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

二月下,洛陽。

在過去的四個多月裡,北疆軍在左衛將軍麴義、右將軍楊鳳的指揮下,基本完成了強攻洛陽的各項準備工作。

西城戰場上的護城河已經被截斷,十里長的河道里已經沒有水了。從上西門、雍門到廣陽門之間大約三里長的河道已經被填平。

大將軍李弘回到行轅後,第一件事就是陪着天子巡視戰場。十幾萬北疆將士和精壯民夫正在戰場上忙碌着。城牆上的叛軍嚴陣以待,並沒有向河道上密密麻麻的憤?和修櫓展開射擊。

楊鳳向大將軍介紹說,大軍截斷護城河,抽乾河道里的水之後,便從雍門前方的河道開始填平護城河。初始城內叛軍瘋狂射擊,但由於我們掩護器械多,幾十萬人同時從幾十個方向日夜輪流填埋,叛軍應接不暇,城上的武器因此消耗太大,他們在連續射擊幾天後便漸漸停了下來,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我們填埋護城河。填埋速度加快了,被填埋的河道也越來越長,到目前爲止已經超過了規定長度。如果時間再延長一兩個月,我們甚至可以把雍門南北兩側的上西門和廣陽門前面的護城河也填平了。

我們主攻方向很明確,就是雍門和這段三里長的城牆,所以叛軍這段時間也沒閒着,集中力量加固了雍門和這段城牆的城防。

“你們準備在這段三里長的戰場上部署多少臺石炮?”李弘問道。

“按照最密集的辦法部署,每隔五十尺(約今十二米)放置一臺,一排一百八十臺。”楊鳳說道,“總共放五排,五百臺重型石炮,四百臺中型石炮。”接着他手指戰場南北兩端,“在主戰場兩側,各放六百臺石炮。整個西城戰場上,我們將部署兩十臺石炮,八千臺弩炮。”

“其它戰場呢?”

“南、北兩城戰場各部署石炮八百臺。東城戰場部署石炮一千三百臺。”楊鳳笑道,“洛陽城的四面城牆加在一起大約四十里左右,如果五千臺石炮依次排列,每五十尺內大約就有兩臺石炮。在如此密集的攻擊之下,洛陽城牆上還能剩下什麼?”

“五千臺石炮是否已經湊齊?”

“還差五百多臺,正在運往洛陽城的路上。”麴義解釋道,“弩炮也還差了兩千多臺。半個月後,所有軍械都能齊備。”

“民夫呢?”李弘問道,“半個月後,兩百萬民夫能否齊聚戰場?這麼多重型器械同時使用,民夫的數量無論如何不能少。”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三月中,從各地加調的民夫都能趕到戰場。”

李弘非常滿意,接着又去巡視了輜重營。輜重營內各類軍械堆積如山。糧囤、箭囤、石囤,一堆堆的,象連綿起伏的小山,一眼望不到盡頭。

“糧食夠嗎?”李弘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如果三月中全面開戰,戰場上大約有兩百五十萬人需要吃飯,這個數量太龐大了。

“仲淵在書信中說,目前的存糧可以持續供應洛陽戰場兩個月,待五月春收結束後,還能繼續維持一個月。如果到了六月底,洛陽還未攻克,大軍就不得不停戰,民夫就不得不遣散回家。”麴義低聲罵了兩句,顯然對李瑋非常不滿,“打洛陽要三個月嗎?老子一個月拿下洛陽給他看看。”

“不要大意。如果城內是袁紹坐鎮,這仗未必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順利。”李弘伸手拍了拍麴義,接着問道,“石彈可以保證大軍連續攻擊多長時間?”

“二十天。”楊鳳說道,“這些石彈可以讓五千臺石炮日夜攻擊二十天。城內叛軍的物資很充足,民夫也很多,修復能力也很強,所以我們必須日夜攻擊,絕不給叛軍絲毫的修復時間。”

“日夜攻擊?”張燕頗爲吃驚,“將士們和民夫們承受得了?他們不休息嗎?”

“這段時間,我們命令各部將士輪流到戰車營訓練,讓他們迅速掌握石炮和弩炮的使用。”麴義說道,“大戰開始後,各部將士輪流上陣,務必保證連續攻擊,一刻不停。民夫在大戰開始後主要是給前線軍隊搬運軍械,兩百萬人可以輪流休息,不會出現體力不支的問題。”

下午,天子一行人趕到了工匠營。工匠營佔地極大,四周都有軍隊巡值,防守嚴密。營寨內的空地上,數萬名工匠正在給一些石炮、井闌、臨車、修櫓等重型器械做最後的完善。

負責製造軍械的尹思、劉曄領着衆人走到了擺放井闌的地方。天子、李弘和一幫文武大臣看到井闌後,都很吃驚。這玩意太大了,高度約一百一十尺(約今二十六米),整體成塔狀,爲了保持重心,其底部長、寬都達到了四十尺(約今九米)。現在是橫躺在地上,如果豎起來,高度將極爲驚人。

“賈大人,你嘴裡隨便說說,造五百臺井闌,井闌的棚屋內還要裝二十名士卒,但你知道造這東西有多難嗎?”尹思消瘦了很多,衝着賈詡連聲抱怨。

賈詡笑道:“造這東西對你們來說,沒有什麼難度,難就難在怎麼把它推到城下。”

“年前你曾上奏朝廷,說井闌太大,製造起來極爲耗費時間,要求減少三百臺,朝廷也同意了。”李弘問道,“現在兩百臺井闌是否做好了?”

“我們已經完成了兩百臺井闌的製造,而且按照大將軍的要求,在井闌頂部安裝了上下兩層棚屋,一次可以裝載五十名士卒。”劉曄在一旁躬身說道,“只是這樣一來,井闌一旦被敵人擊中,我們的損失非常大。”

“井闌這樣龐大,底部又極其穩固,就算被敵人石炮擊中,一時也難以坍塌,士卒們還是有充足的時間撤離棚屋,順着迴旋梯逃到地面。”李弘指着井闌對小天子說道,“兩位大人考慮得很周全,設計非常巧妙,陛下應該予以重賞。”

小天子連連點頭。然後他好奇地問道:“兩位愛卿,井闌巨大,又沒有車輪,怎樣才能把它推到城下作戰?”

“井闌太大,太重,對車軸、車輪的要求極高,如果以車輪推動,將嚴重耽誤製造時間。”尹思轉身指指堆放在另外一側的圓木,“所以我們最後放棄了車輪,轉而用圓木代替,以圓木代輪,把它推向城牆。”

“用這種辦法推動井闌,在井闌前鋪設圓木的士卒會有很大傷亡。”張燕說道。

“時間太緊張,井闌又太龐大,我們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劉曄苦笑道,“目前護城河被填平了三里長,我們可以一次投入一百臺到一百二十臺井闌進行登城作戰。有五千到六千名悍卒同時攻上城樓,應該能取得有效戰果。”

“六千名悍卒攻上城樓後,我們的後續大軍隨即可以從井闌的迴旋梯急速登城,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把一萬名悍卒送上城樓。”李弘用力揮揮手,“登城作戰,一次成功,沒有第二次。”

二月,益州,漢中。

去年底,劉表以天子的名義下旨封賞益州牧劉璋、漢中太守楊松等巴蜀大吏,並督請他們以社稷爲重,竭盡全力幫助北征軍北上征伐。

劉璋、楊松對天子的恩賜感激涕零,在錢糧、兵力、民夫徵調等方面不遺餘力。楊松還主動派遣楊任、楊昂帶着一萬人馬加入北征軍,這使得北征軍的兵力達到了七萬人。

二月,益州各地提供給北征軍的糧草軍械和近二十萬民夫陸續集結到漢中郡的南鄭、沔陽(今勉縣)一帶。

車騎將軍劉備鬱鬱不樂,彷徨不安。目前糧草軍械和民夫的數量滿足不了北征軍的需要,七萬大軍翻越秦嶺進入關中後,要一路攻城拔寨,要有充足的持續的糧草軍械供應,但現在益州無法滿足這一切。北伐的目的,說大一點是爲了拯救社稷,說小一點是爲了拯救洛陽救援袁紹,說現實一點是爲了幫助劉備攻佔關中。這三個目的除了拯救社稷外,其它兩個看得見摸得着的目的都和益州扯不上邊。在這種情況下,劉璋和楊松能給北征軍提供糧草軍械、兵力和民夫已經是盡了大漢臣子的最大責任,再要求他們砸鍋賣鐵,把身家性命都貼進去,顯然不可能。

春天已經姍姍而來,大雪正在融化,北征已經迫在眉睫,但劉備依舊沒有具體的攻擊之策。爲此他不得不召集蒯良、簡雍、關羽、張鬆、楊松等文武大吏日夜商議。

劉備攻佔漢中後,曾和蒯良等人制定了一個攻打關中的計策,但劉備和蒯良等人都不是益州人,對巴蜀很陌生,對這一塊的地形更是知之甚少,他們的計策遭到了張鬆、楊松等益州大吏的堅決否定。

當年高祖皇帝取關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而下。陳倉道的棧道很寬,很結實,不但可以並行馬車,還能運載重物,是連接關中和漢中兩地的主要道路。從這條棧道攻擊漢中,糧草輜重的運輸問題可以基本解決。糧草輜重的運輸有了保障,大軍才能展開連續攻擊。因此,劉備打算仿效高祖皇帝,也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但張鬆、楊松等益州大吏告訴劉備,高祖皇帝自取得關中建立大漢後,爲確保關中安全,在大散關、陳倉一線建立了堅固的防線。此刻河北人以長安爲都城,當然會重兵駐防於大散關、陳倉一線,強行攻擊陳倉很難成功。北征軍一旦被北疆軍擋在大散關、陳倉一線,攻打關中的意圖隨即暴露,洛陽的北疆軍會急速回援,則北征關中之策必然失敗。

張鬆和楊松接着提出了一個讓劉備從未想過的計策。

西進隴南,轉戰西疆,繼而佔據西疆,直殺關中。此策勝,則關中在手,可保洛陽無恙。此策敗,則佔據西疆,對關中形成持久威脅,繼而迫使北疆軍不得不放棄南下,全力攻殺西疆。如此可拖住北疆軍主力,給袁紹、劉表、曹操等人獲得喘息時間,從而迅速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這個計策給劉備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益州人太狡猾了。第二個感覺就是益州人沒有攻佔關中的信心。第三個感覺就是益州人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趕出益州。

很明顯,這個計策的關鍵在於佔據西疆。佔據西疆後,自己即使沒有攻克關中,還能退回西疆和北疆軍繼續抗衡。這樣一來,自己的軍隊就不會撤進益州,不會給益州帶來危險,不會給益州帶來財物物力兵力上的持續消耗。而更爲重要的是,由於自己在西疆威脅關中,拖住了北疆軍,不但可以緩解關中對益州的威脅,還能幫助益州守住隴南,讓益州更加安全。

劉備望着張鬆和楊松的兩張笑臉,恨不得一人給他們一拳。

不過,楊松接下來說的一番話,讓劉備陷入了沉思。

大人此次攻打關中的目的是援救洛陽,但洛陽得救了,關中呢?北疆軍願意失去關中嗎?北疆軍失去了關中,便失去了再攻洛陽的機會,失去了全取中原的機會。所以李弘撤出洛陽後,會帶着十幾萬大軍攻打關中,大人的敗亡是遲早的事。

關中被北疆軍奪回去了,洛陽又要遭到再一次的圍攻,如此反覆,如何解救洛陽?又如何看到重振社稷的希望?

但大人如果奪取了西疆,則形勢完全改觀。

自古以來,關中對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勢,而隴西對關中又有高屋建瓴之勢。隴西若失,則西疆不保,關中危險,而這也正是本朝近百年來,窮盡力量戍守西疆的重要原因。另外,隴西不僅據關中之上游,對漢中和巴蜀同樣擁有上游之勢。關中的渭水河,巴蜀、漢中的西漢水、沔水等河流都是發源於隴西。渭水向東流進黃河,經過了關中。西漢水向南而下,穿過了巴蜀,而沔水則流經漢中(最後匯入荊襄的漢水),這三條河流翻山越嶺,給隴西與關中、漢中、巴蜀三地之間提供了通道。隴西是此三地的上游,地勢明顯高於三地,所以關中、漢中、巴蜀若想攻擊隴西,有一定的難度,但自隴西向下攻擊關中、漢中和巴蜀,卻非常容易。

大人若佔據西疆,和巴蜀、漢中聯爲一體,則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西,萬無一失。

這時,北疆軍如果再攻洛陽,大人可與我們聯手,兩路夾攻關中,洛陽之危自解。北疆軍若攻西疆,則正好中了我們的拖延之計。大人在我們的支持下,和北疆軍周旋於西疆,而袁紹、劉表等大人則趁機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南北對峙之局一旦形成,北疆軍受制於天下形勢,不得不暫緩攻擊西疆。如此大人則可贏得時間,經營西疆,爲將來和袁紹、劉表等大人東西夾攻,共振社稷而奮戰。

楊松說了一大堆,理由充足,前景美好。還不待劉備想明白,張鬆接着又說了一番話。

張鬆說,大人與其在秦嶺南北和北疆軍爭一日之短長,進退無據,不如取遠勢,西進佔據隴西,先行取得高屋建瓴之優勢。這樣進則可取天下,退則可保大漢半壁江山,進退皆無憂。

自從韓遂死後,西疆一片混亂,而北疆軍又忙於攻打洛陽,無力顧及西疆,此刻正是大人佔據西疆的最佳時機。

從漢中、巴蜀有多條道路通往攏南。隴南就是涼州的武都郡,因爲羌人禍亂西疆,河北失去了對涼州郡縣的控制,武都郡現在自己管自己。通往隴南比較好走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沿着西漢水河谷的嘉陵道西上到河池(今徽縣),這條路比較平坦好走。一條路就是陳倉道,陳倉道全長大約七百多裡,其中漢中境內大約三百多裡,從漢中的南鄭、沔陽(今勉縣)北上,過東狼谷,從鳳亭(今鳳縣)方向出陳倉道直殺河池。

拿下了隴南,繼續向西就是隴西郡。如果向西北前進,則是漢陽郡,大人可以側擊北疆軍於翼城、上?(今天水)一線,打開通往關中的道路。

張鬆、楊松說完了北征策略,張任、楊任兩位益州大將接着從兵事上給劉備詳細解說了攻擊之策。

大人如果接受此北征策略,那麼攻擊之策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打關中,一部分打隴南、隴西。

大軍自陳倉道北上,轉而進攻河池、下辨(武都郡郡治),全取隴南,繼而一分爲三。一部取隴西,一部取上?,一部攻散關、陳倉予以牽制。

取隴西乃是爲了佔據西疆,從而取得高屋建瓴之優勢,徹底掌控西北戰局。

取上?、散關乃是爲了兩路夾擊,打開關中門戶,從而威脅長安,迫使北疆軍回援關中,以解洛陽之危。

如果按照益州人的北征策略,那麼北征軍的主要攻擊目標不是關中,而是西疆。說白了,是爲了保護益州。那麼這樣一來,即使北征軍未能奪取關中,讓北疆軍攻克了洛陽,對益州也沒有絲毫損失。

同時,北征軍一分爲三,益州的軍隊就能以熟悉隴南、隴西地形,有和羌人諸種作戰經驗,和羌人部落首領有各種各樣的關係爲藉口,轉道攻殺隴西一線,避免了把兵力損失在關中戰場上的可能。益州的軍隊保住了,隴南又被佔據了,益州人就能在劉備兵敗關中後,堵住劉備撤回漢中和巴蜀之路,確保益州的安全。

益州人的北征策略兼顧了朝廷、劉備和益州三方利益,劉備找不到任何反駁的藉口,簡雍、孫乾、關羽等人都能接受。

這個策略其實對劉備最爲有利。劉備現在的處境非常艱難,可以說到了有死無生的絕境。楊松在分析中已經說過了,劉備即使拿下了長安,也無法長久佔據關中。試想以袁紹、韓遂聯手之力都被李弘打得全軍覆沒,劉備又豈能守住關中?劉備被打得抱頭鼠竄,其下場可想而知。

退一步說,就算劉備逃回了漢中,他還能幹什麼?難道他還能殺了楊松奪取漢中,繼而殺了劉璋奪取巴蜀?估計他前腳剛剛走進漢中,楊松就帶人把他的腦袋砍下來了。沒有人會收留一個走投無路的梟雄,那純粹是自掘墳墓。楊松、劉璋都不是白癡,他們會乘着劉備還在抱着傷口呻吟的時候,在他的背後狠狠插上一刀。

劉備也知道自己的處境,他一直試圖尋找一個萬全之策,所以他遲遲沒有拿出來一個可圈可點的北征策略,他不知道自己北征失敗後該何去何從。

益州人對奪取關中根本不抱信心,這從他們給北征軍提供的糧草輜重和民夫的數量上就能看出來。兩個月的糧食,二十萬民夫,也就是足夠北征軍打一個月的仗,還有一個月時間,北征軍要耗費在數百里長的棧道上。

這場仗對劉備來說,穩輸無贏,北上即爲絕路。

劉備沒有選擇,他只能接受益州人的建議,但荊州人不願意。

很明顯,益州人和劉備的目標是西疆,而不是關中,也就是說,這個策略是以犧牲洛陽和荊州爲代價,嚴重損害了袁紹和劉表的利益。

北征軍不能攻克長安,不能在關中拖住北疆軍主力,則洛陽必失。洛陽失去了,則荊州成爲和北疆軍正面對抗的戰場,荊州岌岌可危。當然了,如果劉備能佔據西疆,在西疆站住腳,並和益州人聯手把北疆軍拖在西疆,則天下的確有可能形成南北對峙之局,但這種可能到底有多大?

蒯良堅決反對。黃忠、甘寧、伊籍、諸葛亮、龐統等荊州文武大吏出於維護荊州人的利益,也是隨聲附和。

北征策略在益州人的堅持,荊州人的反對,劉備的前後搖擺中懸而未決。

時間就這樣慢慢走到了初春。

現在益州人擺明了態度。劉璋和楊松的態度很堅決,北征軍就這麼多糧草軍械,如果不按照益州人的北征策略,你們就去死吧。

劉磐、蒯良的態度也很明確,要打,就打關中。並且改變了一下攻擊之策,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改爲“明攻陳倉,暗走棧道”。陳倉道可以滿足大軍的糧草輜重運輸,這條道必須走。以主力走陳倉道,強攻散關,牽制關中兵力,同時另派一支大軍從子午道偷襲,直殺長安。長安若失,則關中腹地大亂,北疆軍還能在陳倉堅持多久?

劉備無所適從。他有心接受益州人的北征策略,但又擔心失去荊州人的支持。沒有了荊州人對益州人的制約,益州人極有可能釜底抽薪,讓自己全軍覆沒於關中。現在劉璋、楊松等人對龐義、嚴顏極力拉攏。龐義、嚴顏和他們的部下畢竟都是益州人,和自己沒什麼淵源,說倒戈也就倒戈了。

劉備猶豫不決,益州人卻很乾脆。

在爭論過程中,有一天蒯良不知吃了什麼東西,食物中毒,昏迷不醒了。荊州人氣得發了瘋,甘寧拿着把刀跑進跑出,大叫大嚷着要殺人。甘寧和蒯良的關係一直不錯,當年他到荊州避難就是得益於蒯良的幫助。蒯良倒下了,荊州軍的統帥就是黃忠。黃忠倒是很冷靜,他讓甘寧帶着一百悍卒,把蒯良護送到成都治療。

黃忠走到劉備的大帳裡,對劉備說,大人還是儘快決斷吧,再鬧下去北征軍就要分崩離析了。荊州軍上下唯大人馬首是瞻,決無二話。

劉備不再猶豫,當即決定接受益州人的北征策略,但同時也接受了蒯良的建議,分兵子午道,偷襲長安城。

二月中,劉備在沔陽誓師北征。

北征軍分爲東、西兩路。

東路由張飛爲統帥,黃忠副之,嚴顏、楊昂爲將,領一萬大軍,從子午道偷襲長安。

劉備自領西路大軍,取道陳倉進入隴南。

大軍佔據隴南後,一部由張任爲統帥,楊任副之,領一萬人攻殺漢陽郡的上?。一部由關羽爲統帥,龐義副之,領兩萬軍攻殺隴西。劉備自己領兩萬大軍坐鎮隴南,攻打散關、陳倉一線,以牽制關中的北疆軍主力。

劉備同時書告荊州劉表,請他派軍於三月初從南陽方向攻擊武關,幫助北征軍牽制一部分關中兵力。

大軍起程後,劉備再次約見了漢中太守楊松,請他考慮是否適當增加北征軍的糧草輜重供應。無論是打關中,還是打隴西,目前的糧草數量遠遠不夠。

楊松很爽快地答應了,只要能幫助大人攻佔西疆,漢中一地願傾盡所有。楊松還承諾,他將親自趕到成都面見劉璋、劉磐兩位大人,和他們商量給北征軍持續供應糧草的事。

劉備大爲感激,帶着大軍急速殺向了隴南。

二月,荊州。

二月下,劉表親自趕到了宛城,指揮中路戰場的反攻。

刺探洛陽軍情的斥候帶來了最新的消息,河北的天子和大將軍李弘再次趕到了洛陽城下,北疆軍新一輪的攻擊即將開始。荊州人一直從宜陽方向翻越青龍山,然後沿着洛水河悄悄潛伏洛陽城外打探消息,但這次斥候回稟說,北疆軍的一支軍隊佔據了宜陽城,洛陽和外面的聯繫徹底中斷了。

軍議上,蒯越詳細解說了東、中、西三路同時展開反攻的攻擊策略。

“我們的目的是解救洛陽,逼迫北疆軍撤出關東,把戰線穩定在中原,從而迅速形成南北對峙之局,給朝廷贏得恢復元氣的時間,爲將來北伐河北打下基礎。”蒯越鄭重地說道,“我們不能指望東、西兩路戰場都能達到預期目標。從我們荊州本身出發,當務之急是奪回魯陽,打通和洛陽之間的聯繫,儘可能吸引更多的北疆軍南下穎川戰場。這樣我們才能幫助袁紹守住洛陽,幫助東路聯軍殺進洛陽外圍。”

蒯越接着詳細部署了各部的攻擊方向。

駐軍於南陽北部的徐?大人將率軍從丹水河一線向武關展開攻擊,竭盡全力吸引關中的北疆軍,以策應西路戰場上的劉備攻打長安。

由於目前尚沒有接到了劉備的任何消息,荊州方面不知道劉備的北征軍何時進攻長安,所以劉表請徐?不要考慮太多,放手攻擊,打得越猛越好。

蒯越、袁熙、文聘三人率軍攻擊魯陽,和顏良正面對抗。

鄧義、龐季率軍取道博望坡,攻打堵陽、葉城,直殺昆陽,逼近汝水河,從魯陽的後方威脅顏良。

“三月初一,各戰場同時開戰。”

二月,豫州。

二月下,曹操、曹洪、李典、于禁、王忠、蔡陽、劉勳等率三萬大軍趕到了蕭縣。

幾乎與此同時,孫賁、程普、孫輔率一萬大軍趕到了沛國的郡治相城。

數日後,兩軍會合於碭城,袁譚趕來相會。

袁譚有兩萬主力屯於睢陽,三支大軍會合後,東路戰場上的聯軍兵力達到了六萬。

“根據斥候的探查,襄邑、滑亭一帶只有彭烈的一萬軍隊。雍丘、陳留一帶的兵力更薄弱,好像只有呂布的親衛曲。”袁譚指着地圖說道,“昌邑還有孫鸞的五千人馬,不過他們距離陳留有四百多裡,即使要支援,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子和(曹純)的軍隊就在小沛,昌邑的孫鸞和任城的魏續都不敢動。”曹操冷笑道,“琅琊郡有子孝(曹仁),彭城有文若(荀?),無論是魯國的高順,還是北海的臧霸,在沒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都不敢貿然殺進徐州。這次呂布死定了。”

“呂布可以退守開封,退守中牟,甚至退守滎陽。”孫賁搖頭道,“我們殺進河南,只能切斷北疆軍的一條糧道。北疆軍只要有黃河,糧道就不會斷,所以我看大軍還是止步於陳留爲好,這樣我們可以把主力投到穎川戰場,和荊州軍東西夾擊,把北疆軍趕出穎川,然後竭力打通和洛陽之間的聯繫,幫助袁大人守住洛陽城。”

“然後呢?”曹操問道,“如果西路戰場上的劉備被阻擋在散關、陳倉之外,我們被北疆軍阻擋在洛陽南部關隘之外,北疆軍還是可以繼續攻打洛陽城,所以你這辦法對解救洛陽沒有任何幫助。”曹操手指地圖上的兗州,用力劃了一個圈圈,“我們只有攻打兗州,才能達到解救洛陽的目的。兗州一亂,北疆軍勢必要分兵支援,如此洛陽之危可解。”

打下陳留,切斷北疆軍的糧道之後,聯軍是進入穎川戰場還是殺進兗州,曹操和孫權有很大的分歧。袁譚爲了儘快開闢東路戰場,極力阻止了兩人的爭吵,說打下陳留再說,此事容後再議。

開闢東路戰場的目的,最終是爲了擊敗北疆軍,形成南北對峙之局,也就是說,東路聯軍乘着兗州兵力薄弱之際殺進兗州,奪回兗州,是最有利於推動戰局發展之策。但打下了兗州,等於便宜了曹操,袁譚和孫權嘴裡不說,但心裡都不願意。兩個人死抓着洛陽城不放,非要聯軍掉頭打穎川,先把洛陽之危解決了,然後再考慮是否乘勝出擊打兗州。

曹操惱怒不已,有苦難言。北疆軍撤出了洛陽,大軍回守兗州,兗州還怎麼打?而且那時已經不是聯軍打不打兗州的問題,而是北疆軍會不會即刻報復徐州的問題了。

袁譚看到曹操又在爲打不打兗州的事和孫賁爭論,馬上站起來做和事佬。當務之急是打陳留,只有打下了陳留,聯軍才能包圍穎川戰場,才能切斷兗州和洛陽之間的陸上糧道,才能威脅河南、穎川等洛陽外圍戰場,否則說什麼都沒用。

二月底,三支大軍會合於睢陽,並積極準備北上攻擊。

二月底,穎川,許昌。

郭圖、劉詢率一萬大軍攻擊許昌,初春第一場戰鬥悄然打響。

宋憲急報洛陽大將軍、魯陽顏良、陳留呂布,稟報軍情。

叛軍開始反攻了。

大漢建興六年(公元202年),三月。

三月初,荊州軍的鄧義、龐季率軍攻擊堵陽、葉城一線,姜舞、寥磊率軍阻擊。

三月初,蒯越、袁熙、文聘率軍攻擊魯陽,顏良率軍迎戰。

三月初,呂布得到消息,叛軍在睢陽集結了大軍,正準備沿着睢水河北上,攻打陳留。呂布一邊急報洛陽大將軍,一邊命令彭烈率軍急速退守雍丘、陳留一線,並急調民夫加固城防。

三月初,駐守武關的武牙將軍李雲急報長安徐榮,南陽的徐?率軍攻擊武關。徐榮即刻書告陳倉郝昭,請他小心防備,一旦發現叛軍叩關,則向翼城、上?一線的龐德、華雄求援。

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六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二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下)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