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前奏篇

變法前奏篇

這就造成了一可怕局面。分裂後的吐蕃一盤散沙,對於宋朝來說,它不僅不再是一面抵擋西夏南進的屏障、一支牽制李元昊子孫的力量,而是一禍胎。

王韶《平戎策》裡說欲取西夏,必先復河、湟。我方搶先得到河湟,西夏人就有腹背受敵之憂。這是利。如讓西夏人先得到河湟,後果不堪設想。那時西夏騎兵沒了後顧之憂,向宋朝發兵力度會比李元昊時期更強。秦、渭兩州首當其衝,蘭、會2州先被割斷,古渭境陷入癱瘓。這就造成以前范仲淹、韓琦、狄青等人都不曾面對過的惡劣形勢。

仁宗時期,李元昊哪怕打穿了陝西路,都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繼續進兵、挺進宋朝腹地。這看似一條光明大道,可那會激起宋朝人陷入死地後的劇烈反抗,除非李元昊能一戰定中原,不然他得不到什麼具體好處。可如西夏人得到了河湟,情況就不同了,他們可向西南發展,在四川武勝縣位置建立堡壘,之後隨時可發兵侵襲洮、河兩地,宋朝隴蜀等州郡都在攻擊範圍內。那時宋朝怎麼辦?等於面臨了一大片新戰場。如發兵去救,陝西方面、開封附近兵力都會被分散,那樣處處戒備,等於處處鬆散,等於無備。党項人隨意選哪裡進兵,都會讓宋朝應接不暇…

局面惡劣到那一步,宋朝基本就算死梗了。原因很簡單:想抵抗?只有增加軍隊。增加軍隊?就要多加糧餉。多加糧餉?大宋唯一能立於周邊各蠻族環繞下還能保持生存的武器——經濟,就註定了崩潰!到時救無所救,從根子上爛掉了…偌大的文明之邦、幅員萬里的大宋朝,居然被區區新興的野蠻小族西夏人搞死,想想都讓人恨得撞牆!

而這都源發於最初始的那一點——是否保得住河湟!這也就是後來對王韶《平戎策》的最大爭議。反對派們說吐蕃河湟部一直以來都是“不叛無爭”的朋友,你放着敵人不打,先對朋友下手,搞得衆叛親離。有什麼好處呢?往好裡說,打贏了,把河湟搶過來了,可那就直接和西夏人對話,也等於多開闢了一戰場。萬一打不贏或打得變成溫吞水,那宋朝等於平空多出來一大堆敵人,這不是多一片戰場的問題,是既多戰場又多敵人的問題!

而且很不幸,這在以後成了事實。但有點必須指出:之所以宋朝和河湟吐蕃沒完沒了的掐來掐去,那完全是反對派的錯!以高太皇太后、老混蛋司馬光爲首的反對派們。把神宗皇帝、王安石、王韶等人連年血戰搶回來的土地,都無償還了回去,逼得親政後的宋哲宗、志大才疏的宋徽宗不得己還得發兵去搶!

而歷史證明了:河湟部只要去搶,宋朝必勝!得到它後,雖多出了塊戰場,從數量上和西夏人搶得河湟後,在宋朝四川部開戰一樣。但性質截然不同!在四川,是大宋腹背受敵、應接不暇。在河湟開戰,是西夏人腹背受敵、應接不暇。這是最根本、也最顯著的區別!

這點都看不清。舊黨們如不是一羣蠢豬,就是睜大眼睛說白話!爲剷除異己,連國計民生、國家安危都不顧了!

討論出戰爭的必須性後,王韶還談到了得到河湟地區後的後續性。打河湟不同於打西夏。西夏那片地方,除河套平原一小塊外,全都是窮山惡水、沙漠戈壁,老實說那種破地方。白給宋朝都不惜罕!但河湟不一樣!

首先,打河湟這概念就不對!應是“收復”因這片土地在以前一直都是漢族人的,安史之亂前。這裡還是輝煌大唐的領地。是吐蕃人趁着安史之亂,乘虛而入偷竊了它!之後200年間漢人自顧不暇,久而久之,就把它遺忘了。現在宋神宗時期,各滿腹經綸的“大儒君子們”竟理所當然地把它拋棄!

河湟地區土地肥沃“所謂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種者在焉”它完全可自給自足,不必宋朝中央向它撥款運糧。其實多簡單,用腳趾頭想想也能明白:這片土地能養着唃斯囉成功對抗李元昊,無論如何它都是物產豐富、出產穩定的!

至此,打贏後怎樣後續也己清楚,王韶又更進一步闡述了征服河湟的根本性原則。他不是好戰成性的人,並不想殺光趕盡那裡的吐蕃人,然後派去大量漢人去移民。那樣也不現實,漢人是個特殊種羣,他們在必要情況下,的確可四海爲家,哪怕飄洋過海,也能在大洋彼岸繁衍生息。但如自己土地有得種,還被迫去移民開荒的話,事就會鬧大…

王韶的主張是征服河湟、收編唃氏,再通過他們去收編羌人,最終目的是連吐蕃加羌人都歸到西南的武勝或西北的渭源等城,讓他們習用漢法,變成以前延州的“鐵壁相公”李士彬、環州的慕恩那樣。雖是異族、卻爲大宋盡忠的精銳部隊!

得其力、不畏其變,這纔是利弊權衡後最合適的一個辦法!

至於河湟本土,則定要由漢人主持大局,軍隊入住,自給自足。具體辦法,王韶歸納出《和戎六策》。它會在之後的軍事行動裡體現出來。

熙寧2年(1069)2月2日,富弼被任命爲宰相。3日,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大宋副宰相。

變法前的最後一次談話。神宗問唐介“王安石當宰相怎樣?他是文學不可任?吏事不可任?經術不可任?到底哪點不達標”唐介答“王安石很好學,但拘泥於古法,議論很迂闊,如讓他當宰相,定會變更現有的法律,讓天下不得安寧”

轉過身來神宗問王安石“別人都說你只懂經術,不曉世務,你怎麼看”王安石答“經術正是用來治理社會的妙藥良方。後世一些所謂學者,迂闊蠢笨,根本沒學會,纔會說經術無用”

神宗再問“那麼讓你來治理國家,你首先要做的是什麼”王安石斬釘截鐵一句話“變風俗,立法度”

談話結束。從此之後神宗皇帝對王安石言聽計從、變法正式開始!請問這是咋搞的?“變風俗,立法度”這6個字有什麼魔力?

魔力超級大!這是古代最了不起的一種學術。這種學術讓春秋戰國時一個個國家只要想富強、想在弱肉強食環境中屹立不倒、發展壯大,就必須要遵從它,甚至於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都以它爲根本!

那就是光耀後世、卻只能隱藏在儒家學說陰影裡的法家!

翻歷史書,不管誰有什麼樣的見解,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事實:天下是法家子弟打下的、卻被儒家學說摘了桃子。沒辦法,法家講究實效,所以能創世。儒家教人守禮。讓既得利益者喜歡。法家巨大的治世力量,一邊讓統治者們深深忌憚,一邊又讓他們無法捨棄,於是造成一現象:很多有爲的君主都是“外儒內法”的。神宗皇帝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他在還是穎王的1065年時,手抄了一整本法家經典典籍《韓非子》,抄完後拿給自己幕僚看,檢查有沒有錯處。不巧被當時的侍讀孫永看見了,這位儒家子弟立即翻臉,哪怕對方是皇子。也撇着嘴冷笑一聲“韓非險薄,無足觀”儒家學說博大精深,仁義道德啊,可惜除了一條條人生語錄外。沒半點治國創業的具體辦法。

神宗當時不想把事搞大,笑了笑“我就是給,並不是喜歡它”

這時他在王安石身上找到了共鳴。王安石是個很妙的人,很會耍花招。他開口閉口都是古代聖賢堯舜禹怎樣。其實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內裡所做的都是法家行爲。

“變風俗”儒家學說最大目的就是讓風俗純樸,人民不管自服。“立法度”儒家從來都是以籠統的仁義道德來“治國”從來都鄙視“術”想想王安石後來一條條的具體法令。那是什麼呢?

這次談話讓君臣兩人心有靈犀,也註定了後來和朝廷裡所有朝臣的矛盾。包括那些初期支持他們、後期變成死敵的人。

儒家和法家,從來都是不可調和的…

9日,司馬光當面向皇帝請求罷官,去外地。皇帝不許。

1069年2月27日,一叫“制置三司條例司”的全新部門成立。顧名思義,它是以國家財政總署三司省爲根基,研究怎樣生財的特殊部門。這部門憑空出現,直接把改革變法的事務都攬了過去,什麼東府、西府、兩制、內侍,都沒你們份,一邊呆着去!

熙寧變法正式開始!歷代史書接着就開始介紹各具體法令的內容、頒佈的時間及遇到的困難。但試問這樣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只在神宗和王安石達成法家治國理念後,就直接上了馬,是不是太兒戲了呢?

從1068年4月4日、史書記載的君臣兩人首次談話到1069年2月27日變法正式開始,這期間有10個多月時間,宋神宗和王安石朝夕相處,相信他們的討論也一定多方多面、涉及到大宋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至少有三個重點必須詳細考慮:

1那是個大秘密,就是這次變法的大宗旨!所有舉措如不建立在這大前提之下,那麼一切都失去了意義。不過可惜的是,查遍史書,不論古人的還是近現代的,對此都一字不提!或許是他們沒看到,或許就是別有用心地給刪除了…

2變法的速度。急進還是緩變?這是個大問題。要比具體變法措施更重要,我們清楚,一件事成功與否,不僅與它立意有關,更與它做法有關。聰明博學如王安石、謹慎小心如宋神宗,這個最起碼前提,定會考慮到。只是出於對第一點,那個大秘密大宗旨的遵從,纔不得己最終選擇了急燥的做法,王安石要讓國家迅速富強、極快地增加國庫厚度。這是無可奈何的,可也爲最終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打下了伏筆…

3變法的涉及層面及具體法令。變法牽動的是一整條互動互補、一榮俱榮、一損百損的利益鏈條,哪一點出了錯,都會讓帝國承受不可估量的打擊…

這三點討論過後,在宋神宗和王安石心裡,變法己有了一完整宏觀的藍圖,到了這時,才能進行實際操作。

實際操作讓副宰相王安石全面躲在幕後,將富弼提升爲宰相,以他的威望來鎮撫局勢、安定人心。而“制置三司條例司”也同樣讓王安石當副手,名義上的負責人是即將提升的另一個宰相陳昇之。接下來王安石的“新黨”班底成員們,就成了一被爭議了近千年的問題…

此時的王安石不可能有什麼親信集團,那麼誰來幫他呢?只能從日常交際的朋友中去選,這樣的前提就決定了人才的質量和數量。第一個人便是呂惠卿。這人在後來罵名滿天下、舉世皆知、遺臭萬年,讓新黨、舊黨都搖頭。甚至直接把他的問題也加在王安石頭上…

二次南征篇宋金激戰篇西遼西夏篇柴榮北征篇崖山海戰篇災難前奏篇似道出兵篇蒙古草原篇兵臨城下篇李筠叛亂篇平夏大捷篇開封之戰篇天祥之死篇魏勝首戰篇君子內訌篇第一 名臣篇李全反叛篇蒙古叛亂篇宋軍反擊篇真宗駕崩篇金軍渡江篇徽宗禪位篇號令天下篇淮西之戰篇宗弼撤軍篇僞齊被廢篇布武崇文篇雍熙慘敗篇張浚勤王篇金國內亂篇蒙古伐金篇馮道之殤篇德險之爭篇靈素登場篇隱相登場篇安石進京篇慶曆新政篇陳橋兵變之兩日篇元佐發瘋篇耶律留哥篇趙禎之慟篇多苦多難篇趙佶轉型篇曲端貶職篇北宋六賊篇下秦檜專權篇開封之戰篇襄樊戰起篇靈素登場篇安石罷相篇大戰前奏篇神宗崩潰篇榮耀三川篇皇帝性情篇成吉思汗篇澶州兵變篇安石登場篇太祖駕崩篇大戰前奏篇拖雷借道篇海陵登場篇吳璘撤軍篇太后撤簾篇寇準回朝篇蒙金拉鋸篇餘玠治蜀篇李全攻宋篇隱相登場篇繼恩之死篇三徵淮南篇秋後算賬篇太祖流浪篇隆興和議篇仁宗廢后篇姐妹相殘篇光宗無恥篇宋金亂戰篇劉整降蒙篇戰局轉折篇杜杲守城篇採石前奏篇趙昚之死篇三徵淮南篇混蛋杜充篇哀宗出逃篇孟珙之死篇夏蒙絕金篇遼夏交戰篇兵臨城下篇北伐開始篇理宗駕崩篇繼恩之死篇北宋六賊篇上趙昚皇子篇蘇氏遭難篇北伐前奏篇變法起始篇宋金開戰篇望都之戰篇西征東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