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增長人口

熊槐暗自感慨,這種法令要是推廣開來,那麼普通的民衆,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就是生育了吧。

屈原接着道:“至於懲罰制度,方纔的加稅就是其中一種,另外可以對所有已經成年的未婚男女進行徵稅,成年一年未婚者,強制徵收未婚稅,兩年未婚者,加稅,三年未婚者,國家幫助指定婚姻。”

徵稅以及指定婚姻,這比越王勾踐的男女未婚,其父母有罪的法律又要柔和許多,至於國家包辦婚姻,已經各國施行很長時間,百姓都已經適應了。

熊槐愣愣的看着屈原,現在的屈原有向商鞅靠攏的趨勢啊。

或許在未來,楚國將會失去一位憂國憂民的浪漫主義大詩人,而多出一個嚴酷的法家代表。

這種情況對熊槐自己而言,肯定是好的,但是屈原而言,或許他甘之如飴吧。

屈原見楚王走神,急忙問道:“大王,可以微臣所說有誤?”

熊槐聞言,立即搖了搖頭,道:“賢卿說的很對,還有懲罰的手段嗎?”

“有。”屈原點點頭,繼續道:“在各地大力推行仲春之會,女子十三、男子十七凡是無故不到者,罰之。”

所謂的仲春的之會,也是爲了加快男女成婚而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國家舉行的大型未婚男女自由相親會,只要雙方對上眼,就可以直接交換信物定下婚約,或者也可以直接抱走,號稱奔者不禁。

以前的鄭國就是號稱**的國家,不但仲春時節舉行大會,連秋後也有舉行。

楚國的雲夢,宋國的桑林,都是著名的浪漫之地。

但是這種大型相親會,隨着國家簡單粗暴的指定婚姻的流行,各國已經越來越不重視了。

而且國家包辦婚姻的種種弊端,導致現在越來越流行父母提前包辦婚姻,再往後,禮制深入人心,自由戀愛則逐漸成爲禁忌。

對於國家包辦婚姻,熊槐是···怎麼說···就那樣吧。

熊槐點點頭,道:“可。”

屈原接着道:“至於鼓勵婚姻,臣請從大王開始。”

熊槐一怔,自己的那個便宜太子都快成婚了,還怎麼鼓勵婚姻?

難道這是慫恿寡人廣納美人麼?

熊槐嘴角浮出笑意,點了點頭。

屈原果然是忠臣,連這也不忘了寡人。

屈原見楚王笑着點頭,行禮道:“大王宮中美人衆多,而大王往往只是寵幸數人,臣請大王將年過二十,尚未被大王寵幸女子,全都放歸出宮,令其自由婚嫁。”

熊槐笑意僵在臉上。

原來自己想多了,不是廣納美人,而是放歸美人啊?

屈原繼續道:“若是大王以身爲先,號召貴族封君放歸後室,婚配百姓,必然能多出大量人口。”

熊槐聞言,有些淡淡的不捨,看來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註定要離寡人遠去了。

熊槐收攏心思,道:“可。寡人後宮中,除去宮中女官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出宮外,其他年過二十的女子,皆可賜予財物放歸民間。”

“大王英明。”屈原行禮道:“大王,我們接着還可以在民間宣傳,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傳承於後,令祖先的祭祀斷絕,這就是莫大的過錯。”

熊槐脫口而去:“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屈原聞言行禮道:“大王英明,言簡意賅,正是如此。”

熊槐微微一愣,這話好像是孟子說的,至於現在有沒有說這句話,那就不知道了。不過連博聞強識的屈原都沒有聽說過,那就算自己名言吧。

難道孟子還敢過來搶版權不成!

熊槐笑着點點頭,道:“不錯,我們就應該這樣宣傳,單獨用國家的力量去強制百姓成婚,所造成的種種不幸,必然積怨於國,其錯歸於寡人。若是發動天下父母之心,號召百姓早早成婚生子,那就好多了。”

屈原若有所思。

熊槐想起這句話的後半部分,接着道:“寡人以爲,我們還可以用湘水地區流傳已久的湘君的故事來勸誡所有的百姓。”

“湘君?”

屈原想起舜帝來。

熊槐編造了一下語言,道:“昔日舜的父親並沒有爲舜娶親,但是上古聖賢舜帝,擔心自己沒有後代,是對祖先大不孝,於是自己就私自娶妻了,上古聖賢告訴我們,不告而娶,這也是可以的。”

不告而娶,是違反禮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步驟,是大大的無禮。

詩經上:非我遷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違反媒妁之言,而導致婚期延後。

熊槐這是在加速婚配的速度,對於這,熊槐毫無心理壓力。

如果不是擔心私奔會奔到楚國之外,熊槐連私奔也會宣傳一番。

如今戰亂頻繁,人多才是硬道理,只要民衆願意成婚,管他是那種方式。

只要是在楚國成婚,是在楚國生兒育女,在楚國交稅,那就足夠了。

屈原聞言一怔,傳說···帝舜娶妻不是因爲帝堯親自的賜婚嗎?怎麼和不告而娶扯上關係了?

不過上古傳說,年代久遠,不見於史,全靠口口相傳,既然楚王這樣說,而且也不違背楚國的國情,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只要對自己有利,合乎主流觀點,其實也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說的。

屈原應道:“大王,此事容易,湘君和湘夫人的事情,在楚國流傳甚廣,只需加以引導,不告而娶的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在楚國流傳開來。”

接下來熊槐在此和屈原敲定變法的細節。

時至太陽偏西,已到晚飯時分,熊槐對屈原道:“賢卿,如今已是晚膳時分,卿與寡人共同用膳吧。”

楚王賜膳,屈原自然不會推辭,拜謝道:“謝大王賜。”

熊槐隨即讓李秋安排晚膳。

吃飽喝足。

熊槐隨意問道:“賢卿,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倉廩足而知禮儀。如今每日都能吃飽喝足,不知現在我楚國的百姓能吃飽嗎?”

雖然楚王只是隨意的一問,但是涉及民生這種重大問題,屈原不敢馬虎,立即正色道:“大王仁義,推己及人,臣深感宇內。”

“我楚國疆域遼闊,淮水江漢雲夢洞庭都是土地肥沃的地區,物產豐富,豐年以及平年無戰事,我們楚國百姓都不會有缺糧之虞。”

熊槐聽出屈原話中的意思,若是饑年或者爆發一場長時間的戰爭,那麼就會有一些百姓缺糧,導致百姓逃亡。

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謀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三百八十二章 姦情第九百二十九章 公孫衍薨第二百六十章 正式伐秦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四百九十二章 景鯉歸來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九百五十一章 欺詐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國第一千兩百二十章 請殺鄭袖第四百四十三章 宋使仇液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九百五十三章 守備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五百七十二章 城破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聯軍潰敗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發現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二十九章 魏國犀首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三十六章 趙國齊國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準備好了嗎第七百五十七章 鼓聲震城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求變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國的破綻第四百三十四章 驚魂第八百六十二章 驅逐出境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六百七十一章 斬將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蠟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一百五十九章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一千零一章 佈防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第三百三十九章 秘方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罷免田駢第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陳軫之死 上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最後的朝議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二百一十二章 倪良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心中不服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自刎明意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奔齊第三百九十七章 換將?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自食其果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戰勝於朝第一千零四十章 韓王崩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六百二十一章 詔令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二百三十三章 蘇代使宋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二百五十九章 義渠第九百二十九章 公孫衍薨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二百七十章 決心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第三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二十七章 張儀歸秦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七百七十三章 上庸之戰 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投機第一千兩百一十章 心窄誤己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