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渡河戰起

熊槐同意道:“寡人同樣給賢卿五十艘戰船,一千水師,並一萬精兵,五千兵力架橋,五千兵力負責接應賢卿撤退。”

鄂君行禮道:“謝大王。”

熊槐繼續道:“軍中傳訊多有不便,待我楚軍主力調動秦韓聯軍後,寡人會在丹水南岸點燃狼煙示警,一見狼煙,卿可立即佯攻秦軍。”

鄂君點頭道:“敬遵大王之命。”

對襄成君道:“卿見到狼煙後,就知我楚軍已經開始從兩處佯攻秦軍,至於什麼時候攻擊韓軍,卿可自決。”

襄成君點頭道:“唯。”

熊槐接着看向北方道:“雖然戰爭不是今天爆發,但是今天也不能讓他們閒着。傳令各軍,移兵北上,和秦軍隔河對持。”

“傳寡人之令,令水師派出二百艘戰船,其中二十艘戰船前往丹水巡視,二十艘戰船前往滔水巡視,以丹滔交匯處爲起點,巡視百里河道。其餘一百六十艘戰船,逼近秦軍營地,擊鼓示威。”

“得令。”

很快,楚軍的水師就分出兩百艘戰船駛向丹滔交匯處的秦軍營地。

秦軍防河大營。

“報,將軍,楚軍已過漢水,正在向我們趕來。”斥候來報。

公子華問道:“向我們趕來?楚軍還要多久才能趕到對岸?”

“回將軍,再過兩個時辰就會到達。”

公子華道:“立即再探楚軍的行軍路線,一旦楚軍紮營立即來報。”

“諾。”

斥候離開後,公子華吩咐道:“立即請韓國申將軍前來議事。”

自從五國伐秦戰敗被俘後,在秦國做客兩年多的申差,在秦國和公仲侈的支持下,成爲韓軍主將。

申差到了秦軍大帳後,向公子華拱手道:“不知公子邀我前來有何事相商?”

公子華道:“據斥候來報,楚軍現在正在向丹水趕來,本將意欲趁楚軍立足未穩之際前去偷營,故請將軍前來一議。”

“原來如···”申差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打斷。

“報···”

一個斥候進來稟報道:“報將軍,一隻兩百艘戰船楚軍水師出現在丹水下游,以極快的速度向我軍靠近。”

“什麼?”公子華與申差同時驚道。

二人對視一眼,立即起身前往河邊。

二人帶着軍隊來到河邊不久,就見一隻密密麻麻的船隊從丹水下游逆流而上,轉眼之間就到了附近,而且速度不減,向岸上秦軍方向駛來。

申差震驚道:“楚軍瘋了?難道僅憑水師就想來攻打我等!我們去不了河中,難道楚軍水師的戰船還能上岸不成。”

公子華先是點點頭,接着臉色一變,道:“不好,水師,恐怕···”

申差聞言臉色變得很難看。

公子華沒有說出口的話,他同樣想到了。

秦韓聯軍沒有水師,面對楚軍的水師,那就是一個絕對劣勢,要想防住丹水,難度將會大增。

“傳令,弓箭手準備。”公子華對左右吩咐道。

一支弓箭部隊,很快就在秦軍將領的組織下,來到河邊,分成三組,準備防備楚軍的戰船。

楚國水師的戰船來到河中間後,立即響起一陣震耳欲聾響徹雲霄的戰鼓聲。

聽到鼓聲後,公子華冷笑一聲,道:“我倒要看看楚軍水師究竟是如何上岸的。”

只是鼓聲響起後,預料中的衝鋒卻沒有出現,相反,楚國戰船開始減速。

最後兩百艘戰船,停在秦軍弓箭射程之外,繼續敲着戰鼓。

申差道:“楚國水師戰即不戰,退又不退,停在河中擂鼓,這是在挑釁我等。”

公子華無可奈何道:“可惜我們沒有水師,否則···”

楚國水師的戰鼓聲響了一炷香後,終於停了下來。

接着兩百艘戰船一分爲三,左右各分出二十艘戰船,一西一北分別向丹水滔水上游而去。

公子華見狀,眉頭緊鎖,望河興嘆,道:“傳令各地軍營,小心戒備,一旦楚軍來攻,立即點燃狼煙示警。”

傳令兵走後,公子華對申差道:“將軍,先前偷營一事就此作罷,請你守滔水,在下守丹水,一旦楚軍來攻,立即示警傳訊。”

申差點頭道:“請公子放心,在下一定謹守滔水,不會讓楚國得逞的。”

申差正欲離去,秦軍斥候又有斥候到來。

“報將軍,楚軍已到三十里外,而且楚王的大旗出現在楚軍之中。”

二人聽到楚王的大旗出現在楚軍大營之中,頓時長吸一口冷氣。

申差震驚道:“先前聽說楚王親自救援屈匄,我還不以爲然,沒想到楚王真的來了,這···這該如何是好。”

既然楚王來了,那麼楚國各地的地方軍,必然雲集響應,哪怕其中精兵不多,但是軍隊的人數必然極多。

如果野戰,秦國自然不懼,但是如果楚國只是防守,那麼秦國就算再來二十萬精銳,都難以擊敗楚國。

公子華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默然無語。

最後傳令道:“來人,向將軍傳訊,就說楚王親來,有水師相助,可以隨意攻擊我秦軍的防線據點,本將恐怕守久必失,難以抵抗楚王的攻擊,請將軍早作打算。”

當天日落時分,熊槐帶着楚軍趕到丹水南岸,和秦軍隔河對持。

夜幕降臨後,丹水下游,一隻百艘戰船從丹水逆流而上,經過丹水滔水交匯處後,船隊一分爲二,分別向丹水滔水上游而去。

經過一夜休整,第二天一早,昭雎開始準備進攻秦軍營地。

此次因爲水師的主要戰場是丹水,所以來到此處的都是軍中數量最多的戰船,一種船身瘦長,槳手衆多,速度極快,被稱爲大翼中翼小翼的主力船隻,大翼五艘,中翼百艘,其餘都是小翼。

而長江上活動的樓船,以及超大型船隻號稱艅艎的旗艦,因爲吃水的緣故,並沒有跟隨楚王前來。

大翼有十丈長,長度超過二十米,寬度超過三米,滿載能載九十人,中翼小翼都是同一種船型的縮小版。

一百多艘戰船,停在南岸,船首站着兩排拿盾持劍的士卒,其後是數位弓箭手,水師早已準備就緒。

楚王和楚軍主力都在此處,秦軍自然會對這裡戒備森嚴,三萬秦軍同樣也已經準備就緒,兩千秦軍持矛在前,三千秦軍持劍在後,其後一萬秦軍持弓戒備,一萬五千秦軍在後機動,隨時爲援。

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一千零六十章 方向 下第九百六十三章 巨網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三百零四章 “孫子”第八百五十九章 劍指宋國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三百零五章 議聯姻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齊楚決裂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大義第九百零九章 鄒衍到楚第三百零七章 這很犀首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視淮水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輕取西都第六百八十章 爲人軟弱公子稷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二百四十八章 劍指張儀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歌聲第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如瘋似癲第二百三十三章 蘇代使宋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劍的問題第六百五十一章 兵不厭詐第九百零八章 濫竽充數第一百零八章 楚墨之助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攻秦國第一千兩百零三章 當頭一棒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二百零四章 劫掠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來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八百七十六章 意欲救燕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四百五十四章 以進爲退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六十一章 再議巴國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七百五十九章 大火起兮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三百一十章 馬政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軍求和第五百五十三章 公道人心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一字百金第五百七十二章 城破第六百九十八章 羣起圍攻第一千兩百零四章 深情款款第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太子來楚第五百四十七章 決策第四百九十二章 景鯉歸來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一百八十八章 吳城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服第四百三十四章 驚魂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三十一章 連越抗齊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獨行之始第二十章 野人逃亡(求推薦)第九百三十五章 軍議第八百六十章 宋宮之中第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財盡人散第四百零七章 試探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國第九百八十七章 暗流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歌聲第一千零六十章 方向 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心生退意第二百六十六章 義渠求和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四百四十一章 復建滕國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