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九節

下午,李弘回到大司馬大將軍府,神情很疲憊。

鮮于輔、傅乾等人急忙迎上,詢問商議結果。李弘苦笑,“最關鍵的事沒有辦成。我要求親自審理此案,但丞相大人和御史大人堅決不同意,還拿大漢律駁斥我。太尉大人不好支持,而太傅大人竟然躲在家裡不出來。”

“太傅大人沒有參加議事?”傅幹非常吃驚。

“丞相大人催了幾次,我也催了幾次,但他就是不露面。”李弘氣得連連甩手,“如果他能支持我,好歹我也能佔點優勢,這個老狐狸……”

傅幹、王凌等人還想再問,李弘擺擺手,“我太累了,讓我一個人靜一下,我要好好想想。”

李弘披着一件毛褥子,懶洋洋地斜靠在案几上,閉目沉思。

火盆裡的炭火稍稍大了一點,屋子裡瀰漫着一股淡淡的煙味。書房的門被輕輕推開,鮮于輔走了進來。

李弘睜開眼睛,坐直了身軀。鮮于輔在他旁邊坐下,伸手拿起火鉗去撥弄炭火。李弘把毛褥子蓋到了鮮于輔腿上,“天太冷了。這雪不知道要下到哪一天?”

“總要個三四天吧。”鮮于輔說道,“不知道河西的情況怎麼樣了?今年冬天,子玉(閻柔)他們要吃苦了。”

“他啊,日子過得肯定比我們好。現在大概正在一邊烤火,一邊喝酒,逍遙快活。”李弘笑道,“我們就不行了,晚上連睡覺都不踏實。”

鮮于輔笑笑,放下火鉗,隨口問道:“你看,要不要和仲淵見次面?”

“合適嗎?”李弘搖搖頭,“這件事,雖然是仲淵乾的,但誰有證據?表面上看,此次打擊的是穎、汝士人,但其實針對的是我們。現在我乘機脅迫朝廷,讓張遼他們督領州郡,從中得到了好處,朝中很多人也許會認爲是我乾的。”

“那你打算怎麼辦?”鮮于輔問道,“此事一旦交到廷尉府,辛評、荀諶他們就沒有活路了。廷尉府的人隨便編個證據,就能把他們的腦袋砍了,而且還能牽連一大批無辜。”

“仲淵這一手,最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讓荀彧、辛評等人見面的是我們,抓人的是京兆尹,審訊的是廷尉府,定罪的是御史臺,下旨砍頭的是天子和長公主,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李弘無奈地笑道,“將來朝堂上亂成一團,受益最大的是他,其次是我們,所以仲達(司馬懿)才答應了仲淵的要求。但仲達哪裡知道,現在朝堂上的鬥來鬥去,其實就是爲了我手中的兵權啊。如果謀大逆一案成立,穎、汝士人遭到重擊,我們和外朝隨即成爲死敵,而長公主則步步進逼。至於仲淵,可能會得到外朝和長公主的支持,漸漸控制整個朝政。如此一來,北疆系的分裂將更加嚴重,我們將非常被動。小天子將來想順利主政,難如登天。”

鮮于輔猶豫了片刻,慢慢說道:“仲淵的目的,大概主要還是想救出丁立和朱魭兩位大人,他並不一定是針對我們。”

李弘笑了起來。

“大漢爲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朝堂上下無人不知,其教訓之慘痛,刻骨銘心。從孝靈皇帝駕崩到現在不過十三年,這十三年,給大漢社稷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也罷,朝中的大臣也罷,死去的袁紹也罷,依舊負隅頑抗的劉表、曹操、劉備等人也罷,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個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拯救大漢,以避免災難的繼續和再度發生。所以,朝堂上至今還在爭鬥,戰場上至今也還在廝殺。”

“過去,我們和仲淵、公定(朱穆)、益謙他們一起,爲了北疆而奮戰,爲了拯救大漢而努力,我們在策略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我們在治國理念上沒有根本分歧。但隨着時間的延續,隨着中興大業的逐步展開,我們在策略上,治國理念上產生了分歧,繼而雙方在利益上也產生了矛盾和衝突。”

“去年,北疆人控制了中書監,控制了國政決策權,隨即北疆人開始分裂。爲什麼分裂?是因爲有人損害了我們的權勢,我們的利益。我們認爲控制朝政,控制兵權的應該是我們武人……”李弘說到“武人”兩個字的時候,聲音突然提高了,“仲淵他們顯然沒想到,我們會做出這麼強烈的反應,甚至包括你大概都沒想到吧?北疆人過去沒有武人和士人的區別,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一起決策,或者很多時候是我們武人做出決定,仲淵和公定他們去執行。但上次情況變了,事情反過來了,仲淵他們在朝中控制了決策權後,竟然對我們的決策置若罔聞,強行要求我們接受朝廷的決策。這是我,或者說是大多數武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斷然決定反擊。”

“仲淵他們遭到了重擊,北疆人隨即分裂。”

“這裡面有北疆士人的原因,也有我們的原因。我剛纔說了,中興大業走到這一步,我們之間已經有了根本分歧。仲淵他們有自己的中興策略,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而我們也有我們的中興策略,有我們的利益,所以雙方之間的分裂很正常,非常正常。這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我們當初就不是一種人,過去能走到一起,能齊心協力,其實也就是爲了這一天,爲了權勢傾天的這一天。”

“分裂了有分裂的好處,而且分裂的好處非常明顯。你看,北疆累分裂了,對朝堂威脅最大的勢力分解了,朝堂上的形勢馬上大變。”

“現在長公主和仲淵夫婦走得很近,朝堂上的部分勢力也迅速靠攏仲淵。如今仲淵羽翼豐滿,成爲朝堂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很好。我們也一樣,我們和北疆士人分裂後,各地士人和我們的關係迅速改善,我們現在是朝堂上實力最強的力量。沒有仲淵他們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一樣可以控制朝政。”

“當然了,我們都還是北疆系,合則無堅不摧,分則實力大減。每當到了關鍵時刻,北疆人自然會聯手抗敵。十幾年來,我們和仲淵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築就的感情,一般人很難理解。”

“這一次,仲淵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朝堂各方的激烈矛盾,讓大量武人入朝。如果我們能妥善解決此事,把謀大逆之案的影響控制在一個理想的範圍內,我們還能進一步改善和士人的關係,並把朝堂局勢向有利於我們控制兵權和朝政的方向推進。”

鮮于輔連連點頭,欣慰地說道:“子民,還是你看得透徹。過去以爲你只有打仗厲害,現在看來,你在朝堂上更厲害。”

“你只要把朝堂當戰場,竭盡全力去贏取勝利,絞盡腦汁用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戰果,你就能在朝堂上站穩腳跟。”李弘笑着拍拍鮮于輔的後背,“朝堂其實很簡單,它就是社稷的一個門面,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利益。這些利益就象一個大餅,你只能吃一口,剩下的要給別人吃。如果你多吃了一口,那別人就吃虧了,就要對付你,要吵嘴打架。打得不好整塊大餅就打碎了。但人都有貪慾,都想多吃一口,都想佔便宜不想吃虧,怎麼辦?”

“把餅做大,只有把餅最大,讓大家都能多吃一口,那問題就解決了。但把餅做大,需要時間,需要齊心協力,有些人未必願意。於是,有些人在做更大的餅,有些人在偷懶賣滑,有些人一門心思想把現在這塊餅獨自吃了,這樣各種各樣的花招也就出來了,這就是國政。最好的國政是,用各種辦法讓大家做更大的餅,而最差的國政的是,大家爭吵不休,把現在這塊餅打碎了。爲了最大程度地做好國政,需要許多手段,而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欺詐。”

“自古以來兵不厭詐,只要能擊敗敵人,即使違背良心欺詐對手,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原諒自己的。”

鮮于輔暗暗吃驚,心裡一陣發寒,兩手不由自主地把腿上的毛褥子向上拽了拽。

“這麼說,你有對策了?”

李弘皺皺眉,“想法不是很成熟。我對你說說,你看行不行。”

目前朝堂上的爭鬥,最終目的還是奪回我的兵權。

洛陽收復後,中興大業的基石已經奠定,採用何種平叛策略其實無所謂,直接影響中興大業的是我們的朝堂,我們的中興策略,我們的新政,而對中興大業危害最大的就是我手上的兵權。

只要兵權控制在我手上,朝堂上下寢食不安。

“所以,我打算辭去大司馬一職,還是做我的大將軍。”李弘平靜地說道。

鮮于輔駭然心驚,剛想出言阻止,驀然想到李弘必定留有後手,這肯定是以退爲進的緩兵之策,還是繼續聽李弘往下說吧。

“在軍中,最爲長公主信任的是子烈(徐榮),最爲外朝大臣所認同的也是子烈,所以……”李弘看了鮮于輔一眼,“我打算舉薦子烈爲大司馬。”

目前朝中資歷最老的,暫時沒有官職的,而又能得到各方認同的將軍只有徐榮。鮮于輔有胡人血琉,麴義的性格飛揚跋扈,兩人都不合適出任大司馬一職。

上午,我對丞相大人說了,在太尉大人迴避期間,太尉事暫由飛燕代領。荀攸大人這個太尉做不了幾天了,此事最後不論結果如何,他都要主動請辭。這樣將來飛燕做太尉,子烈出任大司馬,你代替飛燕出任光祿勳,再加上衛尉奉先(呂布)、執金吾子龍(趙雲),我們六個人在朝堂,完全可以控制兵權。我實在沒有必要頂個大司馬的官銜,成爲衆矢之的。“

“如果……”鮮于輔猶豫了片刻,遲疑道,“子烈對長公主言聽計從,如果他在兵事決策上聽從長公主的,將來的事情可能……”

鮮于輔和徐榮有些矛盾。幾年前在晉陽的時候,長公主曾在北疆強行推行“土斷”之策,當時主持河東軍政大權的徐榮堅決支持,鮮于輔爲此和他差點反目,認爲徐榮背叛了李弘。現在李弘想退到幕後,把徐榮推到幕前,鮮于輔非常擔心,害怕再次發生同樣的事。

“我正是需要子烈(徐榮)支持長公主。”李弘笑道,“換句話說,適當的時候,長公主可以通過子烈,擁有部分兵權,以解決在國政決策上碰到的棘手問題,從而極大緩解目前官制中的弊端對國政決策所產生的制約。同時,也通過徐榮參隸尚書事,進一步幫助武人影響和控制國政決策權。”

如果徐榮以大司馬的身份參隸尚書事,那麼就有六位上公大臣和長公主一起決策國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傅、大司馬、大將軍,其中北疆武人佔了一半,這對長公主的最後決策顯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國政決策主要是中書監,而中書監又實際上控制在仲淵(李瑋)手上,上公大臣們對長公主的影響並不大。”鮮于輔覺得李弘這個辦法未必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你知道仲淵爲什麼拒絕擔任中書監,而在外朝做一個大司農卿嗎?”李弘笑着問道。

“他還不是和你一樣,擔心鋒芒太露,成爲衆矢之的。”鮮于輔笑道,“那小子狡猾得很,輕易不會做個出頭鳥。”

“不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外朝建立勢力,繼而控制外朝。”李弘搖手道,“他的目標是丞相。”

“他想做丞相?”鮮于輔詫異地望着李弘,連連搖頭,“他資歷不夠,除非再過十年,否則絕對不可能。”

“怎麼不可能……”李弘用力揮揮手,大聲笑道,“把朝堂上有資歷做丞相的大臣都趕下去,仲淵不就順理成章,入主丞相府嗎?”

鮮于輔目瞪口呆,“子民,你想幹什麼?”

李瑋如果做了丞相,既控制了外朝,又控制了內朝,最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長公主。長公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瑋的人統統趕出中書監,或者甩開中書監,重新起用尚書檯,以尚書檯作爲國政的決策中樞。

李瑋要想實現這個目的,需要我們的鼎力相助。也就是說,他要把外朝的大門向北疆武人敞開,讓北疆武人儘可能進入朝堂。

“我們做一個設想,如果朝堂上形成這種格局,長公主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只有拱手讓出權柄,她沒有任何抵抗的餘地。但正因爲我們預先設下了子烈(徐榮)這步棋,長公主有了反擊的實力,她可以迅速做出迴應,以尚書檯爲權力中樞,繼續掌控權柄。”

鮮于輔恍然大悟,“你想重新控制尚書檯?”

“對。”李弘微微笑道,“上次,長公主和朝廷爲了削弱我的權力,修改官制,設中書監爲權力中樞,把尚書檯丟到了一邊,把它變成了個養老的地方。現在沒人關注尚書檯,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誰都不會注意到尚書檯。”

“最近,長公主下旨,調整了一批官吏,趙戩、左彥、王烈等人都被調進了尚書檯,而餘鵬則被拜爲京兆尹,陳登也到宗正府任職。顯然,仲淵這是在爲自己增加外朝實力,而把我們的人調到尚書檯養老。好,好事啊……”李弘笑道,“這次,我乘着請辭大司馬的機會,把更多的人調進尚書檯,將來,局勢一變,國政決策就到了我們手上,不費吹灰之力。”

“到了那個時候,北疆武人不但在外朝已經站穩了腳跟,而且還控制了權力中樞尚書檯,朝政盡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李弘喜笑顏開,非常興奮地問道:“羽行兄,你看此策如何?”

“我先退一步,迷惑他們一下,讓朝堂上的危機暫時緩和下來,以贏得各方的好感,並得到部分士人的擁護。”

“然後再幫助李瑋入主丞相府,逼迫長公主和李瑋分裂。這樣,我們在外朝可以形成各方勢力之間的制衡,有效制約李瑋,削弱李瑋的實力;在內朝可以控制尚書檯,控制決策權,爲小天子將來主政打下堅實的基礎。”

鮮于輔想了很久,突然問道:“你要殺多少人?”

“不,不,不……”李弘連連搖手,“我不會殺人。我不但不殺人,我還要儘可能保護所有可能被殺的人。只有這樣,此計成功之後,我才能穩住朝堂局勢,才能穩住中興策略,才能爭取足夠長的時間等待小天子長大。如果朝堂上一直這樣激烈爭鬥,不要說平叛策略將一再延遲,就連剛剛起步的中興大業都有可能保不住。”

十二月上,櫟陽。

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堅決要求親審此案,而且一連三奏,這讓長公主大感爲難。

她首先下旨批准了太尉荀攸的懇求,允許他迴避,並拜光祿勳張燕暫領太尉事,主持太尉府的日常事務。同時,她召集中書監大臣議事。中書監陳羣竭力上陳,認爲此案由天子老師親審最爲合適,併力薦太傅楊彪、大將軍李弘共同主審。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太僕孔融、廷尉張邈極力反對,連連上奏勸諫。廷尉張邈還親自趕到櫟陽呈述原因,認爲不合律法。

長公主委決不下,私下召見大司農李瑋、少府張範,徵詢意見。

兩位大臣也認爲此案應該由廷尉府審理。李瑋說,實在不行,就由殿下親審。殿下去一趟長安,露個面,剩下的事就交給廷尉府去辦。年底前,此案一定能水落石出。

長公主隨即做出決定,並讓中書監擬旨。

陳羣聞訊,大驚失色,連夜派人急報長安大將軍李弘。

十二月中,謀刺天子案發生的第五天,大司馬大將軍李弘上奏天子,請辭大司馬一職。

李弘在奏章中聲淚俱下,表示爲了朝堂的穩定,爲了中興大業的成功,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今臣決心西征,西疆不平,則臣不歸。臣可能就此馬革裹屍,再無歸期,特辭去大司馬一職,以免貽誤國事。

朝堂震驚。

長公主手詔大將軍,極力安慰。她和中書監、尚書檯等大臣仔細商議,但誰都猜不透李弘的心思。難道他當真要放棄兵權?大將軍想幹什麼?

第二天一早,丞相蔡邕、代領太尉事的光祿勳張燕、御史大夫劉和等二十多位公卿大臣齊聚櫟陽宮。這次太傅楊彪來了,而且還是第一個到。大臣們緊急商議對策。

丞相蔡邕鼓掌相賀,認爲此奏足見大將軍的忠誠,天子和朝廷應當接受大將軍的辭呈,並建議廢除大司馬一職。

無人響應。

此時此刻,大將軍突然上奏請辭大司馬,絕不是交出兵權這麼簡單的事,鬧得不好可能是一場血腥殺戮。想想當年董卓在洛陽的暴行,大臣們就不寒而慄。現在還是應該保持絕對的沉默爲上策,這等難題還是交給長公主解決爲好。

衛尉呂布上奏,洛陽雖然平定,但距離天下平定之日還遙遙無期,此刻萬萬不可拿去大將軍的兵權,以免動搖軍心。

鮮于輔、徐榮、麴義、張燕、趙雲、袁耀、賈詡等大臣也急忙上奏,勸諫長公主不要接受大將軍的辭呈。這裡面除了鮮于輔和徐榮,沒人知道大將軍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包括張燕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是極度震駭。

太常許劭、大司農李瑋等大臣也接着上奏,認爲長公主應該慎重。即使大將軍極力請辭,那最好也要等到天下平定後再接受。

太傅楊彪突然說話了。

大將軍主要是太累,連連在外征戰,就算是鐵人也要累垮了。而且他回到長安後,日夜處理政務,沒有休息過一天。尤其是最近,竟然還出現了謀刺天子的大案,他能不憂心如焚,急着要出征西疆嗎?所以,臣認爲,殿下接受大將軍的辭呈,那纔是真正愛惜大將軍。至於大司馬一職,不能廢除,還是讓一位功勳卓著的將軍出任爲好,一來可以分擔大將軍的憂苦,二來也能維持朝堂的穩定,有助於中興大業的推進。

長公主和大臣們商討了三天。期間大將軍又來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章,再一次懇求天子和長公主接受他的請辭。

長公主最後採納了楊彪的奏議,接受大將軍的辭呈。

同日,長公主下旨,拜右車騎將軍徐榮爲大司馬、參隸尚書事。

大將軍接到聖旨後,感謝天子和長公主殿下的聖恩,並再次懇求親審謀刺天子案。

這次沒有任何大臣提出反對意見。

長公主下旨,大將軍李弘、中書右令劉放主審謀刺天子案。

荀彧、辛評、荀諶、審榮四人先後走進大堂的時候,他們先是看到了豐盛的酒菜。四個人又驚又怒,看樣子吃完要殺頭了,死得冤啊。十幾天前,他們在酒筵上被抓了進來,睡了十幾天的牢房,人沒有看到一個,話沒有說一句,接着又要吃斷頭飯走人了。

這時,他們看到大將軍李弘走了進來。李弘笑容滿面,熱情招呼他們坐下。

荀彧冷冰冰地問道:“這是斷頭筵?”

李弘笑笑,“天子下旨,讓我主審此案。”

四個人喜出望外。審榮大概太激動了,竟然流下了眼淚。長安的事他們大概都清楚,設計陷害他們的肯定不是李弘,而是李弘的對手。把他們殺了,中原局勢立刻緊張,而且從此沒人相信李弘了,也沒人敢投降李弘了,將來南方的仗會打得非常艱苦,這是李弘絕對不願意看到的。現在李弘主審,此案可能徹底翻盤,他們的命不但能保住,就是他們在長安朝廷的宗族親人也能免除一場無妄之災。

辛評坐下後,感激地說道:“這十幾天來,多虧了大將軍的照顧,否則我們……”

“慚愧,我沒能兌現承諾,很對不起你們。”李弘搖搖手,“你們暫時在這住一段時間,等過完年後,我再想辦法替你們脫罪。”

辛評等人連聲感謝。

李弘指指荀彧:“荀大人,我想問一句,如果曹大人知道你因爲牽扯到謀刺天子案被抓進了牢房,生命岌岌可危,他會做出何種對策?”

荀彧大笑,“大將軍以爲呢?”

“我想,襄陽的和談使者很快就要趕到長安了。”

荀彧稍顯驚愣,旋即恍然,臉露敬佩之色。

十二月下,李瑋找了個藉口,親自趕到大將軍府拜會李弘。

李弘和他閒聊幾句後,突然說道:“仲淵,你是不是應該做丞相了?”

李瑋吃了一驚,連連搖手,“大將軍,我還想多活幾年,你不要嚇我。”

李弘大笑,“你應該考慮考慮,這是個好機會啊,否則,不要說修改《田律》了,就連丁立和朱魭的性命都很危險啊。”

李瑋心中暗凜,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送走了李瑋,李弘急書大鴻臚袁耀,速來大將軍府一晤。

袁耀接到書信後,大喜,急忙驅車而來。他等這封書信等了十幾天,總算等到了。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東漢末年各少數族的風俗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