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一字百金

十月初一,楚國新年,楚國已經遷都壽郢完完整整的渡過了一年。

初一,朝中羣臣與各地高層貴族封君齊聚壽郢,祭、宴,君臣俱歡。

十五,楚國大朝。

此時,屈原立於大殿之中,一臉端重的向楚王以及羣臣道:“自兩年前,我楚國於大戰之後頒佈新法以來,新法已實施兩年,據臣與令尹府、司馬府、太府等府統計,新法已經初見成效,初步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

殿中羣臣聞言,變法派全都面露喜色,備受鼓舞。而中立派則全都面色沉重,反對派則大都或冷漠,或恐懼,或憤恨。

屈原頓了頓,緩緩開口道:“大王,諸君,據平與令尹、司馬統計,我楚國之前雖然接連遭到各國三次圍攻,百姓離散,將士傷亡慘重,國力大損。

但新法實施兩年之後,截至去年九月,全國各郡縣百姓戶數不僅已經恢復到戰亂前水平,而且還已經超過戰前戶數六十萬戶。”

“六十萬戶!”

“這怎麼可能?”

“這可是六十萬戶,而不是六十戶。”

“啊!如此一來,我楚國又多了六十萬兵源稅源。”

此時,屈原聽着羣臣的議論聲,見大多數人不信,便從手中拿出長長的一卷紙來,然後雙手捧着獻道:“大王,這是臣等統計的各郡縣百姓戶數,即便之前我們還遭遇了戰亂,但新法行之兩年,全國各郡縣的確增加了六十萬戶。

還請大王過目,臣不敢虛言欺瞞。”

熊槐一聽,立即讓侍者將統治的紙張拿來,然後鋪在王案上一看,大略估算了一下,的確有六十萬戶之多。

確定之後,熊槐笑着擡起頭:“不錯,現在各郡縣的百姓,比之戰前,的確增加了六十萬戶有餘。”

說着,熊槐長嘆:“自寡人即位以來,各郡縣百姓日益減少,寡人曾爲之寢食難安。

甚至,三十年前,寡人曾讓先令尹山子兩次清查國中百姓,但最後,山子都告訴寡人,國中百姓真的少了。

爲此,寡人曾夙夜興嘆,以爲自己日後難以在九泉之下面見先王了。

但現在寡人得到這個消息後,寡人即便去見先王,也能從容以對了。”

羣臣聽到楚王的感嘆,全都露出異色。

其中,又以上將軍昭浪最爲複雜。

楚王說的山子,就是他祖父令尹昭陽。

因爲他祖父奉楚王之命,兩次徹查國中百姓,而大大的得罪了朝中大臣以及國中貴族。要命的是,這事又沒辦好,兩次不了了之,因爲令楚王十分不滿。

也正是因爲兩頭不討好,所以,他祖父昭陽死後,他父親便無法在朝中立足,只能返回封地繼承家業。

甚至,如果不是因爲江淮叛亂,他立即舉旗反正撥亂,因此得到了大王的賞識,恐怕他自己也將只是一個區區的渤海君,而不是朝中的上將軍。

與昭浪的複雜心情又不同,大部分的朝中大臣,不是喜悅的,就是冷漠的,還有喜憂參半的。

而與複雜多變的朝中大臣不同,各地封君貴族,則不是冷臉相向,就是飽含委屈,甚至滿懷仇恨。

這六十萬戶百姓,甚至遠遠不止六十萬戶百姓,他們是哪來的?

除了被唐昧從魏國哪裡洗劫了幾座城池的百姓,少量的從各國逃亡來的,部分野外盜賊投誠的,一小半從原來的百姓家中分出來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從貴族哪裡搶來的。

其他人不說,反正司馬景缺肯定貢獻了超過一萬戶。

······

此時,封君之中,繼承爵位沒多久,年輕氣盛的中君,看着殿中沾沾自喜滿臉快意的屈原,心中氣憤再也忍不住,發於心而出之口:“恬不知恥,無恥之極。”

安靜的殿中,突然傳出這麼一聲謾罵聲,當即傳到了所有人的耳中。

“誰?”熊槐猛地將目光從紙上的數據上移向羣臣,怒道:“是誰如此混賬,意圖藐視寡人。”

說着,熊槐立即將目光鎖定在封君之中,剛剛那話就是從封君那邊傳出來的。

衆封君一見楚王乃至朝中羣臣全都看過來,立即四處張望,彷彿剛剛那聲音不是從他們這裡傳出的一樣。

但楚王與羣臣卻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們,而是死死盯着他們這百餘人。

五個呼吸後,衆封君漸漸有些扛不住壓力,此時,已經年過七十的南君拱手道:“大王,老臣雖耳聾眼花,但似乎剛剛沒人說話啊!”

熊槐一聽,立即冷臉道:“南君,寡人剛剛也沒說有人說話啊!”

“啊?!”

熊槐氣笑道:“既然耳聾眼花,那就別亂說話,大殿之中,寡人面前,羣臣在側,這裡不是你倚老賣老的地方。

這次寡人看你年老,就算了,但須知,禍從口出!”

南君立即驚恐的拱手道:“大王教訓的是,臣惶恐,惶恐!”

說完,南君立即縮了回去,然後眼觀鼻鼻觀心,瞬間神遊物外。

“哼···哼!”熊槐對南君冷哼兩聲,然後又向其他封君看去。

此時,中君見逃不過去了,立即齊聲來到大殿中間,屈原身後不遠處,長拜道:“大王,剛剛那句‘恬不知恥,無恥之極’的話,是臣說的。”

“嗯?”熊槐目光一冷,語氣冰寒的道:“怎麼,中君你當衆說這話,是對寡人不滿嗎?”

“臣絕無此意!”中君急道:“大王,臣方纔一聽新法才實施兩年,我楚國就多出六十萬戶百姓,頓時心中欣喜。

而後,臣又在想這些百姓是哪來的,臣思之,這多出來的百姓,有柱國劫掠之功,亦有新法分戶之功,剩下的應該都是從各國之君哪裡逃來的。

而各國之君那裡逃亡到楚國如此多的百姓,正是說明各國之君殘暴不仁,而且恬不知恥,無恥之極。同時,也說明大王威名遠播,德行廣佈,仁義廣施。

否則,各國之民,豈能大量的逃亡來楚。”

說完,中君冷汗直冒的拜倒:“臣思及各國之君之無德無能,無意中說出於口,以致擾亂朝議,請大王賜罪。”

此時,熊槐看了看在十月天氣依然原地汗流浹背的中君,又看了看全都臉色一陣青一陣白的諸封君,哪能不知道他們此刻所思所想呢。

雖然他心中十分清楚,中君的話就是衝他來的。

但他同樣也清楚,這兩年各地封君的百姓多有逃亡,甚至楚國多出來的六十萬戶百姓,其中除了爲了從魏國搶的,還有江淮叛亂滅族的貴族百姓,剩下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從封君貴族哪裡虎口奪食的。

熊槐正想着···

另一邊,羣臣見中君請罪後,楚王並沒有立即開口責罰,而是在那沉思。

於是,各地封君對視了一樣,然後鄢陵君率先開口道:“大王,中君一時失言,請大王從輕處理。”

鄢陵君開口後,無論江漢封君還是江淮封君,全都跟着道:“大王,中君一時失言,請大王從輕處理。”

封君開口後,朝中大部分的大臣,也跟着開口道:“大王,諸君所言極是,請大王從輕處理。”

熊槐一見大殿中有一大半的人長拜求情,立即感受到了一股壓力。

新法與貴族爭奪百姓雖然效果顯著,但也已經極大的觸動到了貴族的根本。

現在,不僅有中君當着他這個楚王的面,當着羣臣的面,公然口出狂言。而且,還有所有的封君,近半朝中大臣求情。

而這,還是新法沒有直接針對貴族的情況下。

想着,熊槐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暫時按捺住對中君的重罰,以避免與封君直接起衝突。

新法施行兩年,初見成效,還得以穩爲主,以安百姓之心。

想着,熊槐用凌厲的語氣道:“朝議之中,公然擾亂朝議,還大放厥詞,說話不清不楚,豈是臣子所爲。

但念在羣臣爲求請,寡人決定從輕處理。”

說着,熊槐沉吟了一下,開口道:“你剛剛說了八個字,寡人準你用一百金一個字的代價,將你說出來的話吞回肚子裡去。

寡人準你以金抵罪,你可認罰!”

中君一聽,心中既是慶幸,又是肉痛,慶幸保住了爵位封地,又爲上交八百金感到肉痛。

八百金,這可要他不吃不喝贊好多年了。

但,這不交更不行。

想了想,中君還是心傷面喜的長拜道:“謝大王寬恩!”

第三百零三章 挫敗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反應 上第七百七十七章 上庸之戰 五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俱備第九百二十四章 春耕正急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誅殺昭常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五百二十三章 一葉障目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九百八十九章 請罪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五十一章 犀首遲疑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盟誓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二百二十三章 麥君第二百二十四章 訪齊聯越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小義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攻秦國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擇第八百二十九章 吳侯之死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昭雎請辭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大幕揭開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秦韓決戰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降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八十一章 大夢初醒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八百五十七章 齊王崩中第二百零四章 劫掠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六百二十五章 鬼神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寶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大將軍趙雍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日漸激烈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二百七十九章 任鄙第一千兩百零二章 君臣父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心生退意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四百四十七章 遊說第八百八十三章 初衷易忘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今夜起事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十一章 齊國之辯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去意第九百章 人心難得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查證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禮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來訪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一百八十七章 訪吳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順手牽羊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六百二十四章 破心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曲陽君薨第九百三十八章 機會來了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進大梁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戰自崩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曲陽君薨第九百三十九章 韓相韓辰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形勢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鼓動第十七章 咫尺天涯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抵達宛城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魏棄河東第二百五十九章 義渠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零八章 開始第一千一百五十五 急劇惡變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