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

李弘喝了一口湯,沒有做聲。

“大人,那你怎麼處理了?”樊籬小聲問道。

“我讓他們下去當士兵了。”李弘氣憤地說道,“我原以爲大家都是黃巾軍,都是窮苦人出生,這種事情應該很容易執行,但我沒有想到,有些人還沒有披上幾天大漢朝的兵甲,還沒有做幾天大漢朝的軍吏,竟然拿出‘十七條五十四斬’來駁斥我做得不對,說我讓他們和士兵在一起吃飯不對。簡直是豈有此理。”

閻柔擔心地看了他一眼,說道:“大人,讓他們去當士兵並不是解決這件事的辦法。”

“我知道。”李弘說道,“我已經叫羽行兄,左司馬,衛刺奸,還有恆祭,樓麓,射瓔彤等幾個胡族首領一起商量,修改了一下軍紀,在軍律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解釋和說明。等打完這一戰,就正式定下來。從此以後,只要在我的軍營裡,就按我說的軍紀辦,誰覺得不能接受,誰就給我滾蛋。在我的眼裡,一個士兵和一個軍吏,沒有任何區別,一視同仁。”

樊籬激動的大聲吼道:“大人好。”

周圍的士兵也感動地叫道:“謝謝大人的厚恩。”

李弘揮揮手,笑着說道:“你們不要這麼說,我也是一個士兵,和你們一樣,我知道大家心裡想什麼。”隨即他換上一副冷森森的面孔說道,“我憎恨那些欺負士兵的軍吏。打仗的時候流血犧牲的是士兵,但打勝了升官發財的卻是那些軍吏,就這樣他們還不把士兵當人看。哼,在我這裡誰敢這麼做,誰就是找死。”

鬍子望望他,小聲說道,“大人,還要等多少天打仗?”

李弘搖搖頭,說道,“我也不清楚。我們現在是聽人家的,自己無權作主,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我覺得這戰應該很快就能結束。”

“爲什麼?我們很快就可以回冀州?虎頭聽到這個好消息,一定嘴都齜歪了。”鬍子大聲笑道。

“虎頭的兩個小夫人水靈,他肯定天天盼着回家呢?”閻柔笑道。

“他夫人現在在常山真定城?”李弘問道。

“子善的母親正好要人照顧,所以虎頭在邯鄲集結前就把夫人送回家了。”鬍子笑道,“不要看虎頭殺氣騰騰的,對兩個小夫人溫柔的很。”

李弘突然想起了小雨,想起小雨無助地站在門邊,想起小雨那雙淒涼哀怨的大眼睛。李弘心裡一陣痛楚,腦海中霎時跳出風雪的哭聲,彷彿又看到風雪的眼淚滾落在自己的衣襟上。李弘怔怔地看着手上的泥碗,一下子想着小雨,一下子想起風雪,頓時忘記了身邊的一切。

“大人……大人……”閻柔看他半天沒有做聲,癡癡地坐着,趕忙小聲喊道。

李弘驚醒過來,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他望着手上黑乎乎的幹餅,搖搖頭,擔憂地說道:“十幾萬人的軍隊,幾萬匹戰馬,整車整車的武器輜重,消耗太大了,估計朝廷很難支撐太長的時間。你們知道現在大軍一天要花掉多少錢嗎?”

幾個人搖搖頭。他們還不習慣考慮這種問題。李弘帶着五萬軍隊,這是一個天天都要考慮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問題。

李弘帶領一萬多騎兵南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行厲鋒校尉,部隊的建制都是曲,雖然人多,但不過就是把六百人曲變成兩千曲人而已,在管理和職責上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簡單明瞭。然而自從部隊邯鄲集結準備西征以來,李弘開始統率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獨自指揮五萬大軍,直到這個時候,李弘才深切地感受到爲將和爲帥兩者之間的巨大區別。他天天要處理大量的軍務,還要和各地縣郡的官員協調處理後勤等方面的事情,忙得幾乎沒有空閒的時間,一天最多睡上兩個時辰。

這次領軍西征,李弘把所有大漢軍制上規定的各類事情,都身體力行的親自操作了一遍:部隊的編制,部隊的管理和訓練,安排部隊的軍事職能官員,指揮和協調部隊的調發,協同地方州郡進行兵役動員同時招收士兵和各類後勤保障人員,處理和執行糧餉兵器與馬政保障等各項制度。李弘以驚人的體力和聰明才智,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獨自指揮和完成了五萬大軍的集結和動員,然後帶着部隊行軍三千里趕到了西涼戰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雖然所有人都覺得他完成得很輕鬆,但他知道這是自己有記憶以來,最了不起的一個成就。

李弘欽佩和感激慕容風。如果沒有慕容風的教導,他今天就沒有這個本事,也沒有這個信心堅持下來。李弘在消化吸收了慕容風領軍幾十年的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大漢朝非常完善的軍制,完成了一個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李弘學到了更多的新知識,融會貫通了更多的舊經驗。他感覺自己就象脫胎換骨一般,由一把血淋淋的戰刀變成了一隻握刀的手。

“十五萬士兵的軍餉,口糧,三萬匹戰馬,幾萬匹運輸馬的口糧,軍需的損耗補充,武器輜重的添加更新等等,一天大約要消耗五千萬錢。”

閻柔和部下們驚呆了。

“五千萬錢?”鬍子喃喃自語道,“一天的錢就可以買五千匹戰馬,可以買……”

李弘笑笑,繼續說道:“這還是保守的數字,如果加上運輸途中的損耗和將來陣亡士兵的撫卹,就更多。所以,這個戰,時間打長了,朝廷肯定打不起。”

“借大人的吉言,但願今年我們還能回冀州。”一個士兵擡頭望天,小聲地期盼道。

===

李弘望着坐在對面滔滔不絕的李肅,無心聽他繼續說什麼。他一直在想着這件事情的可能性。

北宮伯玉的部隊還沒有趕到美陽,董卓想趁着這個機會,襲擊邊章的大營。現在叛軍還沒有形成對美陽城的合圍,邊章也沒有命令自己的部隊單獨包圍美陽,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過了明天上午,當北宮伯玉的部隊逐漸逼近美陽城時,這個機會也就消失了。十三萬人,誰撼地動?

張溫顯然沒有因爲戰場形勢的變化而對自己的決戰方案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他還是把自己的思路束縛在速戰速決,一戰而定的基礎上。但現在部隊迅速向美陽集結,沒有隱蔽性,其造成的結果就是兩個:一是叛軍迅速逃遁,二是叛軍嚴陣以待,和官軍決一死戰。但第二點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說白了,張溫的這個臨時變陣,根本就不是打敵人,而是趕敵人,最後還有可能搭上董卓的三萬人馬。

這個計劃對李弘來說,沒有任何損失。但對董卓來說,就有點進退失據了。退吧,違抗軍令;不退吧,就要死守美陽,他肯定會被叛軍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而張溫一廂情願地認爲董卓在美陽守個兩三天沒有問題。只要守兩天,主力就可以趕到美陽圍殲叛軍。他根本就不想想,董卓守兩天,部隊損失有多大?兩天之後,叛軍還會攻城嗎?恐怕早就退了。

董卓最早滯留在美陽,不主動退到小槐裡,到底是什麼動機?難道真象李肅說的,是董卓認識到太尉大人的計劃有嚴重缺陷,會造成西涼在未來幾年內大亂,所以才故意滯留美陽,以形成今天這個局面,達到避免雙方主力會戰的目的?

董卓如果是這種爲了大漢國,爲了西涼的將軍,爲什麼自己離開冀州前,審配審大人一再囑咐自己小心他呢?難道審大人誤會了?

董卓這個計策的確不錯,如果成功,邊章的叛軍主力受損,而官軍主力步步進逼,他們自然會退出右扶風;北宮伯玉眼見自己孤掌難鳴,難有做爲,也會緊隨其後退入涼州境內;至於六月驚雷,更不會主動邀戰十幾萬漢軍,肯定退走。如此一來,長安的危機解除,叛軍全部退回涼州,剩下的就是進入涼州平叛的事了。

董卓的這一擊,正中敵人要害,時機把握的完美無缺,但董卓騎兵兵力不夠,無法獨自完成這致命一擊。於是董卓主動邀請李弘率領風雲鐵騎參加這一戰,以兩萬多人衝擊叛軍八萬人的營寨,雖然騎兵數量稍嫌少了一點,但完全可以達到驚走叛軍的目的。

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6章 神威天將軍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五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三國人物介紹吳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八節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曆史進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