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齊王崩中

齊王聞言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

太子地見狀,疑惑的道:“父王的意思是?”

齊王開口道:“爲父所想到的不僅僅只是這些,更重要卻是楚王在江東的變革,給爲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同時,也讓爲父意識到,爲父不如楚王遠矣。”

太子地:“···”

齊王此時自顧自的道:“十幾年前,爲父即位之初,初見楚王之時,本以爲楚王不過爾爾,只是依仗他父王打敗了我父王,仗着楚國實力比齊國強,這才能在六國會聚中佔據盟主之位。其後楚王在伐秦一戰中,以及回國後在楚國的變法,無不顯示出楚王的尋常。

即便是各國伐齊之後,爲父被那個尋常的楚王欺壓近十年,爲父也沒改變自己的看法。”

說着,齊王露出不屑的笑容。

太子地:“···”

齊王笑了笑後,又感嘆道:“但是,寡人卻忘了,人不僅會變,而且也會成長的。正如楚王,當年的楚王遠不如爲父,但是,現在的楚王,其治國手段卻遠超寡人。

如果說滅越之時僅僅只是凸顯楚王的陰險,那六國伐楚就表明了楚王的堅韌,而這次越地的變法,就足以說明楚王的耐心與手段,足以玩弄天下人。

現在寡人與楚王一比,則不如遠矣。”

說着,齊王一臉沉重的道:“太子,當年魏秦兩國先後變法,崛起於各國之中。各國明知魏秦兩國之法能復國強兵,更有利於與他國征戰,可是爲何各國卻沒有仿效?”

“這···”太子地想起齊國的種種,心有猜測,但看了看齊王,卻搖了搖頭:“兒臣愚鈍。”

齊王嘆道:“正如昔日孟子所言,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爲也,實不能耳。變法的好處,各國也知道,但不是不想跟進,實則是不能。

無論是我齊國,還是楚燕趙韓等國,國中的公族勢力太強,全都無法採用秦國那樣的軍功爵制。”

說着,齊王將頭轉向太子地,緩緩開口道:“就以我齊國來說,數十年前,我田氏取呂氏而代之。雖然我田齊建國的時間比魏國變法晚,本可以效仿魏國變法,但是,當時的齊國內憂外患,先君爲避免我田齊陷入內亂,爲將齊國的軍隊牢牢的控制在田氏公族手中,不容許外姓之人插足,於是大量任用田氏之中爲將。

田忌、田盼、田嬰這些都是先王所信任的大臣,包括現在的章子,也都是我田氏之人。”

說着,齊王語氣複雜的道:“雖然諸多田氏大將,確保了我齊國的軍隊不會落入旁人之手,但同樣也讓我齊國無法如同秦國那樣,對普通的士卒施行軍功爵制,以鼓勵士卒作戰。”

太子地聞言恍然,若是齊國也實施秦國的軍功爵制,給了所有人以晉升機會,一切都按軍功說話,那麼,田氏對齊國的軍隊控制力,無疑會遭到極大的削弱。

此時,齊王頓了頓,又苦笑道:“可惜的是,到了現在,我田氏已經有國近百年,羣臣歸附百姓歸心,此時已經不用刻意提防國中貴族顛覆,還有其他的國家的干預。但,到了現在,軍中將領十有八九都是田氏中人,此時再想給其他將領以機會,卻也千難萬難。”

太子地默然。

接着,齊王又道:“我齊國是如此,其他國家也一樣,尤其是同我田氏取而代之一樣的三晉,就更是如此。趙國公室強盛,之前屢屢發生爭位之事,韓國更是從始至終都沒有進行大的變法,皆是因爲此等緣故。

魏文侯雖雄才大略···”

齊王感嘆了一聲,然後譏笑道:“但是他的兒子遠不如他,雖有文侯珠玉在前,依舊不免走上了我們齊趙韓三國同樣的道路,大肆任用公族貴戚,還將吳子逼到了楚國。”

太子地一怔,然後看着齊王輕輕的道:“可是,父王,魏國還是有武卒的。授田免稅的武卒,仍然是各國一等一的精銳之師。”

齊王聞言笑道:“魏武卒雖然強盛,但是現在的區區數萬人,在動輒數十萬大軍的大戰中,根本不足畏懼。更何況,魏國深居天下之中,死戰之地,這一點武卒,自保都不夠用。而且···”

齊王想起之前魏王知恥而後勇,準備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的事來,不禁笑出聲來:“而且,自從魏國失去河西上郡後,魏國剩下的河東河內大梁等地,因爲人口稠密,國家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賜予了。所以,當年二十萬武卒橫掃天下的局面,已然成爲絕唱,

所以,魏國縱有武卒之強,卻也無能爲力,只能作爲秦齊楚三國的羽翼,合衆弱以抗一強。魏國要想再現魏文侯當年的強盛,除非···”

說着,齊王想起楚王最近在越國乾的事來,語氣極爲沉重道:“除非,魏國再次從周圍的國家奪取千里之地,然後採用楚王之策,避開國中貴族,在新獲之地進行軍功授田,大肆訓練武卒。”

太子地聞言,心中一驚,臉色微微一變。

此時,齊王感嘆道:“寡人說爲父不如楚王正是如此啊!

楚國建國七百年,如此長的時間裡,積攢的公室貴族不計其數,如今楚國已經有近兩百年沒出現非公室令尹,楚國公室實力之強,其可見一般。

當年赫赫有名的吳起,在楚國變法失敗了,而後楚王任用屈原變革,同樣也失敗了。但是,楚王沉寂十餘年後,卻另闢蹊徑,避開楚王的衆多貴族,在江東開始變革。”

說着,齊王一臉沉重的道:“以目前江東的情況來看,江東的變革大事已成,只要楚王五年內不發生意外,則楚國的實力必然大增。當年連吳起都辦不成的事,現在竟然讓楚王辦成了。

昔日蘇子曾說,秦帝楚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以前寡人還以爲秦國纔是我齊國的大敵,現在看來,楚國比秦國更加危險。”

說着,齊王看着太子地,鄭重的告誡道:“太子,南方的那個楚王,足以你學習揣摩許久,太子務必小心,保持警惕。

還有,若是日後我齊國再次滅國,太子可效仿楚王在江東的舊事,不可將公室貴族封到新地。

現在我齊國公室的實力,已經夠強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燕昭王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六百一十五章 議宋第三百六十一章 狐疑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八百一十五章 呂氏兄弟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時候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庸縣許行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詐第四百三十章 圍殺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雲集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論楚第九百九十九章 以宋制齊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出手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六百四十一章 前睹後追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一百零八章 楚墨之助第九百七十一章 定音第六百九十一章 強取強送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四十三章 昭陽和泥第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拒絕參與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準備好了嗎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四國齊至第一百七十章 鐵劍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八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一十章 來襲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驚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目標 下第六百八十一章 騎虎難下宋王偃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六百四十六章 子蘭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三百三十二章 難易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五百五十四章 建言第四百零九章 邀戰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七百一十六章 實驗基地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二百四十八章 劍指張儀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四百一十六章 田達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歌聲第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江上示警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重罰第一百零三章 越國渡海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君不密則失其國第五百一十六章 遺言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第一千一百五十五 急劇惡變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薦之策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九百章 人心難得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八百一十九章 章義獻寶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三百二十五章 庸縣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一千兩百零三章 當頭一棒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三百章 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