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

做任何事有一個目標都很重要,更何況是改革這樣的大型系統工程呢,可是之前朱敬倫還就真的沒提出過任何目標,沒有打出任何旗幟,始終是默默做事,不爭辯。

是他不敢跟頑固勢力進行討論嗎,是他性格習慣低調嗎,都不是。

只是他從不願意做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他也可以大張旗鼓的改革,但改革肯定是要有一個參照的,大明政府能公開亮出以西方國家和政府爲參照的旗號,對大明的各種事務進行變革嗎?

假如政府真的這麼做了,朱敬倫也不是做不到,官府的官員肯定不能步調一致的推行,朱敬倫可以採用強勢的手段,大不了大肆任用那些新派人物,大明有的是那種思想激進,崇尚西方,鬱郁不得志的人物,英國殖民香港都快四十年了,他們的教會學校,民間學校,培養出了大把這樣的人物,相信這些人是十分在大明全面推行西化的,連洪仁玕在香港待了幾年之後,回到太平天國都提出要修鐵路、開公司等措施,顯然香港社會上,是有一種認爲中國人應該完全效法西方建設現代事業的氛圍的。

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政府強力推行的事業,跟民族的思想嚴重撕裂,政府越是推行,民衆越是叛逆,他們不是從心裡接受西方制度的。

日本是現代社會改革成功的典範,可是在先後打敗滿清和俄國,尤其是打敗俄國之後,日本社會就掀起了一股極端的本土主義思潮,開始蔑視西方文明,這種思潮在二戰之前達到了頂峰。可以說正是在這種對政府強行推行西化的逆反心理作用下,日本民間社會才變得法西斯化,變得極端。

俄國同樣也有這種問題,當年彼得大帝強行推行西化,很成功,俄國變的強大了,但卻在彼得大帝死後,社會全面反彈,在俄羅斯帝國之後的幾百年歷史上,俄國就始終在西化和本土化的問題上,反覆的徘徊,總有全面西化派和本地主義派互相爭鬥,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社會的凝聚力,也讓俄羅斯儘管國力強大,擁有歐洲最好的經濟發展條件,卻始終在歐洲處於文化和經濟上的落後地位。

新中國的全面蘇聯化,在改革開放後,不也得得到了民間知識界的文化和思想清算嗎,政府長期無法跟民間精英在思想上統一,即便發動輿論宣傳工具,卻始終無法讓百姓信賴政府,公信力嚴重不足。

可西方和美國政府的公信力就十足,老百姓可以罵政府,影視作品可以諷刺政府,但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老百姓是相信的。所以英國人在一戰二戰中,都可以高呼女王萬歲衝鋒陷陣;美國大兵嘴裡罵着總統是狗孃養的,手上卻不會停止扣動扳機。

這是因爲歐美政府少有強迫老百姓接受政府的想法和政策的,哪怕那些政策是必須的,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他們也不敢推行。

而凡是強迫了民衆接受了政府推行的理念、思想和文化的,到最後莫不是被民衆自發的清算,連帶的民衆對政府嚴重不信任,最糟糕的是走向反覆的反政府運動中,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運動。

所以朱敬倫之前從不將民衆明顯還不能接納的口號大肆宣揚。

可是東方世界的各種制度已經明顯落後了,不能不改革了,所以朱敬倫還必須做事,做事,又不能高調宣揚,那就只能默默做了,大有一種歐洲啓蒙運動時期的開明專制特徵,當時推行各種政策的腓特烈大帝說,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他允許民衆提意見,聽不聽就是他的事了。

這一次改革,朱敬倫決定一改常態,他打算開始大張旗鼓了。

因爲經過這麼多年的默默做事,已經做出了大批的成果,這些成果放在老百姓面前,他們看到了,民衆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但社會精英的眼睛絕對看的清楚,看的透徹,就算嘴上不接受,心裡也會開始思考,開始對比,開始發出“夷人真的一無是處嗎”“中國真的盡善盡美嗎”這樣的疑問。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工業化帶來的財政改善,看到了鐵路、馬路,給排水工程,電報、煤氣燈等現代化設施帶來的便利。

儘管在文化和思想上,還沒有認可西方完全強過東方,但至少已經在物質上統一了意見,那就是大家都認爲,西方人在制器上獨具一格,魏源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滿清洋務運動也在各種反對聲中邁開了步伐,而大明當然更進一步,民間精英也好,政府官員也罷,在事實面前,都認可了開辦西方式的工業,已經是刻不容緩的急務。

政府官員思想的轉變要早一些,早在前幾年,隨着絲茶貿易的推進,絲茶工業化生產的推廣,政府收上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卻從一開始就沒有搜刮農民,這讓早先的官員感到不可思議,所以第一個開始探尋答案,也第一個開始扭轉了心態。

民間思想的轉化要慢很多,不得不說這次北方的饑荒,起了一個助推作用。

陳啓沅領導的工部,這些年一直都是工業化最大的推動部門,朱敬倫沒有提出過口號,可是工部卻用各種方式方法宣傳工業,比如發行了官方報紙《工部報》,介紹各種工業部門,從龐大的鋼鐵工業到紡織工業分門別類。任何宣傳,哪怕是法西斯的愚民宣傳,都要樹立一個光大的旗號,工部的旗號是富民。

工部不斷的宣傳,推行工業化,能夠讓更多的老百姓找到活幹,讓更多的老百姓吃上飽飯。

可是之前的宣傳效果並不算好,真正相信這些宣傳的,只是那些本身就願意相信的新派人物,是那些從小接受洋人教育,從小就被灌輸西方文明東方野蠻思想的人物。

而正統的士大夫看到的是,工業化摧毀了傳統的社會,機器大工廠讓家庭作坊無以爲繼,這哪裡是讓更多的人找到活幹,讓更多的人吃上飽飯,這簡直是在劫奪更多人的生計嗎。

所以沒人支持。

但這次北方饑荒,深深刺激了大明士大夫的思想。

之前新派人物們說,不推動工業化,緊靠傳統的男耕女織,是不可能養活中國幾億人口的,大明儘管位於南方,但人口還是大大過剩。新派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大批大型工廠,讓百姓在工廠裡大量生產商品,出口到國外,用來交換糧食養活龐大的人口。

保守派們認爲這完全是荒謬之言,多子多福是傳統思想,歷來都把人口繁盛看作是盛世的徵召。男耕女織有什麼錯,千百年來都是如此,男人耕種撫育妻兒贍養雙親,婦人紡織,織布裁衣,足以讓大明百姓衣食無憂。建工廠,只不過是破壞風水,嬗變祖制,大逆不道。

這兩派的爭論,之前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新派借用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嚴禁理論雖然很有說服力,但在沒有眼見爲實的情況下,保守派是不會死心的,他們有他們的一套理論,可以說雙方雞同鴨講,誰都不服誰。

但這次饑荒完美的印證了新派的理論,那就是土地真的養不活那麼多人了,一個災荒,就讓數以千萬計的人陷入死地。

而大明政府押上了一切去救災的行爲,讓整個大明深深的捲入了這場饑荒,大明的老百姓雖然不可能餓死,但是生活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糧食翻了一倍以上的情況下,最窮的老百姓其實也就死餓不死,本來能夠溫飽的一批中產人羣也開始捱餓,上層的富人甚至都感覺到了物價的壓力。

報紙則不斷的將北方餓死人的情況傳回來,還附上照片爲證,當看到那一幅幅慘絕人寰的情景,看到有的地方,人像豬羊一樣,被剝光洗淨,倒吊者宰割出售的時候,這時候講什麼禮崩樂壞,講什麼嬗變祖制,都是那麼的無力。

此時大明的保守派也不得不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場災荒發生在大明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呢?

大明政府的救災行爲是有大義支持的,這一點不管是保守派還是新派,都達成了一致,新派認可政府的負責任態度,保守派則說這是聖天子行仁政。

所以保守派們相信,如果是大明遭災的話,政府也會不遺餘力去救災,可政府能救得過來嗎。北方四五省受災,大明就押上了一切,而且還是無法讓所有災民都活下去。現在大明有南方四省,加上報紙上報道已經攻佔的浙江,人口已經達到一億。如果大明受災,政府要救則一億人,恐怕也得很多人餓死。

另外新派重要的一個證據就是,大明之所以能夠救災,而滿清完全無能爲力,就是因爲傳統的經濟和社會系統,已經無法保護億萬百姓了。如果不是大明建了那麼多工廠,大明開了那麼多口岸,不是大明引進了債券制度,大明也救不了這個災。

親眼看到了結果,親身感受到了後果,又有一系列現實爲證,加上對政府開始認可,保守派們的聲音開始變弱了,大罵政府的現象消失了。

朱敬倫知道,新派們的理論,已經漸漸的佔據了上風,開始影響這個國家和民族了,但守舊派並沒有完全心服,他們只是在事實面前遭受了打擊而已。

指望頑固派轉變態度擁抱未來是不現實的,但是藉着這股新風,政府大張旗鼓的改革,卻能夠將絕大都數人的思想觀念扭轉過來,並趁着世界經濟復甦的東風,大大的推動工業化的進程。

這些就是朱敬倫決定大張旗鼓改革的原因,一方面廣大老百姓開始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保守派開始喪失對民族思想的控制力,而政府此時引導,不但不會引火燒身,反而會在重塑民族思想的過程中,與老百姓建立高度統一的一致性,一旦將來變革完成,老百姓不會感覺到是政府強行將他們改變,而是會覺得是政府在跟他們一起改變,這種情況下,如何會不信任政府呢?

只是大張旗鼓,那肯定就需要一個旗子,一個口號,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些朱敬倫卻早就想好了,他要用這個口號,即團結新派,也照顧老派,將民族思想高度凝聚在一起,以一個緊密的向心力向前衝。

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八十節 練兵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八十節 練兵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八十節 練兵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三百五十六節 雷霆手段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八十節 練兵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