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

乘船渡江,到採石登岸,再連夜快馬東馳,趕在清晨西昌門開啓之時進城,姚惜水整個人已經是疲累不堪,但時間緊迫,她也來不及趕去長春宮先與呂輕俠會合,便直接帶着貼身女婢葉非影,潛入楊恩的府邸。

楊元溥登基之後,楊恩恢復溧陽侯的封爵,但府邸未換,宅子裡伺候的還是早些年跟他的十數傷殘老卒及其子嗣、家小。

楊恩對這些家僕竟然“抗命不從”,還強行將他從長春宮前拖走,心裡又怨又恨,這時臥病在宅中,也不叫這些家僕在跟前伺候。

姚惜水潛入後宅,楊恩剛從昨夜的宿醉中醒來,又拿着酒壺擁裘坐在廊下,看着園子裡的殘雪,一口口的灌着酒。

看到姚惜水與葉非影翻越院牆進來,楊恩也只是擡了擡眼皮子,便熟視無睹的繼續又灌了一口酒。

“楊侯爺在長春宮門前說樑帝朱裕善藏伏兵,北岸禁軍強攻巢州,必落入其彀中,可有什麼依據?”姚惜水走近過去,問道。

“古人言,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以而用之,難道僅僅是因爲用兵不祥嗎?”

楊恩擡起帶有三分醉意的眼瞳,盯姚惜水,問道,

“水師奔襲洪澤浦已是輕率之極,受此重創還不足以引起足夠的警惕嗎?禁軍從巢州撤出,調敘州水營東進,協防江淮,待明年重振水師再攻巢州,不是要比將大楚半數精銳押上去搏一線機會更穩妥,更有勝算?何必需要確認樑國有無陰謀後,再舍劣擇優?而站在樑帝朱裕的角度,即便之前沒有圖謀,即便淮西禁軍成功拿下巢州城,但只要大楚無水師可用,依舊有可能派大軍南下,與叛軍聯合,圍淮西禁軍於巢州城之中,之後,再使樓船軍殘部進入長江水道,切斷金陵與淮西的聯絡。難道真要到這一步,再去傳旨調敘州水營東進嗎?”

溧陽侯擅工造,天下皆知,姚惜水卻不想他對形勢也看得如此之透,遲疑片晌,說道:

“陛下已打定主意,沈相、郡王爺、李國公、二鄭大人、韓戶部、周副使、杜兵部都支持用兵,即便太后贊同楊侯爺的想法,怕也無法勸陛下改變主意吧?”

姚惜水自然不會直接挑明太后秘詔之事,畢竟楊恩最初意圖強闖長春宮的打算,還只是想請太后王嬋兒站出來勸說楊元溥及朝堂諸公回心轉意,這與直接繞過楊元溥及朝堂諸公私傳秘詔,區別之大,無異是直接實施“兵諫宮變”。

“黔陽侯善用險計、劍走偏鋒,陛下受黔陽侯影響極深卻又深忌之,難以有平和之心以理國事,太后稱制議政之事未廢,當另召諸公重議此事。”楊恩說道。

見楊恩並不反對太后臨朝干政,姚惜水心思稍定,便說道:

“實不相瞞,新津侯李知誥亦憂攻巢州不利會爲樑軍所趁,有遣密使進長春宮進奏此事。不過,淮河眼下已經冰封,樑國在潁、徐等地若藏有伏兵,太后即便召諸公重議此事,恐怕時間上也來不及了啊……”

姚惜水還不確定淮河是否已經冰封到能走騎兵的程度,但她希望楊恩同意用險計——繞開楊元溥及朝堂諸公,由太后直接下秘詔使李知誥及韓謙便宜用事,無疑是另一種後患嚴重的冒險,未來必將直接導致楊元溥與王嬋兒母子之間矛盾重重,對立嚴重——就只能用形勢逼楊恩入彀。

“……”楊恩愣立在那裡。

他從長春宮回城,這幾日將自己關在宅中,如聾似啞,沒有消息源,又哪裡知道淮河此時有沒有凍結實?

“太后不召集諸公議事,直接傳詔,使新津侯便宜用事,可行否?”姚惜水問道。

楊恩站在那裡,久久難以回答這個問題,他事前沒有想到這種可能,心裡也清楚這意味着什麼。

等了一會兒,見楊恩猶難決斷,姚惜水說道:“既然楊侯爺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惜水只能回長春宮,奏請太后坐觀其變了,也許收復巢州城,形勢未必像侯爺想的這麼糟糕也說不定。”

“太后與陛下乃是嫡親母子,太后臨朝干政,以正國事,待大楚蒸蒸日上,總歸還是要頤養宮中的。”葉非影插了一句話說道。

姚惜水瞪了葉非影一眼,似嗔怪她不懂規矩、胡亂說話,便要帶着葉非影離開溧陽侯府。

“這位姑娘說得有理,陛下一時或許會不高興,但總不能坐看陛下繼續深陷下去。”楊恩咬着牙說道。

他哪裡知道太后王嬋兒早就落入他人的掌控之中,心裡想着太后與延佑帝母子矛盾再深,也有緩和的餘地,總比拿大楚半數精銳戰力去冒這場勝算有限的險要好。

姚惜水這纔將昨天本應交由李知誥所持的秘詔示出,說道:“此乃太后秘詔,欲着新津侯便宜用事,但事情牽涉極大,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惜水請奏太后,纔過來勸楊侯爺一起渡江去傳此詔,或能少些遺漏……”

姚惜水乃是長春宮太后身前的嫡系女官,楊恩驗看手詔印信無誤,自然不疑秘詔有假,但太后王嬋兒這麼短的時間內,前後態度轉變之大,令他始料不到。

而更令他震驚的,則是深受陛下信任才得以執掌淮西禁軍的李知誥,意識到事態不對勁,竟然繞過陛下,直接從太后那裡討秘詔便宜行事。

這無異表明李知誥從頭到尾都是太后的人。

楊恩禁不住想,神陵司舊屬到底還有多少牽涉糾纏,到現在還沒有釐清?

楊恩沉吟片晌,心裡有所遲疑,但心想總得還是要先解決掉眼前的燃眉之急,問姚惜水:“不調敘州水營東進,猶難化危爲安,太后可有妥善安排?”

姚惜水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好不容易按捺心裡的那股戾氣,語氣溫和的說道:“太后已有安排,敘州也一直都有人在金陵。”

楊恩也打定主意,只是暫時與太后一系,便沒有深問下去,當即召來數名嫡信親隨去準備車馬——楊恩並不覺得他渡江去巢州,需要掩藏什麼蹤跡。即便有人猜測他是勸說李知誥的,也只會以爲他是作徒勞的掙扎,不會阻止他。

姚惜水要隨楊恩再次出城渡江往巢州大營而去,則安排葉非影趕回長春宮通風報信,告之新的調整……

…………

…………

大營外,積有殘雪的荒野,被陰霾的蒼穹籠罩着,寒風吹地而來,颳得人臉生疼。

文瑞臨站在大營轅門前,看到僅帶十數侍衛趕回大營的鄧泰邀他趕往歷陽城,面帶疑惑的問道:

“鄧將軍,昌國公與新津侯怎麼不在巢州城下督戰,卻在這節骨眼上跑去歷陽去了,還要我這時也趕過去?”

歷陽城位於巢州大營東南九十餘里,位於巢湖的東南角,與京畿以西的戰略要地採石磯隔江相望。

從京畿及江南東道諸州縣調拔過來的物資、人馬,主要經歷陽城中轉,北岸禁軍在那裡駐有兩千精銳兵馬,確保巢州大營與南岸京畿的聯繫通暢。

“說是敘州新造一種攻城戰械,威力猶勝於旋風炮,十數架已運到歷陽。督師與昌國公迫不及待趕過去,想着確認敘州有無虛誇,說不定明天就要直接運到巢州城下,以期能發揮出大作用來……”

鄧泰抓住繮繩,說話時眼瞳銳利的盯住文瑞臨。

李知誥午時找到藉口,拉在巢州城下督看攻城最後準備情況的李普,一起趕往歷陽等候楊恩渡江過來。

李知誥心裡想着,要是不能勸李普一起奉太后秘詔行事,便在遠離巢州大營的歷陽城裡,先將李普扣押下來。

鄧泰這時自然不會告訴文瑞臨實情,而是照事前編好的說辭,誆他一起趕去歷陽城,以便途中就能找到機會,將他悄無聲息的除掉,當下面不改色的說道,

“……昌國公說文先生能識戰械之利,着我過來找文先生趕去,在大營轅門撞到文先生您,那是再好不過……”

“煩請鄧將軍在此稍等文某片刻,文某有件東西要緊着今日便拿給國公爺及新津侯一閱。”文瑞臨拱了拱手,便往大營裡走去。

鄧泰怕露出破綻,也沒有直接派人盯住文瑞臨,便在大營轅門口等候着。

小半個時辰過去,未見文瑞臨的身影,鄧泰感到事情有些不妙,派人進大營尋找,才知道文瑞臨在轅門前回去後,牽了一匹馬,就直接穿過大營,出西門逃走,此時已不知所蹤。

鄧泰不以爲自己剛纔哪裡有露出破綻,但沒有想到文瑞臨會如此狡猾。

而文瑞臨從大營西門逃出已經過去半個時辰,倘若途中不被沿途的斥候哨騎攔截下來,他這邊派人去追趕已經來不及,鄧泰急得直跳腳,也只能先帶着人趕往歷陽去見李知誥商議補救措施。

此時唯能感到僥倖的,就是文瑞臨一直都在李普身邊當謀士,在軍中沒有什麼影響力;而李普這次攜旨渡江過來,也主要是督促李知誥與諸將攻城,並不直接插手指揮作戰。

所以文瑞臨此時出營逃走,至少巢州大營及巢州城下的前陣營壘,暫時不會受到直接的驚擾。

即便文瑞臨有膽跑到其他營壘胡說八道,各營的守將也會先將他扣押下來,派人來找李知誥求證。

…………

…………

鄧泰快馬加鞭趕到歷陽城時,日頭已經西斜。

渡江趕來的楊恩,在姚惜水及嫡信家僕的陪同下,這時候也剛剛進入歷陽城,與李知誥、李普見到面。

他們在縣衙後宅都還沒有寒暄幾句話,李普心裡正暗揣測楊恩的來意,鄧泰就面帶驚惶的趕馬跑進城來,說文瑞臨逃出大營。

李普一時搞不清發現了什麼事情,楊恩卻神色凝重的問道:

“文瑞臨有什麼問題,他逃走是怎麼回事?”

李知誥看了李普一眼,他還不想將真正的內情都吐露出來,這時候只能換一種說跟楊恩、李普點破文瑞臨就是樑國奸細:

“父親素來謀事求穩,不喜用險,獻策陛下致水師主力潰於洪澤浦,孩兒便懷疑父親是受人暗中教唆,卻沒想到剛要將文瑞臨找來當面質詢,他已先警覺逃跑了。”

李知誥作爲養子,在李普面前還是保持着恭順的姿態,但不待楊恩說話,李普卻似有尾巴被踩住一般,跳也似的站起來,指着李知誥大聲質問:“怎麼可能,怎麼可能?”

李知誥站在那裡,沒有吭聲。

鄧泰沒有逮住文瑞臨斬草除根,形勢驟然間變得更加緊迫,但文瑞臨做賊心虛、畏罪潛逃這事明擺在這裡,也無需他再多解釋什麼。

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一百零三章 龜山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四百零六章 勇將第一百零三章 州獄第三百八十九章 棄城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一百零八章 大肆索賄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條件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五章 家兵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七百三十八章 間隙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十章 橫生枝節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五章 家兵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二百二十章 厚禮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七百章 前奏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一百七十章 舉吏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製圖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