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

韓謙竟然建議放緩對邵衡兩路叛軍的追擊,衆人皆是一怔。

坐在其父信昌侯李普下首的李衝最先按耐不住,質問:“韓大人爲何如此建議,難道此時不是趁勝追敵的最佳良機?”

韓謙沒有理會李衝,朝坐在李衝與柴建之間的文瑞臨看了一眼,見他臉色沉鬱,緊接着又拿眼角餘光,往坐在郭亮、高承源下首的高隆、苗勇二人看去。

高隆卻是一副與己無關的樣子,三十歲剛出頭的苗勇殺馬子畫歸附,在潭州也以勇武出身,這一刻卻跟文瑞臨一樣,濃眉緊皺,似乎正苦猜韓謙爲何要建議放邵衡兩路叛軍一條活路。

苗勇陡然看到韓謙凌厲的眼神朝他看過去,似嚇了一跳,但也沒有什麼異動,韓謙只是注意他壓在桌案上的雙手陡然間一沉。

韓謙很快將眼神從苗勇身上收回來,走到三皇子的案前,伸手醮茶水在茶上快速寫下十數字:“此時集結精銳南下,要麼受挫不勝,要麼半個月內便能潰趙勝、羅嘉兩部,但之後陛下召殿下歸京,殿下能留潭州否?”

沈漾、楊澗、信昌侯李普以及鄭暉都坐在三皇子左右兩側,距離最近,但韓謙用身子擋住楊澗的視野,只有沈漾、信昌侯李普及鄭暉三人都看到他拿茶水在三皇子前案前所寫的內容。

沈漾、信昌侯李普、鄭暉三人一時間皆陷入沉默。

也實在是潭州削藩諸戰進展太順利了,遠遠超過所有人的預料,以致沈漾他們都沒有認真的考慮削藩戰事完結之後的後續事宜。

見三皇子看清楚這十數字後,韓謙又伸手一抹,便將這十數字抹掉,才站起來跟柴建等人說道:“兵馬連月征戰,兵疲將怠,糧草難繼,乃其一也;出衡州入永州,湘水流急灘險,不利水師戰船作戰,乃其二也;時值盛夏,道路泥濘、山崩溪涌,乃其三也;瘴毒時疫頻發,乃其四也——有此四點,此時集結大軍南擊叛逃,勝算僅五五之分。除此之外,樑軍集兵蔡州,隨時能南下窺望南陽,龍雀軍精銳需要做好北上增援的準備……”

用茶水所寫的十數字,不是能公開說出口的理由,韓謙主張暫緩對羅嘉、趙勝兩部叛逃的追擊,自然需要其他更充分的理由去說服更多的將領官員。

當然,真正的理由就是用茶水所寫的十數字。

一切都順利,半個月或一個月便能擊潰臃腫不堪的趙勝、羅嘉兩部叛軍,但那也代表削藩之戰徹底結束。

三皇子及龍雀軍的這次任務便算完成,到時候太子及信王一系即便沒有其他陰謀,也必然會極力主張三皇子率龍雀軍班師回朝,而將戰後對潭州的治理,交由樞密院及尚書省去接手。

雖然戰後對勝利成果的分享,絕對少不了臨江郡王府那一份,但怎麼都沒有在戰事沒有結束期間,由他們全面掌握洞庭湖的軍政大權來得爽利。

而他們要將那麼多的降兵降將,淘弱留強,融入郡王府一系,融入龍雀軍,一兩個月的時間怎夠?

更主要的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安寧宮及信王到底部署什麼陰謀,他還窺不透全貌,留在潭州,總要比回金陵安全得多。

韓謙現在的建議,就是派一部兵馬去佔領邵州,然後將馬寅、馬循父子以及潭州其他受俘的叛將先押往金陵接受處置。

這時候削藩戰事還沒有徹底結束,在沒有出現其他巨大變故之前,朝廷那邊自然就還只能將對潭州的戰後處置以及後續對叛軍的進剿,繼續交由三皇子負責下去……

信昌侯李普、鄭暉想明白過來,自然隨之轉變態度;沈漾微微一嘆,也沒有表示反對。

楊澗雖然沒有看到韓謙在三皇子案前所寫的十數字,但他的態度還是那樣,除非陛下有其他明確的旨意傳下來,要不然的話,他還是先配合好三皇子爲好。

韓謙、沈漾、信昌侯李普以及鄭暉四人明確態度,楊澗又不置可否,其他人即便滿心困惑,也沒有置喙的餘地,當下便決定以李知誥爲主將,張瀚、周憚兩人爲副將南下先收復邵州再說。

李知誥、張瀚、張封三部這兩個月打得急,減員較爲嚴重,三部合起來也只有六千精銳還能繼續進軍。

在此之外,韓謙還建議林海崢率武陵軍一營步甲隨李知誥他們進駐邵州武岡縣,與退守敘州黔陽城的田城所部,嘗試着打通邵州武岡縣與敘州巫口寨之間的雪峰山驛道。

敘州與邵州之間,受南北縱橫六七百里的雪峰大山阻隔,倘若從沅江北上洞庭湖,再從湘江南下到邵州,差不多有一千四五百里漫長的水路,而在敘州黔陽城與邵州武岡縣之間,有一條漢代就打通的古驛道。

對敘州而言,打通這條古驛道,除了能直接增援李知誥所部在邵州的作戰,便與湘南、雲桂乃至洪州、袁州等贛南地區多出一條重要的商旅通道。

除此之外,衆人又議定由鎮遠侯楊澗押送馬寅等逆犯先回京受審,現有的戰報也應該都呈報到陛下的案前。

…………

…………

信昌侯李普作爲攻陷潭州城的主將,短時間內也全面負責潭州內的一切事務,很多事務都還沒有分交給沈漾、韓謙、鄭暉他們負責。

目前信昌侯李普與李衝、柴建等人,集中住進原大都督馬子畫的府邸。

軍議過後,李衝回到府邸,第一個按耐不住的問他父親道:“韓謙這豎子,素來劍走偏鋒,今日他卻是心性大改,而他拿茶水在殿下案前到底寫下什麼,竟然叫父親一起改變心意?”

信昌侯李普欲言,文瑞臨笑着說道:“侯爺且容瑞臨猜上一猜?”

“文先生請說。”信昌侯李普說道。

“我猜韓大人多半是擔心過早結束削藩一戰,三皇子就被會召回金陵吧?”文瑞臨氣定神閒的笑道。

“文先生真是大才,早知道如此,我得知信報時,找文先生先商議定策,今日也不會再叫韓謙奪去風頭了。”信昌侯李普不無遺憾的說道。

今日韓謙拿茶水在三皇子案前所寫的十數字,可以說是決定着郡王府未來一到兩年的戰略性選擇。

別人都沒有及時認識到這點,這也就意味着韓謙在三皇子心目裡的地位,短時間內還不是誰能替代的。

“韓大人確有大才,文某不敢與其爭鋒,”文瑞臨謙遜的說道,“而除了這個之外,瑞臨以爲侯爺更要擔心的是長鄉侯身邊那個少年?”

“那少年怎麼了?”信昌侯一愣,問道。

“瑞臨眼不拙的話,那少年應是女扮男裝,姿色也絕然不錯,”文瑞臨說道,“瑞臨今日特地讓人打探過,那少年與長鄉侯王邕分房起居,應該不是王邕帶在身邊以慰旅鄉寂寞的美姬——瑞臨常聽人言,蜀主王建幼女清陽郡主年少便豔冠蜀都……”

信昌侯微微一怔,他這時候能聽懂文瑞臨話裡的意思:清陽郡主這次隨長鄉侯王邕入楚的目標是三皇子?

蜀主王建即便不顧樑國的反對,要與楚聯姻,他的女兒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嫁給楚國的哪個郡王作側妃,但是三皇子有機會奪嫡登基,那就是不一樣了。

清陽郡主嫁過來,到時候怎麼也是個貴妃,甚至未嘗不會威脅到他女兒李瑤的後位……

…………

…………

次日,韓謙代表三皇子出城送李知誥等部南下,一直送到城南三十里的草芷嶺才勒住馬,望着攜帶七天補給的兵馬逶迤南下。

邵州位於潭州西南,雖然有溪河流入湘水,但流急灘險,不利樓船軍水師戰船南下,李知誥他們決定率部走陸路,從衡山西麓的穀道穿過,進入邵州境內,但想要到邵州的州治邵陽縣,還是要走六七天、遠達四百里的陸路才能抵達。

即便一切順利,再想相見,恐怕也是要等到兩三個月之後了。

軍伍漸遠,天色陡然變化,下過一陣急雨。

雖然天氣蔭涼許多,但看山間渾濁的溪河暴漲,從山裡衝出大量的枯枝斷木,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韓謙暗感即便不是出自私心,暫緩對趙勝、羅嘉兩部的追擊,也應該是一樁幸事。

不然的話,兩萬多精銳倉促南下,途中真不知道會發生多少意外。

待雨停歇,韓謙在奚荏及奚發兒等人的護隨下,緩緩御馬回城。

潭州城南沒有遭受戰事的摧殘,田舍恬然、綠樹成蔭,山花燦爛,緩緩而行,將近黃昏時纔回到節度使府。

這時候鎮遠侯楊澗押送逆首馬寅、馬循父子、馬氏嫡支宗族以及俘將降官及家小五千餘人,也已經離開潭州城,踏上返回金陵報捷的旅途。

楊澗這一路都集結戰帆船順流而下,入夏後水勢又大,也就八九天的時間便能抵達金陵,也就是說快則半個月、遲則一個月,韓謙他們在潭州城便能接到天佑帝新的封賞旨意。

韓謙要去大殿找三皇子回稟送行之事,進節度使府前衙,帶着女扮男裝的奚荏走上一座橫跨清水池的石橋,看到長鄉侯王邕帶着清陽郡主假扮的少年,正出大殿往石橋這邊走過來。

“聽人說韓大人善出奇謀,大楚能逆轉荊襄戰局的劣勢,以及這次削藩能如此順利,很多人都說是韓大人居功甚大,”長鄉侯王邕站在石橋下揖禮問道,“趙勝、羅嘉兩路叛軍可以說已是窮途末路,大楚兵馬應當趁勝追擊,以競全功纔是,王邕心想沈大人或用兵謹慎,卻怎麼都沒有想到竟然是韓大人主張先取邵州、衡州——韓大人能爲王邕解惑否?”

韓謙瞥了一眼長鄉侯王邕,見他們剛從三皇子那邊過來,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是不是三皇子直接說給他們知道的,當下只是一笑,說道:

“韓某人乃是殿下跟前一員小吏,如此軍國大事哪裡輪得到韓某人多嘴,長鄉侯過謄了——對了,鎮遠侯都已經啓程押運戰俘回金陵了,長鄉侯怎麼沒有同行?”

奚荏則是對長鄉侯王邕身邊的少年更感興趣,那少年似乎也更對奚荏感興趣,兩人各自打量着。

“本侯與殿下也是一見如故,哪能匆匆相見、匆匆而別?本侯讓禮部陳侍郎攜拜表隨兩位楊侯爺先去金陵,本侯在潭州多盤桓幾天,想必貴國主不會怪罪。”長鄉侯王邕見韓謙有意岔開話題,也沒有繼續糾纏不休,只是笑着說道。

“潭州或許不及蜀都繁盛,風光卻也不錯,長鄉侯或能多作幾首傳世佳作。”長鄉侯王邕願意留在潭州,韓謙也沒有資格驅趕他,只是笑着說道。

“說起佳作,本侯剛纔在殿下那裡讀得防禦使大人的《疫水疏》,這才稱得是傳世雄文,本侯幾首小詞,實在不值得一提,若有機會,當要拜見防禦使。”長鄉侯王邕頗爲期待的看着韓謙說道。

韓謙沒想到三皇子竟然將疫水疏都拿出來給長鄉侯王邕看,此時再見長鄉侯王邕似乎對他的父親興趣更大,也是暗感頭痛,敷衍幾句,便拱手告別,趕往大殿去見三皇子。

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三百三十五章 貨殖之道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四十五章 燒石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七百七十九章 奪寨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六百零五章 意圖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一百八十一章 說逃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對峙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風聲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四百四十六章 心扉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闋殘詞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選之迷第九章 處置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五十三章 用間篇第五章 家兵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十章 與人鬥第四百四十三章 進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二百二十章 厚禮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二百八十七章 聽信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二百七十四章 誘敵出寨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