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

李弘是去年三月奉旨到洛陽向先帝稟奏遠征兵事的,然而僅僅事隔一年之後,大漢國卻已經物是人非,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長平公主看到李弘,再也忍不住心裡的悲慟,失聲痛哭。

公主十三歲了,長大了,雖然嫵媚妖嬈,美麗驚人,但吹彈得破的臉上卻看不到半絲天真和歡樂,有的只是無盡的悲傷和哀愁。深重的憂鬱和無助就象厚厚的烏雲掩蓋了她那雙秋水盈盈的眼晴,讓人爲之心碎。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親人紛紛離去化作了一縷縷魂魄變成了夢裡的相思,從沒有遭受風雨侵襲的劉蕭被這接踵而來的狂瀾擊倒了。她無法承受一個接一個噩耗,無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和巨大的傷痛,她幾乎崩潰了。

這時,盧植趕到了河間國,告訴了公主一個喜訊,何進死了,何太后也死了,劉協已經繼承大統了。公主要回去,她想回京城去,但盧植和劉和堅決阻止了。隨之傳來的消息越來越糟糕,大漢國的天好象要坍塌了,社稷陷入了傾覆的邊緣。劉蕭不明白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現在人人痛恨的奸閹和外戚死了,屢屢侵犯邊疆的鮮卑人也被征服了,社稷應該迅速恢復穩定纔對,爲什麼反而越來越混亂,越來越看不到希望了?

劉蕭帶着滿腔的悲痛和對未來的希望趕到了雲中行轅。盧植走了,他說自己該回家了。劉和也走了,他說自己要回幽州向父親劉虞借兵南下。陪同劉蕭來到塞外的只有張範和刑?兩個從事。還有旅賁令魏斷和衛士令楊智的五百虎賁、羽林軍。張範奉太傅袁隗之命,一直隨侍公主左右,現在是長平公主的長史。他帶有先帝給李弘的遺詔。刑?是河間?人,盧植的門生,一個年輕的儒士,隨盧植一路逃亡到故鄉。盧植很欣賞他的才華和忠誠,臨走時拒絕了他要繼續追隨的好意,把他留在了公主身邊。

李弘勸慰了公主幾句,看她哭得非常傷心,隨即命人把小雨喊來。去年李弘奉旨到京城的時候,曾經和小雨數次到永樂宮覲見董太后,小雨因此和公主相識。小雨陪着公主到後帳去了,大帳內的悲傷氣氛隨即緩和了一些

李弘把先帝的遺詔看了又看,漸漸明白了袁隗和袁紹的心思。

先帝在這份手詔裡說,如果董太后和小董侯安全回到了河間國,那麼李弘在收復邊郡後,立即和太尉劉虞以此遺詔擁小董侯於冀州繼承大統,然後率軍南下洛陽,與太傅袁隗等朝中大臣理應外合,捕殺何進,重振朝綱。如果何進殺了董太后和小董侯,篡奪了權柄,那麼李弘就以此遺詔宣告天下,會同太尉劉虞,直接南下洛陽殺了何進,然後和太傅袁隗等大臣重選藩王爲帝。先帝在手詔的最後囑咐李弘,值此危難之時,朕將國事盡數託付於太傅袁隗和太尉劉虞,愛卿務必要聽命於兩位託孤大臣,竭盡全力拱衛我大漢社稷。

先帝這麼說,顯然已經放棄了少帝劉辯,只要何進一死,劉辯就很難活了。但現在看來,先帝的這兩種估猜都錯了。何進殺了董太后,卻留下了小董侯的性命,這份詔書的前半部分隨即也就失去了作用。八月底的洛陽大亂讓袁隗和朝中的大臣們抓到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和董卓聯手廢除了少帝,讓小董侯繼承了大統,遂了先帝的未了之願,但接下來就是董卓和朝中大臣的權力之爭了。

處於劣勢的袁隗這個時候斷然決定放棄當今天子,刻意製造出一場危機,以先帝遺詔來迫使李弘聽從於自己的指揮,逼走董卓,立藩王爲帝,重振社稷。盧植率先離開京城,就是代表袁隗到涿郡和劉虞商議此事。只要有劉虞的支持,袁隗認爲李弘絕對會言聽計從。

劉虞答應了袁隗的要求。董卓獨自掌控京畿十萬大軍,已經觸犯了權力制衡的大忌。這種人一旦獨掌權柄,擅權禍國是遲早的事。遲打不如早打。不過劉虞對廢黜當今天子一事沒有明確表態。雖然公開表示拒絕承認當今天子有利於打擊董卓和儘早解決危機,但考慮到先帝的心願和李弘的態度,劉虞認爲還是謹慎一點好,不要操之過急,走一步看一步。

盧植得到了劉虞鼎力支持的肯定答覆後,立即通過袁紹把這個消息送回了京城。袁隗大喜,隨即決定徵召州郡兵馬攻打洛陽。朱儁離京到河內平叛時秘密帶出去的幾份書信就是袁隗通知袁紹等人起兵的。袁隗還寫了一份書信給盧植,說一切都準備妥當了,請盧植在公主北上入晉督請李弘南下後,立即和劉和兩人一起到幽州督請劉虞南下。逼走董卓後,袁隗希望劉虞能進京和自己共同主政,以便及時解決李弘這個威脅。

袁紹之所以非常肯定李弘將南下幫助討董大軍攻打洛陽,原因就在於此。面對先帝的遺詔,公主的哭訴和督請,還有一個故主劉虞的命令,在這三重壓力之下,李弘敢不俯首貼耳,乖乖聽命?

討董大軍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佔據洛陽,重建皇統,然後以袁閥爲首的士人完全控制大漢權柄。

公主並不清楚這份遺詔背後的事情,她只知道自己的弟弟,當今天子被奸佞董卓挾持,需要自己去幫助他,去把他救出來,她並不知道當今天子和董卓都已經成了這場權力角逐的犧牲品。面對公主的百般哀求和哭泣,李弘無所適從。

如果自己告訴公主,說我已經決定攻打討董大軍,逼走董卓,然後以洛陽爲中心,制衡天下,那公主會不會理解?李弘苦笑,顯然,公主不會理解。自己這麼做,置天子聖威於何地?置社稷於何地?自己憑什麼要制衡天下?憑什麼可以肆無忌憚地踐踏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自己這麼做,對大漢的戕害比董卓禍亂綱紀要更加嚴重,這可能會直接導致大漢皇權的毀滅,大漢社稷的崩裂

李弘拿着先帝遺詔,在大帳內團團亂轉。南下已經是事實。雖然自己沒有盡起北疆大軍,但五萬主力外加數萬屯田兵,人數已經足夠多了,只不過自己南下和公主要求自己南下的目的大相徑庭。一旦公主知道真相,自己將如何解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呢?李弘覺得自己的理由太牽強了,說出來公主不會相信。自己說到底不過就是爲了一個貧瘠的北疆和數百萬飢寒交迫的災民而已,這和大漢天子的聖威,和大漢社稷的興亡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沒有人相信自己是爲了北疆,自己終將和董卓一樣成爲禍國之臣而遭到天下人的唾罵。

還有自己的故主劉虞。先帝臨終前曾下旨拜劉虞爲太尉,參隸尚書事,主掌國事。但因爲事情發生了變化,劉虞沒能回京。現在如果劉虞南下,自己於情於理,都要聽從劉虞的指揮,如果他要自己攻打董卓,自己該怎麼辦?聽從劉虞的指揮,命令大軍倒戈一擊,京畿必將陷入連番混戰。這一仗打下來,短期內不可能有任何結果,數百萬災民滯留在河東和邊塞,北疆必將崩潰。

這一刻,李弘猶豫了。

顧大利還是顧小利?如果兩利皆失,我怎麼辦?我如何向追隨自己多年的部下交待?如何面對十萬隨我奮戰的黃巾軍將士?如何面對那些戰死疆場的兄弟?如何面對數百萬災民那一雙雙痛苦的眼晴?

李弘衝出大帳,走到了春寒料峭的沙陵湖畔,心中痛苦不堪。如何取捨?何去何從?

劉虞的書信送到了雲中行轅。

不出李弘所料,劉虞在書信中極力要求李弘參加討董大軍,希望他立即率軍南下攻擊長安和潼關,切斷董卓的退路,把董卓困在洛陽,以便和袁紹的討董大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敗董卓,攻佔洛陽。

劉虞說,大漠的安撫和邊疆的戍守由鮮于輔負責,北疆的流民、屯田、春耕等事由趙岐全面負責,還有兢兢業業的各郡太守,你有什麼擔心的?難道他們都不如你做得好?你是大漢國的驃騎大將軍,你的職責就是拱衛社稷,保護天子和大漢的黎民百姓,在今天這個危難之際,難道你還分不出對與錯,忠誠與叛逆?春耕之後,我將率軍南下和你會合。

考慮到幽州的戍邊問題,劉虞希望李弘立即命令建威將軍閻柔率軍進入薊城,以保幽州的安全。劉虞說,去年,公孫瓚因爲在幽州方向策應你的進攻,被你舉薦給朝廷,封了個討虜將軍,結果他恃功自傲,處處和我作對。今年正月我賞賜給烏丸諸部的禮物被他派人在半道搶了,幾個奉命安撫胡人的府內掾屬也被他打了一頓,而丘力居等烏丸首領派來獻貢的使者還沒到薊城,就被他暗中殺了。我叫他到薊城來談談,他連理都不理我,眼裡根本就沒有我這個上官,飛揚跋扈到了極致。公孫瓚仇恨胡人,反對招撫胡人,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殺戮胡人,如果任由他這樣在幽州胡鬧,幽州的胡人不堪忍受,遲早都要叛亂。

劉虞的意思是要李弘把閻柔派駐到薊城,以壓制和約束公孫瓚的驕橫不法,否則,他放不下幽州,更無心南下進京。

得知劉虞即將南下和自己會合,李弘心裡更是沉甸甸的,一臉愁容

。前來送信的幽州府比曹屬劉範看到李弘神情悶悶不樂,以爲他擔心幽州的事,於是開口大罵公孫瓚,就差沒有說公孫瓚是叛逆了。

李弘對公孫瓚一直很敬重,聽了心裡很不高興。李弘剛剛恢復記憶的時候,第一次聽到公孫瓚的大名還是在慕容風的大帳內,當時慕容風極力誇獎公孫瓚,這給李弘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在李弘的心裡,公孫瓚就是大漢國的英雄,一個讓人敬仰的悍將,他不喜歡聽到有人侮蔑自己的朋友。

他看了看劉範。劉範二十七八歲,身材不算高大,結結實實的,有一張正氣凜然的臉,一看就是個剛直不阿的人。李弘本想叱責他兩句,但想到公孫瓚的種種不是,他又把到嘴邊的話嚥了回去。公孫瓚不但違抗劉虞的命令,還明裡暗裡和劉虞對着幹,自己能說什麼?說公孫瓚做得對?

他苦笑問道:“你在幽州府做比曹屬很長時間了?”(比曹,主掌一郡財政。屬,副職。)

“下官已經任職七八年了。”劉範恭敬地說道,“劉大人是個好人,如果換做別人,早把公孫瓚殺了。公孫瓚做得太過份了。劉大人是本朝大司馬,位列三公之上,大漢國的上卿,這麼大的一個官,竟然穿着布衣,打着赤腳,和百姓在一起犁地耕田,說出去誰信?整個幽州的人都說劉大人好,只有公孫瓚說劉大人沽名釣譽,是吃飽了撐的,說什麼堂堂一個大漢國的上卿不去考慮治國之策,卻和賤農在一起犁田,純粹是丟大漢國的臉。大人你說說,這是人說的話嗎?”

李弘忍俊不禁,轉頭偷笑。

劉範臉顯怒色,大聲問道:“大人也是這麼想?”

“不,不,公孫大人這話的確不對。”李弘急忙搖手說道。

“何止不對,我看他是豺狼之性,將來必是幽州的禍害,大漢的禍害。”

李弘目瞪口呆。有這麼嚴重嗎?不就是想法不一樣嗎?這人我還留不留?李弘曾經向劉虞求援,說驃騎大將軍府嚴重缺人,懇求劉虞徵調幾個掾屬給自己救救急。這個劉範就是劉虞推薦過來的。

“劉大人讓你留在我這裡,你可願意?”李弘勉強笑笑,問道。

“劉大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我留下來。”劉範毫不猶豫,滿口應承。

李弘笑臉一僵,懊悔不己。早知道這樣就不問了,把他打發回去算了。

此時北疆九大將軍都不在大營,李瑋遠在河東,李弘無人可以商量。雖然朱穆、餘鵬、田疇等人都在行轅裡,但李弘不敢問,他知道問了也是白問。以朱穆的性格,看到先帝遺詔和劉虞的書信後,必定要改弦易轍,而餘鵬、田疇、尹思這些人本來對制衡之策就頗有微辭。不管怎麼說,這制衡之策從北疆來看,是利大於弊,但從大漢社稷來看,顯然是弊大於利。

李弘想不通,數百萬災民的性命爲什麼在這些人的眼裡就是比不上所謂的大漢社稷?大漢社稷摸不着,看不見,虛無飄渺,它到底是什麼?是大漢的萬里疆域還是大漢的五千萬黎民?如果社稷是指疆域和黎民,那自己守住北疆,保護數百萬黎民的性命有什麼不對?爲什麼保護天子,攻佔洛陽,殺死董卓才叫拱衛社稷?爲什麼就一定要犧牲北疆的疆域和北疆的黎民來拱衛那個所謂的社稷?

李弘苦思冥想,整個身心都陷進了這種沒有答案的思索裡

。他變得沉默不語,渾渾噩噩地跟着南下大軍急速向晉陽而去。

大軍走到定襄郡的桐過城附近時,李弘突然被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驚醒了。他茫然地擡頭看看遠方停止行進的黑豹鐵騎,不知道前面出了什麼事。

祭鋒打馬狂奔而來。

“大人,前方有數千具屍體,都是凍死餓死的災民,很慘……”祭鋒眼圈紅紅的,沒有說下去。

李弘愣了一下,心裡慘然,半天都沒有做聲,“怎麼會這樣?”

“這裡是黃河岸邊,河水正在解凍,晚上非常冷,正好這兩天氣溫又陡降,災民大概沒有注意到溫度的變化,再加上食物不足,沒有禦寒衣物,所以……”

李弘無力地趴到飛雪的背上,蜷曲着身軀,發出了一聲悽慘的悲嚎。

沒有黎民百姓,哪來的社稷?哪來的江山?哪來的大漢國?

黃河岸邊的風在呼嘯,就象千萬個幽靈在哭號,淒厲而慘絕。

三千黑豹義從和兩千親衛在掩埋凍死在河邊的災民。僥倖活下來的人趴在親人的屍體旁嚎啕大哭。

長平公主呆呆地坐在馬車上,淚水長流。小雨和風雪相擁在一起,悲傷而無助地看着遠處忙碌的士卒。

李弘席地而坐,伏案疾書,任由刺骨的寒風鑽入冰冷的鎧甲裡。

李弘回書劉虞。我正在急速南下,爭取在三月下開始攻擊長安。至於閻柔到薊城駐防一事,還是等京麓危機解決以後再說吧。

李弘急書公孫瓚。北疆形勢極度危急,我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回遷災民到冀州,但冀州牧韓馥至今不給我任何答覆。我已經等不及了,我需要你的幫助。伯?兄,請你接信之後,急速率部南下威脅渤海郡和河間國,以策應張燕和麴義攻佔鉅鹿郡和趙國兩地。只要有了這兩個地方,我就能回遷災民了。關於你和劉大人之間的事,我已經聽說了,我支持你,堅決站在你這一邊。待北疆危機和京畿危機解決後,我將上奏天子爲你請功。

李弘急書鎮護將軍張燕。公孫瓚如果遵從我的命令南下兵進渤海郡和河間國,他和劉虞之間的矛盾必將爆發,此時,你適當派一支人馬北上,堵住劉虞南下之路。記住,務必不能讓劉虞南下會合袁紹。

李弘再次急書玉石和顏良,儘早包圍牛輔的兩萬大軍,切斷董卓退出潼關之路。

李弘書告李瑋,立即派人到魯陽聯繫袁術,說我們願意幫助他入主洛陽。袁術是當今天子所拜封的後將軍,官職遠遠要比袁紹大,又是袁閥下一代的家主,他才應該是討董大軍的首領。如果袁術不願意,我們就攻擊他。

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千古之謎傳國玉璽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六節姚國華百年中國的思想腦震盪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7章 席捲猛如虎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