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

六月上,晉陽。

李弘徘徊在一座座墳塋之間,黯然魂傷。

長安的局勢在自己預料當中,但自己沒想到去年南陽慘敗的餘波會再次掀起波瀾,把朝廷推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大概也是丞相李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如果他能預見到長安局勢向着兩敗俱傷的險境發展,他肯定會早作預防以便牢牢控制局勢,然而,現在說什麼都遲了。即使自己說服長公主交出權柄,即使自己把風雲鐵騎交給小天子,也很難讓朝廷恢復穩定,讓朝廷恢復元氣了。

形勢的惡化讓長公主非常擔心社稷的安危,擔心小天子的安危,所以她最近改變了主意,和一幫大臣們竭力勸說自己南下長安,但自己不能出面,不能再次承擔首輔之責。在目前形勢下,只要自己進入長安,事態極有可能完全失控。自己的權力凌駕於天子之上,凌駕於朝廷之上,讓正在建立威儀的天子和朝廷遭受重創,將來怎麼辦?難道還要讓大漢在十八年後再次走上傾覆之路?難道讓幾十萬將士的鮮血就這樣白流了,讓成百上千萬的百姓再次陷入死亡的絕境?

大婚之後,自己曾一再勸說長公主徹底放棄權柄,現在北疆武力還控制在自己手上,只要她把權柄徹底交出去,或許還有緩解當前危機的機會,但長公主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喪失了最好的時機。如今大臣們紛紛趕到晉陽,雖然也抱着同樣的目的,但誰都不敢說,誰也沒把握在長公主徹底交出權柄後,朝堂上的危機馬上就能緩解。此時長公主若徹底交出權柄,年幼的小天子顯然沒有實力控制,而如果把權柄交給朝中的官僚士人,馬上便會遭到軍功階層的對抗,但要交給軍功階層,等於交給自己,無助於解決當前危機。

長安的混亂讓南方叛逆欣喜若狂。隴南戰場上,益州劉備的攻擊愈發犀利,華雄、司馬懿連連告急。而中原戰場上,由於江東水師突然出現在琅琊國東側海面上,造成青州軍的主力不得不向東武、海曲一線移動,這給了徐州軍從正面突破兗州防線的機會。曹操隨即以一部兵力在睢陽牽制,以主力北上攻擊任城、昌邑。高順兵力不足,不得不棄守任城,重兵駐防於昌邑、定陶一線,以確保南陽、豫州等戰場的安全。此時南陽戰場陷入僵局,十幾萬大軍動彈不得,而中原戰場上形勢緊張,急需援兵擊敗曹操,如果從南陽戰場上抽調兵力支援中原戰場,等於放棄了南陽,同時又沒有絕對優勢攻擊徐州,漢軍將一無所獲。

小天子爲此書告晉陽,徵詢自己的意見,是不是即刻放棄攻打南陽,全力保護兗州。其實這個問題早在趙雲北上晉陽後,已經代小天子問過了,只不過那個時候兗州形勢還比較有利,沒有必要急於打徐州。而自己在年前就曾書告行臺,考慮到長安形勢有惡化的可能,請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宛城,先行佔據南陽,但行臺並沒有接受自己的建議,而是蓄意在南陽戰場上打成了僵持之局,其背後的目的不言而喻。

自己也曾想過,早一點把風雲鐵騎,把北疆武力交給小天子,但這個時機要恰當,最好是小天子在平叛大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建下了足夠大的功勳,具備了強悍的實力之後,否則以小天子的實力,未必能控制北疆武力。然而,行臺的大臣們急不可耐了,或許長安的很多大臣也急不可耐了。長安的形勢越危急,自己南下京師的可能就越大,而當年“董卓之禍”就越有可能發生,所以他們想方設法逼着自己儘快交出北疆武力,免得讓局勢徹底失控,社稷再遭傾覆。但北疆武力就像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駕馭好了就能戰無不勝,但一旦駕馭失敗,就會反受其害,這也是自己不敢儘快交出北疆武力的重要原因。

李弘站在田重的墓碑前,輕輕撫摸着墓碑上的字,思緒不禁飛到了大漠,飛到了落日原。當年我們沒有信心擊敗鮮卑人,更不敢奢望能遠擊五千裡直殺落日原,但我們做到了,無數的兄弟爲了這個夢想倒在了征途上,無數的兄弟爲了大漢獻出了生命。今天的大漢是先烈們用累累白骨換來的,活着的人絕不能讓他們失望,絕不能讓他們在九泉下痛哭流涕。

趙雲狂奔而來,大汗淋漓,“大將軍,長公主有喜了,長公主懷上孩子了……”

李弘吃驚地望着趙雲,半天沒有說話。天意,天意啊……

“大將軍,襄楷大師和華陀大師親口說的,長公主沒有病,是有喜了。”趙雲衝着李弘連連拱手,喜笑顏開,“恭喜大將軍了。我得到消息後,馬上前來報喜。大將軍,這次肯定是兒子,肯定是兒子……當年文姬懷上孩子的時候,反應非常厲害,還特別喜歡吃酸的東西。殿下這次也是這樣,十有八九都是兒子……”

李弘負手向天,沉默不語,臉上沒有半點喜色。

趙雲猶豫了很長時間,終於忍不住低聲勸道:“大將軍,事已至此,你還是早作決斷吧。長公主已經懷上了孩子,這個消息一旦傳到長安和行臺,晉陽就很被動了。”

李弘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笑意,“書告匈奴大單于劉豹、北部鮮卑王拓跋韜、南部鮮卑王射虎、東部鮮卑王柯比熊、河西鮮卑王步度更、白山烏丸大單于樓麓、遼東烏丸大單于難樓、先零羌王狂風沙、湟中羌王聶嘯等外族諸部大小王,請他們各自派出特使,日夜兼程趕到晉陽。我要有事相商。”

“再告鎮北大將軍閻柔、徵北將軍鮮于銀、漠北都護鐵鉞、遼東都護李溯、遼北都護射纓彤,請他們各自徵調兩千精銳鐵騎,火速趕到薊城集結。”

“再告徵西大將軍龐德、鎮西將軍姜舞、護羌將軍馬超,各自徵調兩千精銳鐵騎,火速趕到翼城集結。”

“再告度遼將軍徐晃、虎賁將軍雷子,各率本部鐵騎南下句注要塞,準備南下中原。”

趙雲臉色微變,“大將軍,是不是先行稟奏天子和朝廷,請天子下旨……”

李弘冷笑,“我是大漢的大將軍,是領尚書檯的輔弼大臣,我目前還有調兵的權力。”

趙雲擦了一把臉上的汗,垂首不語。

“晚上,你把諸位大臣請到侯府,我有話對他們說。”李弘轉身面對山巒,衝着趙雲揮了揮手,“你先回去吧。有些事,我還要仔細想一想。”

趙雲望着李弘的背影想說什麼,躊躇再三,還是黯然長嘆,躬身告退。

傍晚時分,李弘回到府邸,直奔後堂。

李雯歡天喜地地迎了上來,“爹,我有弟弟了,有弟弟了……”

李弘輕輕把她抱進懷裡,微微笑道:“你不喜歡有個妹妹嗎?”

李雯嬌笑不已,“我想有個弟弟嘛。”

父女兩人有說有笑地走進內屋。長公主懶洋洋地躺在榻上,正在和小雨、風雪低聲說着什麼,白?的臉上透着一絲紅暈,笑靨如花。看到李弘走進來,長公主突然激動萬分,淚水情不自禁地滾了下來。小雨和風雪相視而笑,找了個藉口拉着李雯走了出去。

李弘坐到榻上,伸手把長公主摟進了懷裡。長公主抱着李弘,喜極而泣,“大哥,我有孩子了,我懷上你的孩子了,我什麼都不要了,我只要你和孩子。”

“你決定了?”

“我決定了。”長公主望着李弘,深情地說道,“當襄楷大師說我懷上孩子的時候,這世上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都不重要了,我只要你和孩子,其它的我都不要了,統統不要了,你和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李弘緊緊摟着她,感覺就象摟住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是過眼煙雲了。

太傅劉和坐到李弘的對面,望着李弘臉上的笑容,拱手祝賀道:“大將軍,恭喜了。如果先帝在世,聞聽此喜訊必定喜不自勝啊……”

“我們認識多少年了?”李弘忽然問道。

“我們兩個……”劉和不知道李弘什麼意思,詫異地指了指李弘,“我們兩個……算起來有二十一年了。當年翼城大戰的時候,我和袁紹、劉表、蹇碩奉旨犒軍……”劉和停了一下,嘆了口氣,“物是人非了……袁紹和蹇碩都死了,劉表在襄陽時日無多,我也老了……”劉和伸手托起李弘飄散的長髮,望着根根銀絲,感慨萬千,“你也老了,你看你的白髮不比我少啊……天下也快平定了,你也該束髮了,不要再像個胡人一樣,總是不修邊幅,成何體統……”

兩人互相看看,不約而同地開懷大笑。

“不知道是不是人老了的緣故,我現在常常想起往事。”李弘笑道,“當年在盧龍塞,我第一次看到你父親,他舉着大漢的戰旗,面對鋪天蓋地的鮮卑人,一往無前。如果老大人還活着,他今天會對我說什麼?”

“你已經盡力了。”劉和感嘆道,“人都有死的時候,如果彌留之前回首往事,覺得自己這一生了無遺憾,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老大人彌留之前,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沒有看到大漢的中興。”劉和說道,“不過家父最後還是瞑目而去,因爲大漢還有你,他相信你,相信你能力挽狂瀾。”

“我已經不行了……”李弘指了指自己的胸口,“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也許我和老大人一樣,也看不到大漢的中興了。”

劉和若有所思地望着他,望着他眼裡的哀傷,心絃微顫,眼睛不由得有些溼潤。

“你要親自帶兵去中原嗎?”

李弘搖搖頭,“大漢有陛下,有趙雲、呂布,還有閻柔、龐德、燕無畏、衛峻這些大將,足夠了,足夠了……”

劉和狂喜,他難以置信地望着李弘,激動地渾身顫抖,哽咽說道:“大將軍決定了?”

“決定了。”李弘說道,“我把北疆武力交給陛下。”

劉和悲喜交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淚如雨下。大漢終於走上了中興之路。李弘在二十多年的歲月裡支撐了大漢,但也威脅着漢祚,然而他最終還是拋棄了個人慾望,沒有重蹈董卓的覆轍,把大漢堅定地推向了崛起之路。

“子民啊,你需要我爲你做什麼?”劉和極力壓抑着自己的情緒,嘶啞着聲音說道,“等朝廷穩定了,我也要離開朝堂了,這是我最後能爲你做的事了。”

李弘笑笑,“你是朝中最老的宗室大臣了,這件事也只有你出面才能斡旋成功。”

“到了行臺,你告訴陛下,赦免所有人的死罪,所有人,然後他就可以下旨徵調北疆鐵騎南下了。”

“陛下必須到十六歲才能真正主政,在這之前,國事由輔弼大臣共理。丞相李瑋、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和驃騎大將軍趙雲是大漢四大輔弼大臣。在天子主政之前,四位輔弼大臣不可更改。”

“大將軍呢?”劉和吃驚地問道,“你不再出任輔弼大臣?”

李弘搖搖頭,“此次危機,丞相大人和朝中大臣都有責任,因此朝廷的吏治要整肅,該流放的流放,該禁錮的禁錮,該留用的還是要留用。公卿位置空缺,就讓軍中統帥和州郡刺史回朝任職,玉石、顏良、閻柔、華雄、皇甫酈、張白騎等人都可以回朝。州郡位置空缺,就讓軍中的將軍、中郎將、校尉去擔任。軍中這些威望高的將領入朝了,有利於陛下在軍中提拔新人,建立自己的威信。”

劉和遲疑良久,試探着問道:“李瑋繼續出任丞相一職是否合適?”

“要麼李瑋出任丞相,要麼我在朝輔弼,兩者選擇一個。”李弘很堅決地說道,“你可以做出選擇。”

劉和苦笑,“丞相大人恐怕會報復……”

“我會警告他。”李弘說道,“他的人,該下去的也要下去了。他一個人在朝中勢單力薄,掀不起大風大浪。”

劉和長嘆。李弘用了十幾年時間,利用朝堂上風雲變幻的形勢,一步步把北疆人全部推進了朝堂,未來的大漢朝廷是北疆的武人和士人共理朝政,而北疆武人佔據了決策權,這對大漢中興大業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一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九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