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

現在的秦國可不是隻有楚國一個對手,齊國現在還很強,尤其是吞下燕國,實力對比秦國,已經明顯佔優勢了。

見秦王有所意動,張儀頓時心中一沉,上一次和司馬錯辯論伐韓還是伐蜀,結果張儀的誇誇而談面對司馬錯的務實之言,完全不堪一擊,秦王採納了司馬錯伐蜀之議。

沒想這次關於讓出巴國的事情,再次被司馬錯求實務真的言論駁斥的漏洞百出。

要是司馬錯再次在秦王面前駁倒了自己,那麼他張儀在秦王的心中,肯定會地位下跌的。

一旦失去秦王的信任,他張儀會落得什麼下場,公孫衍和陳軫就是前車之鑑,這兩人就是被他張儀排擠出秦國的。

想到這裡,張儀再次向秦王道:“大王,客卿所言極有道理,但是微臣有一疑問,想請教客卿。”

司馬錯聞言向張儀一禮道:“請相國賜教。”

張儀問道:“不知如今我們秦國和楚國相比誰強誰弱。”

司馬錯驚訝的看了一眼張儀,然後看了看若有所思的秦王,思考了一會兒道:“秦國和楚國相差無幾,但是目前我秦國相對與楚國而言,佔有絕對的地利,一旦發生戰爭,我們秦國即使不勝,但是也不會輸。”

秦惠文王聽到司馬錯的言論微微點頭,正如司馬錯所言,秦國不僅僅只是面對楚國是這樣,自從秦國收回河西之地後,面對其他關東國家也同樣是如此,即使不勝,但也不會輸。

張儀笑了笑道:“大王,客卿所言不錯,我們秦國的實力並不比楚國的實力強大,去年曲地和於中兩戰,足以證明楚國的實力並不弱。”

“如今我們秦國想要攻擊楚國,只有四條路。其一兵出武關過於中,攻擊楚國的丹水流域。其二兵出南鄭,經漢水攻擊楚國的漢中郡。其三兵出巴國,經江水攻擊楚國的巫郡。其四借道韓國,攻擊楚國的方城一帶。”

“誠然,如今我們秦國對比楚國佔有地利,楚國攻打秦國,需要付出十分力,才能得到一分收穫。但是反之亦然。”

“我們秦國如果借道韓國攻擊楚國,那麼一旦韓國倒向楚國,那麼我們秦國就將再次面臨一場殽之戰。”

殽之戰是指秦晉爭霸時,秦穆公越過晉國勞師遠征鄭國,結果在鄭國無功而返,大軍迴歸途中,在殽山遭到晉國的偷襲全軍覆沒的事。

對於越過其他國家,勞師遠征千里之外的國家,無論是提出借道的國家,還是被借道的國家,心中全都心驚膽戰。

假道伐虢的事情,春秋戰國歷史上已經出現很多次了,要是自己借出道路,結果來借道的國家靈機一閃打算順手牽羊撈一把,那就欲哭無淚了。

而提出借道的國家,把軍隊派出去,後勤補給線路也全都要經過這個國家,不說發生殽之戰的那樣的慘劇,要是借出道路的那個國家,突然發生盜賊事件,把後勤補給搶走了,或者說把後路給斷了,這可怎麼辦!

其實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即使戰爭很順利的打贏了,那麼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收益,怎麼長久的保持下來,誰能長久的守住一塊飛地?

即使守將能力足夠,即使守將足夠忠心,但時間一長,國君自然會生出疑心。

所以對於秦國向韓國借道攻擊楚國的事情,秦國上下是排斥的,因爲這樣做的目的智慧便宜了韓國。

張儀說完借道韓國的事情,接着說到其他三條路:“大王,除了借道韓國,剩下的三條路,最好走的就是武關一線。”

“但即便是走武關,我們秦國也要經過道路崎嶇的於中地區,去年我們秦國和楚國在於中僵持數月之久,也正是因爲楚國攻打我們秦國不好打,我們秦國反擊楚國同樣不好打。”

“如今雖然楚國的軍隊已經從於中地區撤離,但是楚國柱國景翠的軍隊,依然在丹水流域防守,這一條路依舊易守難攻。”

“而從南鄭出發,經過漢水,進攻楚國的漢中郡,其難度和楚國從漢中進攻南鄭相比,除了是順流這一個優勢,其他的沒有什麼兩樣,要想從正面攻破楚國漢中郡的防守,在楚國十萬重兵把守的情況下,微臣以爲根本不可能。”

“至於兵出巴國順江水攻擊楚國的巫郡,微臣以爲這其中的難度,比攻擊楚國的漢中郡還要大一些。”

“衆所周知,楚國和巴國不和,數十年前巴國內亂,巴將巴蔓子以魚邑(白帝城)巫郡等三城爲條件,請求楚國幫助巴國平亂。巴國借楚之力平定巴國後,爲了保住三城不失,巴蔓子將自己的頭顱割下送給楚王,以報答楚國相助之恩。”

“其後,巴楚相爭,巴國即使結盟蜀國,依舊不敵楚國,不僅失去了巫郡,連入巴三雄關之中的扞關和沔關,也都落入楚國之手。現在楚國要想進攻巴國江州,只剩下陽關這一道雄關,所以說從巴國進攻巫郡,即便是可以順流而下,但是面對扞關和沔關兩大險關,也是困難重重,並不比楚國逆流而上攻擊陽關容易。”

昔日秦國奪取巴蜀之時,楚國也不是沒有打過巴國的注意,只是巴國對陽關守備森嚴,楚國一時間沒有找到機會。

而秦國之所以能攻下巴國,是因爲巴國以爲秦國是自己請來的援軍,是來攻打蜀國的,卻不想張儀和司馬錯攻下蜀國後,眼看巴國不備,張儀乘機摟草打兔子,將巴國一併收拾了。

張儀繼續道:“大王,我們要想守住巴國,那就只有陽關一道防線,而要想攻擊巫郡,不僅要面臨兩道難關,還要面臨兇險莫測的江水。天下水師,非楚即越,水戰乃是我秦國劣勢而是楚國的優勢,一己之短攻敵之長,智者不爲也。”

秦惠文王深以爲然的點點頭,雖然司馬錯描繪了一個得蜀即得楚,得楚得天下的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

但是秦惠文王會楚國真正交手後,深深的感覺到司馬錯的計劃,除了極大的激化秦楚矛盾外,也只是一個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

因爲這個時候的楚國,實力並不弱,攻齊伐秦,在天下很搶眼,尤其是楚王力壓齊王,當上諸侯盟主,大有稱霸天下的架勢。要不是伐秦失敗,恐怕如今的霸主國,已經確定爲楚國了。

司馬錯的計劃並沒有錯,錯的地方就在於此時的秦國,並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第一百二十九章 舂米制面第一千兩百三十章 主將人選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一千兩百零四章 深情款款第七百八十六章 舉國動員第一百三十二章 農家許行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猶如此案第五百九十六章 舍與得第九百九十六章 驅逐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來訪第一千兩百零三章 當頭一棒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第五百二十章 輕取渡口第二百四十三章 伐秦弱楚第十七章 咫尺天涯第三百五十六章 試探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聯盟瓦解第六百八十一章 騎虎難下宋王偃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一章 楚國懷王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四百八十八章 夜宴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四百二十五章 衝鋒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秦使來楚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七百一十六章 實驗基地第九百四十四章 韓魏之間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連雨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軍求和第一千零九章 卒飄如風 下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圍第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陳軫之死 上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八百零四章 議楚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昏睡不醒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縮之意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五百三十一章 淮北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一百六十一章 盟誓第七百三十一章 封君令尹第七百二十三章 利劍出鞘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二百九十五章 燕伐中山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齊國圖宋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五百六十三章 方城之內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問第七百四十五章 開始第二十七章 張儀歸秦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九百一十八章 趁風放火第二百二十六章 連楚伐齊第一千零九章 卒飄如風 下第二百六十章 正式伐秦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九百三十一章 五國會盟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人第八百一十九章 章義獻寶第七百四十一章 薦賢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韓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