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破題:原道

王通也顧不得其他!

當他看見這將軍堂中坐着的人以後,心裡就有些發苦。除了劉炫之外,又有東海名士李夏,傳授王通易學的易學大家於仲華,前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後曾擔當過泗州司馬的溫君悠……等等之人,全都是和太原王氏交往密切的前輩先生。

竇威是發起人,卻似偏向鄭言慶。

那個中年人,王通不認識,想必和竇威的立場差不多。除了這兩人之外,其他全都與王通有關聯。

這說明什麼?

說明他挑起和鄭言慶的爭紛,已經驚動了太原王氏族人。

世家之間,多有關聯。

這些人坐在這裡,未必沒有得過王家的囑託。

王家希望王通獲勝,既然已經丟了臉面,若還不能獲勝的話,王通必然是名譽掃地。

www•тt kдn•C ○

他沒有退路,只能認真破題。

好在王家是儒釋道三道並修,對釋道的瞭解並不算太差。

提起筆來,王通開始奮筆疾書。

而鄭言慶卻跪坐書案旁,還是抄着手,似乎在思考什麼,又好像是已經放棄,閉目假寐。

從他那稚嫩的臉上,看不出任何端倪。

竇威不免有些焦慮起來,眼看着時間一點點過去,可鄭言慶卻好像沒有一點動筆的意思。

難道說,他決意放棄了嗎?

中年男子則看着言慶,似乎在看一件很有趣的事物。

“爹,他爲何還不動筆?”

中年人笑了,“此子似好謀後而動。從他那文章來看,此時不動筆,怕因爲胸中無竹吧。”

“可這時間快到了啊!”

“別擔心,我覺得他不會就這麼放棄。

胸中若無竹,寧可不畫竹。此子當好求完美,所以沒有成熟思緒,寧可交白紙一張。

建成啊,他年紀比你小,可論沉穩,你卻遠遠不如他。將來若有機會,不妨和他結交一番……恩,這個年齡,能有這份氣度,倒也不辜負……他這些年的飄零。”

就在此時,鄭言慶提起筆來。

“半緣君要動筆了!”

“你閉嘴,莫要擾了半緣君的思緒……”

當言慶提筆的一剎那,鄭仁基這心思,呼的一下到了嗓子眼。他自己也覺得好笑,早先還想着要弄死這小子,可如今卻要爲他提心吊膽。一筆寫不出兩個鄭字,終究是鄭家人,終究是我安遠堂的一份子。這小子一舉一動,都讓人生出牽掛。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

劉炫的這個題目太大,還真就不是鄭言慶現在能夠做出。

他閉目靜坐,只是在思索記憶中,有哪一篇文章,能夠破這個題目。但思來想去,還這真沒有想出合適的文章,只是有一篇似乎與釋道這個題目相合的文章,可以借鑑。

他當然也可以一字不寫。

但劉炫的模樣,着實讓他覺得噁心。

щшш ¤Tтkan ¤¢ Ο

輸贏真倒不重要,可不爭饅頭爭口氣,怎麼着也不能被這些人看輕了。

仁與義爲定名,道與德爲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吉凶。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而見者小也。坐井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樑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出於楊,則歸於墨……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爲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亦曰:吾師亦吾師,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言慶這篇文章,出於韓愈之《原道》。

準確的說,是一篇以儒家而之於釋道的抨擊。

這篇文章在後世,頗得讚譽,乃至於許多名家,紛紛作出評價,以讚譽其精神。

據說,原道在唐末傳入高麗國,而被封爲國之綱,並立碑於江邊。

後來這高麗國也就是因爲韓愈之故,纔有了韓國之名……真僞無從考證,但可見原道一書在當時社會地位。

自漢魏以來,崇尚清玄,於是道教興。

而戰火連綿,五胡爲亂,有佛教生出……許多世家,包括鄭家在內,都曾有一段時間,拋棄了儒學思想。直到後來南北分立,才重新推行儒學,而有了並修之說。

南方,若不懂清玄,則無以爲名士。

大名鼎鼎的謝安家族,就爲了能在南方立足,專門有人去修習玄學,這是個身份的代表。而北方禍事多,漢人慘遭屠戮。佛教相對興盛,儒學思想漸趨於淡薄。

言慶的這一篇原道,或許與時代稍有不和。

但對釋道這個命題而言,倒還算是合適……

一個時辰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鄭言慶和王通把各自的文章遞上去,而後由在座之人做評判。

“王通之釋道,正應釋道之題,依我看應是勝出。”

在座的,學識都不算差,一眼就看出了,言慶的文章雖然破題不甚準確,但究其意義而言,遠超過了王通的文章。因爲鄭言慶的原道,是立足於儒家學說,而評論釋道。

劉炫咬了咬牙,再次站出來說話。

溫君悠聞聽,立刻出言反駁。他雖然是得了王家的囑託,但這心裡並非沒有一杆秤。

對劉炫這種說法,他很不讚賞。

沒錯,我們和王家是有交情,但也不能爲了交情,臉面都不要了?

中年男子則看了一眼劉炫,冷冷哼了一聲。

劉炫說:“鄭言慶的這篇文章,立意確實不錯。

但諸公,今天我們考校的是釋道,而非聖人之說。就破解命題而言,王通之文,毫無疑問更加妥帖。鄭言慶相對而言,則有些偏頗了。所以,我認爲應是王通勝!”

“光伯兄,話卻不能這麼說吧。”

竇威忍不住開口,想要爭辯幾句。

這時候,言慶站起身來,先向王通一拱手,而後笑呵呵的對堂上衆人說:“各位前輩,言慶才疏學淺,寫出此篇文章,就已知曉結果。輸就是輸了,也算不得什麼。

言慶年紀還小,與衆位先賢談論經史,本就有些冒昧。

王先生的才學過人,我也是欽佩的。其實來之前,我就已經做好了輸的準備……我早就說過,詩書小道,本當不得諸公看重。無奈時事所迫,言慶也不得不做迴應。

好了,如今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小子也該告辭了。

輸就是輸,贏就是贏……這世上有一千個人,就可能會有一千零一種觀點,何必爲此而爭論?

王先生,諸公,告辭!”

鄭言慶似乎不想再爭論下去,甩袖離座。

此時,陽光初升,照耀在將軍堂內,言慶似是踏着那光芒,從容而去。

一千個人有一千零一種觀點嗎?

中年男子突然笑了起來,“自己所爲,只要自己滿意,管別人作甚?咱們這些人,誰又有資格評判別人是非,論說別人的高下?可笑,真是可笑……一羣老大人,卻比不得黃口孺子看得清楚。李某實無顏坐於此,諸公自管評判,勿念於我。”

一時間,這將軍堂內,鴉雀無聲!

ωwш ✿тt kΛn ✿co

第86章 踏雪獅子驄第卌四章 絕境第廿三章 汝非蒲山公第10章 僚亂(三)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下第16章 崔道林(下)第2章 開皇十八年(上)第5章 父子情(上)第6章 長安好第6章 魏徵的決斷(二)第56章 辛文禮新文禮?第70章 贏家第廿九章 平壤一夜二第16章 崔道林(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三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上)第卌四章 不肯吃虧第57章 東都(七)第卌一章 血戰觀音殿第8章 鞏縣第一豪門第卅三章 平壤一夜六第9章 種子(上)第9章 種子(上)第11章 大定酒樓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上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下第15章 決戰玄武門(二)第廿六章 長孫有女初成長第57章 東都(五)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下第10章 法主風雨上瓦崗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65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第81章 鄴城之戰第63章 功過相抵第19章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第63章 功過相抵第84章 生當爲豪士第57章 東都(一)第70章 林中 刺殺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八第10章 僚亂(三)第卅章 唐猊玉帶第74章 化工產業雛形第卌三章 新羅八第7章 無垢第廿二章 都棱鎮七第57章 東都(六)第廿四章 傀儡第8章 殺人了(上)第卌七章 我本一俗物下第89章 未來的路第9章 僚亂(二)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第94章 麒麟館第76章 危機第卌七章 我本一俗物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五第10章 僚亂(三)第卅三章 瓦崗興李當王二第卌五章 若有緣時自相逢第64章 李神通(一)第卅二章 回滎陽四第13章 詠鵝(上)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9章 無間道第82章 河南王(下)第卌八章 屍山血海四第1章 桃花三月下江都第卌二章 李王初會上第73章 三槍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完)第10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三)第廿七章 他是秦瓊第51章 喜盈門(七)第70章 林中 刺殺第卌五章 屍山血海一第65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第4章 隋楊安在第52章 屍山血海(八)第廿九章 大難臨頭上第卅一章 竇文蔚第卅三章 平壤一夜六第87章 多事之秋第廿六章 昔日袍澤週末第18章 決戰玄武門(五)第廿九章 回滎陽一第70章 林中 刺殺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下第69章 末日(四)第89章 鳳兮鳳兮第16章 金堤關(二)第4章 七學士(一)第卅六章 釜底抽薪上第廿九章 大難臨頭上第12章 麻煩來了(下)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一第16章 決戰玄武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