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

景翠在來的路上,已經將此事考慮清楚了,區區五個封君,根本不是事。

此刻,聽到楚王一問,立即便應道:“大王,喜君等五人,本來就是待罪之身,身爲封君,未得大王詔令,擅自返回封地,形同謀反,理應滅族!”

“好,令尹之言深得寡人之心。”說着,熊槐看着景翠三人問道:“只是,寡人擔心喜君等人會負隅頑抗,不知哪位賢卿願去將他們抓捕?”

景翠三人見楚王看過來,立即拱手請命道:“臣願往。”

熊槐見狀,沉吟了一下,開口道:“令尹身爲百官之首,不能輕易離都。而宋國那邊,事情還定論,寡人擔心東方再起波瀾,還需柱國在國中坐鎮。”

說着,熊槐看向公孫衍道:“故,這事便請犀首走一趟,帶兵剿滅喜君等五家,抓捕他們全族回郢都受刑。”

“唯。”

接着,熊槐臉色一正,肅然道:“令尹,喜君等人私通敵國在先,而後畏罪潛逃在後,實在是欺寡人太盛。左徒說,地方大臣權勢太重,以致羣臣桀驁不馴,不把寡人放在眼裡。寡人深以爲然。故,寡人打算採納左徒的建議,限制地方大臣的權力。”

說着,熊槐看着三人問道:“不知諸卿以爲如何?”

景翠與昭雎聞言,心中俱是一沉。

不久前上朝時,他們才得知此時,現在,時間纔沒過多久,楚王再次正式提出此事,他們完全沒有準備好。

此時,昭雎眼睛餘光瞥了一眼一旁的屈原,心中已經聞到了一絲異樣的氣氛。

上次屈原主持變法,在羣臣的反對下,最終功虧一簣。

時隔十幾年,這次屈原再次擔任左徒,難道是打算再次在楚國掀起一場變法嗎?

或許這次削弱地方大臣的權力,僅僅只是開始,一旦地方權力被收回,那時,若是楚王全力支持,恐怕屈原會強行推動變法。

只是···

昭雎心中疑惑的是,這次變法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是不是與上次一樣,準備不足,貿然行動,最後遭到羣起圍攻而失敗。

最重要的是!

昭雎眨了眨眼睛,看了楚王一眼,楚王的決心有多大?

若是大王跟上次一樣,在羣臣的壓力下,調走唐昧,疏遠屈原,不了了之,那就坑了。

此時,熊槐見景翠三人全都沉默不言,便點名道:“令尹,這事卿怎麼看?”

景翠沉吟道:“大王,楚國行縣制,已經有三四百年了,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是縣尹主事,貿然改變此法,臣以爲會造成國中混亂,羣臣疑慮,故,此事有些不妥,還需慎重考慮。”

屈原聞言立即開口道:“令尹此言差矣!我楚國立國七百餘年,之前一直都是隨周制,分封大夫治理地方。直到三百多年前,文王一改前法,在申息兩地設縣,以縣尹制之,至今三百年有餘矣。

昔日文王改周制,雖然國中短時間內出現了一些混亂,但是,數年後,申息等地穩定下來,申息之地卻爲我楚國提供了大量精銳之師,莊王正是在各縣的強兵支持下,稱霸天下,問鼎於周。”

說着,屈原向楚王拱手道:“大王,由此可見,縣尹之法並非我楚國自古之法,只是文王之法。

如今三百年過去,原本處在邊境的各縣,如申息兩地(申地在宛城附近,息地在蔡地南),已從邊境重地,變成我心腹之地。縣尹沒有外敵的威脅,掌握縣內的所有大權,對之內百姓予取予求,對大王則陽奉陰違。

這次各縣面對秦韓聯軍來襲,一面向大王表忠心,一面同秦國私通,這便是明證。繼續讓縣尹掌管縣中所有大事,已經不合時宜。況且,人力有時窮,並非所有人都能同時精通軍政之事。

並且,昔日一縣之地,百姓多聚於城中,縣中百姓稀少,縣尹一人便可以處理全縣之事。但如今則不然,一縣之民,較之文王之時,百姓數量增長十倍不止,僅憑縣尹一人,已難以處理全縣之事。

故,臣以爲縣尹制,已經到了要變革之時。”

說着,屈原拜道:“請大王在各縣增設縣丞縣尉以及各部佐吏,以縣尹爲長,以其他人爲輔,共同治理一縣。”

此刻,景翠看着滔滔不絕的屈原,頓時一陣啞然。

他從早年跟隨先王時起,便一直在軍中領兵,從在威王以及昭陽帳下作戰,到自己獨自領兵作戰,不是在攻打其他國家,就是在被其他國家打。這幾十年來,都是在領兵打仗,對於地方政務乃至朝中事務,一直插手甚少,同樣也知之甚少。

或許年少時,學過如何治理地方,但是,幾十年過去,教他的老師早就化成灰了,現在他哪知道治理地方。

結果,現在,他才說了一兩句,結果引來屈原的長篇大論。

更揪心的是,他竟然無法反駁。

此時,景翠張了張口,卻什麼也沒有說。

熊槐見屈原拜倒後,景翠卻沒有說話,便點了點頭,不管景翠十倍說服了,還是理屈詞窮,反正令尹已經不反對了。

況且,熊槐對屈原所說的事情,更是聞言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

現在縣尹,的確已經無法獨自一人處理全縣事務了。

雖然楚國各縣還沒有縣丞縣尉這一正式職位,但是各縣之中,已經有了類似的職則劃分,專人負責專事。而這些人,大都是由縣尹的門客擔任。縣尹上任前,就將屬吏全都準備好,一上任,便讓這些人接手全縣事務。等離任時,再將所有門客全都帶走。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每次新縣尹上任,都因爲事務的不熟悉,而導致縣中暫時出現一陣混亂。

直到縣尹以及門客熟悉縣中事務後,這才穩定下來。

而在北方的各國,尤其是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之時,就確立了屬吏之法。其中,最重要的縣令縣丞縣尉這三個職位,都是由國君親自任命。

想着,熊槐便轉頭向昭雎問道:“柱國,不知卿意下如何?”

第四百七十一章 相約宋國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財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七百九十七章 相持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五百七十章 攻城 中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九百零六章 招禍避禍第三十章 犀首使楚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三百五十六章 試探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進言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戰 上第三百八十二章 姦情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後的瘋狂第一千零五十章 逃亡第一百五十三章 太子羽翼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四百八十八章 夜宴第四百九十章 借兵之約 下第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田文獻薛第三百二十三章 親臨第五百七十八章 斷交第七百八十章 上庸之戰八第五百三十章 驚聞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九百六十三章 巨網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一百七十四章 公子子青第四十九章 犀首入楚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議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殺機重重第二百三十三章 蘇代使宋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謀宋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九百六十七章 羣臣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九百八十三章 根源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流血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稷下王蠋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加速馳援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辭封第九百五十四章 激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戰不出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二百零七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二百三十三章 蘇代使宋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猶如此案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日漸激烈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尊一殺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八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四十章 丹淅之敗第九百二十九章 公孫衍薨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太子夜宴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結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見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裝暈第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拒絕參與第五百三十五章 激怒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十章 絕交齊國第二百零七章 求援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屬意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