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離不開西門大官人

太尉童貫拿眼覷了敗逃回雄州城的雄州知府和詵幾眼,只見那廝如同鬥敗了的公雞,垂頭喪氣地侍立在一邊,再無自己初來這雄州城時見到的意氣風發。

童貫暗道,這和詵名不副實,比其父親當年可是差得太遠了。當初他在我面前誇下海口,信誓旦旦地保證遼軍兵力薄弱,燕京可取,可如今卻是損兵折將,貽笑外邦。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再看滄州知府杜充,不聲不響地就挽救了雄州城的危局,爲朝廷挽回了幾分顏面。

那杜充纔是國家棟梁之才,這和詵,哼!悔不該重用這廝!

杜充特意從遼國搬取回來的這些勞什子破爛,不單是向太尉童貫表功,更重要的是讓太尉童貫在雄州兵敗之後,能夠用這些搪塞朝廷,掩飾河東、河北宣撫司的無能。

杜充在遼國打了勝仗,沒有直接向朝廷報捷,而是給童太尉寫了一封密信稟報戰果,還將此戰繳獲都交到了太尉童貫的手中。

如此一來,童貫寫給朝廷的奏報中就有文章可做了。

例如,宣撫使童貫來到河北後,運籌帷幄,安排了一正一奇兩支軍隊伐遼。

在種師道率領十萬西軍主力列陣於白溝驛,吸引遼軍主力時,由童太尉指揮的滄州軍奇襲燕京,連戰連捷,險些一舉攻破燕京城,生擒燕王耶律淳。

可惜,都統制种師道與雄州知府和詵在白溝驛之戰中慘敗給遼軍,十萬大軍土崩瓦解。

滄州軍孤掌難鳴,有陷入遼軍包圍的危險,不得不暫且退兵,錯失收復燕地的大好時機。

……

總之,杜充的勝利讓太尉童貫有了爲自己戰敗開脫之機會。

至於十萬西軍慘敗,自有那種師道和和詵二人去頂罪。

打了敗仗,首要任務就是找責任人。

太尉童貫回到宣撫司衙門裡後,立即起草奏章,將失利罪責統統推到了伐遼軍都統制,東路軍統帥种師道和副統帥和詵身上。

坦白地說,太尉童貫認爲自己並未冤枉种師道與和詵,此次北伐失利,與他二人脫不了干係。

和詵的錯,在於偵查的情報不實,讓西軍輕敵冒進,陷入困境。

而种師道的錯誤,就是臨陣指揮錯誤,在撤軍時造成了整個西軍的大潰敗。

反而是楊可世那樣的戰將,雖然也是連戰皆北,但他是在與遼軍真刀真槍的拼殺中落敗,屬於技不如人,倒也情有可原。

至少楊可世等將能夠戰鬥到最後,沒有給西軍將士丟人。

大名鼎鼎的種家軍,此次可是跑得最快!

太尉童貫不彈劾种師道,還能彈劾何人?

童貫的奏章報回東京汴梁城後,得知前線大敗,朝野震動,道君皇帝和宰相蔡京、王黼等朝中重臣都未曾料想到是這麼一個結局。

本以爲遼軍已經被金軍打殘,想着去摘桃子的道君皇帝見遼軍依然強大,頓時失去了收復燕地的勇氣。

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則,朝廷放棄了伐遼的計劃,下旨命太尉童貫撤軍,命令抽調的西軍各路軍馬各自返回原來的屬地轄區。

緊接着,追究戰敗之責的聖旨也下來了,命將种師道押回樞密院受審,後降爲右衛將軍,並強令退休。

雄州知府和詵則被降爲豪州團練副使,但安置在江西筠州,等同於給發配了。

其餘將領包括楊可世等則沒有遭到多大的處分,不過暫時不讓楊可世掌軍而已。

杜充卻因立下戰功被加官晉爵,任知滄州。

太尉童貫本有意提攜杜充,讓他改知中原和江南的富庶之州,但卻被杜充婉言謝絕了。

杜充對童貫表示,朝廷邊關正是用人之際,自己願意繼續堅守滄州,爲朝廷將來北上盡一份力。

杜充此舉再次讓童貫刮目相看,然而童貫哪裡知曉,杜充可是捨不得離開滄州啊!

在滄州,杜充與西門慶有許多秘密的利益合作,每月都能愉快的分賬。去了其它州,要找一個西門慶兄弟這樣可靠的土豪鉅富,那可是不容易。

當年“小旋風”柴進那廝在滄州橫行時,可不曾讓杜充落到一絲好處,反是包庇逃犯,給官府增添了許多麻煩。

西門慶兄弟來了滄州,那可是給杜充帶來了許多好處。

自家小兒的救命之恩就不表了,此番北上遼國建功立業,可全是西門慶兄弟之謀!

千金易得,西門慶兄弟纔是當真難得啊!

杜充打定主意賴在滄州,只有這樣才能與西門慶長久地合作。

童貫不知杜充有這些心思,只將他當作了一個有志於邊事的奇男子。

那杜充都還在等待着伐遼的良機,本太尉豈能就此罷休,灰溜溜的回返東京汴梁城?

童貫已經能夠想象自己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回朝,太尉高俅等人真誠關切的眼神了。

太尉童貫一想到朝中的政敵們,就不甘心這樣徹底的失敗。他將宣撫司衙門的幕僚們都召集在一起,繼續研究此番伐遼的得失。

經過一番檢討,衆人得出一個結論:戰前在遼國沒有有力的內應,對遼軍的情報誤差太大,從而使我軍輕敵麻痹,遭至大敗。

宣撫司衙門的衆幕僚中,只有馬擴出使遼國,進入了燕京。於是童貫就詢問馬擴,現在遼國燕京小朝廷是哪個大臣在主政。

馬擴對太尉童貫說,天賜皇帝耶律淳是被參知政事李處溫擁戴登基的,現在李處溫就是遼廷百官之首。

一邊的趙良嗣聽到後,頓時喜形於色,躊躇滿志地對童貫說大事還可爲。

童貫見狀,問趙良嗣爲何歡喜,大事怎生可爲?

趙良嗣答道:“太尉,當年下官在遼國爲官之時,曾與那李處溫是莫逆之交。

李處溫和下官談論國事時,都認爲天祚帝胡作非爲,早晚會將遼國葬送。

李處溫還曾和下官約定過一起投奔大宋。

下官投奔太尉前,曾他與結拜,立誓助大宋滅掉契丹遼國,讓燕雲回到大宋懷抱。

太尉,我那義兄李處溫定是心向大宋的,如若下官修書一封給他,他必定能給我軍做內應。”

童貫聽了趙良嗣之言,心頭大喜,他立即命趙良嗣即刻修書,派人秘密潛入燕京,聯繫李處溫。

第一百六十七章 送師兄一壺水第六百零二章 那廝變心了第七百六十八章 弘吉剌部來訪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征北戰第七百八十三章 指點馬擴第二百零二章 劉高夫人的重託第六百零八章 再赴會寧城第四百二十二章 我的大哥嚇死你第一百七十七章 城樓觀燈第八百一十三章 童太尉雙喜臨門第四百三十一章 招攬少華山第九百八十八章 任君選擇第四百一十五章 倔強的堅持第四百八十五章 輕鬆救人第五百九十六章 高廉徵南第七百二十三章 彈阮琴的公子來了第七百六十三章 勇氣十足的西門慶第五章 科學種田,休耕輪作第二百二十二章 該死的黑旋風第八百七十八章 金軍南下第八十五章 血濺鴛鴦樓第三百一十二章 時遷的生意第三百五十五章 再向汴梁行第七百一十五章 山不在高第二百四十二章 你可知大禍臨頭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孃的刀還鋒利否第一百一十章 遭遇宋徽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刀下不留人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支穿雲箭第一百七十四章 秦相爺的前世今生第六百七十章 因材施教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門慶的祖宗第七百零一章 完顏宗翰的邀請第六百一十九章 文化武器第五十六章 擴張之路第三百四十二章 倒黴的撲天雕第五百八十一章 濟州城血戰第七百三十七章 打你的是江湖大哥第三百七十八章 曲譜傳情第一百九十二章 劉高夫人來訪第七百七十三章 蕭乙薛的末路第三百二十一章 楊雄搬兵第九百二十九章 滅國之戰的序幕第六百一十四章 明月何處看第三百零七章 牟山賊覆滅第五百八十九章 不出所料第三百七十三章 當皇帝就是能任性第八百二十二章 被拋棄的孤軍第六百八十九章 駿馬下聘第七百二十九章 文化中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南下求醫第二百三十九章 各展神通第二十八章 單挑鬱保四第一千零八章 世事難料第八百一十三章 童太尉雙喜臨門第六百七十五章 貓鼠追逐第九百八十一章 狡兔三窟第三百零一章 挽弓當挽強第二百八十章 孔三借羊第四百五十六章 金國長公主第七百零八章 臨潢府混戰第五十四章 武松之死第三百二十章 目標獨龍崗第九百七十三章 諸將聽命第九百一十六章 各有各的打算第八百九十三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燕青很浪第十六章 叫我巨石.扈第八十二章 壯觀孟州氣象第七十三章 此地乃是快活林第八百六十章 吳乞買登基第九百四十一章 神兵覆滅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人頭京觀第二十一章 小人沒面目第七十四章 肉霸施恩第一千零五十章 耶律餘睹的糾結第五百二十四章 有錢就是可以任性第五百三十五章 棄暗投明第八百二十八章 劉延慶之敗第四十六章 你得先戰勝我扈三娘第八百六十四章 朋友多了好辦事第五百八十六章 來遲一步第四章 敢打老虎的陸小乙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門大官人要收徒第九百五十七章 金軍北撤第四百一十一章 好像有便宜佔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官人被騙婚第五百二十二章 這屆殺手不太行第五百九十八章 吳軍師的表演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官人更浪第三百九十六章 救了兩淮之地?第二百八十五章 山賊的火攻第四十一章 深夜採花賊第六十一章 大官人被綁票了第八百五十九章 完顏阿骨打的後事第九十一章 投名狀第六百零八章 再赴會寧城第三百八十五章 見義勇爲團啓行第四百一十三章 初會宗澤第五百八十章 流星錘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