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長安風雲(一)

武德八年的長安,風起雲涌。

在過去的四年當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可仔細再一想,這四年當中,似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武德四年,江南平靖。

後梁蕭銑滅亡,蕭隋朝廷遠走南洋。

嶺南馮盎宣佈歸附,房玄齡在洪州納降……轟轟烈烈的隋末戰亂,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裡,便煙消雲散。各路諸侯死的死,降的降,李唐江山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泰山穩固。

國內,荒棄的土地,重又開始耕作。

李淵借鑑了李言慶在滎陽郡推行的租庸調稅法之後,終於下定決心,着手在全國推行。

在歷經兩年的調整之後,李唐江山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在國外,武德四年末,新羅聯手百濟,決意消滅已日暮西山的高句麗。高句麗在淵太祚和乙支文德的爭鬥中,早已不復當年的興旺。歷經了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雖使得隋室江山動盪,可高句麗本身,同樣是元氣大傷。無奈之下,淵太祚向靺鞨人請求援助。

不管怎麼說,這高句麗人雖分離出去,卻始終是靺鞨人的一支。

靺鞨人接到淵太祚的求援後,立刻整備兵馬,準備出兵援助。不成想杜如晦卻在這時候突然發難,命羅士信和劉黑闥兩人,兵分兩路,向靺鞨人發動攻擊。對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李淵並無太多好感……三徵高句麗的失敗雖然歸屬於楊廣,但對於出身關隴貴族的李淵而言,同樣無法接受。武德五年,李淵敕令廬州總管徐世績出任幽州都督,下轄六州之地,與杜如晦聯手出擊。同時,又把幽州總管辛文禮調至江南,出任荊州都督。

這看似稀鬆平常的調動,卻又隱藏着無盡的奧妙。

徐世績在到達幽州後,立刻着手開始對靺鞨人的攻擊……同時,李淵又拜杜如晦爲遼東撫慰使之職,對高句麗實行懷柔之術。武德六年,杜如晦與乙支文德達成了協議,高句麗割讓鴨綠水以東三城之地,以獲取李唐方面的物資援助,抵抗新羅和百濟的征伐。

隨後,李淵敕令杜如晦在遼東設立安東都督府,杜如晦隨即成爲首任大都督。

同年三月,僚子部俚人被滅亡,寧長真之子寧玄被殺。消滅僚子的兵馬,並非李唐治下。這支兵馬號龍騎兵,全部是由遊散嶺南各地的俚人組成。不過,他們受李言慶的僱傭,出兵征伐僚子。隨後不待長安做出反應,這支龍騎兵就跨境追擊,直撲真臘國。

武德六年末,真臘國叛軍被滅,真臘國主遣其子北上長安,遞交國書,願永世臣服。

龍騎兵並沒有返回嶺南,而是駐紮於真臘國王都,文單城。

對外,真臘國國主宣稱,龍騎軍是受他的僱傭,接手整個真臘國的防務;而對內,龍騎軍則開始大肆擴張,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龍騎軍麾下兵馬幾近三萬人,成爲真臘國最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但這支龍騎軍究竟是從何而來?

長安方面,卻是一派茫然……他們只知道龍騎軍的首領名叫程度,其副手卻是蕭隋時期,肆虐江淮的悍匪,杜伏威。

李淵與朝臣在商議之後,最終做出決斷。

敕令安南大都督李言慶重置安南都督府,不過其治下由早先的五十四州縣,擴展爲一百一十八州縣。雲貴以及僚子地區,盡歸安南都督府所轄,李言慶除安南大都督一職之外,又被拜爲鎮南大將軍,麒麟上將,總督嶺南兵事,假節鉞,上開府儀同三司,三品以下,可先斬後奏。

這一個詔令,等於是承認了李言慶在嶺南地區,乃至整個雲貴地區的地位。

整個嶺南道,盡歸李言慶所轄,包括馮盎治下的八州之所,也一同納入至李言慶的手中。

一時間,李言慶雖遠在嶺南,可他那嶺南王的名號,卻在長安洛陽的大街小巷中流傳。

雖比不得李建成的太子,也不如李世民的尚書令,天策上將。

但在李唐朝堂之上,李言慶已隱隱與靈州大都督李玄霸持平,更凌駕於諸皇室之上……————————————————————————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那麼美好!

如果沒有武德七年發生的那一樁事情,人們也許都忘記了,什麼叫做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武德七年五月,李淵至玉華山靜養,長安則留太子監國。

事實上,李淵對太子,非常滿意。

李建成性情溫和醇厚,有長者之風,且處理事情條理分明,朝廷上下對李建成都頗爲讚賞。

然而就在這時候,一個駭人聽聞的消息,從長安傳至位於銅川縣北的玉華山中。

這玉華山,地勢險峻,是勾連關中南北的要衝之地。

而大唐皇帝消暑的行宮—仁智宮,就位於這玉華山裡。

仁智宮營建在半山腰上,其格局和裝潢都算不得華麗。宮牆是用厚重的大石塊堆砌而成,上面密佈各式各樣的箭樓和垛口。據說,這仁智宮營造的時間不過一個月,但宮中倉廩裡的糧食,卻足夠幾萬人吃上半年之久。所以,與其說仁智宮是一座行宮,倒不如說它是一座要塞更爲妥帖。

一晃七年過去,李淵已呈現出幾分老態。

他本是因爲身體緣故,所以來這仁智宮靜養,卻不想在他靜養的時候,竟發生了這等事情。

“楊文幹,要反嗎?”

李淵倒吸一口涼氣,臉上流露出凝重之色。

仁智宮位於銅川縣,而銅川縣則位於慶州……好死不死的,這楊文幹,就是慶州的兵馬總管,同時還兼領慶州刺史之職。換句話說,楊文幹如果造反,仁智宮必首當其衝。

慶州總管府駐節慶陽,距離銅川縣不過六十里的路程。

六十里是什麼概念?

從總管府的大門口,騎着馬趕路,最快三個半時辰,就可以抵達仁智宮的大門外。

而手握慶州兵馬的楊文幹,最不缺的就是馬匹。仁智宮只駐守三府兵馬,合計三千六百人,想要抵抗楊文幹,的確是有些危險。不過,李淵畢竟也是馬上皇帝,對此並不擔心。

他真正擔心的是,這件事情究竟是真還是假?

如果是真的,那麼太子李建成,又在其中充當什麼樣的角色?

因爲,這楊文幹,是李建成的人……最讓李淵感到不安的是:奏報這件事情的人,竟然是東宮所書。東宮六率之中,有兩個下級武官,一個名叫橋公山,一個名叫爾文煥。他二人本是奉東宮左衛率韋挺之命,爲楊文幹運送一批甲仗軍器。卻不成想這兩個人中途改道,居然跑到了仁智宮奏報。

李淵得知這消息後,也無法相信這是事實……六月初五,李淵敕使飛馬馳回長安。三天後,李建成素服免冠,面色蒼白的出現在仁智宮內。

這三天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已無人知曉……總之,少不得一番勾心鬥角的爾虞我詐。

初九,李淵命司農寺卿宇文穎前往慶陽招降楊文幹,結果卻是這宇文穎一去不回,若人間蒸發一般。

至六月二十四日,謠言越來越多。

更令李淵吃驚的是,楊文幹終於在慶陽起兵造反……更甚者,楊文幹還襲擾了與慶州比鄰的寧州,口稱今上無道,太子明德,並提出了‘誅秦王,清君側’的口號……據說,涇州刺史,左翊衛大將軍李藝已公開響應……據說,太子在前年任命的山東地區的那一堆刺史太守,一個個都在蠢蠢欲動。

據說,連安南大都督度,鎮南大將軍,麒麟上將,河南王李言慶,也有些不太安分了……不過這個消息一傳出,李淵反而不怕了!

他對李言慶的確是有些忌憚,但如果說李言慶會造反?他是絕不會相信。

李言慶是個聰明人,而且遠在嶺南……他若是真要造反的話,那麼現在的幽州、遼東,荊襄各地的舊部,早就起兵了。李言慶的這些舊部一旦行動起來,天下又怎可能如此平靖?

李言慶沒有造反,說明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

當務之急,李淵必須要平定關中的動盪。

要知道,仁智宮的秩序雖然勉強還在,可人心卻已經越發不安。

隨着楊文幹兵發百家堡,距離玉華山不足二十里的時候,李淵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斷。

“召秦王覲見!”

第9章 江湖風波將起第廿章 割喉禮第廿三章 借糧第廿八章 平壤一夜一第58章 君何人(下)第卅六章 風暴之迴歸第卅七章 新羅二第廿三章 汝非蒲山公第卅章 坦白第卅二章 風暴之端倪上第16章 處江湖之遠下第7章 哈士奇(上)第76章 登門尋釁第卌七章 漁人下第66章 李道彥第廿二章 言慶出招第1章 且聽下回分解(上)第卅一章 驅虎吞狼乎第86章 父仇不共戴天第64章 父女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卌四章 絕境第54章 暗涌(二)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上第54章 天下大勢第卅二章 風暴之端倪上第63章 裴世矩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二第卌八章 屍山血海四第54章 小風口第60章 鄭言慶,回來了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四第80章 兩駙馬第10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三)第卅九章 石灰吟上第59章 噩耗第53章 暗涌(一)第13章 授藝第14章 徐世績的缺點(下)第94章 麒麟館第19章 黃口孺子言太平第17章 金堤關(三)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中第57章 東都(三)第11章 我心似君心(下)第卅章 回滎陽二第17章 決戰玄武門(四)第19章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第62章 殤逝第81章 爾欲戰 便來戰第卅八章 瓦崗興李當王完第77章 魚與熊掌第廿五章 拜師中第17章 長命鎖第5章 父子情(下)第57章 俱傷第70章 林中 刺殺第廿八章 僱傭軍初構想第15章 決戰玄武門(二)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上第卅五章 瓦崗興李當王四第卌八章 李道玄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二)第69章 末日(三)第57章 東都(七)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八第卌三章 新羅八第10章 僚亂(三)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一第8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第82章 罵死虞柔第卅四章 瓦崗興李當王三第80章 投名狀第5章 父子情(中)第廿三章 俚人之王第6章 長安好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中第60章 鄭言慶,回來了第卌章 新羅五第77章 魚與熊掌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上第51章 屍山血海(七)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二第廿三章 懦懦竇奉節下第廿一章 李先生下第19章 金堤關(完)第8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第5章 魏徵的決斷(一)第15章 一畝甘蔗林第12章 長安一夜(二)第9章 無間道第79章 關中再來客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五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下第2章 長安,長安第廿二章 都棱鎮二第廿二章 都棱鎮七第9章 種子(上)第92章 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