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

熊槐不得不承認,公師隅說的很有道理,現在攻打齊國的確是一個有利的時機。

只是福禍相依,得失並存,對比越國,齊國還是算了吧。

想着,熊槐面帶遺憾的長嘆一聲:“使者所言極是,只是楚國去年接連齊秦兩國交戰,出動精兵六十萬,大戰年餘,消耗實在浩大。”

“而且,如今寡人已經徵召了三十萬百姓修建水渠,並向社稷神靈舉行祭祀,希望能讓楚國的水渠順利進行。所以,爲了避免寡人失信於神明和百姓,修建水渠的事情肯定不能中止。”

“若是此時伐齊,必然需要再次徵召大量的百姓進行征戰,我楚國雖大,但如此窮兵黷武的行爲,必然會傷及我楚國根本。所以,這次伐齊的機會雖好,寡人也只得強行忍耐了。”

聽着楚王不容置疑的話,公師隅火熱的心頓時涼了一半。

如今公子蹄在越國已經取得對公子玉的優勢,公師隅作爲使者意圖說動楚國伐齊,目的有二。

其一是打算爲公子蹄聯絡楚國,以此平衡楚國對公子玉的支持。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爲了發起戰爭,從而讓公子蹄再立功勳,繼續擴大對公子玉的優勢。

只是,來楚國之前,公師隅本是信心滿滿的,認爲只要越國主動,楚國肯定也不願放棄這次伐齊的大好機會,結果,卻遭到楚王的明確拒絕。

這······

熊槐見公師隅臉色很難看,便開口道:“使者,齊國之事實在太過突然,恰逢我楚國正在大興土木,一直浪費了這次的大好時機,寡人也很遺憾。”

“違背越王的美意,並且讓使者白走一趟楚國,寡人實在過意不去。故,寡人願奉上白璧一雙,玉斗一對,琉璃兩塊,願爲越王壽。”

“另,寡人願送先生上等寶劍一柄,希望先生不要嫌棄。”

公師隅見楚王誠意滿滿,只得拱手道:“臣多謝大王厚賜。”

頓了頓,再開口道:“既然大王無意伐齊,那麼敝國爲了避免齊國快速恢復元氣,只能中止麻痹齊國的計劃,拒絕齊國借糧的請求了。”

熊槐開口道:“有勞使者回復越王了!”

公師隅向楚王再行一禮。

目送景鯉與公師隅離去,熊槐不由微微一笑,不管越國是什麼目的,只要越國還沒有與齊國勾搭在一起,那就是一個好消息。

······

公師隅離開郢都,順江而下,不過兩日就抵達越都吳城。

越宮中。

越王聽完公師隅的稟報,得知楚王不願此時出兵攻打齊國後,遺憾地對越蒙道:“賢卿,可惜了,楚王沒有上當,我們慫恿楚國出兵伐齊,以此消耗楚國實力的計劃失敗。”

越蒙不以爲然道:“大王,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楚王並非昏庸之君,不會一邊修建水渠,一邊與強大的齊國開戰的。”

越王聞言點了點頭:“既如此,攻打齊國的計劃便取消吧!僅僅依靠我越國一國之力,在齊軍已經準備就緒的情況下,恐怕力有不逮。”

“是!”越蒙應着:“大王,既然楚王不願出兵伐齊,那麼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計劃,賣好個齊國,並讓齊王恨上楚國。”

“昭滑對我越國借糧給齊國的事情耿耿於懷,一直從中阻攔,此事已經人盡皆知,想必,齊使也對昭滑恨之入骨吧!現在公師隅既然從楚國返回,那麼我們就可以正式驅趕齊國使者了。”

越王聞言一笑:“不錯,是時候驅趕齊國使者了。”

笑着,越王對越蒙道:“不知賢卿以爲讓昭滑去驅趕齊使怎麼樣。”

越蒙笑道:“大王英明。”

越王得意的笑了笑,接着目視北方道:“現在寡人已經表態,就看齊王是否願意接受寡人的誠意了!”

······

另一邊,越使公師隅離去的第二天,宋王以惠盎爲使,來訪楚國。

次日。

惠盎跟在迎接的賓客之後,行走在楚宮中,心情頗爲沉重。

原本齊國糧食被燒的消息傳到宋國,宋國上下全都幸災樂禍,還是很高興的。

只是隨後齊國的動作,頓時令宋國上下有苦難言。

齊國擔心楚越兩國趁機攻打齊國,於是將一部分軍隊集結在南部的薛地。

話說,自從宋國吞併滕國後,薛地這一個地方也顯得尤爲重要了。

薛地位於彭城的北面,滕地的南面,宋國本土的東面,如同一顆釘子一般釘在宋國的國土上,令宋國上下寢食難安。

因此,宋國上下決定等楚國伐齊之時,出兵助楚伐齊,拔掉薛地這個地方。

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楚國好像不曾聽到齊國發生災難一般,絲毫不見動靜。

結果,久等楚軍不至,最後,宋王只能派惠盎使楚,鼓動楚國伐齊,以此分擔宋國的壓力。

不想,到了郢都,看到衆多百姓熱火朝天的修建水渠後,惠盎便知道楚國爲何不出兵伐齊了。

不是不想,而是有心無力!

“外臣宋國使者惠盎拜見楚王。”

大殿之中,惠盎一臉正色地向楚王行禮。

與秘密來楚的公師隅不同,惠盎這個宋國使者乃是堂堂正正的出使楚國,所以,熊槐得知宋國使者惠盎到了,便在大殿中以大國之卿的禮節召見惠盎。

禮畢。

熊槐問道:“惠卿,不知宋王派你來訪楚國有何要事?”

對於惠盎,熊槐或者說前任還是比較熟悉的,當年惠子惠施在魏國被張儀驅逐,於是惠子投奔楚國,惠盎乃是惠子的晚輩,正跟着惠子混。

當時張儀正得志,前任剛剛即位被魏國打敗,爲了避免與張儀交惡,而且前任聽說現任宋王十分看重惠子,於是,前任便將惠子送回他的老家宋國,讓惠子主持宋國朝政。

惠子死了,這惠盎便成了宋王的心腹重臣。

因此,有了這一層關係,熊槐便將惠盎的待遇提高了半階。

惠盎受楚王禮遇,再加上已經確認楚國正在大舉修建水渠,無暇顧及齊國,自然也不會提出令楚王爲難的要求。

於是,惠盎開口道:“大王,自從楚宋結盟以來,宋國一直以楚國馬首是瞻,大王三次攻打齊國,敝國每次都跟在後。而因爲秦國的事情,齊楚兩國決定交好,敝國雖然與齊國交惡,但是也願意準從大王的意志,放下與齊國的恩怨,停止攻打齊國的步伐。”

“如今齊國發生災難,敝國感同身受,爲齊國感到哀悼,並沒有趁火打劫攻打齊國的意思。”

“雖然敝國不願多事,但是齊王爲了籌集糧草,將注意打到敝國的頭上,將齊軍主力匯聚在宋國的邊境,意圖不軌。這不僅是打算出兵攻打敝國,更是無視大王的威嚴,侵凌大王的盟友。”

“故,寡君特命臣來訪,請大王出手相助,制止齊國武力借糧的行動,還天下以太平。”

ps:今日有事去了,只有一更,見諒!

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十八章 封君貴族第七百三十七章 觀游到秦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九百四十九章 齊魏會盟第五百三十三章 調將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九百五十一章 欺詐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八百三十一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章 欲廢肉刑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亂其心志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重罰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奔齊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一百八十七章 訪吳第五百九十六章 舍與得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八百七十三章 劍指顧城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七百四十八章 蜀國使者第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君擇臣第八百二十章 時空錯亂第四百二十章 新任魏相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一字百金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封城分軍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九百七十八章 捨得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獻地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蘇代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二百六十章 正式伐秦第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師徒來楚第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羣臣請命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聯姻燕國第五百二十三章 一葉障目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第四百七十七章 東進西出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七百八十章 上庸之戰八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七百零六章 悵然淚下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禮第一百八十八章 吳城第三百二十四 賞賜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國祭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五百四十四章 乞降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四十八章 蜀國使者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不居其華第七百四十六章 獲罪於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美人有孕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六百四十章 丹淅之敗第二百零二章 秦齊聯盟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八百一十五章 呂氏兄弟第八十八章 戰船上岸第八百八十六章 樓緩使燕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四百四十五章 拒而不見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八百三十一章 謠言四起第三百六十一章 狐疑第一百六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