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

這便是誅五族之刑。

除馬寅、馬循父子外,其他押送到金陵受審的逆犯及親眷家小,也都滿門抄斬。

一時間五千多顆人頭在金陵城滾滾落地。

韓謙在潭州接到信報,說是集中行刑後金陵就下了一場急雨,使得流經西城的溪河溝渠,統統都被漫灌流入的鮮血洇紅。

信報又說馬寅在族人被行刑前,曾被帶到崇文殿,也不知道馬寅在崇文殿裡說過什麼,天佑帝臨時改旨,下令將馬寅諸子、諸孫,包括世子馬循在內共三十七人,從斬首之刑改爲車裂。

信報裡有詳細描寫行刑的過程,這麼多人一起行刑,每人用兩匹馬分別套住腋下、髖部,然後打馬往兩側拉拽,將他們的身體緩緩拉到極限,折磨一天之後再徹底拉斷。

馬元衡乃是在岳陽城陷落、馬家父子被俘後纔出城投降,也沒有受到寬赦,馬元衡連同其嫡庶四子、孫輩十七人,不問老少也都被斬於西市。

接到信報,韓謙一連做了三天的噩夢,都是夢見自己被車裂於市,腸肚破斷、屎尿皆出,叫他連日議事時都昏昏沉沉,如染病竈。

七月三十日,韓謙午後議過事,回住所小憩了一個時辰,便得知到潭州來傳旨的內侍省少監沈鶴乘船快到嶽麓山了,三皇子派人過來要他與張平、柴建作爲代表,趕到嶽麓山去迎接沈鶴。

韓謙匆忙洗漱過,與張平一起出城趕往嶽麓山。

時值七月底,正是潭州夏季的尾巴,天氣已經沒有那麼炎熱了。

沈鶴在嶽麓山下棄船登岸,換車馬而行。

山腳下有習習微風吹拂過來,然而對一臉病容的沈鶴來說,卻不大管用,看到韓謙、殘了一臂的張平站在岸前相迎,官袍都被一身汗浸溼,卻是興致很高的小跑過來,拱手說道:“這次要賀喜韓大人、張大人、柴大人了……”

沈鶴攜聖旨過來之前,天佑帝對三皇子及龍雀軍諸將的封賞,便早一步由信使快馬傳入潭州了。

天佑帝決議仿效前朝初年所行的行臺制度,設湖南行臺,轄管嶽、朗、潭、邵、衡、辰、敘、永八州,使楊元溥出任行臺尚書、都督湖南諸州軍事;行臺治所設於潭州,楊元溥同時還兼領潭州刺史。

如此一來,差不多將原湖南觀察使府所轄的洞湖庭、湘江、沅江兩岸的州縣民政軍事大權,都集於三皇子一身。

湖南行臺往後將作爲代表樞密院、尚書省在地方上的最高軍政機構,全權處置潭鄂諸州的戰後安置以及對趙勝、羅嘉叛軍的後事作戰。

楊元溥同時受封潭王,親王爵。

沈漾以親王傅兼領行臺左丞,李普兼領行臺右丞。

龍雀軍擴編後,將設編左右龍雀軍,以鄭暉、李知誥出任左右龍雀軍統軍暨都指揮使,同時兼領潭州司馬及邵州刺史;而戰功卓著以及護衛有功的高承源、郭亮、周憚、週數四人出任副統軍暨都指揮使。

張瀚、高隆、苗勇等降將也因斬將獻城或攻城奪地有功,許編入龍雀軍授以都虞侯或副都虞侯等中高級將職。

韓謙與其父主動上書請求裁撤武陵軍及武陵軍防禦使府之事,也得到恩許,韓道勳加授從三品散官,繼續擔任敘州刺史;田城接替韓謙出任敘州司馬及州營兵馬使。

韓謙則接替鄭暉,正式出任正五品的潭王府諮議參軍事,張平接替早被踢開的郭榮出任潭王府丞。

武陵軍防禦使府裁撤掉,武陵軍縮編爲州營,由敘州自籌錢糧供養之。

洗英因功,又承襲土籍大姓在辰州的傳統,得以世襲司馬及兵馬使一職,但刺史一職由金陵另委官員擔任,差不多保持辰州戰前的政治生態。

除了奚昌、楊欽、馮璋等一批人繼續留任敘州外,韓謙則還推舉到洗尋樵、馮宣、林海崢、高紹等人到潭王府任職;洗英之子洗射鵬也因過人的勇武,得以到三皇子身邊擔任親衛。

而像柴建、周元、李衝、張潛、王琳、韓成蒙、韓建吉、喬維閻等一大批文武官將都受到提拔、任用。

除了加官進爵之封,賞賜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這要根據龍雀軍在潭州等地查抄的田宅、財貨進行分贓,還需要過些天等三皇子這邊請旨後頒佈賞賜令。

前期所額外籌措出來的五十餘萬緡錢,主要用以賞賜有軍功在身的中低級將卒,以便能將軍心穩住。

而除了已經送往金陵受審、最終都被處死的逆犯外,潭州城還關押一大批中低級叛臣降將及家小眷屬。

他們僥倖沒有送往金陵受審,逃過一死,但他們所能享受的待遇,跟主動投降後並立下戰功的張瀚、高隆、苗勇等人還是決然不同,他們的年輕女眷都打入妓營,子弟則都貶爲奴籍、充當苦役,看龍雀軍這邊的實際需求,再發配到各地充當刑徒兵。

與尋常刑徒兵比起來,這些人境況更加悽悲。

韓謙將武陵縣尉周處及主簿趙際成及兩人的家眷討要過去,留在身邊任事。

潭王府除了左右龍雀軍能編兩萬五千餘精銳外,湖南行臺所轄八州,還可以另編三萬左右規模的地方州營,指揮權也集中在有都督諸州軍事之權的三皇子身上。

目前李知誥、鄭暉、高承源、週數、郭亮等主要將領,還兼領地方州刺史、州司馬、司兵參軍等職,這些州營也自然由他們負責整編。

而原黃州、江州的州營兵馬,則北調到荊州,受荊州刺史張蟓節制,用來預防隨時可能南下進攻南陽方城防線的樑軍;而張蟓之子張封也因功升任荊州司馬,率部北還荊州,防範北線的戰事。

豫章郡王楊致堂也將率部返回袁州、洪州,從而將進剿趙勝、羅嘉殘部叛軍之事,全權交給三皇子楊元溥負責。

至此,湖南行臺所轄八州的軍政大權,差不多都集於三皇子一身。

張平殘了一臂,不便於騎,便由他陪沈鶴坐車。

韓謙策馬隨車而行,一路上聊着潭州的風物人情,也聊金陵發生的時事,他看沈鶴坐在車上,相比較兩年前,就像是蛻了幾層殼似的灰白削瘦,臉色臘黃,這越發肯定他之前的猜測。

天佑帝身邊的低級宦官可能不間斷的進行輪調,但沈鶴作爲內侍省少監,卻要時時陪伴在天佑帝身邊,要是香燭裡有問題,沈鶴必然也會跟着受害。

韓謙關心的問了一句:“沈大人一路趕過來,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啊?”

沈鶴卻不甚在意,說道:“我這身子在京裡還好好的,坐了幾天船,實在顛簸得厲害,這身子是有些經受不住。我這要不是剛出京就有症狀,我都懷疑是染了瘴疫——回金陵打死我也不會乘船了,再辛苦也騎馬回去。”

沈鶴怎麼看都不像是暈船的樣子,應該是安寧宮另有手段掩飾沈鶴所中的毒,只是在出金陵後就很快顯現出來了,韓謙說道:“是不是染了瘴疫,卑職有兩名手下擅長醫術,明日得閒或可替沈大人診治一二。”

“那好!”沈鶴知道韓謙的能耐,這身子也實在是虛得厲害,就算韓謙不提,他到潭州也要找郎中開幾副藥補補身子。

“對了,陛下他老人家近來身體可還安康?”韓謙又問道。

沒有人會認爲韓謙這麼問別有居心,但沈鶴卻還是微微一怔,過了一會兒才說道:“我離金陵前陛下這些天也是偶染微恙,卻是不甚打緊。”

陛下畢竟這麼大年紀了,韓謙作爲三皇子身邊數一數二的謀臣,時時刻刻關注陛下的身體狀況,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今三皇子這邊已經成勢,沈鶴透漏些信息,也算是賣個好。

張平聽了這話,也是眉頭微蹙。

畢竟從沈鶴嘴裡說出來,天佑帝的病情便要比“偶染微恙”要略重一些,只是天佑帝的身體具體染恙到什麼程度,他們不便問,想必問了沈鶴也不會說,可惜世妃及宮主那邊還沒有什麼消息傳過來。

爲了籌備削藩戰事,他們也將人手抽得太厲害了。

韓謙似乎也就無意一問,轉眼便忘了這事,岔開話題又問沈鶴道:“蜀主王建幼女清陽郡主隨長鄉侯王邕都在潭州,只是身份還沒有公開,沈大人在金陵可是有聽到什麼傳聞?”

長鄉侯王邕還沒有去金陵,但蜀國真有意聯姻,應該會先將消息放出來試探這邊的反應。

當然了,蜀國只會拿這個消息通過有交往的故人,試探宮裡,縉雲樓留在金陵的探子卻未必能打探得到,所以韓謙看到沈鶴纔有此一問。

沈鶴探頭看了騎馬跟在後面的柴建一眼,打了個哈哈,跟韓謙說道:“世妃前段日子,召信昌侯夫人進宮,說及殿下以往年少,娶了信昌侯女爲伴足矣,但現在已經長大成人,應該是到了要納側妃的時候了。不過,世妃到底是不是意屬蜀女,沈某人就不清楚了。”

韓謙看了柴建一眼,心想原來信昌侯他們已經聽到風聲了,暗感世妃雖然極可能也是神陵司的人,但在三皇子納娶側妃這事上,態度卻未必跟李普他們一致。

車馬很快就進入節度使府,三皇子楊元溥已率沈漾、信昌侯李普等留在潭州城的將臣,在前衙大殿擺好香案等着接旨。

親事府三百多甲卒親衛身穿明亮的鎧甲站在廊前階下,手執戰戟散發出凌厲的寒芒。

十數明麗侍女穿着抹胸襦裙站在大殿前,玉臂雪胸給接旨儀式平添幾分浮麗奢華的氣息。

楊元溥身穿滾邊金絲蟒龍袍率領衆將臣走出,此時的他,臉上稚氣盡去,略顯消瘦的臉頰彷彿刀刻斧削,有着他這個年紀罕見的堅毅與沉穩氣度。

沈鶴當衆宣旨,加封三皇子潭王、湖南行臺尚書,還特意請長鄉侯王邕過來觀禮。

到這時,清陽郡主還是女扮男裝出現在衆人面前,但只要是人眼不瞎,又知道她與長鄉侯分院而居,便能猜出她的身份來。

這段時間,清陽郡主出入節度使府後宅甚勤,與三皇子朝夕相處,關係也迅速升溫,韓謙都懷疑要不是長鄉侯很是沒趣的盯着,三皇子恐怕早就跟清陽郡主做出苟且之事了。

這次觀禮還特地將清陽郡主安排在長鄉侯王邕的身邊,站在張平身後領旨的韓謙,也只能看到她纖細雪白的脖梗,暗感三皇子這次加封潭王之後,長鄉侯應該便能正式提起聯姻之事了吧?

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闋殘詞第二十四章 真龍種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賞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五百章 回京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一百八十章 問心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二百零二章 巧遇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賞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六百八十一章 母子情絕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九十二章 滅寨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七百六十章 洛陽(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進城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六百九十四章 喧賓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七百五十九章 關中(六)第三十四章 風未平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三百三十章 暗夜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三百六十章 分肥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六百一十八章 監軍(一)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