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中華安

……

在拍攝空餘。

唐謙又來到bj。

來到北京電影學院。

爲學生們上課。

……

唐謙說道:“

不同於後兩部《喜宴》和《飲食男女》,《推手》選取的角度是象徵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拳。老頭子是太極拳教授,一身的功伕力道,打得一手好拳,在生活裡卻似乎無力如同太極一般幻化自由。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老頭子一句話的確意味深長。

文化棲身於人身,當這個載體來到另一個龐大的對立環境裡,格格不入似乎成爲必然。文化的矛盾與衝突在中西兩個各具代表性格的環境裡顯得尤爲突出。

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而中國人自古看重家庭和環境整體。既然側重點不同,那麼當一些客觀條件要求兩個對立面需要在同一個背景下共處時,矛盾自然突顯出來。《推手》的入題極快,開頭幾分鐘雖然幾乎沒有臺詞,但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在同一個房間裡,通過鏡頭的搖擺切換,或者乾脆在一條線內,已然把全局的背景環境及表述方向交代清楚。

如同前面所說,老爺子是長年生活在大陸的太極拳教授,憑藉這幾個簡單的信號,可以把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在片中的代表人物{二號代表人物是老太太王萊,人物的表達絲絲入扣}。瑪莎是美國女人,作家,素食主義者,她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代表。不過全片最有意思的角色是兒子曉生{alex}。矛盾的交叉點以及激化的過程全部體現在這個人身上,他的心理矛盾可以看作爲兩種文化衝突的交點。那麼暫且放一放,說說另外一個矛盾。

二、上輩與下輩,丈夫與妻子的交叉矛盾。

以前一個朋友告訴我說,理性的看待一個問題是分析事物的關鍵。當時我立即表示不敢苟同。對於人文上的理解,如果失去了感性的注入,那麼必定顯得空洞無聊沒有任何的說服力。所以對於《推手》,這部令人十分有感觸的電影。第二個矛盾用更多感性的理解較爲合適。

說白了,我的感性理解第一就是:老子真想衝進去抽他那傻x兒子。從我個人的生活原則來看,無論現實如何,對於無依無靠的老人,絕對不會讓他在異國孤獨受辱。老頭子在中國城洗盤子那段,看的人心酸難耐。當然,人的生存要領之一便是要學會自圓其說。如果更加客觀的看待。基於矛盾的激化點,兒子可以說是全片最爲可憐的人。矛盾雙方的緩和,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就在於這個男人。一邊是深愛的妻兒,一邊是對自己有着養育之恩的父親。李安的確夠殘酷。末了末了,還不忘加一段父子的牀前談話。告訴我們老頭子在文革百般受辱,爲了保護自己的兒子,妻子在當時被亂棍打死。老頭子說:我對不起你媽,我對得起的只有你。

將一二兩個角度的矛盾交合在一起。就是全片整個戲劇衝突的來源。李安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通過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的生存現狀{這其實是不用考慮地域性的},既而警示人們一些並不應該丟掉的東西;其二。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當這樣的複雜且現實的矛盾出現時,我們究竟應該以何種方式和態度去面對,進而解決。

看後不禁會想,矛盾的雙方{父親及妻子}以及矛盾的交叉點{兒子}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式才能儘量減少相關本質性的情感損失。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一點:理解。雖然出於個人情感,最後必定會將天平傾斜在老人這一邊,從而藉由同情心的作用,對老人感到惋惜。但是客觀的講,作爲妻子和媳婦的瑪莎。今後與丈夫的婚姻生涯裡,必定也會由此產生一個陰影。所以犧牲者也註定有這個人。既然需要產生戲劇衝突,那麼很重要的一點便在於代表不同文化和家庭身份的兩個人,必須要各執己見。如果用“頑固不化”來形容兩個人,似乎太過言重,但也不無道理。他們會率先並且在潛意識裡儘可能的從自己本身出發。以自我的價值獲取作爲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這也是問題所在,我們身處於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問題所在。

如若設想一下,矛盾的雙方假使可以努力的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那麼許多的麻煩自然迎刃而解。話說到這裡,作爲兒子的曉生{alex}這個角色,所代表的其實是最大的犧牲者。父親和妻子其實所有情感缺失的對象只有一個,即身兼兒子和丈夫兩個家庭屬性的曉生。但是曉生所缺失的卻在兩個方向,即對於父親的愧疚和對於妻子的無奈。一個家庭的兩道裂痕既而產生。

有人會說。故事的結尾,老人在單身公寓裡獨自生活,在中國城的社區學校裡找到一事可做,並且兩個老人根據導演所給出的信號,日後可能會生活在一起。兒女定期前來探望。這不是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了麼?

而我看,這是對於無奈的悲哀的加分。兩人率先對兒女妥協,以自我的逃離作爲問題的最後出口,但是此時的出口卻不能帶故事的各位參與者走進光明。還記得春遊爬山那段麼?老太太王萊坐在石梯上突然哭泣,不斷重複的說:“嫌我老了,沒用了。”那段看的人心酸。與其說片尾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還不如說是各號人物“期待”以逃避的形式遠離矛盾紛爭,進而以和平的表象作爲麻木的前提,讓一切裂紋在平緩的僞裝下維持現狀。

如果雙方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對於個人價值的固執,那麼這個無奈的結尾必定不會出現。其實可以清晰瞭解到的是,對我們的心理及情感產生影響的並不是生活的表象和形式。結合本片傳達的東西,也可以說,當各種我們認爲重要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聯繫的社會關係,如果可以處理得當。那麼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不困難,而這並不在於任何一方以妥協和逃避的姿態出現,而這三種情感,無疑是我們生存下去的絕大動力來源。

當你自怨自艾時。爲什麼不能讓心胸變得更爲寬廣;當你憤恨於自己萬般投入情感的人{也是你認爲該對自己投入同等量情感的人}讓自己失望之時,爲什麼不能設身處地的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來看待一切。這其實只在於個人,並且其實並不難。

老頭子送與老太太的那副字,是當年王維贈給張九齡的詩——《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但凡愛讀古詩的就會發現,往往能寫出這樣超脫意境的人,要麼是當時已然處於超脫狀態{即化神爲虛},要麼就是正處於矛盾的激化點上,對自己表示更多的期待,提出更好的希望。

事實是,王維是處於後者的,他一面厭倦當時的官場。但另一面又戀棧懷祿,無法做到坦然的棄官。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着官隱參半的生活。也甚至一度依靠佛教的信仰來逃避一切。

放在這部片子裡,到底也算是另一種警示。當無法權衡和控制自己合理處理矛盾時,結局往往並不會好。

所以,何苦呢,糟踐他人,糟踐自己。

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係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着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的家庭關係。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衝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臺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是溫文爾雅和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範,因此,這兩部片子{其實三部都是}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卻飽含着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爲解決衝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題很快,影片開始不到十分鐘,矛盾立即凸現:美國媳婦和她的中國老公公如何相處?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與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協調?這一主題被慢慢擴展,抻長:年邁的父親出於無奈離家出走,滿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盤子爲生;與酒店老闆發生衝突,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走,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李安以此深深叩問每一個觀影人的內心:如果你是兒子,是父親,將如何選擇?直到

重新被兒子接回家,朱父親才說出這番感人肺腑的話:只要你們過得好,我這把年紀了,又在乎什麼呢?——情節行到這裡仍然沒有結束,直到朱父親與陳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請對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終結,主題被進一步深化完整。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朱老師傅這番話的意味何其深長!

我覺得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衝突簡單明瞭,幾句話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衝突。

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爲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但影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着看着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衝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爲“愛”,因爲“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國的導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我覺得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深諳傳統文化的中國導演,陳凱歌曾經是,而現在他更像一個汲汲於口舌之爭的家庭婦女,早已不顧自己的修爲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又絕不僅限於中國導演圈,而是一種社會大衆的悲哀,責任繫於你我的悲哀。

對話的這兩位,喪偶多年,性格都很要強。他們從北京和臺灣來到美國紐約,和辛苦養育多年的兒女相聚,但兩代人的距離,再加上同各自洋兒媳、洋女婿的語言、文化隔膜。使得矛盾在每天的生活中積聚,家庭危機隨時爆發。兩位兒女既想各自的父、母搬到老年公寓,又怕一開口讓老人傷心。但更在各自的洋配偶那裡爲難。於是,他們合計“撮合”兩位老人,好讓一個新組建的“老家庭”,讓二老可以順理成章的搬出去。要強的陳老太太在知道這個合謀後,忍不住告訴了朱老先生。朱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自謀生路;陳也獨自一人住進了老年公寓。經歷種種之後,他們在“中國城”又見面了,或許兩位寂寞的老人開始就有搭伴生活,共渡餘生的想法。可是兒女的做法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在兩位都住進公寓,兩家都保持着一種有距離感的天倫後,自食其力的兩位如果選擇結合,完全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儘管這和當初各自兒女的“別有用心”的合謀一致,也符合觀衆的觀看要求。只是那樣,我就不願意來記錄這樣的俗套場景了。李安導演所一直念念不忘的表達的方式,詮釋中國人細膩、含蓄情感的鏡頭語言,通過兩位老人的對話,給了電影一個很有意味的結局。這段文字放在這裡也許就會讓人有很大的聯想空間,但是文字終究沒有畫面那種遠近鏡頭的直觀的感染力,兩位老人的搭腔和沉默,在陽光下,鏡頭逐漸拉遠,讓我們長短唏噓和反覆回味。

李安導演的這部電影,和《喜宴》、《飲食男女》一樣,對中國人的生活刻畫的非常細緻,站在全球化直接渲染的背景下,在家庭內衝撞的矛盾中,對於傳統,對於代際間的生活矛盾,最終演繹成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愛?李安的情感天平傾向於老人們,或許這是因爲年齡的緣故,但更直接的應該來自爲人父母后的生**驗,難得的是,他從長輩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的變化,兒女們所面對的變化,這些使得他們再愛起父母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李安那裡,在李安所選擇的老人們的角色那裡,都得到了理解、寬容和體諒,從而最終形成了一種“有距離的天倫”格局。不過這些故事,讓我們這些正在準備或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女,以及正在或將要贍養父母的,要靜下來思考——對我們父母以及對我們兒女的愛,是不是不要太緊湊了?保持着點——有距離的天倫,這背後意味着多爲自己活,那就會對別人少一些要求,這也許纔是着想。

一個習慣了傳統生活的中國老人,爲了去看望兒子一家,來到了遙遠陌生的美國。老人與用**別墅把人們隔開的美利堅生活格格不入,美國兒媳也接受不了老人從中國帶去的喧囂習慣。摩擦日復一日地積累,終到一天變得不可調和。

故事的主角選得都是最具特色的個體。老人喜歡打太極,唱京劇,對兒子的愛內斂而隱忍。兒媳是最典型的美國人,拿青菜沙拉當飯吃,做自己的事情時不愛受人打擾。夾在中間的兒子則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美國隨處可見的中國新移民,通過留學的方式來到異鄉。自己接受了美國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想讓長輩也過上好日子,卻無法調解兩邊根深蒂固、無處不在的各種差異。

www• тт kán• ¢ 〇

1991年,還需要靠臺灣電影輔導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靜謙和,他的電影處女作需要用最尖銳的矛盾來產生最曲折的故事。於是,我們在《推手》裡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對立,父親和兒媳的對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對立……故事主要從父親的角度講述,作爲中國人的我們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傳統觀念,但實際上。稍作分析,便可發現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於是這個故事裡雖然有着很強的對立性,卻沒有俗套的“好人”、“壞人”之分別,也正因如此,我們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責哪個人,哪種制度。

既然誰都沒錯。那麼繼續生活下去的辦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我謙讓你一點。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把它擱置在一邊,也就不用再理會它的尖銳。這一點,也正是導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衝突是當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極中的“推手”,彼此制約,掌握平衡,以柔克剛。——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

故事的最後,父親選擇離開兒子的花園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華人學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點安慰是一位從臺灣來的能說說話的陳老太太。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悲劇結局,畢竟沒有那種父親在警察局裡心臟病發、客死異鄉的狗血結尾。只是。這樣的妥協其實只是一種逃避,麻木地遠離戰爭,僞裝着維持現狀。

與家庭三部曲的其他兩部一樣,《推手》的故事簡單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卻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決。文化差異、年齡代溝、國家觀念、人與人的隔閡……甚至十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舊不能輕鬆微笑着表示:這些早已不是問題。我們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學歷、更多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於是,我們也依然要面對越來越多、無處不在的種種矛盾。《推手》中的父親仍舊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兒孫,於是選擇留在了那片不屬於他,他也並不熱愛的土地上。看電影的我們呢?在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該學會退讓,掌握幾招像“推手”一樣四兩撥千斤的本事。

——一部電影看下來,才發現,提出了尖銳問題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後也沒講清楚到底該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耍了個小聰明,告訴我們——“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們還能在衝撞中棲身。

電影從朱老先生由兒子曉生從北京接來美國定居開始,大部分時間都在描繪文化間的一條鴻溝,以及由這條鴻溝派生出的代溝。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教育方式中以至於方方面面的差異。問題是,文化間沒有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和融合,而是採取粗暴的方式,要麼一方佔領一方,要麼一方避開,尤其是在這個以西方文化爲強勢的語境中。片中美國媳婦對公公的反感,曉生決定送老先生出去住就是如此,而瑪莎對老先生的反感卻是因爲不願瞭解對方以及對對方的誤解而產生。片中的曉生則扮演了一個妥協的角色,儘管他愧疚,儘管他念念不忘要恪守孝道。

片尾朱老先生帶的太極拳班中出現了美國學生,表達了一種文化間相互學習相融合的希望,但不可忽略的是,這種融合是朱老先生在餐廳裡打傷警察成爲新聞人物後才產生的,而老先生與陳太太的落寞,給人的感覺惟有......意難平。

片中朱老先生寫給陳太太的字,王維的《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聯想到梁家輝的《刮痧》。不過刮痧講的是文化間欠缺溝通產生的誤解,而《推手》說的是文化衝突與隔閡。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喜宴》、《飲食男女》和《推手》,三部電影都飽含着中國傳統的親情和溫情。又洋溢着家庭離散的傷感,儘管結局都以寬容來和解了所有的矛盾衝突,但影片所表現的親情、社會、文化之間的隔閡與衝撞,還是給人的情感與生活留下了難以修復的暗傷。《推手》所表現的衝突和傷害是最直接也最明顯的。

首先是家庭中的衝撞。北京到來的父親、留學的兒子和美國媳婦。中國與美國,兩種文化在一個家庭不可避免地產生磨擦。開放式的美國家庭、**的兩代關係、民主空間的自由與中國傳統的責任感、感性的家庭關係以及情感深處的親情融合,之間的不和協是這種組合式的家庭關係的病根。西式自由而理性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的象數思維更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美國的小說家。一個代表了中國意境最高層次的太極推手,在父親與媳婦的彼此冷漠中,兩種文化從一開始的疏離漸漸開始相互排斥。

其次是社會中的碰撞。父親以一種卑微的姿態走進中國城的美食館打工。這個身懷絕學的老人在對親情失望的情況下離家出走,情願低聲下氣地祈求別人給一份工作。打工途中,遭遇了老闆的奚落、嘲笑、打擊,美國快捷和商業性極濃的社會環境是否真的能容得下這個外表柔弱的老人?中國社會的互重道德在這裡變成了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純僱傭關係。這個打擊比家庭的不和協更直接殘酷,這是社會性的也是生存性的文化差異。

影片中,社會角色也被導演佈局在人與人之間。老朱來自北京。王太太來自臺灣,相似背景下的兩人都在美國社會環境中格格不入,但王太太跟老朱仍是有衝突的。他們相遇的開始。王太太便以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審視老朱,而老朱也爲此大顯伸手了一翻,並撞翻了王太的桌子,這是他對自尊的一種維護,當然也是爲了引起老太的關注。這是兩岸文化的衝撞,但這種衝撞很快便在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中得到了和解。不知道是李安有意還是無意,王太一直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老朱則有些自卑的心理,兩岸社會的人物狀態便以這種形式呈現。到影片的結尾,王太在美國文化與家庭矛盾的打擊下。終於放下姿態,兩人達到了最後的和解。相同背景的兩岸文化也終於在外來文化的打擊下回歸到一起,這種迴歸多少讓人感覺有些傷感。

第一次看到李安的電影裡有這麼濃烈的政治元素。中國社會到底在臺灣和西方世界裡是怎樣的印象?兒子對媳婦說:中國的老革命家現在都成了房地產商人,對於妻子曾狂迷**的朋友置之不理。父親淚眼汪汪地回憶起當年文革的時候,被迫害的母親。老朱對王太太說,他們一家幾代都是書香門弟。可惜他那代卻只能習武,而中國的社會環境終究毀了一代人。飯店老闆厭惡地說,共產養了你們這羣懶人。而老朱的憤怒也由此暴發,他用自已所學的中國功夫悍衛了自己的自尊。這些功夫曾經在動亂年代的中國保衛了自己,現在又悍衛了一種中國文化的尊嚴。而兩岸關係的代表老朱和王太,在提到回鄉看望的時候,王太所表現的淡漠也流露出一種臺灣民衆化的傾向。

無論是導演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流露,在文化社會衝突的複雜矛盾中,人只能用一種寬容來達到和解,如此,也消解了政治、文化、社會的背景,以溫情的面目迴歸到人性的真誠。“父親三部曲”都是用離散與寬容來結束矛盾與衝突的,有感動,也有無限傷感。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異國千里,奔赴到兒子身邊的蒼老父親,在餐桌上與兒媳一起,爭搶兒子的注意力,順帶在談話中用兩國迥異的語言,教育對方。

最同情的。是左轉中文,右轉英文,疲於應付的男子。面對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顧周全又分身乏術的無奈模樣。總覺得他作爲兩人唯一可溝通的紐帶。隨時會崩潰。

情節轉入中國老人與外國兒媳的矛盾加劇,電影的造勢使兩人對立的氣氛更爲明顯。迫切需要安靜的兒媳,咿呀哼唱京劇的老人,眉頭日漸緊鎖的小孫子,在在欲使看客緊張,卻九曲迴環出情節安排的“硬傷”。

李安的電影選題一向很好。後期從臥虎藏龍的簡短介紹,就可以看到感情乾淨清爽。情節磊落快意。大義大悟,光明坦蕩。

早期的家庭主題,經常會圍繞文化的衝撞來展開。中西的碰撞、年齡的代溝。除了電影本身的創意與驚喜,主題的大衆融合性,也是重要之處。頻頻獲獎,不能說不與此有關。

但推手中的破綻仍是有。百善孝爲先的兒子,視父親爲“partmy life‘,併爲父親的失蹤與妻子大動肝火。在父親終於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餓的時候,反倒是愧疚的兒媳,從滿目創痍的廚房送上一碗湯。在兩個人收拾好廚房。初初和好之後的清晨,卻出人意料的做出了“the old man needgo‘的驚人決定。

從生命的一部分,到“needgo”,不得不去想,這是個冷漠無情的轉變。爲什麼,就做出這個決定了?因爲父親無意走失了。因爲父親和妻子不和。沒有強有力的原因,卻有驚人的結果,使得情節的發展變成一種推動。無視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發展。

未達到溝通橋樑作用的兒子,面對兩個一樣善良而只是不夠理解對方文化的人來說,不加解釋的任其發展。是造成兩人誤會擴大的原因之一。也許在爭吵的時候,或者在不爭吵的時候,將兩個人的活動空間分開,或者作息時間分開,都會好上很多吧。那兩個人,有着共同深愛的人。並不是完全不能溝通和理解的。後來兒媳的愧疚,與對中國文化的體味,詢問老人是否會回來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證。

也許人在面對爭吵和家庭是非的時候,都會失去平時的主張和水準,但是既然是電影,既然是在製造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更爲合理的安全發展,並不是太過分的要求吧。

除卻情節的稍微生硬及人爲化,電影的結構及鏡頭都運用的很巧妙。陳太太出場後在烹飪班教授,老爺子的目光逐個打量。經過數個人的面容及動作,鏡頭向左直直拉開,經過老人在意的人,又繼續向左走。一排下來,未有任何剪切,將老人的觀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現。

個人喜好上看來,我還是喜歡李安的。那張笑容後面的隱忍,那個足夠中國情義的靈魂。飲食男女的盛宴,一道一道精心準備的菜餚,初初看了垂涎三尺,每次重複便覺得索然寡味,理解了爲什麼朱師傅突然喪失味覺,也理解他在推手裡說他身子硬朗什麼都不怕,只是怕寂寞,他長嘆一聲的“煉神還虛”難啊。

還有喜宴裡的累,滿座的賓客,一桌一桌的輪番敬酒,李安客串的一句不冷不熱的“這是三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一堆人擡着麻將臺闖進新房,玩些無聊的遊戲叫蒙着眼睛的新郎吃新娘身上敏感部位擺放着的紅櫻桃,以及最後小羅提議玩新郎新娘在牀上脫光衣服的遊戲時,趙文瑄狠狠的吐了兩個字“真賤!”

李安雖然經常在戲裡s化,太極拳,廚藝,毛筆字,但他也會對一些習俗煩厭吧。

2.父親

我不知道李安是否已經已爲人父,或是他受他爸的影響太深,否則他怎能在他的家庭三部曲把父子、父女的關係刻畫的如此微妙?

父親老了,他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他也想找個伴了,他知道自己身體不好也需要血壓器了,他知道兒女長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他們過得幸福就好了。

戲裡的父親很偉大,很溫馨,郎雄的笑容很憨厚,他低頭說“是的是的”的老實巴交的樣子誰也學不來。

這就是父親啊!每天早上叫女兒們起牀週日一直在忙着準備家庭聚餐、看着女兒們一個一個搬走的父親;知道了兒子是同性戀但是想抱孫子且又知道家人用心良苦的父親,在機場驗票處的姿勢在說“我投降”了;經歷過紅色文化革命浪潮,因爲練內功護着兒子卻顧不了老婆,對亡妻的後悔讓他把那張泛白的已褪色的照片壓在枕頭底下,他不怕共苦,唯感到不能與兒子共甘的心酸,最後他妥協了,在中國城的一個活動中心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角,跟陳太太站着享受摩天大樓尚未遮蓋的一束陽光。

父親,不需多語,看郎雄演繹的便知道。

內斂,愛,隱忍。

3.小細節

電影裡許多隱藏的內容,如你記性好,到片尾時會恍然大悟,否則只是當做一句平常的話而已。

飲食男女片頭,老朱趁着做菜的空閒接了個電話,說鯉魚的燒法,是給錦榮的;後來他對珊珊的好爲其做午飯,一切盡在不言中。

嗯,還有就是在喜宴裡他們在中餐館那個以前家裡的司機現在成了餐廳的老闆的舊識給他們點了“燒左公雞”及飲食男女裡面出現的“蟹粉小籠包”在推手裡均有出現。

4.空間

兒女長大了,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間,不再是以前的幾代同堂共處一室了。怨不得世情薄人情惡,怨不得“養子好聽,養女好命,好聽好命終要離去”。

這是心理與生理的需求。

所以,就有了父親孤寂的背影與離開。

5.征服

推手,喜宴,有關中西文化衝突的兩齣戲。

中國男性總是扮演着男方的角色,開始是男方的孝與隱瞞,

最終以妥協結尾。

男人對女人的妥協,對西方文化的妥協。

待我重溫這三部片子再增加些詞條,今天就此擱筆~~

與很多人一樣,喜歡那個編劇時代的李安,以前的他,長相老實眼裡有狡黠的笑。

也敬佩郎雄先生。不知道爲什麼他總是在片子裡姓“朱”。 一個太極拳大師,一個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老頭子,到美國和自己的兒子以及美國媳婦住在一起。這就已經夠受得了吧。

再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頭?穿百衲底的布鞋,棉麻的唐裝,沒事在客廳裡打太極拳,有的時候會坐在蒲團上面打坐,喝茶,用筷子吃自己做的中國飯,閒暇的時候寫得一手很好的毛筆字,筆墨紙硯樣樣俱全。{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四百三十三章 唐老師第二百二十三章 哭窮是沒用的第八百三十九章 新武俠第三百七十一章 現場爆破第八百零五章 讚美天才第九百四十三章 兩回事第九百二十四章 掠飛第二百二十七章 2001繼續期待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粉絲很兇悍?第一百三十章 學院交流(保底第二更,求月票!)第五十章 再次打擂第五百三十五章 願賭服輸第二百二十九章 我是一個有演技的中國男演員第九百二十四章 掠飛第七百二十一章 組織有力第七百零四章 內幕第一百九十五章 你唱《那些年》,我唱《青花瓷》!第五百六十三章 演藝事業大於舞臺事業第五百四十五章 心理暗示第六百九十五章 有個人在等待第九百零九章 不可能第七百一十三章 大師第三十五章 要帥還要酷第二十一章 上映第三百三十一章 咖啡中的甜第六百二十四章 藝術來源於生活第四百九十八章 劇本的臨場發揮第三百三十六章 《迷失》&《放-逐》第二百七十八章 對你下手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小島取景第六百八十七章 這就是愛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贏家第九百五十二章 開不贏第四百九十五章 “唐氏”電影第五百三十八章 演個吃貨也“工傷”第三百五十六章 這就是任務第三百四十章 應得的懲罰第二百九十章 人物剖析唐謙之成長第五百九十章 輕鬆趕進度第八十七章 一路順風第五百三十二章 北美聖誕檔期拼票房第五百四十五章 心理暗示第四百九十章 電影質量的電視劇第六百二十六章 我懂他第四百二十七章 再考慮考慮第八百三十八章 年華第一百九十九章 單純小郡主第二十四章 王晶有約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戲第四百五十五章 戲劇張力第三百七十八章 情緒的調整第五十章 再次打擂第四百二十五章 演員的堅持第三百五十七章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第七百四十六章 毫不猶豫第七百九十三章 榮耀第二百三十章 小衆也可以變大衆第八百零一章 實力不容有疑第八百四十四章 都愛了第七百二十三章 抓住機會第四百一十六章 自私的緣由八百六十八章 世界之首第六百七十二章 不讓離開第三十一章 世紀出品,必屬精品!第三百二十四章 導演改變了我的人生第四百五十四章 效率趕場第五百二十八章 發乎於情第九十三章 選擇第五百三十六章 要求高質量才高第八百九十四章 懸空第三百二十五章 連莊第六百七十九章 黑胖子vs黑炭頭第三百零二章 現場調度第七百五十八章 新發展第十五章 講戲第六百零二章 拍得精彩第三百五十四章 性感女星鍾麗緹第一百二十八章 版權風暴(月票130140加更,求月票!)第九百零二章 中華安第六百一十七章 高手第四百零七章 險情記錄第七百八十七章 氣勢十足第五百二十四章 只要有才,主持人也可以做導演!第五百八十三章 義不容辭第七百四十四章 無視勝利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喜臨門第八十五章 錯過的情感體驗第二百零五章 藍調憂鬱紀錄片第七百六十三章 極品主力第六百一十一章 結緣第九百七十二章 好東西第五百五十四章 **的掌控第二百四十七章 鑲金的橄欖枝第五百六十七章 又是他!第九百一十三章 若隱第二百七十五章 影后之吻第三百二十四章 導演改變了我的人生第三十九章 痛並快樂着第八百九十章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