,四家瓷器店,三家當鋪,一家典當鋪。

甚至還有一家翠香樓。

招牌看着就新,往那高高一掛,只要不往內深入,只一眼便覺臨清依舊繁榮。

反正胡督辦覺得不錯,特意賞了下面辦事人幾兩銀子,並要臨清知州楊王休將這些開銷在公帳中予以報銷。

楊王休卻是不太願意,因爲他臨清州已經很窮了,衙門裡現有庫銀不過一千多兩,胡督辦大嘴一張就要報三百多兩,這虧空他到哪補。

如今這臨清可不是當年的臨清。

胡督辦覺得楊知州太沒意思,難怪從前只是個小知縣,當下將陸親公過道臨清對臨清地方建設,以及運河交通的重要意義於楊知州講了兩遍。

誰料楊知州還是不肯鬆口。

沒法子,胡督辦只能施以利誘,說他運河督辦衙門將考慮重點建設臨清碼頭,並上書行營重建臨清稅卡,如此才換得楊王休鬆口給他報了那三百多兩銀子花賬。

一切都弄得差不多,可謂是萬事俱全,就差親爹了。

........

一直以來,對於滿州北方的屠殺記錄較少,世人只知濟南、大同等屠,殊不知臨清死難人數最多,本章花千餘字略整當時官方檔案。

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七百零六章 李成棟設伏摩天嶺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是史德威第十一章 北邊來的兵第二百七十九章 微山湖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清平南王陸文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一百八十四章 陸四的試驗田第五百二十五章 多爾袞哪來的勇氣第十九章 刀,是什麼樣的刀第二百八十一章 誰的兵更強第六百六十三章 王爺,上策是降明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王玩弄於手掌間第六百九十一章 人人有官做第六百二十章 富察氏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五十四章 抽他孃的生死籤第五百零二章 闖王千歲!第一百四十九章 你和我家白門有一腿?第二百五十七章 淮軍的傳統戰術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順的未來在海外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民式的戰爭手段第二百九十二章 逍遙自在的大柱子第三百零一章 夫人得給咱面子第一百八十六章 要用一切辦法搞銀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隆武元年第八百一十七章 天不亡中華第四百六十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八十章 我要淮軍只從我一人第五十六章 寧死不降賊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下第一旅第二十三章 風起運河第三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二百章 爲國家死,雖死無憾第二百八十章 茉莉花第三百八十四章 風雨無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衛戰第三十三章 殺人何必廢話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八百章 李定國歸順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親王第五十七章 破淮安第一百二十六章 淮揚陸某,功在大順!第二十八章 人潮 一刀斬第七百一十章 遼陽光復,兵進瀋陽第二百四十九章 常寧郡主第四百七十二章 龍,龍,龍!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間從無聖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北地第一軍事集團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六百五十一章 阿濟格之兵,我大明之精兵第六百三十三章 追他們的贓第四百九十二章 跟陸某幹,給你封親王第一千零三章 雄師過大江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順治以來第一稀罕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聖賢子弟第五百一十四章 喜迎大順天兵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七百四十七章 俺對不住大兄弟啊!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一千章 湖廣平,天下定第三百一十四章 搶救性保護第七百四十三章 大西皇帝的下任人選第三百零六章 漢軍旗的福地第六百六十四章 降明 攻明 滅明第三百八十一章 武英殿第二百一十八章 我陸四豈能造反!第四百九十一章 都督可爲大明齊王第二百三十章 淮安之變第九百五十五章 脣亡齒寒第七百一十七章 紅日東出,祥雲西來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二百五十九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一百三十三章 攝政皇父陸太爺第二百三十四章 咱們要有八堵牆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五百六十二章 闖王包第一百零七章 送你一朵小紅花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二十章 殺人者,陸文宗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夠,砍你腦袋第五百五十六章 若能孕,兩國可交好第五百七十三章 入關容易出關難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六百八十章 你們說說,我爹怎麼安排?第二百四十九章 常寧郡主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怕死的跟我殺過去!第二十二章 夫子炮灰 何去何從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九十八章 陸爺有令,都砍了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四百一十九章 老賊,我替天下人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