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

大將軍接到消息後,以巡視陳倉、大散關防務爲由,連夜出城。大將軍是此案的主審官,前期審訊的詳情只有大將軍知道,他不在,這案子也沒法審。

長公主大爲氣惱,一口氣全撒在廷尉卿張邈頭上,把他怒斥了一頓,責令他於本月內審結楊懿一案。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等大臣乘機上奏,認爲大將軍軍務繁忙,無暇審案,謀大逆一案還是移交給廷尉府審理爲好。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等大臣連忙勸諫,認爲此議不妥,而且大將軍已經開始審案了,不宜中途換人。雙方脣槍舌劍,爭得面紅耳赤。

就在這時,穎川太守韓銘急報朝廷,襄陽派出了議和特使,是否允許他們北上長安。朝廷早在洛陽大戰結束後,就曾數次下書招撫襄陽叛逆,而且提出了優厚的招撫條件,但襄陽方面沒有任何迴應,置之不理。此刻突然聽到襄陽派人前來議和,長公主大喜,急忙下旨,命令韓銘陪同襄陽特使北上,有關和新任穎川太守張超交接的事由其下屬辦理。

如果襄陽方面有意受撫,那麼荀彧就不能殺,辛評、荀諶、審榮等原洛陽大吏就不能殺。殺了他們,襄陽方面和其它各地叛逆會對長安的天子和朝廷充滿懷疑和恐懼,會讓他們感到生存的危機,嚴重影響招撫大事。

長公主什麼話也沒說,返回了櫟陽,和中書監大臣商議招撫襄陽的事情。襄陽如能受撫,徐州、江東、巴蜀也就不足爲慮,這樣不但天下能迅速穩定,更能極大地促進中興大業迅速走向成功。長公主決定全力以赴,盡最大可能招撫襄陽。

二月下,廷尉府審結弘農太守楊懿一案。雖然楊懿犯有欺騙朝廷,欺上罔下等多項罪名,但因爲他主要目的是爲了賑濟災民,且自己沒有中飽私囊,所以從輕處理,罷職了事。宗正楊奇受到牽連,御史臺認爲他有袒護縱容之罪,上奏彈劾。楊奇被免去宗正卿一職,轉任太中大天。

兩天後,長公主下旨,轉拜臧洪爲宗正卿,轉拜禰衡爲少府丞。

同日,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廷尉卿張邈趕到櫟陽覲見長公主,就如何審理丁立、許混和朱魭三人的案子具體徵詢長公主的意見。許劭是長公主的老師,朱筱嵐大人是長公主府的長史,這三人的案子要想審結,朝堂上的阻力非常大。但一旦得到了長公主的支持,事情就大不一樣了。

“他們三個人都被押到了京城?”長公主看完三位大臣的奏章後,隨口問道,“現在都關在廷尉府大牢嗎?”

“是的。”張邈躬身說道,“臣以爲,既然楊懿的案子已經結了,這三個案子就不能再拖了,還是儘早結案爲好,免得各州郡人心惶惶。如今朝堂上下的眼睛都盯在這三個案子上,如果久拖不決,恐遭人非議,有可能損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信。”

長公主沉吟良久,搖了搖頭,“暫時緩一緩,先看看襄陽那邊可有受撫的誠意。如果襄陽確有受撫之意,並且很快受撫,那麼天子和朝廷的威信就會驟然增長,而且朝堂上的矛盾也會更加激烈……”長公主神情嚴肅,冷峻的目光從三位大臣的臉上一一掃過,“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

蔡邕、劉和、張邈三人互相看看,臉顯憂色。

如果襄陽受撫,朝堂上的矛盾就不是現在各權勢之間的明爭暗鬥,而是兵權之爭。長公主要和各方聯手,齊心協力削弱和奪回大將軍手裡的兵權了。

“這件事先放一放,竭盡全力招撫襄陽。”長公主揮揮手,不容置疑地說道,“襄陽特使到了後,我親自和他們談。”

二月二十九,襄陽特使到達關中,直接到櫟陽拜見天子和長公主。

長公主命令大鴻臚袁耀以諸侯之禮相迎,並讓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等朝中重臣設宴招待。

小天子大爲不滿,衝着長公主大叫大嚷,認爲這有損朝廷的威儀,“他們是叛逆,是叛逆,朕絕不會重禮相待,絕不會,朕要殺了他們……”

長公主連哄帶勸,但小天子就是不聽,歪着個腦袋和長公主對着幹。長公主一怒之下,把他關在了屋子裡,讓他把《春秋》從頭到尾抄一遍,不抄完,不準出來,並命令趙鬆和楊修嚴格監督。小天子像頭瘋狂的小老虎,把屋子裡的東西砸了個稀巴爛,一個字也不寫。

長公主氣得渾身顫抖,淚如雨下,當着丞相蔡邕等大臣的面痛罵大將軍,“陛下都被大將軍教壞了。過去我叫陛下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現在呢?現在我說他一句,他就頂撞我十句。我叫他往東,他偏偏往西,他根本不聽我的話。自從從洛陽戰場上回來,他就像個野人一樣,整天打打殺殺,舞刀論劍,隔三岔五就出去騎獵,沒有一天能安安心心坐在屋子裡讀書唸經。他現在哪像個大漢天子?哪有半點君主的樣子?”

這是皇帝的家事,蔡邕等人不好說什麼,只能勸慰一番了事。

襄陽方面對這次議和非常重視,大大小小派了十幾個官吏,爲首者就是襄陽朝廷的太常卿蔡瑁,其他還有諸如韓嵩、蒯良、龐逸、馬鉉、徐庶、石韜等大吏,實力很強勁。

長安朝廷中很多大臣和他們都是朋友。韓嵩是穎川韓家的人,和荀攸、鍾繇、陳羣等人都是多年的好友。徐庶是穎川陽翟人,早年以俠勇聞名。後棄武從文,師從水鏡先生,和陳衛有同門之誼。蔡瑁曾在朝中做過校尉,蒯良、龐逸(龐德公的兒子)、馬鉉(襄陽馬家的人)都是襄陽高門望族,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識的故舊。

當天晚上的筵席舉辦得很成功,氣氛很融洽。

三月初一,下午,雙方在櫟陽宮正式會談,長公主親臨。

襄陽方面拿出了一個完整的議和方案。這個方案接受了朝廷的招撫前提,尊奉長安的天子和朝廷,但在這個前提下,襄陽方面要求立藩。

襄陽的天子被廢黜後,襄陽的廢帝、襄陽朝廷上的劉氏宗室要求封土地建諸侯,要擁有自己的封地,要擁有封地上的全部軍政大權。

蔡瑁說,只要長安的天子和朝廷答應了這個議和方案,天下即刻一統,社稷將恢復穩定,大漢將沿着中興之路迅速推進。

三月初一,晚上,鳳凰池***通明。

襄陽的議和方案完全出乎長公主和朝中大臣們的預料,誰都沒有想到天下一統的日子竟然來得如此快速。以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爲首的一幫大臣更是欣喜萬分,連連向長公主表示恭賀。

蔡邕等大臣認爲,當年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時候,也曾建立藩國,這是穩定天下最快最好的辦法。等到天下穩定了,國力增強了,天子和朝廷的威儀威震天下了,再設法削藩,逐步奪取藩國的權柄,打擊藩國的實力,實現大漢的中興。

太傅楊彪一言不發,坐在那裡打瞌睡。太尉荀攸、太常許劭、大司農李瑋被長公主特許參加了今晚的議事,但三人情緒低沉,臉上的笑容很勉強,也沒有對這份議和方案做出任何評價。

大司馬徐榮、代行太尉事的光祿勳張燕、左車騎將軍鮮于輔、衛尉呂布、執金吾趙雲等大臣神色凝重,誰都沒有說話。五位將軍在鳳凰池議事上同時保持沉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鳳凰池的氣氛。

長公主忍不住問道:“徐大人,你的意見呢?”

“立藩的確是個迅速穩定天下的辦法。”徐榮躊躇良久,緩緩說道,“但這個‘藩’如何立,藩國的封地有多大,藩國保留多少軍隊,藩國每年要向朝廷上繳多少賦稅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需要很長時間的磋商,所以我們還是先談吧。談一段時間後,我們大概就能知道襄陽有多少受撫的誠意了。”

徐榮這句話相當於在興高采烈的大臣們頭上潑了一盆冷水,鳳凰池的氣氛頓時冷淡下來。

三月初三,正在武關巡視的大將軍李弘接到了大司馬徐榮的書信。

李弘勃然大怒,把手中的書信狠狠砸到地上,怒聲吼道:“既然逼我殺人,那就不要怪我無情了。”

傅幹大駭,急忙撿起書信細看。

立藩之事從最早招撫袁紹開始,就一次又一次傳到朝廷,叛逆們的用意很簡單,分裂長安。

大漢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李弘和北疆人居功至偉,如果朝廷要立藩,首先就要擺平李弘和一大幫功勳卓著的北疆人。設想一下,假如天子和朝廷賜封一羣叛逆爲藩王,卻把功勳顯赫的北疆人丟到一邊,其後果不言而喻。過去李弘反對恢復五等爵位制,更反對立藩,並在中原大戰後上奏天子,義正嚴詞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把河北這股“分封風潮”徹底打下去了。

今天,襄陽的叛逆們在洛陽大敗,形勢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再度祭起了“立藩”這個武器。不過這次他們的時機選擇得非常好,因爲他們身陷險境,長安肯定會相信他們的“誠意”。其次,他們要求分封劉氏宗室爲藩王,這和李弘絕不同意恢復五等爵位制的誓言沒有任何衝突,長安天子可以名正言順地分封藩王。

然而,藩王一封,形勢的發展就不是李弘能控制的了。

藩王一封,天下平定,李弘手中的兵權就要交出來,但李弘不敢交,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這些藩王們會真心誠意地歸順天子。

李弘拒絕交出兵權,藩王們就有理由出兵了,他們可以打着“除奸佞,清君側”旗號討伐李弘,就像當年袁紹等人討伐董卓一樣,於是天下大亂。這時朝中的大臣們不會支持李弘了。天下都平定了,你還把持兵權幹什麼?正是因爲你把持兵權,禍亂朝綱,才引發了這場足以摧毀社稷的戰亂。大臣們會聯手對抗李弘,會想出各種辦法誅殺李弘,會竭盡全力配合各地藩王的大軍攻打長安。

無論李弘的武力多麼強悍,他都無法和整個大漢相抗衡。從朝廷決定立藩之日起,他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他將一步步走向敗亡。

李弘敗亡,也就意味着叛逆們的勝利。至於大漢的天子是誰,其實無所謂,只要是高祖的後裔,誰做皇帝都行。

李弘憤怒了。

中原大戰後的奏章和誓言,竟然釀出了今天這場大禍,這是李弘所始料不及的。早知今日,當初就不應該爲了取信朝廷而斷然立誓。

長公主和丞相蔡邕等大臣正是準確把握了這一點,打算利用“立藩”來逼迫李弘交出兵權。李弘交出了兵權,離開了朝堂,下一步就是削藩。對於朝廷來說,削藩的難度要遠遠小於奪取李弘手中兵權的難度。只要李弘手握兵權,社稷就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而長公主和朝中的大臣們也是寢食不安。

“大將軍,你不要太激動。”傅幹嘆了口氣,小聲勸道,“如果長公主和朝廷答應立藩,襄陽會獅子大開口,談判的過程肯定會非常艱難,談判的時間肯定也很長,所以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扭轉局勢。”

李弘冷笑,“我們沒有時間了。雖然因爲三雍一事,丞相大人得罪了楊彪、荀攸和許劭這些老朋友,但如果有機會盡快平定天下,他們馬上便會盡釋前嫌,走到一起聯手對付我。”

“大將軍……”傅幹還想再勸,李弘一拳砸到了案几上,“急告張遼、蔣濟,給我抓人,給我嚴刑拷打,牽連的人越多越好。”

“再告王當,把張超抓起來,把他所有下屬全部抓起來,給我一個一個地審,凡是有牽連的,都抓起來,一個不許放過。”

傅幹望着咆哮的李弘,驚駭地瞪大了眼睛。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九節第7章 席捲猛如虎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