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

八百里快騎帶着袁紹的命令,飛一般疾馳關中。

逢紀、審配、袁忠、荀諶等人匆匆趕到袁紹府邸,和袁紹、袁微商量應對之策。

目前穎川的情況非常危急。雖然穎川南部的許昌、穎陰和穎陽三座大城還控制在劉備手上,但由於河南管城失陷,南陽的軍隊北上關中,劉表正在豫章郡的柴桑一帶和江東軍交戰,能急速支援穎川的只有豫州的汝南、陳國、樑國和沛國軍隊。不過這四個郡國兵力有限,且多是新近招募的新卒,無法對北疆軍造成致命威脅,最多也就是幫助劉備守住穎川南部,想把北疆軍立即趕出穎川,極爲困難。

“只有得到荊州軍的支援,我們才能守住穎川。”審配建議袁紹書告袁譚,請他再次派人南下江東,極力促成曹操、劉表、孫權和周瑜之間的和談,從而讓劉表騰出手來率軍北上支援,讓曹操和孫權聯手威脅中原,迫使北疆軍撤出穎川。

審配的建議並沒有得到衆人的響應。河北的祭鋒剛剛娶了曹操的女兒,晉陽朝廷的重臣陳好剛剛娶了孫權的妹妹,三家關係融洽,正在和談。此刻江東爲了擺脫困境,迫切需要河北牽制曹操,從而集中力量打擊荊州,避免將來遭到曹操和劉表的聯手夾擊。而曹操夾在河北和江東之間,日子艱難,同樣迫切需要穩定徐州,控制揚州江北兩郡,避免在實力微弱的情況下被河北一口吞了。河北爲了集中兵力拿下洛陽全取中原,也迫切需要穩定江淮局勢,免得一心二用,被曹操和孫權拖住了。三家各取所需,都能從和談中受益。所以和談成功的可能很大。相反,此刻袁紹境遇不佳,他出面斡旋各方純粹是爲了守住洛陽,不能給曹操、劉表和孫權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利益。所以就算袁譚親自趕到江東,恐怕也很難阻止江東打荊州,很難說服曹操和李弘翻臉,更難讓劉表在江東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北上支援穎川。

袁紹考慮了良久,還是接受了審配的建議。

“能不能扭轉目前的緊張局面,關鍵是關中大戰。只要我們在關中擊敗了北疆軍,天下形勢就會發生驚天逆轉。”袁紹說道,“如今景升兄正在和孫權、周瑜交戰,短期內荊州軍無法北上,景升兄也是有心無力,所以此番斡旋成功的可能的確不大

。不過,現在對我們來說關鍵是關中大戰。景升兄能否即刻北上支援並不重要,我們只要和他們保持接觸就行。一旦北疆軍在關中大敗,河北全線退守,李弘對曹操和孫權的威脅就大爲減輕。那時我們實力復振,相信曹操、孫權、周瑜必會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明智選擇。”

袁紹和衆人仔細商議後,接着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他命令河南戰場土的辛評立即率軍反攻,不惜一切代價奪回管城。目前北疆軍的攻擊目標已經明確,爲了守住穎川,河南戰場上的軍隊必須奪回管城,威脅北疆軍的後方,牽制穎川戰場上的北疆軍兵力。

陽翟失守後,魯陽成爲洛陽和南部州郡保持聯繫的唯一通道,無論如何不能丟失。但現在南陽軍隊一分爲三,兵力非常薄弱。南陽的一部軍隊北上關中參加關中大戰去了,還有一部軍隊袁熙帶到漢中會合張魯去了,剩下的一部軍隊主要是護衛天子,留守城池,人數只有五千人,因此魯陽的形勢萬分危急。

袁紹爲此十萬火急地書告袁熙,命令他帶着軍隊日夜兼程返回南陽,趕到魯陽城死守要隘,確保魯陽至伊闕關的馳道順利暢通。

袁紹還命令廣成、伊闕、大谷、?轅四關都尉做好迎戰準備,時刻防備北疆軍攻擊關隘。逢紀曾建議從洛陽抽調軍隊南下關隘加強防守,同時集結兵力從?轅關方向直殺穎川奪回陽翟,但袁紹擔心洛陽兵力不足,無法及時支援河內和河南戰場,否決了逢紀這個提議。

最後,袁紹書告劉備及豫州各郡太守,希望他們齊心協力死守穎陽、穎陰和許昌一線,想方設法擊敗北疆軍,重新奪回穎川。

袁微等人告辭離開。袁紹站在門口,望着他們疲憊的身影,心中驀然升起一股悲哀和恐懼。這種不安的情緒迅速蔓延了全身,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關中,現在所有希望都寄託在關中戰場上,關中大戰一旦失敗,洛陽隨即陷入北疆軍的包圍,自己若再想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難上加難。關中大戰會敗嗎?韓遂會不會臨陣倒戈?河北如果四面包圍了洛陽,戰線拉得太長,兵力會被嚴重分散,它在任何一個戰場上都無法對洛陽形成絕對優勢。也就是說,我只要在其中一個戰場上取得勝利,河北的圍攻之策即告失敗。我還有機會,還有擊敗河北的機會。

大漢國建興四年(公元200年)七月。

七月初,關中,新豐城。

韓遂接到徐榮的書信,得知河北急於向關中遷移人口後,極爲憤怒,他認爲河北欺騙了自己。

河北一直說,大軍進入關中,是爲了攻打關西和洛陽,但軍隊進入關中後,河北卻突然決定向關中遷移人口,這明顯是逼迫自己撤回西涼。河北爲了得到關中,已經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戰刀。然而,韓遂擔心自己兵力不夠,遲遲不願展開攻擊。如果西涼人以慘重的代價擊敗了北疆軍,不但無法繼續佔據關中,連戍守西疆都成問題。韓遂不想冒險,他希望一擊而中,他還在耐心地等待。

袁紹的書信送到關中後,韓遂鬆了一口氣。北疆軍在河南、穎川同時發起攻擊,說明中原戰場上的軍隊並沒有千里迢迢趕到關中戰場

。渭水河南岸的鄭白渠大營裡,只有河東的北疆軍。河東只有五萬軍隊,而黃河北岸的風陵渡、大陽城一線需要軍隊防守,能渡河進入關中的軍隊最多不超過四萬人。

這時北疆鐵騎也出現了。一支大約五千人的軍隊從安定郡直殺茂陵、平陵,並和西涼鐵騎發生了兩次小衝突。散佈在池陽、高陵一線的斥候們回稟說,他們在鄭國渠北岸發現了北疆鐵騎的蹤跡,但對方人數不多,大約在五、六千人左右。此刻龐德的軍隊還在天穹沙漠一帶,韓遂因此估計河北能徵調入關的鐵騎大概在兩萬人到三萬人之間。但現在斥候探查的結果和他的估計有很大出入。

韓遂有些不安,命令斥候們儘可能接近北疆軍的鄭白渠大營,以探查北疆鐵騎的情況。

目前在關中戰場上,自己有六萬人馬。除掉駐守長安、槐裡等城池的軍隊外,能投入戰場作戰的兵力不到五萬人。袁紹的四萬大軍已經秘密趕到潛伏位置。兩軍加在一起大約爲九萬人。北疆軍的兵力如果和斥候探查的結果接近,確實是五萬人左右的話,那麼聯軍很難全殲對手。以不到兩倍的兵力圍攻對手,尤其在北疆軍小心戒備的情況下,能重創對方就是最好的戰果了,但自己的損失肯定很大。

韓遂不願付出這個損失,他想利用渭水河,先把北疆軍一部誘騙到渭水河南岸,集結絕對優勢兵力予以圍殲。然後再渡河展開追擊,把剩下的北疆軍圍殺在黃河岸邊。

韓遂爲此特意派出凌孺趕到鄭白渠,佯裝和河北商談具體細節,同時要求徐榮立即率軍渡河攻殺華陰,奪取潼關。徐榮婉言拒絕,說大將軍目前正在中原戰場指揮大軍攻打洛陽,河北財賦不足,無法在兩個戰場同時開戰。徐榮認爲攻打潼關的最佳時機應該在十月,也就是人口遷移到關中後,準備秋耕的時候。

韓遂一籌莫展。

徐榮根本沒有渡河的意思,他已經着手安排人口遷移一事了,而袁紹卻一天三封書信來催,懇求韓遂立即展開攻擊,否則不但穎川丟失,連洛陽都岌岌可危了。高幹、辛毗、朱靈也親自趕到新豐城催促。高幹甚至威脅說,如果大人不願打,我們就獨自展開進攻了。

高幹兵力有限,又沒有鐵騎,如果貿然攻擊必敗無疑。高幹一敗,北疆軍就有藉口打韓遂了。兩人聯手還能和北疆軍打一打,但各自爲戰就是自尋死路。韓遂很惱火,對高幹的威脅嗤之以鼻,“你膽敢獨自進攻,我馬上和北疆軍一前一後,把你們趕到渭水河餵魚去。”

七月上,凌孺從鄭白渠匆匆返回,“先生,孟起(馬超)返回關中的事被北疆軍知道了,徐榮已經命令龐德率軍從天穹沙漠急返關中。”

韓遂駭然心驚。龐德的大軍一旦趕到關中,北疆軍實力倍增,關中大戰根本沒法打。

“快,急召高幹、辛毗。”韓遂斷然揮手,“馬上攻擊北疆軍。”

軍議上,韓遂做了詳細的攻擊部署。

“我們主動渡河攻擊,等於是和北疆軍決戰。”韓遂用力拍了拍地圖上的萬年城,“這裡過去叫櫟陽,曾是秦國的都城,後來高祖劉邦也曾以此爲都住了四年,城池很堅固

。北疆軍的大營就在這裡。楊鳳率軍進入關中後,先是建營於下?,但後來大概考慮到暫不渡河攻擊潼關,所以他把大營向西北方向移動了一百里,依託萬年城,背靠白渠,建了一座很大的軍營。”

“這座軍營看上去是新月形佈陣,但其實是雁形佈陣,其攻擊力要遠遠大於它的防守能力。如果我們正面強攻,損失肯定很大。所以我打算先以步卒大軍牽制其兩翼,中軍則以鐵騎的優勢展開強攻,摧毀其中軍,切斷其兩翼的聯繫,然後集結主力圍殲其一翼,重創對手。”

“先生,北疆軍要是退回城內怎麼辦?”高幹問道。

“他們不會退回城內。”韓遂望着地圖,輕輕嘆了一口氣,“對於北疆軍來說,他們非常渴望打這一仗。這一仗打贏了,關中就是他們的,洛陽指日可下。打輸了,他們可以保證河東的安全,等待時機捲土重來。對於我們來說……”他看了看衆將,苦澀一笑,“我們只能贏,不能輸。”

“各位大人即刻返營,連夜率軍渡河。”

空蕩蕩的大帳內,韓遂站在地圖前,神情恍惚,久久不語。

“先生,我們有必要決戰嗎?”張鳴悄悄走到韓遂的身後,小聲問道。

“這是最後的希望了。”韓遂苦嘆,“河北向關中遷移人口,已經表明了他們的決心。他們要我們離開關中,回到西涼去,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河北爲什麼要這麼做?”張鳴痛苦地搖搖頭,“他們爲什麼一定要把我們逼到絕路?”

“他們需要人戍守西疆。”韓遂臉上露出一絲殺氣,“河北既然不給我們生路,那我們只有誓死一搏了。”

“但是……”張鳴猶豫了片刻,低聲說道,“如果我們輸了,將來……所以我覺得……我們或許可以退一步……”

“河北不給我們這個機會。”韓遂知道他想說什麼,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我該讓的都讓了,但河北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爲自己天下無敵了。在他們眼裡,我們西涼人根本不堪一擊。這次我們贏定了,我絕不會離開關中。”

七月上,關中,鄭白渠大營斥候從四面八方狂奔而回。韓遂帶着西涼大軍渡過了渭水河,浩浩蕩蕩殺了過來。

“可曾發現袁紹的軍隊?”這是徐榮最關心的事情。

“高幹、朱靈的大軍正從青戈渡口急速趕來。辛毗的大軍和西涼軍一起,正從新豐渡口急速北上。”

“韓遂被激怒了。”楊鳳笑道,“我沒有想到他竟然真的要和我們決戰。”

“一戰決勝負。”麴義激動地說道,“當年的文約先生又回來了。好,好啊,我就等着這一天了。”

徐榮低聲嘆息,衝着站在身邊的陳衛揮了揮手,“急令諸將,到大帳議事。”

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五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一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正視歷史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上)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七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