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

公元187年6月。

===

朝堂上,內廷和外廷大臣爲兵事權一事再度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崔烈既然已經坐到了太尉的位置上,他當然不願意再做擺設。現在鮮卑人的入侵已經被擊退,鮮卑大王和連甚至被兩個北地郡的廉人斬下了人頭,大漢國的軍隊再次威震天下,大漢國朝野上下都沉浸在國泰民安的歡樂中,雖然西涼和幷州還有一些叛逆,但在大漢國強大軍隊的鎮壓下,平叛也就是早晚的事。這個時候他這個太尉當然可以幹了,不但可以幹,而且還可以舒舒服服的幹,所以崔烈一反常態,積極要求尚書檯把兵事權歸還太尉府。

三公九卿和諸卿大臣們考慮到國家的穩定,以及大漢律的神聖地位和最高權威,紛紛上書和勸諫天子,希望天子遵依祖制,上體天意,下諒民情,儘快把兵事權還給太尉,以維持內外廷的權力平衡。在他們看來,天子直接掌控兵事權,會導致權力失衡,而且圍繞在天子周圍的中官們可以趁機攫取大漢天憲,這樣一來,中官們不但可以更加爲所欲爲把持國家權柄,,變本加厲的禍國殃民,還有可能葬送掉大漢國的江山社稷。

大將軍何進現在後悔了。早知到天子會奪走太尉府的兵事權,他就不彈劾張溫了。鮮卑入侵和西涼叛亂再起後,張溫的太尉一職已經朝不保夕了,自己何必急不可耐地插上一腳?結果自己不但得罪了張溫和一幫世族官僚,還把兵事權拱手送給了內廷。內廷裡說話有份量的都是什麼人?還不都是和自己作對的中常侍。雖然現在天子對那幫老奸閹不怎麼信任,但蹇碩等一幫小中官更可怕。誰知道這裡有沒有第二個曹騰?第二個曹節?以曹騰爲首的中官殺死了大將軍樑翼,以曹節爲首的中官殺死了大將軍竇武,那麼,現在以趙忠張讓爲首的老中官和以蹇碩爲首的小中官,誰會輔佐皇上殺死自己呢?尤其現在兵事權操持在尚書檯手上,他們完全可以利用天子徵調軍隊來對付自己。

何進後悔不迭。他寧願兵事權掌控在太尉手上,也不願意兵事權落到內廷;他寧願和太尉大人爲兩府的兵事權問題明爭暗鬥,也不願意和天子和中官們鬧得反目成仇,所以他和大將軍府的一幫幕僚仔細商議之後,利用丁宮和董重的關係請出了太后。他希望太后能說服天子,還權於太尉府。

但外廷和大將軍府的辛勤努力都在一夜之間化作了泡影。

===

張舉張純造反了。

本月中,前泰山太守張舉,前中山國相張純在幽州遼西郡肥如縣糾集十幾萬人舉兵造反。這次叛亂和前幾次冀州的張角張牛角、西涼的邊章不一樣,這次叛逆們公然建立了朝廷,立了皇帝,還起了國號叫大燕。

漁陽人張舉被叛逆們立爲天子,大燕國皇帝。漁陽人張純被封爲大燕國的丞相、彌天將軍、安定王。

張舉和張純還在幽州、冀州各郡縣發佈公文,通告州郡百姓,宣稱大燕國將取代大漢國,張舉纔是真龍天子,要求當今天子退位,命令朝廷三公九卿奉迎張舉到洛陽主掌國事。

如此同時,活躍在太行山的黃巾紛紛響應,黑山黃巾首領楊鳳率軍出擊幷州上黨,白繞、眭固率軍出擊冀州,於毒率軍出擊河內,一時間,黃巾之禍猶勝當年。

===

天子勃然大怒,在朝堂之上咆哮如雷。

“下旨,立即下旨,叫李弘立即趕赴幽州,剿平叛逆。”

衆臣相顧失色,大勝鮮卑人的喜悅霎時不翼而飛。

=====================

尚書房內,燭火通明。

天子站在巨大的地圖前,正在聆聽盧植的解說。太尉崔烈、司徒許相、司空丁宮、大將軍何進、宗正劉虞等大臣圍在一邊。

“目前,護烏丸校尉綦稠和涿郡太守王濡的援軍已經趕到廣陽郡的薊城,右北平郡太守劉政和漁陽郡太守何宜正率軍在潞城、狐奴城一帶沿着鮑丘水阻擊叛軍。”盧植指着地圖介紹道,“幽州刺史楊淳楊大人來書說,幽州兵力不足,估計很難擋住叛軍,他要求朝廷立即增派援軍。”

“遼東呢?”劉虞問道,“遼東還有幾千邊軍,他們可以徵召當地的烏丸人,聯合攻擊遼西的叛軍老巢。”

皇甫嵩拿起一卷文書,苦笑道:“這是幽州刺史楊大人用八百里快騎剛剛送到的消息。右北平、遼西、遼東、遼東屬國四郡烏丸人全部叛亂。”

尚書房內啞雀無聲。

劉虞驚慌地問道:“那遼東怎麼樣?”

“沒有準確消息,但根據攻打狐奴的叛軍俘虜說,遼東郡已經失陷,太守陽終已經被殺,遼東的邊軍也已經投降。”皇甫嵩說道,“遼西太守劉始和遼東屬國長史趙成都參加了叛亂。如果這幾個消息完全屬實,叛軍加上烏丸人,至少有二十萬左右的人馬。”他擡頭看了一眼神色慌亂的天子,說道,“以臣看,薊城守不住。”

天子哼了一聲,沒有做聲。

“護烏丸校尉綦稠綦大人有五千騎兵,加上漁陽、右北平的邊軍,廣平、涿郡的郡國兵,薊城最多隻有兩萬人。”盧植沉吟良久,嘆道,“陛下,薊城守不住啊。”

“幽州軍隊本來就少,這幾年胡人頻繁入侵,黃巾蟻賊又兩次叛亂,戰火一直沒有間斷過,士兵損失太大了。”劉虞痛心疾首地說道,“由於幽州貧瘠,賦稅不能自足,募兵擴軍難上加難,所以今日之失,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劉虞稍稍穩定了一下情緒,接着說道:“臣以爲,薊城的兵馬雖少,但堅守兩三個月應該不成問題。有這麼長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從各地州郡抽調兵馬北上支援,平定叛軍。”

===

天子點點頭,問皇甫嵩道:“愛卿,給李弘的聖旨送出去了嗎?”

皇甫嵩搖搖頭,躬身說道:“陛下,張燕佔據晉陽,楊鳳出擊上黨,幷州形勢遠比幽州危急,徵調李將軍北上幽州平叛,不合適。”

天子一怔,隨即瞪着小眼睛,生氣地罵道:“皇甫嵩,你昏頭了,幽州那邊都有大燕國了,你還在這裡對朕說什麼不合適?蟻賊都要打到冀州了,你知道嗎?”

皇甫嵩奏道:“陛下,臣知道,但張燕和楊鳳的叛軍對我們的威脅更大。兩人一旦聯手南下,和河內的於毒叛軍合力攻打河內,威脅京畿,關東必將混亂。兩相比較,平定幷州叛軍更爲重要和迫切。”

天子一聽說洛陽危險,立即打消了徵調李弘北上幽州的想法,臉上的神色也漸漸平和下來。

“那幽州的叛軍怎麼辦?朕從哪裡徵調援兵?”

“可以立即從冀州抽調援兵。”崔烈大聲說道,“陛下不是給了冀州牧楊大人兩萬兵的建制嗎?”

“太尉大人,你急糊塗了吧?”何進嘲諷道,“楊大人到冀州才兩個月,不要說徵募士兵,就連賑災的事都還沒結束,哪來的兩萬士兵?”

“幾百萬人口的冀州,徵募兩萬士兵還要很長時間嗎?”崔烈不相信地說道,“即使沒有這兩萬士兵,各郡縣的郡國兵呢?總有一兩萬吧?”

“李弘兩次從冀州帶走了六萬兵馬,哪裡還有什麼軍隊?”許相嘆道,“雖然他帶走的都是蟻賊降兵,但這幾年冀州戰禍連連,估計也沒有多少郡國兵了。”

天子長嘆,問道:“堂堂一個大漢國,爲什麼士兵數量這樣少?死了的人爲什麼不及時補充?這幾年戰打個沒完,各地州郡爲什麼不補充兵馬?”

衆大臣相視無語。

===

“自從蟻賊禍亂以來,朕已經多次下旨,命令各州郡酌情徵募郡國兵,爲什麼他們都不聽?”

大司農王瀚欲言又止,想了半天,還是憋不住,拱手奏道:“陛下,這都是因爲各州郡缺錢啦。一個普通的郡國兵月俸三斛谷,折錢三百,一萬兵就是三百萬錢,一年就是三千六百萬錢。另外加上這一萬兵的口糧,衣物,食鹽,武器,一年下來,這一萬人的軍隊大約需要花費五千萬錢。一個戶五萬,口二十萬以上的中等郡,一年賦稅最好不過上億錢而已,它能養個兩千兵就非常不錯了。這幾年,各地仗打得多,不打仗的州郡賦稅上繳得多,所以各州郡都缺錢養兵。”

“陛下,臣以幽州爲例,幽州因爲貧瘠入不敷出,最好的年份,其賦稅收入不過三千萬錢,所以歷年來朝廷都從冀、青兩州的賦稅中撥出兩億錢填補給幽州使用。陛下,幽州能有現在這麼多郡國兵,已經難能可貴了。臣聽說,幽州的許多郡國兵都不拿軍餉,只要吃飽肚子就行。”

“那邊軍呢?邊軍和南北軍的軍資都是從你的大司農府開支,爲什麼幽州的邊軍人數也這麼少?”天子不滿地問道。

“陛下,北軍正常情況下有五萬人,南軍兩萬,這七萬士兵每人每月俸祿六斛谷,每年僅軍餉開支就有五億多錢。這幾年賦稅減得厲害,去年只有二十多億錢,朝廷哪裡還有更多的錢去養邊軍?”

“這幾年仗打得多,朕爲了籌措軍資,想盡了辦法,朕向王侯世族,還有各地的富豪們借貸,要他們募捐,朕還多次削減官俸,朕在西圓賣官,賣關內侯,還動用了少府和萬金堂的私財,就這樣,還不夠用嗎?”天子憤怒地說道,“你天天對朕說沒錢,朕就不信了,那麼多錢,都到哪去了?是不是被你們這些人中飽私囊了?”

王瀚也生氣了,他爲了大漢國嘔心瀝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今天竟然被陛下懷疑自己中飽私囊,他忍不住大聲說道:“陛下,那錢都在西圓的萬金堂裡,什麼時候到過大司農?”

天子給他頂得臉紅脖子粗的,氣得半天說不出話。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崔烈急忙把氣呼呼的王瀚拉到自己身後,陪着笑臉說道,“王大人最近給各地來京要錢的府衙掾史罵糊塗了,怎麼說話都忘了,陛下切勿怪罪。”

天子早就看不慣王瀚了,這個老頭整天纏住他要錢不說,還借錢不還,自己借給大司農的幾十億錢被他以種種藉口拖着不還。不還也就不還,他也暫時能忍受,但這個老頭變本加厲,跑到長樂宮太后那裡騙錢,還說是自己叫的,結果太后向他討要,自己沒辦法,只好忍痛割愛從萬金堂拿錢還給太后,讓自己平白無故損失了許多。他正愁沒有機會教訓一下這個老頭。

“把他拉下去,關到北寺獄。”

“陛下……陛下……”

衆大臣慌了神,跪倒一片,齊齊哀求。

王瀚不但不跪下請罪,反而怒氣沖天地嚷道:“臣寧願到北寺獄去,也不幹這個大司農了,臣這就去。”

他擡腿就往外走,一邊走,還一邊對站在門口的黃門叫道:“快來抓我,快來抓我,來啊,來啊……”

天子氣得連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拉下去,給朕拉下去……”

===

諸位大臣也給王瀚的無禮驚呆了,一個個跪在地上,不知說什麼好。

“都起來,起來。”天子揮手叫道,“還跪着幹什麼?這事情還做不做了?”

天子望着皇甫嵩,餘氣未消地問道:“援兵怎麼解決?”

“劉大人的建議非常好,臣認爲切實可行。這幾年,青州、徐州和兗州三地遭受戰亂較少,各郡都還有一些郡國兵,陛下可以下旨徵召,讓三州各郡都尉陸續率軍北上支援。”皇甫嵩回稟道。

“這三州距離幽州太遠,等援軍趕到,估計幽州早丟了。”天子沒好氣地說道,“沒有其他辦法了?”

皇甫嵩搖搖頭。

“北軍呢?洛陽的北軍可以急速北上嘛。”天子指着大將軍說道。

大將軍何進毫不猶豫地說道:“臣這就去集結北軍,立即北上平叛。”

“陛下,萬萬不可,此時京畿的安全尤爲重要,北軍千萬不要調動。”盧植大驚,急忙阻止道,“還是詔令幽州軍各部據城堅守,等待援兵。”

“如果薊城失守呢?”劉虞心痛地說道,“大人不要忘記,還有幾萬烏丸鐵騎啊。”

“劉大人,目前只有李將軍這一支大軍可調,但幷州的形勢遠比幽州的形勢危急,幷州離洛陽近……”盧植盡力解釋道。

“盧大人的意思是說幽州可有可無了?”劉虞頓時就生氣了。

“劉大人,下官知道你在幽州待過,對北疆有感情,但如今這形勢……”

“你不要說了。”劉虞揮手打斷盧植的話,躬身對天子奏道,“陛下,臣願意領兵到幽州平叛。”

“劉大人,你不要着急嘛。”皇甫嵩說道,“陛下可以詔令李將軍儘快平叛,但幷州的仗要打多長時間,誰都無法預料。只要幷州戰事結束,李將軍就可以率部北上幽州。幽州的事,目前急是沒有用的。我們不僅僅兵力不夠,還要考慮到鮮卑人想幹什麼。”

“鮮卑人?”劉虞一愣,隨即恍然,追問道,“皇甫大人是當心慕容風會渾水摸魚,趁機進攻幽州?”

“沒有這麼簡單。”皇甫嵩搖搖頭。

===

“叛逆終究是叛逆,他們既然可以和烏丸人結盟,爲什麼不可以向鮮卑人求助?”皇甫嵩擔憂地說道,“張舉和張純是什麼人,黃巾餘孽而已,十幾萬叛軍是什麼人?流民而已。張角的百萬之師,張牛角的數十萬之衆,還不是灰飛煙滅。他們有前車之鑑,爲什麼還敢重蹈覆轍?還敢猶有過之的稱皇帝豎國號?”

皇甫嵩看看屋內衆人,語氣沉重地說道:“叛逆一定有所倚仗,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倚仗,我們懷疑這個倚仗就是慕容風。”

天子和衆大臣驀然醒悟,頻頻點頭。

“張舉不過只有十幾萬人,也敢稱皇帝。”天子譏笑道,“朕還以爲他是瘋子呢?愛卿這麼一說,倒是有幾分道理。”

“和連死後,我們以爲鮮卑會內亂,鮮卑四部大人會爲了彈汗山的王位而大打出手,但結果呢?結果是拓跋鋒帶着五萬鐵騎趕到彈汗山,一箭未發,就答應了慕容風的十年之約,他是白癡啊?”盧植接在皇甫嵩後面說道,“十年?十年後,魁頭的翅膀早硬了,羽翼豐滿之後,哪裡還輪到騫曼做大王?騫曼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還要看魁頭高興不高興呢。”

“拓跋鋒爲什麼會答應十年之約?一定有個讓他難以拒絕的誘惑,他纔會放棄擁立騫曼爲鮮卑大王。”盧植手捻長鬚,自言自語地說道,“這個誘惑是什麼呢?”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二節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二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漢民族主義者和大中華主義者的觀點分歧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書友們閒聊長安兵變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