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

韓謙還是負責留守漢壽。

武陵軍總計就編有高紹、田城、林海崢三營步甲以及楊欽一營水軍,即便不斷有新募兵卒補充進來,但前後經歷數次血戰,傷亡減員嚴重。

目前加上輜重營,武陵軍也就七千人馬,從黔陽、龍牙、辰陽、沅陵、武陵,一路分兵把守,目前倘若還要再分兵來守漢壽,一旦發生意外,便沒有充足的兵力應對。

韓謙派人去見高承源,請高承源率所部主力到漢壽會合,石首此時的戰略地位有些無足輕重,僅需留少量兵馬防守即可。

這樣即便發生什麼意外,他們只要將沅江下游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守住,將叛軍轄地切割開,使其首尾難相顧,整個戰局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反覆。

姚惜水、春十三娘二女也沒有藉口隨軍趕往湘江口,焦慮不安的隨韓謙留在漢壽,但她們所擔憂的意外都沒有發生,兩天後捷報便相繼傳來。

五月二十八日夜,高隆使部屬打開白茅城東門,李衝率兩百扈衛精銳第一時間殺入城中,控制住東門,但高隆對守軍的控制極爲有限,很快全城便驚擾、沸騰起來。

白茅城內的幾名副將以及從漢壽率部逃入白茅的守將,對馬氏倒是忠心耿耿,即便有兩人沒有防備被高隆誘殺,但其他人在侍衛親兵的拼死保護下,成功殺出高隆借夜宴將他們引進的包圍圈後,立即組織兵馬反撲東門,想要將東城門奪回來。

高隆雖爲白茅城的主將,但真正忠於他的嫡系親衛僅三百餘人,與李衝、文瑞臨會合後,死死守住東城門附近街巷要衝,拂曉之時,信昌侯李普、週數、洗英率主力兵馬殺入白茅城,激戰到午時,纔拿下白茅城。

雖然此戰傷亡不少,但所謂高隆有可能詐降、文瑞臨有可能設計相害的擔憂則一掃而空。

確定高隆、文瑞臨可信,鄭暉便沒有趕去白茅城跟信昌侯李普會合,而是親率六千馬步軍精銳,馬不停蹄的直接穿插到潭州城北的嶽麓山。

白茅城遇襲時,潭州城守軍分出三千馬步軍沿湘江北上增援,但走到半途,白茅城便告失守,成百上千的潰兵往南逃來,這三千馬步軍收攏潰兵後,也是倉皇沿着湘江西岸的馳道,逃回潭州城。

他們卻沒有料到嶽麓山此時已然易手,潭州城內的守軍也是一片惶然,都沒有人通風報信,三千多叛軍毫無防備踏入鄭暉所佈下的埋伏圈,都沒有扛過兩輪攻勢便四散潰逃……

李知誥原本率部與張蟓之子張封率六千精銳進逼到江安城外,計劃與北岸的荊州兵馬會合後,先逼迫駐守江安城的馬元衡出城投降。

誰都沒有洞庭湖南的戰事會如此的順利,確知信昌侯李普與鄭暉奪下白茅、嶽麓山兩個關鍵點,李知誥、張封兩人隨後便直接放棄對江安城的圍逼,果斷率部南下。

除了分出一部分兵馬加強武陵、雲盤嶺等地防禦,防備馬元衡有可能狗急跳牆率部沿沅江逃入防守空虛辰敘兩州外,其他兵馬在李知誥、張封兩人率領下,馬不停蹄的沿着沅江北岸東進。

馬元衡這邊愛降不降,已經無關大局。

潭州所直接控制的幾座屯營軍府,主要設於白茅城、湘江以西、韶山以北的洞庭湖西南平原上。

位於洞庭湖西南平原的桃江、益陽、寧鄉三縣境內,所設立的屯營軍府,總計安置有兩萬四千餘兵戶,這也是馬家能在洞庭湖及湘江兩岸立足的根基。

目前這些軍府兵戶裡的丁壯健勇都被馬寅、馬循徵調出戰,也是最爲忠於馬家父子的戰兵,但其眷屬家小都還留在桃江、益陽、寧鄉等地。

要是桃江、益陽、寧鄉落入朝廷兵馬的手裡,那這些戰兵還有幾分鬥志,對馬家父子還能剩下多少忠心?

說起來也是武陵、漢壽兩城的失守太快、太叫人猝不及防,馬元衡所部又被切割在北面的江安城,留守潭州城的主將都沒有來得及,手裡也根本沒有多餘的兵馬部署到沅江口的東南、將楚軍壓制在漢壽不使之南進。

叛軍留守潭州城的將臣,倉促間只能傳令將分散於屯寨的部兵眷屬家小,往寧鄉、益陽、桃江三城聚集,但誰又能想到白茅城隨即又這麼快速的失守,就連潭州城北面的要隘嶽麓山也被楚軍佔領掉?

這麼一來,不僅馬寅父子在岳陽親率的兵馬南逃之路被切斷,寧鄉、益陽、桃江三地的部兵眷屬東逃之路,也被切斷。

李知誥、張封率部從漢壽渡江,就直撲益陽、寧鄉、桃江而來。

誰都知道拿下益陽、寧鄉、桃江三城,抵擋住叛軍的反撲,那叛軍裡馬家父子所依賴的嫡系精銳將卒將士氣低沉,將變得毫無鬥志。

這大概也將是摧毀叛軍鬥志最沉重而有力的一錘。

益陽、寧鄉、桃江三城,都不過三五百守軍,哪裡抵得住李知誥、張封所率虎狼之師的猛撲?都是象徵性抵擋一番,便棄城而逃或獻城投降,在六月十日之前都悉數失陷。

在六月十日之前,李知誥、張封所部主要時間還是浪費在路途上,甚至戰鬥力減員最嚴重的,是那些跟不上行軍速度而掉隊的將卒。

岳陽節度使季鍾琪看大勢已去,六月十四日囚馬寅、馬循父子打開城門出城,向坐鎮嶽東大營的三皇子投降。

馬元衡還稍稍有骨氣一些,拖後兩天在確知季鍾琪已經投降後,纔打開江安城的城門。

十八日,文瑞臨潛入潭州,說服叛軍武將苗勇刺殺馬氏留守在潭州城內最後一個核心人物,被馬寅封爲兵部尚書、大都督的潭州守將馬子畫,潭州城內六千守兵隨後四分五裂陷入一片混亂。

信昌侯李普隨後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奪下數百年前便雄立湘江之畔的潭州城,也使這座城週四十餘里的雄城免於戰火的摧殘。

至此,除了潭州南面的邵州、衡州,還在叛軍將領趙勝、羅嘉的掌握之下外,八百里洞庭湖則已經全部迴歸大楚朝廷的懷抱。

而這一天,出使蜀地、達成和談協議的溧陽侯楊恩,攜蜀王次子、長鄉侯王邕一行人才剛剛抵達漢壽,準備跟乘樓船軍水師戰船南下的三皇子楊元溥以及沈漾等人會合。

在漢壽得知潭州已經拿下,在州衙後宅的假山涼亭裡看到信昌侯李普派人傳回的信報,楊恩都覺得有些難以置信,目瞪口呆的問韓謙:“潭州城這就已經拿下?”

“信昌侯派人傳來的消息應該不假。”韓謙微微一笑,說道。

楊恩瞥了一眼站在涼亭外眺望沅江水色的蜀王次子長鄉侯王邕,壓低聲音苦澀的問韓謙:“那我費老鼻子勁,冒着性命危險出使蜀地,說服蜀主與我朝和睦共處是爲哪般?”

事實上,也是在確知李知誥、週數、周憚、範祥等人率萬餘水步兵精銳西進後,蜀主王建的態度才扭轉過來。

那時,金陵對潭州削藩只剩下兩個可能的結局,要麼全面擊潰叛軍、收復潭州,要麼楚軍的這一部分精銳被殲滅,從而元氣大傷,再無力與蜀軍共同牽制更強大的樑軍。

蜀主王建自然不願意看到第二種結局,那就只能同意從夷陵撤軍,與楚和談,坐看楚軍收復潭州,爲表示誠意,甚至還派次子王邕隨楊恩東進。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李知誥等將率部西進後,戰事進展會如此的迅猛,楊恩、王邕剛剛出川,潭州就已經幾乎平定了?

在使蜀期間,楊恩遭受四次刺殺,而且這四次都是蜀軍護衛他的兵馬有意露出破綻,使刺客成功潛入他的居所,要不是趙無忌、奚發兒以及張蟓所派的幾名高手拼命保護,他能不能活着回楚地還是兩說呢。

韓謙微微一笑,壓低聲音笑道:“楊侯使蜀當然是有意義的,要不然這一仗不會這麼輕鬆。”

也是正因爲楊恩使蜀,一開始就成功誤導叛軍將前期的防禦重點往荊州南面的江安城轉移,將朗州腹地的兵馬調走相當一部分;也使叛軍錯誤的以爲楚軍會等到楊恩使蜀有結果之後,纔會真正的發動攻勢,一直到信昌侯李普趁亂攻下潭州城,不要說在岳陽、江安的叛軍沒有分兵回守腹地,衡州、邵州有着更爲寬裕的兵馬,也沒有及時北進。

雪峰山之間是有古驛道銜接邵州、敘州,但這條古驛道極爲險僻,沿途還要經過十數座番寨,無論是邵州還是敘州,都很難對對方用兵。

不過,邵州諸城,前前後後一直維持近一萬二千餘兵馬守禦。

而邵州東部的衡州,叛將趙勝麾下更是集結近兩萬兵馬。

此時能威脅衡州的楊致堂所部,僅有一萬三四千州營,戰鬥力較弱,與衡州兵馬試探性的打了幾仗,敗多勝少,此時僅有餘力守住袁州、洪州。

倘若叛軍從邵衡兩州抽調兩萬兵馬填入被武陵軍威脅的腹地,整個戰事說不定真要膠着到蜀軍撤兵之後纔有突破的可能。

怎麼能說楊恩使蜀沒有意義呢?

這時候楊欽跑過來說道:“船隻已經備好,大人與楊侯何時動身?”

“臨江王應該快到白茅了吧?我們此時趕過去,說不定能與臨江王一起進潭州呢!”長鄉侯王邕轉過身來,揚聲說道。

韓謙朝長鄉侯王邕揖禮道:“長鄉侯不嫌路途勞頓,我們便乘船去跟殿下會合。”

長鄉侯王邕乃是蜀主王建的次子,時年才二十六歲,面如冠玉、目如朗星,身穿一襲白色綢衫,顯得十分的風度翩翩,流露出溫潤如玉的氣質。

蜀軍稍弱,王建割據蜀地被迫向樑帝稱臣,接受樑國的冊封,因此他幾個兒子都是封侯而不封王。

楚蜀開國以來,還沒有在接壤的邊境爆發過大的衝突,因此韓謙組建左司之後,短時間內還沒有分派有限的人手潛入蜀地,楊恩使蜀,趙無忌、奚發兒他們相隨護衛,也是左司第一次有人踏入蜀地。

韓謙對蜀地的人物風情還不甚瞭解,卻也知道長鄉侯王邕其人多才多藝,猶善詩詞,堪稱大家,即便是金陵也流傳其文名,可以說是蜀地第一流的風流倜儻人物。

不過,王邕爲其胞兄、蜀王世子王弘翼猜忌,沉溺詩詞佛事,絕少參與蜀地軍政,他這次奉命出使大楚,多多少少有充當質子的意味。

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七百六十五章 蜀使(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陽殘地第四百九十九章 招安(三)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一百章 黔陽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一十八章 監軍(一)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五百一十八章 偷襲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十三章 討杯毒酒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七章 贈弓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貸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一百五十八章 正軌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六百八十六章 對峙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一百章 黔陽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十章 與人鬥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五十八章 往事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七百三十八章 間隙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六百八十六章 對峙第四百三十四章 長信宮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二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