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七節

四月上,弘農郡,澠池。

胡軫和牛輔兩軍會合後,急速向潼關而去。張燕立即指揮大軍隨後追進,兵逼潼關。

驃騎大將軍李弘率驃騎大將軍營進駐弘農城。幾天後,破虜將軍孫堅趕到弘農拜見李弘。兩人自洛陽一別後,已經四年沒見。此次久別重逢,自然是分外高興。兩人閒聊了一會,孫堅聽說張溫、袁滂、桑羊這些西疆戰場上的上官和同僚現在都在晉陽,不禁非常感慨,“過去我們和董卓一起打西疆的邊章、韓遂,現在我們調過頭來打董卓,想想真的很無奈。當年張大人要是聽我的,把董卓殺了,哪有今天的事?大漢社稷怎會遭此浩劫?”

李弘安慰了他幾句,然後說道:“子烈(徐榮)、雲天(麴義)、子威(華雄)如果知道你來了,一定會來看看你。我們很多年沒見了,應該在一起聚聚。”

孫堅遺憾地搖搖頭,“是啊,自西疆一別後,我已經五年沒有看到他們了。我聽袁術說,周慎將軍前年病逝了。病逝前,袁術曾去探望。周慎將軍還一再提到我們幾個,尤其對大將軍,更是讚不絕口。可惜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了。”

周慎病逝的事,李弘已經聽張溫說了,此時再聽孫堅說起,心中不禁有些酸楚。當年如果沒有周慎的照撫,自己恐怕早已凶多吉少了。

“子烈他們還好嗎?”孫堅問道。

“都還好。”李弘說道,“子烈和雲天在蒲阪津,正在指揮大軍攻打長安。子威隨大軍攻打潼關去了。如果你早來幾天,還能看到子威。”

孫堅輕聲嘆息道:“此次如果討董勤王成功,當年西疆戰場上的一幫兄弟定能再聚。”他看看李弘,接着問道,“大將軍此次決意討董勤王?”

李弘笑道:“北疆大軍已經全部開赴潼關、蒲阪津一線,這就是我的決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再過幾個月,我就能拿下關中,救回天子。文臺兄的大軍是否也開赴潼關?”

孫堅苦澀一笑,從懷裡拿出一份信,“這是老師給大將軍的信,請大將軍仔細看看。”

朱儁在信中嚴厲批評了顏良,說他驕恣枉法,目無法紀,無視大局。在大戰最關鍵的時候,不去進擊函谷關,卻去搶佔洛陽城和洛陽南部的關隘。朱儁勸誡李弘,以社稷爲重,吸取董卓的教訓。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要進駐洛陽爲好,免得遭到各地州郡的懷疑和指責,讓討董勤王大業前功盡棄。

李弘的臉色有點難看。孫堅勸道:“老師是什麼人,大將軍心裡有數,所以大將軍也不要過分怪罪老師。”

李弘冷笑一聲,放下書信,“這麼說,文臺兄要堅守在澠池和新安一線,阻擋我北疆軍進駐洛陽的腳步了?”

孫堅無奈苦笑,“大將軍,請恕下官失禮了。爲了儘早讓各地州郡尊奉朝廷,穩定社稷,這是唯一的辦法。請大將軍體諒一下社稷的難處,天下蒼生的痛苦。”

孫堅隨即把朱儁的意思詳細說了一下。朱儁已經以最快的速度向冀、兗、青、徐、揚、豫、荊等州郡送去了報捷文書,說洛陽已經被攻克,董卓已經敗退關中,長公主和朝廷即將歸返京城,請諸位州郡大吏立即派人到京城議事。朱儁希望李弘立即奏請長公主和晉陽朝廷南下,同時懇請李弘立即撤出駐京的所有北疆軍隊。

“我已經派出八百里快騎,奏請長公主和朝廷立即返回京城。”李弘說道,“但關於撤出駐京軍隊一事,絕對不行。”

孫堅臉色尷尬,眼裡露出一絲怒色。

“有些事,文臺可能還不知道。”李弘拿起幾卷文書遞給孫堅,“三月,黑山黃巾軍白繞、於毒、眭固率三十萬大軍下山,直撲兗州,現在他們可能已經成功渡河了。憑袁紹那點人馬,根本擋不住白繞。與此同時,青州黃巾軍向兗州東郡發起了攻擊,意圖靠近黃河,和黑山黃巾軍會合。兩支黃巾大軍一旦會合,冀州必定要遭到侵襲。在這種情況下,冀州自身難保,冀州牧韓馥哪裡還有糧餉供應我北疆大軍攻擊長安?”

“我不會進洛陽。”李弘說道,“北疆軍主力也不會進洛陽,但爲了確保洛陽的安全,我必須要在洛陽駐留適當數量的軍隊。這是爲了保證北疆和荊、豫兩地的暢通,爲了保證我北疆軍在失去冀州的糧餉供應後,能夠從荊、豫兩地繼續得到糧食。”

孫堅看完那幾份文書後,遲疑了一下,問道:“討董勤王是我大漢頭等大事,各地州郡定會全力支持,大將軍又何必一定要在洛陽駐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李弘看看孫堅,意味深長地問道:“文臺兄,你不會對我說,袁術現在就在洛陽吧?如今這天下有幾個人想討董,有幾個人想勤王,難道你不知道?”

“拯救社稷,振興社稷,這話誰都會說。”李弘冷笑道,“但說歸說,又有幾個人真正去做了?如果袁紹要真心討董勤王,他怎麼會讓你第一個打進函谷關?他現在在哪?袁術又在哪?”

孫堅啞口無言。想起上個月袁術斷絕自己糧草,差點把自己推進敗亡深淵一事,他立即理解了李弘的擔憂。大軍敗亡了,還拯救什麼社稷?自己都成爲別人口中食了。這個世道已經變了,而且變得越來越殘酷血腥,越來越沒有忠義禮法了。

“朱大人忠心爲國,誓死勤王,但他想過沒有,朝廷是不是也想勤王?是不是想立即勤王?”李弘憤怒地一拍桌子,“我進京,各地州郡就擔心我是董卓第二,但他們呢?我在浴血奮戰的時候,他們在哪?袁紹、袁術、韓馥、劉岱、孔伷這些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好歹他們出兵出糧了,也舉起了討董的大旗,但其他州郡大吏呢?他們在幹什麼?他們飽受皇恩,爲什麼這個時候卻無動於衷,任由天子蒙難,社稷遭劫,生靈塗炭?這些人才是大漢的奸侫,背叛天子,背叛大漢的正是這些冷漠無恥的州郡大吏,這些人比董卓、袁紹、袁術更可恨,更毒辣,更卑劣。這些人統統該殺,死有餘辜。”

孫堅低頭不語。李弘的話象利劍一般霎時穿透了他的心,讓他感到了錐心的痛苦,同時也讓他感到了深重的生存危機。

“如果形勢已經變得這樣惡劣,恐怕今年的討董勤王也就到此結束了。”孫堅長嘆道,“袁術和劉表爲了爭奪荊州,已經激戰一個多月了。”

李弘聞言大驚,他盯着孫堅問道:“那你怎麼一直打到了函谷關?”

“我答應袁術,打下洛陽後,我就回去幫他擊敗劉表。”孫堅慢慢站起來說道,“看來,我也該回去了。”

現在形勢很明顯,冀州、豫州和荊州已經在討董勤王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份量。誰能佔據這三州,誰就擁有了錢糧,擁有了掌握朝廷,掌握社稷興亡命運的力量。既然現在討董勤王已經走到了盡頭,那自己還留在這裡幹什麼?等死嗎?

孫堅想想好笑,自己現在到底應該詛咒董卓,還是應該感謝他把豫州送給了自己?

李弘不會欺騙自己,他現在對討董勤王沒有任何信心。相反,他對袁紹、袁術,還有各地州郡大吏,卻懷着一種非常仇恨的心理,大有殺之而後快的意思。李弘的這種態度,是不是就是長公主和朝廷的態度!如果的確是這樣,那自己就要儘快找一條退路了。

孫堅後悔當初沒有聽袁術的話。早知道形勢這樣糟糕,討董勤王這樣渺茫,自己就不該北上攻擊洛陽。現在看來,董卓不是被三路大軍擊敗的,而是他主動撤退的。他讓出洛陽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讓自己這幫人在洛陽爲權勢、爲錢糧、爲地盤打個頭破血流。董卓還是象過去那樣厲害,而且越來越厲害了。

朱儁極力挽留孫堅。今日討董勤王的形勢非常好,驃騎大將軍正在指揮北疆大軍狂攻關中,勤王之日指日可待,你怎麼能置社稷安危於不顧,放棄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你即使要走,也要等到長公主和朝廷回到洛陽。現在你必須替我擋住北疆軍進入洛陽之路。

孫堅回書朱儁。老師,我已糧餉盡絕,必須回去。袁術和劉表激戰正酣,他已經數次來書,說糧餉將絕,催我回去幫他擊敗劉表。沒有糧食,大軍就無法繼續討董勤王。現在我面臨這個問題,驃騎大將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到洛陽幹什麼?幾萬大軍到了洛陽,難道吃菜人嗎?京畿一帶如今十室九空,非常荒涼,走幾十里路都看不到一個人,想找菜人都找不到。請老師放心,他不會進京的,否則他的大軍會餓死在洛陽。我要回去了,我將盡快穩定荊州,竭盡全力給洛陽提供錢糧支援。

四月下,孫堅率軍到達轘轅關。

駐守關隘的都尉項澄奇怪地問道:“大人要到穎川?”

孫堅點點頭。項澄猶豫了一下,小聲說道:“大人,現在穎川的形勢很複雜,很可能要打仗了。”

孫堅吃驚地問道:“這怎麼可能?豫州不是一直給你們北疆軍提供糧餉嗎?有你們北疆軍在,豫州會出什麼事?”

項澄抓抓頭,無奈地說道:“豫州牧孔伷孔大人病死了。”

孫堅心裡一陣發冷,“什麼時候的事?”

“大概有二十多天了。”

怎麼沒人告訴我?孫堅勃然大怒,差一點要張嘴大吼。

“大人不知道?”項澄更奇怪了,“這個消息我們早就告訴朱大人了,朱大人沒有告訴你?”

孫堅怒瞪雙目,望着項澄一字一句地說道:“我是破虜將軍,你們應該快馬急報。”

項澄又抓抓頭,疑惑不解地說道:“大人是破虜將軍,糧草又是由後將軍袁大人供應,和豫州沒什麼關係啊。”

孫堅給項澄哽住了,氣得半晌沒說話。別人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不告訴自己豫州牧孔伷死了,很正常,但老師爲什麼也不說呢?難道老師爲了討董勤王,連自己弟子的性命都不要了?雖然老師不知道董卓送了一份聖旨給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是豫州刺史了,但出於對弟子的關愛,這種大事無論如何也應該說一聲。或許老師太忙忘記了。

孫堅搖搖頭,平靜了一下情緒,問道:“你說說,豫州出了什麼事?爲什麼要打仗?”

項澄立即做了一番解釋。

豫州牧孔伷病重的時候,穎州許多門閥世族,碩儒名士,弟子故吏都來看望他,袁紹和袁術也代表個人和袁閥,特意派人登門探視並送了重禮。孔伷死後,兩人都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

此時,袁紹正在東郡一帶抵擋黃巾軍。聽說孔伷病逝,袁紹立即以承製之名下旨,拜自家的親戚,揚州會稽郡的名士周昂爲豫州刺史,讓韓浩、胡屹兩將帶着五千大軍急赴豫州。這五千大軍是他臨時從陳留郡、濟陰郡等地借的,如果能趁機拿下豫州,自己霸業成功的速度將大大增快。

袁術得到消息後,立即派人向劉表言和,說洛陽已經被攻克,我要到洛陽去。如果我在洛陽站住了腳,我就把南陽還給你。劉表久攻不克,既耗兵力又耗錢財,正是騎虎難下的時候,聞言大喜,匆忙撤兵回襄陽了。袁術隨即派遣駐防在魯陽的橋蕤帶着三千兵馬奔赴陽翟,叫他無論如何把豫州搶到手。但就這樣帶兵去硬搶顯然不合適,因爲洛陽已經被攻佔,長公主和朝廷就要南下了,不管自己聽不聽朝廷的,這面子要給,否則要激起衆怒的。

袁術匆匆返回宛城,想把劉和手上的那份空白聖旨騙到手。他想劉和要是不給,就把他殺了。可袁術到了宛城後卻傻了眼,他發現公孫越和幽州的兩千鐵騎已經到了,劉和一改往日的低聲下氣,突然變得牛氣沖天了。袁術無奈,又是哀求又是威脅,劉和堅決不幹。袁術氣急了,雙手抓住劉和的衣襟,扯着脖子叫道:“你要是不給,我今天剝了你的皮。”劉和了解他的脾氣,知道他就是個無賴,所以也不怕他,也扯着個嗓子叫道:“我就是不給,你敢剝我的皮?”

袁術憤怒至極,但又沒有辦法。劉和也不願意和他鬧僵,兩千個人,兩千匹戰馬,要靠袁術給糧餉,鬧僵了,大家都要餓肚子了。劉和說,公路,你現在搶有什麼用?將來朝廷一道聖旨,你就要讓出來。袁術氣道,你小子懂什麼?將來朝廷不是給驃騎大將軍控制了,就是給袁紹控制了,我怎麼會聽朝廷的?現在我把豫州搶到手,將來就沒人敢和我搶,相反,現在豫州要是給驃騎大將軍或者袁紹搶去了,將來我就連南陽都保不住。因爲我後面還有劉表那頭狼,你忍心看着我四處流浪討飯嗎?

劉和想想也是,但這道空白聖旨如論如何不能給袁術。他對袁術說,這樣吧,我讓這兩千鐵騎幫你去打豫州,不就是打袁紹嘛,幾個來回就可以讓他們滾蛋。袁術大喜,拍着劉和的肩膀說,還是你小子仗義。我看,你乾脆把這聖旨帶回幽州,就說是當今天子禪位於太傅劉虞的聖旨,哈哈……

袁紹、袁術自信能佔據豫州,是因爲汝南、穎川是袁閥的根基,但豫州不僅僅是袁閥的根基,也是許閥的根基。陳國相許瑒和自己的族兄許靖討董打洛陽不積極,佔據豫州卻非常積極。孔伷在臨終前對豫州府的官吏們說,我死後,朝廷短期內未必能派出官員繼任。爲了保證豫州的穩定,可以暫時請陳國相許瑒大人代領州牧。許瑒就憑着這句話,讓許靖代領陳國相,自己帶着五千人馬匆匆趕到陽翟,要主持豫州事務。

孔伷病重期間,考慮到討董一事需要仰仗北疆軍出力,曾指派田疇代領穎川郡,並負責處理豫州所有事務,爲大軍籌集糧草。顏良進關後,擔心田疇勢單力薄,特意把豫州的三千兵馬調回了陽翟。接到田疇的告急後,他又調給了田疇三千兵馬,這樣陽翟就有了六千兵馬。田疇手握重兵,膽氣立壯。他派人告訴許瑒,你不要來了,孔大人臨終前說了,豫州事務暫時由我代領。等長公主和朝廷回到洛陽後,我就離開豫州,那是你再來代領豫州牧吧。

許瑒當時就生氣了。你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你纔多大?嘴上連毛都沒長,就敢跟我這麼說話?孔大人病重期間讓你代理豫州事務,不是因爲你有多大本事,而是因爲驃騎大將軍的權勢。你算那根蔥啊?“給我打……”許瑒怒不可遏,帶着大軍就殺到了陽翠城下。田疇當然不會和他打,田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把這事拖到長公主和朝廷進京,到時朝廷派一個信得過的大臣來做豫州牧。如果豫州現在讓人佔據了,將來朝廷就很難控制豫州了。

陽翟城內現在是田疇,城外是陳國相許瑒,還有袁術的手下橋蕤以及幫助袁術搶豫州的幽州公孫越,袁紹指派的豫州刺史周昂正在路上,很快就要到了。現在如果孫堅再去,那就是五方勢力爭奪豫州了。豫州不但要打仗,而是還是一場越打越大的仗。

項澄最後說:“大人如果要去豫州借錢糧,現在時機不好,只怕……”

孫堅長嘆:“大家都是爲了討董勤王而舉兵,都想拯救社稷,爲何要自相殘殺?如今董卓敗亡在即,勤王即將成功,我們不同心同力,卻爲了一己之私而兵戈相見,社稷如何不亡?”他拍拍項澄的肩膀,感激地說道,“謝謝你。你告訴我這番話,是不是想我立即率兵南下幫助你們田大人?”

項澄老臉一紅,非常尷尬地傻笑了幾聲。他確有此意,所以纔不厭其煩地說了一大堆。其實,項澄如果知道孫堅也是爲了豫州而來,恐怕打死他,他也不會說了。

孫堅笑道:“大將軍有你們這些忠心耿耿的手下,何愁社稷不興,天下不平?好,我這就南下陽翟。”

“走,兄弟們,走,回家去……”

從四月中開始,北疆軍在潼關下架起了二十臺拋石機,天天向關隘上投擲石塊。大軍將士紮營於關下按兵不動,沒有展開奪關大戰。

同一時間,蒲阪津方向的北疆軍停止了渡河攻擊。徐榮率部陳兵黃河岸邊,麴義則率軍返回了臨汾行轅。

在四月下的時候,董卓想試探一下李弘的心思,於是指派光祿大夫蓋勳攜帶聖旨到了潼關,假天子命把李弘臭罵了一頓,然後叫他退兵回北疆,老老實實戍守邊塞去。李弘接了聖旨,然後回書天子,臣不惜粉身碎骨,也要拯救天子。再回書董卓,此次我再無退路,無論如何都要打下關中。如果你早日退回西疆,我將感激之致。

他派人把奏疏和書信送進潼關,留下了蓋勳,“大人瘦了許多,身體看上去非常不好,還是留下吧?”

蓋勳蒼老了許多,鬢髮皆已花白,很難想象幾年前,他還是一個鬚髮皆黑,精神矍鑠的長者。蓋勳嘆道:“謝謝大將軍的好意,我還是回去吧。我的家人都在長安,如果我一個人留在這裡,我會更難受。如今大漢社稷已經凋零敗落,家也殘破不堪,我活着,其實和死人已經沒什麼區別。”

李弘想起死去的傅燮,看着眼前黯然神傷的蓋勳,想起許許多多死在西疆戰場上的兄弟,心裡不禁一陣抽搐,“大人,留下來,一定留下來。”

李弘再給董卓寫了一份書信。蓋大人已經老了,身體也不好,我想把他留在北疆安度晚年。懇請大人想想我們當年在西疆戰場上同生共死的往事,想想靈武谷一戰我們並肩殺敵的沖天豪氣。大人是一個英雄,是英雄就不會讓自己的袍澤遭受家破人亡的痛苦,懇請大人把蓋大人的家眷送到北疆,我將不勝感激。

董卓二話不說,當即派人把蓋勳家眷送到了潼關,並送了一份重禮。董卓回書李弘,洛陽一戰,我有三位兄弟死於北疆軍之手,此仇不報,我死不瞑目,期待和你決戰于于長安城下。

李弘接到書信後,立即命令張燕和楊鳳兩人率部渡河,返回臨汾行轅。張燕問道,此時撤軍,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李弘搖頭長嘆,“人算不如天算,冀州有變啊。”他把李瑋的書信遞給了張燕和楊鳳兩人,“根據我們的設想,韓馥和袁紹內訌之後,必定要走掉一個。另外一個迫於黃巾軍的壓力,肯定要向我們求援,這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冀州了,誰知道……”

“公孫瓚南下進入冀州。”張燕驚訝地說道,“韓馥手上有兩萬到三萬的兵力,按道理他完全可以擊販袁紹,他怎麼反而向太傅大人求援?難道他的部下背叛了他,投靠了袁紹?”

“韓馥真是窩囊。”楊鳳忿忿不平地說道,“我們給了他四個郡國,而且他又有糧食又有軍隊,這麼強的實力,竟然還鬥不過袁紹,真是奇聞。這個人看上去很老實嗎?”

“不是韓馥老實忠厚,而是袁閥的勢力太龐大了,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李弘搖手道,“冀州的形勢我們完全估計錯了。”

“現在我們首要問題是大軍的糧餉面臨隨時斷絕的危險。由於韓馥的問題,冀州軍無法抵禦黃巾軍的攻擊,黃巾軍可能提前進入冀州。這樣一來,冀州南部郡縣馬上就要遭到黃巾軍的洗劫,流民會蜂擁北上。正因爲如此,韓馥向太傅大人緊急求援了,而公孫瓚也於本月上率三萬大軍南下。公孫瓚的三萬大軍有一萬是幽州鐵騎,再加上兩萬步卒,冀州供應給他的糧餉要比我們多,也就是說,韓馥肯定支撐不了幾天。兩下權衡,他當然要切斷給我們的糧餉供應。其次,公孫瓚南下了,我們就沒有藉口進入冀州了,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冀州如果斷絕了給我們的糧餉,我們就是部分撤軍也解決不了問題。弘農郡這裡必須要留軍隊駐防,要留軍隊就要有糧餉。”張燕問道,“不知道豫州、荊州那邊的情況怎麼樣?能不能買到糧食?”

“那邊的情況更糟糕。”李弘苦笑道,“錢我們有,聽李瑋說,最近鑄了不少,但糧食就不一定了,因爲那邊打起來了。”

李弘把荊州、豫州發生的事簡要說了一下,“當務之急先保北疆。你們三支大軍急速北上。棲之(楊鳳)立即封鎖進入北疆的所有關隘,一個流民都不允許放進來。這是關係北疆存亡的大事,棲之你千萬不可意氣用事。”

楊鳳神情凝重地點點頭。

“飛燕你立即進駐常山,讓雲天(麴義)立即進駐邯鄲,把四個屯田郡國給我搶回來。韓馥保不住,我們只好自己來了。”

“大將軍,如果我們和幽州的軍隊發生衝突……”張燕看看李弘,問道,“我們怎麼辦?”

“你一個,雲天一個,棲之一個,這種安排你還不理解嗎?”李弘十分不滿地說道,“太傅大人太過分了,這麼大的事,他竟然不稟奏朝廷就私自作主。還有公孫瓚,三萬大軍南下冀州,他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更可氣的是韓馥,他主掌朝廷的權柄,一點規矩都不懂,向幽州求援這麼大的事,他竟然都不上奏朝廷。他們眼裡除了自己,除了自己的州郡,哪裡還有長公主?還有朝廷?還有我這個驃騎大將軍?”

李弘一掌拍在案几上,殺氣騰騰地說道:“我只要一個目的,那就是儘快拿下冀州。只要拿下冀州,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不要顧慮太多。出了事,我們背後還有長公主,還有朝廷,還有十萬大軍,怕什麼?”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五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三國人物介紹吳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九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和漢朝步兵介紹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