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琵琶疏勒鹽

《西征記》

“那個老僧竟說要爲大漢取下疏勒?”趙廣放下酒杯,疑惑地看着張虎。

“可不是,那個老僧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倒不象是在吹牛。他說,疏勒原非強國,但近年依附西面強國貴霜(貴霜帝國,原爲大月氏,佔據中亞,後吞併印度北部,成爲當時世界四大強國之一)陸續吞併周圍小國,國力大增,軍隊善戰更遠在龜茲、焉耆之上。大漢若要強攻其城,雖有數萬大軍,怕也是曠日持久。”張虎一邊狼吞虎嚥地撕扯着一隻羊腿,一邊偷偷地把手上的油膩擦在一旁醉倒的鮮于圭的身上,“我看那髡人(指和尚)邪門的很,說不定真有什麼辦法。”

趙廣沉吟道:“一個出家人,拜拜佛念念經就好了,能非要獻什麼謀國之策!小虎,具體是什麼計策,你知道麼?”

“嘿,老趙你說的糊塗話,我區區一個百人將,芝麻大點官,能知道這些機密麼?那個老僧說了,此事隱秘,只能報知三位大將。”張虎嘿然一笑,拿話擠兌着趙廣,“我常和老圭說,同期從戎的幾家弟兄,就你老趙官運亨通,以後我們要常和你廝混,一來沾染點靈氣好早日升官,二來也幫你花掉點薪俸。”

“說的什麼鬼話!你在陷陣營做親兵隊長,侍奉高將軍,人頭熟,門路廣,旁人求都求不來咧,我們這羣下面的廝殺漢哪比得上?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傢伙。”趙廣把平日裡積攢起來的“大將之威”也丟了個精光,笑着和張虎打鬧在一處。

笑鬧了一陣,張虎正色道:“說真的,老趙,我們兄弟幾個一直都很佩服你,同年的弟兄裡,你的武功最高,家世最好,人又生得俊俏,臉象大姑娘似。。。。。。”張虎見趙廣臉皮不好看,忙止了話頭,“咳,這才幾天的功夫,連大將的威儀都養出來了。。。。。。高將軍對你這次龜茲之戰前後表現也很讚賞,看來不日又會有大任務要你擔當,你要有所準備。”

大任務?難道是和謀破疏勒的事情有關?趙廣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卻險些酸倒了舌頭,“哇呀呀,這西域的酒當真是奇怪,無甚酒味,卻有這口酸苦勁,是要當醋用麼?”

張虎微晃着酒杯,看着杯中斑斕的顏色,笑道;“讓你這不識貨的喝這酒,真如牛嚼牡丹,糟蹋好東西!這是西域特產的上等葡萄酒,乃是要慢慢品的。含一口在口裡,先感其酸,再覺其苦,回味良久,方有濃香。我聽我老爹說,晉陽侯最喜飲這酒呢。”

趙廣不以爲然:“多好也罷,喝不慣就是喝不慣了!我說阿虎,今天特地叫我出來,不會就是爲這杯中物吧?”

“你這傢伙還是這麼不識趣,哥幾個這不是賀你高升麼。老雄(張雄)和小雷(何雷)在司馬將軍麾下來不了,‘五虎將’缺其二,特地囑咐我和老圭好好替你賀賀。”張虎神秘地一笑,“這龜茲雖然是蠻夷之地,其實也挺有風情的,想不想見識見識?”

醉倒地上的鮮于圭翻身而起,笑着說:“不錯,這龜茲音樂歌舞,天下一絕,當年我隨蔡大家學習音律時,就曾聽其特別提過。”

張虎撇了撇嘴,拉着趙廣的肩膀說:“老圭一個大老粗,學個屁音律,沒事老往你家跑,一準是看上你哪個妹妹了,你得留點神!”

三人付了酒帳,相扶出了酒寮,張虎與等候在外的一名龜茲通譯耳語幾句,通譯招招手,便有一名龜茲人在前引路,領衆人進到一處幽靜屋舍上樓坐下,幾名侍者在桌上鋪了些果品飲料,退了出去。趙廣等人的雅座,在二樓之上,視野甚佳,正對下面,有一個可容納數十人的高臺,上面已有十幾名樂師正在準備。不多時,管絃鼓樂之音響起,曲風輕鬆愉快,充滿西域特色,十分悅耳。

趙廣在音律上資質平平,常惹的母親和大哥搖頭嘆息,但長年耳濡目及下來,於此道見識卻也不凡。閉目聽了片刻,便聽出其樂器有豎箜篌、五絃、笙、笛、簫、篳篥、腰鼓、銅拔等。樂師技藝都頗爲高超,配合嫺熟,把一曲讚美神佛的調子奏得花團錦簇一般。正聽到妙處,忽然萬籟俱靜,只聽得琵琶之聲破空而出,蒼勁孤高,震懾全場,轉弦數聲,又逐漸奏起歡快的曲調。隨着琵琶的伴奏,一個紅摸額,身着緋祅,白布褲,手舞綵帶,腳穿帑烏皮鞋的蒙面舞娘躍入場中,翩翩起舞。此女之舞,與中原莊重內斂的舞蹈大爲不同,足踏彩雲,手展朝霞,腰如楊柳,眼神婉轉多情,舞姿熱情奔放。伴隨着琵琶聲漸急,舞娘單趾點地,越轉越快,真如綵鳳凌空,蝶舞花叢一般。舞入高超,舞娘輕啓朱脣,唱出一段悠揚歡快的歌詞,聲音雖不甚大,卻清晰地鑽入在場每一個人的耳中,趙廣等三人雖然不解其意,但也被這脫俗的歌舞所深深震撼。一曲舞罷,琵琶聲停,鼓樂又再響起,舞娘微微一拜,踏着歡快的舞步下臺離去。

“一舞傾城,一舞傾城啊!”鮮于圭喃喃道,“嘗聞孔子聽成周之樂,雲三月不知肉滋味,今日見得如此歌舞,我等俗人也不會讓先賢專美於前了。”

趙廣深以爲然;“此舞此樂當真只能天上有,如果家母能聽得,必定能記下曲譜,以流傳後世,倒也是一件美事。”

“這有何難?”張虎蠻不在乎地說,“若是伯母喜歡,我們就把這一隊樂師和這個舞娘一起帶回長安就是,龜茲人又能攔得住我們麼?”

趙廣搖搖頭道:“強搶畢竟不是正道。”正在此時,旁邊一個過來添水的龜茲侍從搭話說:“這位大人的話不對,要搶只怕是搶不到人的。”

“哦?”三人都饒有興趣地望向那個侍從,年輕侍從一時口快,此時見幾個大漢貴客都看着自己,心中十分緊張,說話也結巴起來:“我。。。我們龜茲的舞娘,除。。。除了用舞蹈維生,愉悅衆人之外,更。。。更是爲了用美麗的歌舞讚頌我佛,如果。。。如果諸位大人爲私慾要把她搶回大漢的話,只怕那個舞娘會。。。會立刻自殺!”

鮮于圭連連點頭,遞了一塊龜茲銀幣給那侍從:“難怪我覺得此舞曲歡快之中,帶有一絲神聖之意,原來有這等意思,你不用害怕,我這位朋友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我且問你,剛纔那個舞曲,叫什麼名字?”

侍從高興地接過銀幣,說話頓時也流利許多:“謝大人賞,剛纔那曲,就是我龜茲集合疏勒,烏孫,貴霜等國的樂曲之長所作而成的名曲——疏勒鹽。”

三日後,大漢徵西大將軍龐德親帥大軍,進入他干城。龐德、姜舞、高順三名主將在與龜茲太子白河愁,國師普善進行了一次秘密會議後,徵西大將軍府向龜茲全境傳達了以下命令:

一.他干城暫定爲大漢西域都護治所,龜茲一國移交大漢全權掌控

二.龜茲國王白英剃度出家,太子白河愁入質大漢,龜茲其他王室原地聽封。若有異動者,視爲謀逆。

三.尉頭、溫宿、姑墨三國劃入龜茲國治下,三國王族廢爲庶人,逾期不降者,視爲謀逆。

四.龜茲國內軍隊,皆於三日內入城接受大漢整編,逾期不到者,視爲謀逆。

五.龜茲國師普善大師與其門徒前往疏勒國珈葉寺傳法。

六.前後參與謀逆者,皆斬。

國王廢黜,太子入質,軍隊收編,國師驅逐,幾百顆大好頭顱被當街砍下——如此的處斷,不可謂不嚴厲。但在大漢重重軍威之下,滿城龜茲百姓竟也沒什麼反抗的心思——畢竟漢軍雖傳說如阿修羅一般殺人不眨眼,但對百姓並沒有做出什麼劫掠*的事來。既然如今連王室都甘心投降,那普通百姓當然還是得過日子。於是在最初幾天因緊張而產生的蕭條過後,他干城的市面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熱鬧繁華,除了城頭上都已換上了大漢旗幟,又時常有漢卒往來巡邏以外,與過往也並無不同。

幾天之後,西征大軍其餘兩路捷報,也陸續傳來:

向西南進攻的司馬懿軍一路,自高昌起兵前便開始了謀略:司馬懿事先得知,鄯善與于闐有世仇,近百年來互相攻伐不止,便先用軍威懾服鄯善國王,向他許以厚封,使其甘願臣服大漢。待漢軍起行後,鄯善國王有了大漢撐腰,膽氣大壯,便率鄯善軍大舉侵入于闐,與于闐軍會戰於且末(今新疆且末縣)。于闐國力與鄯善相類,彼此又知根知底,於是初時戰局十分膠着。兩軍戰了半日,都有些精疲力竭時,漢軍突然從戰場側面出現,徹底改變了局面——于闐軍勢在兩軍夾擊下迅速潰敗,漢軍的騎兵如同洪水一般捲過軍陣,于闐國王被陣斬,士卒斬首、被俘虜萬。此戰過後,于闐國內再無可戰之兵,竟然一戰而亡。司馬懿進入于闐國度西城後,迅速血腥鎮壓了城內貴族反亂,並陸續出兵掃滅了周圍的莎車,滿犁,渠勒等一衆小國。至此徹底平定西域南路,時間正與北路龐德進入他干城相差彷彿。

向西北進攻的龐會李信一部,帶着車師王特利耳,順利與其殘餘部衆秘密會合。合兵一處後,漢軍乘車師其餘各部兀自爭奪王位之際,發起進攻,各個擊破,迅速掃平各部,並在伊吾召開各部會盟,使其全數降伏。另一方面,烏孫小昆彌樂光靡從車師逃回國後,見麻煩的海雅公主已經消失,便正式稱王,重新統一烏孫,野心勃勃。他乘着西征軍三路併發,高昌城後方空虛之際,悍然率兵兩萬來奪。不料烏孫大軍剛一集結,便被廣佈國境的大漢斥候探知。龐會將計就計,於行軍途中設下埋伏,在天山腳下大破烏孫,並一路追殺進入烏孫國境。此役,烏孫兵馬死傷無數,樂光靡在護衛拼死救護下,僅以身免,倉皇逃回國都赤谷後,再也無力威脅西征軍後方。西域東路平定後,龐會與李信率軍回到高昌休整,準備隨時增援西征大軍。

見其餘兩路形勢也是一片大好,龐德便放下心來。他一邊寫信問高昌城要人,一邊把城市治理、勘察反逆、接收國庫等諸多事宜丟給手下文武官員,自己則一心撲在收編降卒的事情上。龜茲,焉耆諸國降卒總數約爲四萬,剔除老弱,獨子,兵痞,貴族後,共有一萬五千可用之兵。龐德把原有組織全部打散,將諸國兵卒混編成三營,從自己麾下抽調了一千老兵擔任軍官,天天親自到校場督促訓練,以求儘快形成戰力。在百忙之中,龐德也給趙廣下了新的命令:令趙廣隊“暗中保護”普善法師到達疏勒。

趙廣帳中,羅安抓着頭皮,滿臉的迷惑,“暗中保護,這叫個什麼事情?大將軍既然已經下令把那個髡人驅逐了,爲何還要我們去保護他?還要暗中?”

趙能冷笑道:“哼哼,這隻怕就是那個和尚的計謀了,我聽說疏勒國長期依附貴霜,民衆信奉佛教甚多,若我隊以普善法師侍衛的身份進入疏勒,只怕會受到疏勒人熱情招待,而疏虞防備。到時候我隊乘夜殺起,從城內奪了城門,放大軍進入,奪城不就容易好多?”

“趙大人說的不錯,這個出家人好狠毒的心!”何衝附和道,“利用信仰之心,謀取他人之國,用計真是齷鹺。不過對我大漢而言,不用力攻堅城,而從內部謀取,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趙廣聽了衆人的話,點了點頭,轉頭向拓拔封道:“既然我隊要做大師的護衛入城,那便不能漢人暴露身份,拓拔牙門深諳斥候之道,此行所需衣裝物事,就由拓拔牙門向大將軍府報備籌措,還要多挑一些可靠龜茲通譯夾雜軍中,以防疏勒人懷疑。”

拓拔封領命而去,趙廣對衆人笑道:“眼下也沒什麼事,就讓我們去會會那位需要保護的大師吧。”

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讖緯與白虎通義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五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