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

昭雎聞言一臉的慎重,屈原所說的事情,他同樣也瞭解內情。

但是縣尹一職,不是王族成員擔任,就是國中的大貴族擔任,他們的能量也很大。更合況,這次屈原不僅想要收回縣尹的權利,更要從封君手中爭權。

這事的難度極高,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

可是!

昭雎再次看了看楚王與屈原,若是大王真的決定在國中進行變法,那麼他出言反對,同樣也會惹得楚王不喜,更站在了楚王以及變法的對立面。

這同樣也很危險。

昭雎想起幾十年前秦國的那場變法,在國中貴族勢力已經被極爲虛弱的情況下,依舊遭到極爲激烈的反對。

爲此,商鞅大行殺伐,渭水兩度爲之赤。先說變法不好的人被殺了一批,後來說變法好的人同樣也被殺了一批,整個秦國都爲之側目。

想起這兩日來,血染郢都的情況!

現在,楚國還沒有正式開始變法,已經有一大批縣尹封君爲之流血了。

但,昭雎心中十分清楚,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不久的將來,或者是三年,或者是五年,又或者是十年,還是要流血的,而且可能不僅僅只是流一次血。

未來哪一方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昭雎心中沒底。

一旦站錯隊,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化爲烏有,而且還會賠上身家性命。

此時,熊槐見昭雎久久沒有迴應,又見昭雎頭上冒出的汗水,似乎心中正在激烈的思考。

等了一段時間後,才笑着道:“柱國,今日賢卿與往日相比,可是大爲不同啊!,往日賢卿才思敏捷,對答入流,怎麼今日如此糾結,遲遲未能決斷呢?”

昭雎聞言,立知楚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而且必須要他表態。

要堅定不移的跟楚王站在一起,要麼旗幟鮮明的反對此事。

以他現在的地位,以及與楚王的關係,根本無法保持中立。

想着,昭雎立即應道:“大王,此事乃是我楚國近百年來的以此大變局,關乎我楚國接下來數百年的國運,臣不敢輕易回答,以免誤國誤己。”

熊槐一聽誤國誤己之言,便知道昭雎的嗅覺的確非同一般,已經從這兩天的事情中,聞到了大變局的氣息。

對於昭雎的試探,熊槐直接給出了肯定答覆。

於是,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不錯,此事的確需要慎重考慮!”

說着,熊槐便不再催促。

昭雎聞言,心中有了底,緩緩點了點頭。

這些年,楚王的心思越發深沉,令人難以捉摸。

先前爲滅亡越國,隱忍十餘年,也準備了十餘年,然後一擊必中,越國一戰而亡。

顯然,這次楚王真的決定再次開變法,肯定也是準備許久了,現在,已經箭在弦上,或者箭已離弦,貿然站在楚王的對面,極爲不智。

當然,這次楚王針對地方,與他們這些在朝的大臣關係並不大。

而且,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對他們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可是,若站在楚王這邊,那麼剩下的,那就是楚王準備的如何了。

想着,昭雎立即開口問道:“大王,若是在各地設立縣尹的屬吏,那麼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員,不知這些人,從何而來?”

熊槐看了昭雎一眼,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楚國貴族雖多,但是,一下子增加數倍的官吏,還是有所不足。

不過,這個問題他早就有了解決變法。於是,緩緩開口道:“關於官吏的問題,這很好辦,可在朝中選拔一些人才外任,另,還可讓各地縣尹郡守封君推薦賢才。寡人會下詔,詔令各地,今年各地必須推薦一人來郢都,然後寡人會親自出題對這些人進行考覈,擇其優着而用之。”

“而且!”熊槐頓了頓,又道:“若是官員依舊有所不足,那麼寡人會在太學中對衆學子進行出題考覈。無論是各地舉薦的賢才,還是太學學子,只要通過考覈,但凡才華出衆,寡人絕不吝嗇爵位官職,哪怕是一縣之長,也不是不可的。”

衆人聽楚王說完,全都點了點頭,並沒有出乎意料。

舉薦或者推舉,在各國甚至楚國,都是很流行的,而且在齊國,早在管仲之時,就已經開始舉薦考覈制度。齊國的淳于髡與鄒忌,便是以舉賢而聞名於外。

現在秦國的甘茂便是被張儀所舉薦,楚國的陳軫,也是被昭陽推薦給楚王的。

這事雖然正常,但這種各地長官都必須推薦一人的事情,各國都還未發生過。

此時,唯有景翠臉色有些不正常。

畢竟,舉賢用能是令尹的職責,現在卻要楚王下詔各地長官都爲國舉賢,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是他這個令尹的失職。不過令尹是舉薦國之大賢,這地方屬吏的事情,景翠即沒那麼多人,也拉不下這種臉。

總不能對某某某說,本令尹看你才能不錯,決定舉薦你做某某某縣縣尹的屬吏。

這不僅是羞辱他人,而且也在羞辱景翠自己。

此時,昭雎見景翠沒有開口,立即應道:“大王英明,若是依靠此法,的確能快速解決官吏不足的問題。”

說着,昭雎又慎重問道:“大王,不知各地封君哪裡,大王準備如何處理。”

熊槐聞言露出沉重之色。

封君不比縣尹,縣尹就算無罪,身爲楚王,也可以直接將縣尹調走。

但是封君不行,就像這次,就算封君觸犯死罪,楚王可以處死他,也難以插手封君封地之事。

此時,屈原見楚王沒有說話,跟楚王已經進行過溝通的他,立即開口道:“大王,這次出現大量封君私通僞王,全都是因爲封君與大王疏遠的緣故。故,臣以爲,爲了加強大王與各地封君的關係,理應派出大賢前去擔任令尹,以協助各地封君,讓各地百姓也能沐浴大王的恩澤。”

“令尹!”昭雎喃喃了一聲,心中一鬆的同時,也心中一緊。

好在楚王還保留着理智,並沒有對各縣一樣,對封地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否則,必然會激起各地封君的激烈牴觸。

但是,令尹一職,不僅可以處理政務,必要時,還有統兵之權,可以說最重要的官職。

原本,昭雎還以爲楚王會安排一個太傅之類的職位,不想卻是令尹。

若是封君們不願呢?

想着,昭雎便問道:“大王,此事是否需要與封君們商議?”

第九百二十四章 春耕正急第五百三十二章 前夜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四百六十七章 秦趙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八百六十三章 暗潮涌動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齊國戰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禮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聯盟瓦解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一百六十二章 劫糧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八百八十二章 趙國出兵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三百五十五章 疑慮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八百九十八章 小錢大錢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戰自崩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各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七十七章 越國使者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七百四十一章 薦賢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國人暴動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主動散佈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鯉使秦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爭辯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一千兩百九十章 桀宋紂齊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爲國分憂第六百三十四章 了無音訊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第八百七十一章 齊詭趙異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第六百章 心傷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國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謀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第八百七十六章 意欲救燕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第六百七十一章 斬將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君擇臣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八百章 退意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八百八十四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九十六章 申差和秦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一千兩百九十五章 潛龍勿用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論楚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抄家滅族第六百四十五章 轉機出現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五十五章 秦國之憂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