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

六月中,大司馬府。

大司馬徐榮召集麴義、玉石、楊鳳、顏良、文丑、張白騎、樊籬、何風、司馬懿、魏延等在京將領軍議。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左車騎將軍、廷尉卿鮮于輔,右衛將軍、代行太尉事、光祿勳張燕,前將軍、衛尉呂布,龍驤大將軍、執金吾趙雲等六位大臣也列席軍議。

大司馬長史陳衛首先稟報了西疆戰況。

開春後,河西戰場上的戰事再度拉開。在鎮北大將軍閻柔的指揮下,厲鋒將軍姜舞、虎賁將軍雷子會同鮮卑人步度更、泄圭泥、弧鼎、棄沉、木桃、木李等六位鮮卑首領,帶着兩萬大軍沿祈連山北麓向張掖、酒泉、敦煌等地挺進。

長水將軍穆斯塔法率軍征戰於天穹沙漠南部,並不斷向黃河北岸推進,和羌人在令居、允街一線連續交戰,意圖把羌人驅趕到黃河南岸,進一步加劇金城、隴西等地的混亂。

今年河西戰事能否達到預期目的,關鍵在於牲畜和軍械的持續供應。按照朝廷的要求,河西戰場上所需要的牲畜主要從大漠胡族諸部和北疆邊郡徵調。由於這些年朝廷戰事頻繁,徵調太多,大漠胡族諸部和邊郡頗有怨言。三月,大將軍北上朔方河套,親自給河西戰場籌措和運送糧草。大將軍坐鎮北疆,極大地震懾了大漠和邊郡,對河西戰場威脅最大的糧草軍械問題隨之得以順利解決。

據鎮北大將軍閻柔最新的戰報,西進大軍已經全取張掖,攻佔了酒泉郡治祿福城,正在向玉門挺進。不出意外的話,在冬天來臨之前,大軍可以攻佔敦煌,收復河西四郡。

河湟戰場和我們預計的一樣,正在逐漸陷入僵局。

由於穆斯塔法將軍的鐵騎在黃河北岸持續攻擊羌人,給西涼軍創造了很多戰機。四月,韓翼、楊秋率軍再度殺進金城郡,攻佔了榆中、金城兩城,但因爲糧草供應不上,他們想在夏天攻克郡治允吾,把戰線推進到湟中腹地,估計很困難。

最近一段時間,韓翼數次書告皇甫酈和龐德,希望藉着長安和襄陽議和的機會,受撫歸順朝廷,並得到糧草軍械的支援。

據韓翼在書信中說,隴西的劉備爲了解決糧草問題,已經指揮將士們在隴西屯田,同時劉備還製造了一些小巧的運糧工具,從巴蜀和漢中等地運糧入攏。另外,劉備爲了守住隴西,改變了對付羌人的辦法。今年他一邊主動尋找戰機,一邊數次招撫羌人,打算和羌人在隴西和平共處,並利用羌人的武力拿下河湟,繼而全取西疆。

大司馬徐榮認爲,河西戰場有大將軍親自坐鎮大漠運送糧草,有鎮北大將軍閻柔坐鎮姑臧指揮,年內收復四郡沒有太大問題,現在讓朝廷擔憂的就是隴西的劉備。如果劉備在隴西和武都站住腳,讓他在武力上得到羌人的幫助,在財力上得到漢中和巴蜀的支持,將來的麻煩就大了。

徐榮因此建議朝廷利用目前這個難得的機會,即刻招撫韓翼,乘機讓龐德和皇甫酈帶着軍隊再次進駐西疆,爲朝廷儘快收復西疆做好準備。

接着,徐榮又說了一件事。襄陽方面的特使認爲和談已經進入了細節磋商階段,雙方應該互相信任,因此懇請朝廷減少青州、兗州和豫州穎川等地的北疆軍數量,緩解邊界地區的緊張局勢。長公主爲此特意召見了徐榮,要求邊界各部大軍正常情況下保留一半兵力,剩下一半將士回家耕種,這樣也能節省朝廷軍資開支。

丞相蔡邕不待諸將做出迴應,馬上把朝廷有關儘快穩定社稷的策略從各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解釋,其中心意思就是儘可能滿足襄陽方面的議和條件,迅速招撫襄陽等地的叛逆,讓天下的戰火平息下來,讓百姓休養生息,讓大漢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國力,繁榮富強。

御史大夫劉和也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從當年的黨錮之禍,奸閹禍國,董卓亂政一直說到現在的兩個天子,兩個朝廷,大漢事實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等等,深入地闡述了招撫叛逆後,一個天子,一個朝廷對穩定社稷,造福百姓,鞏固和推進中興大業的重要而實際的意義。

丞相大人和御史大人慷慨激昂,在他們的嘴裡,大漢統一就在眼前,中興大業很快成功,社稷的前景非常美好,聽者無不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軍議上的氣氛很熱烈,將軍們情緒高漲,所有的議案都順利通過。

大司馬徐榮留下了張燕,把他請到了自己的書房。

“長公主打算在櫟陽宮宴請軍中諸將。”

“什麼時候?”張燕毫不在意地問道。

“也許就在這幾天。”徐榮笑道,“你看,是不是讓洛陽、關西和關中的將軍們都趕到長安?”

張燕看了看徐榮,眼裡露出一絲鄙視,“他們會來嗎?來了也許就沒命了。”

徐榮臉上的笑容漸漸消散,他沒有說話,但神情卻慢慢嚴厲。

“怎麼?殿下把你們都說服了?羽行兄也不想回幽州了?子龍和奉先是不是把刀磨好了,準備動手了?如今南北兩軍都成了殿下的軍隊,她也該動手了。”張燕面不改色,笑吟吟地說道,“你是大司馬,我不過是一個代領太尉事的上卿而已。這種事,你用得着和我商量嗎?當然了,如果殿下不放心,我可以立即離開光祿勳府,虎賁、羽林軍交給誰都行。”

“你爲什麼要這麼做?”徐榮突然問道。

“我做了什麼?”張燕眉頭微皺,泰然自若,“子烈兄,你能不能把話說清楚?我怎麼聽不懂?”

徐榮冷笑,“自從大將軍離開長安後,你利用代行太尉事的機會,在三月和四月兩個月的時間裡,調換和任命了三百二十名軍候、軍司馬和各級校尉。如今南北兩軍的中下級軍吏幾乎全部換光了,關中張白騎、樑百武,關西孫親、洛陽吳雄、雷重的十萬大軍裡,所有非黃巾系的將領全部被調離。穎川現在是王當督領軍政,兗州的一半兵力都被彭烈、項澄和孫鸞控制着,而青州的軍隊更是控制在臧霸和管亥手上。你想幹什麼?”

“子烈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張燕大笑,“軍中將領的調換和任命,早在大將軍離開長安之前就已經敲定了。我不過按令執行而已。關中的華雄和何風兩位大人不喜歡我們黃巾系將領,我怎麼辦?我當然要息事寧人了。張郃、高覽、徐晃三位大人是被朝廷調離軍隊的,王當督領穎川軍政掌控七萬大軍,那是朝廷的旨意,和我有什麼關係?至於臧霸和管亥兩位大人,他們一直在青州領軍,如果朝廷不放心,可以把他們調回長安嘛。”

“子烈兄……”張燕鄭重地說道,“雖然現在大將軍離開了長安,離開了朝堂,但他和我們這些黃巾出身的人生死相連,生死與共,我們絕不會違背大將軍的命令,我們絕對尊奉天子和朝廷,我們願意爲社稷的存亡奮戰至死。”張燕這番話義正嚴詞,但聽在徐榮的耳中卻如萬箭厲嘯,讓他一陣窒息。

大將軍和黃巾系的將領生死與共,什麼意思?尊奉天子和朝廷,是因爲不願意違背大將軍的命令,什麼意思?現在朝廷正在爲社稷統一而努力,他卻說要爲社稷存亡而戰,什麼意思?

“我說過,沒有大將軍的命令,軍中任何人不許介入朝堂爭鬥,你爲什麼不聽?”徐榮的口氣有些難聽了,“大將軍離開朝堂的目的,是想讓朝堂穩下來,不是想讓朝堂上互相殘殺。”

“爲什麼不聽?”張燕笑了起來,“我如果聽了你的話,只有兩個出路。要麼和大將軍一起,到大漠上放羊去,要麼重回太行山。”

“你胡說什麼?”徐榮厲聲責斥道,“飛燕,你是本朝上卿,怎能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

“我說錯了嗎?”張燕笑道,“大將軍就是例子,活生生的例子。天下一統了,秋後算帳的日子也就到了。我們這種出身的人能在朝堂上待幾天?就算我們縮着腦袋過日子,但我們躲得了初一,能躲得過十五嗎?只要各地州郡有叛亂,我們首當其衝就要遭到血洗。”

徐榮心裡一顫,望着張燕久久無語。

“飛燕,我們要團結,要上下齊心,要爲天下生靈着想,不能只考慮自己……”

“我們正是爲了天下生靈,才追隨大將軍四海征戰,但現在大將軍不在了,我們首先要爲自己的生存着想,然後才能顧及到天下生靈。”

“大將軍肯定要回來,長公主和丞相大人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只不過要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

張燕苦笑,“你到底是自己騙自己,還是故意騙我?長公主和丞相大人如果要請大將軍回來,早就下旨了。今天,丞相和御史大人爲什麼會來?過幾天,長公主爲什麼要宴請我們?還不是爲了安撫我們,爲解除大將軍的兵權做準備。”

徐榮長嘆,“要相信大將軍,他會有辦法解決的?”

“大將軍是人,不是神。”張燕苦嘆,“當年,我一直以爲大賢良師是神,無所不能,結果他死了,幾十年的努力瞬間化爲齏粉。從此,我再也不相信這個世上有神。自己的命運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只有自己纔是神。”

徐榮沉默了。

張燕站了起來,“子烈兄,我還能像在雁門關大戰時候一樣相信你嗎?”

徐榮點了點頭:“我如果不相信你,今天就不會和你說這番話了。”

“那你能相信我嗎?”

“我們之間是生死之情,生死與共。”

張燕伸手拍拍徐榮的肩膀,轉身而去。

徐榮呆坐良久,舉筆給大將軍寫信,但寫了幾個字後,他突然把筆丟到了地上,仰天長嘆,“大將軍是人,不是神。生死由命吧。”

光祿勳府。

張燕放下手上的書信,看看坐在對面的右將軍楊鳳,鼻子裡發出一聲冷笑。“這個老狐狸,形勢判斷得很準啊。”

“他答應了?”楊鳳問道。

“答應了。”張燕把書信遞給了楊鳳,“太傅大人說,從今日起,他將給陛下講授高祖皇帝的豐功偉績,說說呂后臨朝稱制之事,說說孝惠皇帝爲何憂鬱而死,說說孝文皇帝之前爲什麼會出現兩位少帝。當然了,重點是講述孝武皇帝如何擺脫竇太后的控制,如何開疆拓土建下顯赫功勳。”

“陛下聽完這些故事後,會做出什麼反應?”楊鳳笑道,“小孩子一般容易受人唆使。如果太傅大人說得太生動了,把陛下聽得毛骨悚然,當場就要拔刀刺殺長公主,那太傅大人的腦袋就保不住了。”

張燕搖頭輕笑,“這個分寸,他自會把握。等到天子害怕了,跑到求我們拯救大漢社稷的時候,我們就能順利控制長安局勢了。”

“看來,當初大將軍定下八位天子師,的確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楊鳳說道,“就算大將軍現在不在了,天子也安然無恙。”

“難啊。”張燕說道,“雖然我們暗中出動人手,連番設計,讓郗慮抓住了陳宮、臧洪,又讓他和青兗士人結下死仇,但由於長公主突然出現在長安,並把郗慮及時調離了廷尉府,迅速壓制住了朝堂上一觸即發的混戰,致使我們功虧一簣。否則,現在青兗一系的大臣們已經被全部關進了大牢,而丞相大人也岌岌可危了。沒有了丞相大人的鼎力支持,長公主在我們的逼迫下,不得不即刻召回大將軍,和談也會立即失敗。可惜……”

“也沒什麼可惜的,此計不成,再施一計。”楊鳳把書信丟到案几上,手捋長鬚,慢慢眯起眼睛說道,“朝堂上內鬥已經激烈,各方徹底撕破臉,長公主想壓也壓不住了,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一部分。現在當務之急是派人和襄陽方面拉上關係,故意泄漏機密,讓襄陽方面提高議和條件。另外,軍隊方面基本上安排好了,可以給各部將領下命令了,讓他們上書反對議和。到時,朝堂上內鬥不止,議和陷入僵局,軍隊又鬧起來了,長公主陷入三難險境,只能向大將軍求援,急召大將軍回京。”

“不僅僅讓大將軍回京……”張燕冷笑道,“要做就做徹底一點。這次我們不僅要讓大將軍主政,要把丞相大人趕下朝堂,還要把長公主逼進內宮,嚴禁她干涉朝政。”

“兵諫?”楊鳳興奮地拍了一下案几,“好,好辦法。只要我們能激怒小天子,誘騙小天子下令兵諫,我們就師出有名,可以冠冕堂皇地抓人,殺人。”

“這是下下策,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兵諫。”張燕搖手道,“兵諫對我們的傷害太大,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我們挾持了小天子,並且利用小天子的無知禍亂朝綱,我們會成爲衆矢之的。將來小天子長大了,主政了,很可能報復我們。所以,我們要像大將軍一樣,時刻保持對大漢的忠誠,對天子的忠誠,要讓任何人都抓不到我們的把柄。當年董卓、李傕、郭汜這些人所犯的錯誤,我們絕不能再犯,不能重蹈覆轍,自取滅亡。”

楊鳳大笑,“飛燕,你這是在罵大將軍嗎?”

“他一句話不說,甩手就走人,明擺着就是逼我們。”張燕笑道,“他既然不願意落下罵名,那我們也不好給他臉上抹黑,我們也動點腦子,想點辦法,對付這幫人,還不是手到擒來。”

“你想做丞相嗎?”楊鳳突然問道。

“不,千萬不要做出頭鳥。”張燕說道,“我們這一代人出身不好,能到今天這個位置,已經是極致了,不能再貪得無厭。我們這一代低着頭做人,到我們下一代就能昂着頭做人了。今天我們之所以這麼做,也是被逼無奈,否則掉腦袋的就是我們,沒辦法,不殺人也得殺啊。”

楊鳳點頭笑道:“此事過後,你想低頭做人都不行了。”

“走一步算一步吧。”張燕說道,“可找到熟悉襄陽特使的人?有些事動作要快一點,不能拖延了。”

“人倒是找到了,就是不太合適。”楊鳳皺皺眉,爲難地說道,“崔均的弟弟崔安,還有大司馬府的陳衛。他們和襄陽特使徐庶、石韜、孟建都是好朋友。這個徐庶過去在穎川很有名,十幾歲的時候爲了幫朋友報仇,拿着把劍,衝到仇人家裡就把人家腦袋砍了,是條血性漢子。後來在牢裡吃了不少苦,被救出來後痛定思痛,決心棄武從文,拜水鏡先生爲師。這個人是最好的利用對象,但事發後,勢必要牽扯到尚書檯崔琰大人,或者牽扯到大司馬本人,所以……”

張燕想了一下,問道:“還有別的人嗎?”

“還有尚書陳登,他是徐州人,和王朗是朋友。陳登和臧洪關係莫逆,因爲臧洪的事,他現在和孔融、禰衡等人整天攪和在一起,想方設法營救臧洪。這個人倒是無足輕重,不過王朗是徐州名士,對和談抱着極大的熱忱,估計不會上當受騙,而我們也不會尋求陳登的幫助。”

“陳登、孔融、禰衡……”張燕低聲念叼了幾句,突然擡頭對楊鳳說道,“呂布掌握着南軍,南軍屯於櫟陽,如果實施兵諫,南軍是個麻煩。雖然南軍各營將領都換成了我們的人,但誰能擔保不出意外?所以到了必要時候,我們要拿兗州籍大臣的性命要挾呂布,這樣一來,打擊的對象就縮小到了青州人或者象陳登這種徐州籍的大臣身上,也就是說……”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楊鳳心領神會,“計中設計,必定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六月下,崔琰的弟弟崔安宴請襄陽舊友,和徐庶、石韜、孟建三人通宵清談。崔安喝多了,席間透漏了很多機密,包括大將軍被逼交出兵權北上大漠,朝堂上各方自相殘殺,崔琰懷疑李瑋派人暗殺郗慮,以便栽贓臧洪打擊丞相蔡邕等等事情。

徐庶三人回去後,立即把此事稟報了蔡瑁、蒯良、韓嵩等人。蔡瑁隨即召集各地特使商議對策,準備修改議和條件,在長安混亂的局面上再添上一把火。爲了確保消息正確,蔡瑁請王朗拜會陳登,讓華歆拜會孔融、禰衡,讓顧雍拜會自己的老師蔡邕(蔡邕避難江東的時候,顧雍曾隨其學琴),儘可能打探消息。

陳登對王朗守口如瓶,當他聽說崔琰懷疑李瑋暗殺郗慮時,暗中竊喜。送走王朗後,他即刻拜會孔融、禰衡。禰衡隨即秘密拜訪崔琰,崔琰被禰衡手裡的證據說服,決心幫助禰衡救出臧洪。崔琰爲了防備李瑋的報復,和禰衡約定,以後有什麼事讓崔安和他們聯繫。

禰衡、陳登、崔安、王朗、華歆、徐庶等人自此經常見面喝酒。這些人都是清談高人,喝酒也沒有節制,常常通宵達旦,天南地北的海侃,其中當然免不了對各自朝堂的抨擊。

七月上,和談出現了重大問題,在藩國應該保留多少軍隊一事上,雙方分歧嚴重。

蔡瑁、程昱、張鬆、呂範等人隨即建議,軍隊可以減,但要增加各藩國封邑,賜予封邑上的全部軍政權。

在這之前,朝廷曾答應保留襄陽朝廷上諸如曹操等大臣的爵位,爵位可以世襲,不過封邑不多,而且也沒有封地上的軍政權。長安朝廷的這種讓步,正是曹操等人派使者到長安參加和談的主要原因。現在他們改主意了,以保留全部軍隊爲要挾,逼迫朝廷答應給封邑,並要求得到封邑上的全部軍政權。

七月中,長公主和丞相等大臣仔細商議後,認爲可以接受襄陽的要求,但各藩國只能保留很少的軍隊,朝廷將派駐一定數量的軍隊進駐各藩國。

襄陽方面認爲藩國可以減少一定數量的軍隊,但堅決反對朝廷在藩國駐軍。

這件事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傳遍了軍中各部。各地駐軍將領紛紛上書,反對朝廷的議和方案,並彈劾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等大臣,認爲他們禍亂社稷,要他們立即滾出朝堂。

楊修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天子。經過楊修一系列精闢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斷,最後和談演變成了一場由襄陽叛逆和朝中奸佞們精心策劃的,旨在誅殺長公主和大將軍,廢黜小天子,最終擁立襄陽天子和朝廷,奪取小天子江山社稷的大陰謀。

小天子瞪大了眼睛,極度驚恐。楊修看到小天子似乎嚇傻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故作神秘地補充了一句,“陛下,從袁紹、曹操等叛逆擁立襄陽天子開始,他們就四下造謠,誣衊陛下不是先帝所出,是大將軍從大漠上撿來的一個小蠻子。陛下請想想,如果和談成功了,劉表、曹操這些叛逆們到了長安,他們和朝中奸佞們裡應外合,長公主和陛下的性命……”楊修一臉殺氣,揮動手臂做了個砍腦袋的姿勢。

“大將軍呢?大將軍在哪?朕要大將軍……”小天子嚇哭了。

楊修樂得嘴都齜歪了,他強忍着狂笑的衝動,壓低嗓子說道:“陛下,長公主上了奸佞們的當,早就把大將軍趕到大漠上去了,她現在甚至懷疑陛下是大將軍從大漠上撿來的小蠻子。陛下,你想想,最近一段時間長公主對你怎麼樣?不是打就是罵,要不然就是逼着你抄書,哪把陛下當作大漢天子了?”

小天子嚇得號啕大哭,“朕要去大漠找大將軍,你快帶朕走……”

“大將軍早就安排好了,他怎麼會丟下陛下不管?”楊修看到小天子嚇哭了,很是不好意思,趕忙把他摟到懷裡,三兩下替他擦去眼淚,湊到他耳邊說道,“陛下,大將軍給你安排了八位老師,其中就有光祿勳張燕大人,有龍驤大將軍趙雲大人,他們手裡都有軍隊,可以保護陛下啊。不過現在趙雲大人也給奸佞們騙了,不知道東南西北了,所以陛下趕快去找張燕大人,他一定能救你。”

小天子一聽,膽氣稍大了一點,“愛卿快去找朕的老師來,請他來救朕。”

“好,好,我想個辦法,讓他儘快來救陛下。”楊修高興地連聲答應。

小天子非常擔心長公主的安全,雖然最近長公主對他嚴厲了一點,但小孩子一轉眼就忘記了,只記得姑姑對他的好。晚上長公主來看他功課,小天子偎在長公主的懷裡,很嚴肅地對長公主說:“姑姑,你身邊有壞人,他們要殺姑姑和朕。”

長公主心裡一驚,和顏悅色地問道:“誰告訴你的?”

“楊大人。”小天子神秘兮兮地說道,“朕已經向老師求救了,過兩天老師就來救我,到時姑姑和朕一起去大漠上找大將軍,讓大將軍把所有的壞人統統殺了。”

長公主笑起來,“如果有壞人要殺姑姑,陛下怎麼辦?”

“朕會保護姑姑。”小天子毫不猶豫地說道,“只要朕在,天下就沒人能傷害姑姑。”

長公主緊緊摟住小天子,眼淚霎時潤溼了眼眶,“姑姑也一樣,如果有人敢傷害陛下,姑姑就把他撕成碎片。”

“姑姑,我能問你一件事嗎?”

“當然行了。”

“朕是大將軍在大漠上撿來的一個小蠻子嗎?”

“這是誰說的?”長公主勃然大怒。

小天子偎在長公主的懷裡,不知道長公主此刻已經杏眼圓睜,怒不可遏了。

“楊大人說,是襄陽叛逆們說的。”

“不是的,你不是大將軍撿來的孩子,你是大漢皇帝之子。你出生的時候,第一個抱你的就是姑姑,姑姑看着你長大,怎麼會錯呢?”

“哦……”小天子吁了一口氣,“那應該不會錯了。”

小天子睡熟之後,長公主退出宣德殿,急召虎賁中郎將解悟。

“日夜保護天子。沒有我的命令,天子不準出宮,大臣們也不許覲見天子。”

解悟看到長公主臉色冷峻,很是惶恐不安,急忙躬身答應。

“叫楊修來見我。”

“楊大人已經出宮了。”

“這個混蛋……”長公主怒聲罵道,“傳旨,以後不許他接近天子,否則我把他那張嘴縫起來。”

解悟茫然不解。看樣子楊修得罪了長公主,怪不得黃昏的時候,他跑得比兔子還快,轉眼就看不到人了。

七月下,襄陽方面傳來消息,答應長安朝廷的要求,同意削減軍隊,同意朝廷大軍駐守藩國,但天子和朝廷必須先立藩,先分封,然後再廢黜襄陽天子。

長安看到了統一的曙光,天下穩定的日子近在咫尺,社稷振興已經不是夢想,馬上將成爲現實了。

長公主和丞相蔡邕等一幫大臣極爲興奮,迅速加快了具體議和方案的商討,並開始籌劃立藩一事。

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等大臣卻憂心忡忡,他們警告長公主和丞相蔡邕,爲了防止襄陽出爾反爾,對朝廷造成衝擊,最好是先廢黜襄陽天子。但丞相蔡邕卻認爲此刻襄陽的天子和朝廷已經不重要了,立藩和廢黜的先後順序對大局沒有任何影響。

軍中反對議和,反對立藩的奏章越來越多,長公主不爲所動。

自從大將軍離開長安後,長公主數次巡視南、北兩軍,頻繁召見軍中將領,尤其是北軍統帥趙雲和南軍統帥呂布,更是成了櫟陽宮的常客。

過去,大將軍曾鄭重告誡軍中諸將,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堅決支持長公主,忠誠長公主。此次大司馬徐榮也告誡諸將,不要參予朝堂爭鬥,要絕對忠誠於天子和長公主。大將軍和大司馬的忠告,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軍心。到目前爲止,大軍各部將領對朝廷的議和策略雖然普遍不滿,但依舊絕對遵從於天子和長公主,沒有發生任何抗命的事。

軍隊的穩定給了朝廷一種錯覺,一種極爲盲目的自信。

七月底,長公主決定削減大將軍的兵權,解除部分將領的軍職。

她首先徵詢丞相蔡邕的意見。蔡邕認爲,爲了防止議和成功後,各藩國以大將軍拒不交出兵權爲由,發動叛亂,重演當年各鎮大軍討伐董卓傾覆社稷之禍,還是趁此機會削減大將軍兵權,同時解除部分將領的軍職以削弱大將軍對軍隊的控制爲好。

御史大夫劉和和太僕孔融亦持贊同意見。他認爲大將軍手持兵權,對社稷,對朝政,對招撫襄陽都是一個巨大威脅,從長遠來看,還是及早削弱爲好,免得將來後患無窮,害人害己。大將軍在三月的時候,主動交出了兵權,而朝廷在五個月內都沒有收回他的兵權,這對軍隊,對軍中將領,對北疆人,對朝堂和各地州郡都算有個交待。現在朝廷只是削減他的兵權,在道義上完全說得過去,而且朝廷有了五個月時間的準備,應該能比較穩妥地收回兵權並控制軍隊。

太傅楊彪只說了一句話,“殿下確實準備好了嗎?如果沒有準備好,那就不要冒險。”

大司馬徐榮也說了一句話:“如果殿下一定要這麼做,那就把大將軍請回來,讓大將軍站在殿下的背後。”

呂布激烈反對,他當場跪下,連連磕頭,“殿下,兵權之所以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不是因爲大將軍的功勳和戰績,而是因爲威武的大漢,因爲幾十萬大漢將士的熱血……”

鮮于輔、麴義、張燕、趙雲、顏良、楊鳳……在京的將軍們神態平靜,他們都給了長公主一句話,“堅決遵從天子和殿下的旨意,即使要我們的腦袋,也絕無二話。”

太尉荀攸、太常郭策、少府張範、大鴻臚袁耀、大司農李瑋等公卿大臣表示沉默,最多不過以一句“遵從殿下的旨意”敷衍了事。

八月初一,長公主以天子名義下旨,免去了廷尉卿鮮于輔左車騎將軍職,免去了大司馬徐榮右車騎將軍職,免去了光祿勳張燕右衛將軍職。

拜麴義爲車騎將軍,拜呂布爲左衛將軍,趙雲爲右衛將軍,拜玉石爲前將軍,拜文丑爲後將軍。

由於朝廷上的反對聲太激烈,長公主沒有下令修改官制,沒有削減大將軍的兵權,她打算再等一等,看看軍隊的反應再說。

八月初三,太傅楊彪病倒。

小天子哀求長公主,懇請長公主讓自己到長安探視老師。長公主答應了。

八月初五,天子由光祿勳張燕、護軍將軍賈詡、五官中郎將田疇陪同,在一千虎賁羽林軍的護送下,趕赴長安。

黃昏,車駕到達渭橋。右將軍楊鳳、胡騎中郎將祭鋒帶着五百鐵騎在橋頭恭候。

張燕拉開了車門,衝着小天子微微一笑,“陛下,準備好了嗎?”

“刺客在哪?朕爲什麼沒有看到刺客?”小天子探出半個腦袋四下看看,“愛卿,刺客是潛匿在水裡,還是埋伏在橋下?”

“刺客無足輕重,不過是我們到豐鎬大營徵調北軍的理由。”張燕笑道,“陛下的重任是,指揮北軍將士,誅殺奸佞,救出長公主殿下,拯救社稷。”

“哦……”天子摸摸腦袋,一臉沮喪地說道,“愛卿,事情太多,朕做不了,還是你去吧。朕去捕殺刺客,那好玩……”

張燕伸手把他從馬車上抱了下來,“陛下,你如果出了什麼事,我們就全完了。”

天子車駕起動,迅速向渭橋駛去。虎賁羽林相隨左右,煙塵滾滾。

張燕把天子抱在懷裡,楊鳳、祭鋒擴在左右,五百騎卒四周相護,沿着渭水河北岸向長安城西的北軍大營縱馬狂奔。

突然,遠處的渭橋上傳來一聲巨響,接着殺聲四起,戰鼓如雷,號角狂鳴,吼叫聲驚天動地,“護駕……護駕……”

八月初五,夜,豐鎬大營。

中壘將軍於毒飛步衝進了大帳,“大人,天子遇刺,正向大營急速趕來,請大人速起大軍,前去護駕。”

趙雲駭然心驚,“消息從何而來?”

“祭鋒將軍今日巡值,正好在渭橋附近遇到天子車駕……”

“天子如何?”

“天子受驚,正由張燕、賈詡、田疇、解悟諸位大人保護,急速趕來。”

“快,命令胡騎營集結,快,快……”

趙雲看到了喜笑顏開的天子,也看到了殺氣騰騰的張燕、楊鳳和賈詡等人,霎時,他什麼都明白了。

“子龍,你是天子的老師,你該怎麼做,不要我說吧?”張燕神情冷肅,語含殺氣。

趙雲苦笑,搖搖頭,“大將軍知道嗎?”

“他不知道。”賈詡說道,“等長安的事解決了,我們再派人請他回來。”

趙雲心裡一寒,急聲說道:“丞相大人……”

“你派個人回去,報個信,請他老人家速速趕到櫟陽去。”張燕說道,“老人家是大將軍當年救出來的,我們還沒有那麼大的膽子冒犯他老人家。長公主現在身邊沒人,需要老人家給她出出主意。”

趙雲轉身疾行幾步,衝着親衛隊隊率趙能招了招手。

“速去告訴李瑋大人,請他即刻控制局勢,否則長安、櫟陽會殺得血流成河。”

趙能嚇得半天沒反應過來,“鮮于輔和徐榮大人……”

“現在能控制局勢的只有李瑋大人,快啊……”趙雲厲聲吼道。

讖緯與白虎通義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曆史進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