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

這聲音來的突然,魏王立即向殿中看去,卻見上大夫如耳從羣臣中走出來,在殿中拱手行禮。

“大王,正如相國所說,齊藤兩國的好意我們魏國不應該拒絕,應該派出大臣前去滕國擔任相國。以此警告殘暴的宋國不要再打滕國的主意。但是,關於滕相的人選,臣以爲還要有待商榷。”

聽見如耳對公子寧擔任滕相有異議,田文立即開口道:“上大夫,不知你是認爲公子寧才能不足以擔任滕相,還是我魏國之內還有更好的人選呢?”

魏王聞言立即遲疑的看着如耳。

公子寧乃是他喜愛的公子,飽受儒家薰陶,才能出衆,怎麼可能才能不足。

至於更好的人選,除了魏王喜愛的公子寧,更好的人質自然就是太子。

但讓太子去做齊國做人質,這究竟是齊國有求與魏國還是魏國求齊國,齊國付出的代價,還不足以讓魏國的太子做出犧牲。

還是說如耳反對齊魏兩國交好?

想着,魏王的眼神頓時一變。

“不敢。”如耳向田文一拱手,接着開口道:“以公子的才能,做一個滕相自然是遊刃有餘的事情。只是,在下之所以說公子寧不適合,而是另有原因。”

說着,如耳走到議題的主角公子寧面前,拱手行禮道:“公子,在下並非是質疑公子的治國之能,而是有一個問題要請公子賜教。”

公子寧巍巍有君子之風,並未因如耳的反對而惱怒,而是平靜的問道:“上大夫儘管詢問。”

如耳點了點頭,問道:“若是公子擔任滕相,遭到他國重兵來攻,公子如何應對。”

滕國四周,不是齊國就是宋國,若是宋國來襲,甚至楚宋聯軍來襲,怎麼辦?

公子寧張口道:“滕國實力弱小,周圍俱是大國,若是敵國來襲,滕國定然無法對抗,只能將百姓安置在城中,然後死守滕城以待援軍。”

如耳再問道:“若是援軍被他國牽制,公子困守孤城,而援軍久久未至,則如何?”

公子寧理所當然的道:“那本公子自然是與滕城共存亡了。”

殿中衆人聞言全都點了點頭。

雖然公子寧回答並無出彩之處,但是一個共存亡,卻表達了魏國公子的氣節。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君辱臣死,這是應該的。

如耳從公子寧口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點了點頭,沒有繼續問下,而是向公子寧拱手道:“公子高義。”

說着,不待公子寧回禮,便再次回到殿中,向魏王行禮道:“大王,這就是臣擔心的地方,不擔心公子不能治理滕國,只擔心公子在滕國遇險。”

說完,如耳臉色露出憂色,向魏王拜道:“大王,那滕城現在還處在齊楚雙方的對持中,危險匆匆,若是公子去了滕城,萬一事有不協。大王,那宋王可是已經將仁義之名遍傳天下的滕君都殺害了的,他連滕君都不放在心上,更何況是滕相呢。那宋王可是出了名的····”

如耳的話充滿着擔憂之色,好像一副全然爲公子寧考慮的樣子,魏國的大臣認爲這是應該的。

但,仇液身爲宋使,聽到如耳在宋使面前誹謗宋王,立即劇烈的咳嗽了兩聲,打斷了如耳的話。

魏王聽到如耳的話,接着又聽到仇液的咳嗽神,看了看如耳,又看了看仇液,接着目光投向公子寧。

看着公子寧清秀的面龐,魏王頓時一滯,陷入遲疑中。

公子寧見魏王遲疑的看了過來,立即行禮道:“大王,滕國現在戰雲密佈,正因爲如此,才需要魏國的支持,以振奮人心。臣身爲魏國公子,在魏國的地位可以說的上很高了。只要臣到了滕地,必能極大的鼓舞滕地百姓的抵抗之心。如此,滕國有了齊魏兩國的支持,必能堅定的抵抗來自任何地方的攻擊。”

頓了頓,公子寧又開口道:“再說,若是魏國一聽說滕國危險,就換下了魏國公子,然後用魏國大臣替代,這件事情若是傳出去了,臣揹負膽小不孝之名事小,魏國以及大王揹負不仁之名事大,請大王詳查。”

魏王聽公子堅持要去藤國,不禁心裡一僵。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他自己的兒子,魏王還是瞭解的,脾氣倔的很,說與滕國共存亡,就肯定說到做到的。

若是公子寧死戰不退,那麼後果會怎麼樣。

一想到宋王的爲人,魏王頓時心中打了一個寒磣。

話說宋王這個人,可是膽大妄爲,年輕的時候十分勇武,號稱力能屈伸鐵鉤,因對做宋公的哥哥不滿,於是直接起兵趕走了做了四十一年宋公的哥哥宋剔成,自己做宋公。

後來,各國相互尊王,連中山國都稱王了,但沒有帶宋王一起。於是,宋王怒了,趁各國正在組織圍攻秦國,自己稱王了。各國雖然對宋國此舉不滿,但是因爲正準備攻打秦國,只好捏鼻子認了。

滕君聲名遠播,在滕國聲望甚高,但是宋王毫不顧忌,不僅沒有用滕君收買百姓之心,而是直接把他做掉了。

對於這樣一個百無禁忌,喜好全憑一心的宋王,魏王心中還真有一些擔憂。

萬一齊魏聯軍與楚宋聯軍的對戰中戰敗,宋國重新奪回滕城,那麼在滕國的公子寧說不定就真的被宋王一刀砍了,以對魏國進行報復。

想着,魏王的目光便從公子寧身上轉向如耳,問道:“滕城雖然危險,但是寡人哪裡會捨不得自己的兒子,而用其他大臣代替呢,此言不妥。”

此話一出,公子寧鬆了一口氣,而田文面色一僵,被魏王注視的如耳更是露出大喜之色。

此言不妥四字,道盡魏王的心聲。

用其他大臣代替公子寧的事情,魏王答應了,但是不能用滕國危險這個理由,他魏王不是捨不得兒子的人。

如耳立即拱手道:“大王,如今滕薛之地,數十萬齊楚大軍正在對持,戰事一觸即發。而齊國乃是我們的盟友,而楚國同樣也是我們的盟友,我們魏國此刻向滕國派出一位大臣,目的是爲了保住滕國,接下來就是對齊楚兩國勸和。

所以,臣以爲現在應該派出一個經驗豐富,老成謀國的重臣前去擔任滕相,這樣才能顯示出我們魏國的誠意。”

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合縱救韓第六百七十七章 兩個機會第三百零四章 “孫子”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二百九十九章 求援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九百六十七章 羣臣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來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禮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八百零四章 議楚第七百七十七章 上庸之戰 五第六百一十五章 議宋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一百五十九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會盟韓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六十三章 秦國戰略第八百一十五章 呂氏兄弟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戰 六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件禮物第三十三章 張壽被刺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 三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出宮慰問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一百零四章 恐嚇韓國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魏相田文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一百一十五章 趙謀中山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四百九十六章 甘茂來楚 下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六百九十六章 衝動是魔鬼第七百二十八章 德才不兼得第四百一十三章 貪婪與憂慮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兵第八百三十六章 利之仁也第二百六十章 正式伐秦第三百五十五章 疑慮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三十九章 斷體不生第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如瘋似癲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戰自崩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陳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二百九十四章 勒索第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寡人十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陰雨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十九章 聲王悼王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八百六十六章 淮陰相見第一百八十三章 盟誓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四百六十七章 秦趙之戰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秦使來楚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財盡人散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五百三十七章 決戰 二第一千兩百九十章 桀宋紂齊第五百零五章 昭魚薨第三百五十四章 出血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交換大臣第五十章 苦獲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