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科舉選撥

當陳冬生的英俊雄姿頻繁的出現在各大報紙的時候,最大的好處就是不但中國國內的民衆大量的認識陳冬生,就連外國的民衆也逐漸的瞭解陳冬生。

而他們瞭解陳冬生的同時,也就瞭解了中華帝國,相對的,現在,這些事情已經不知不覺當中影響到了他們認同中華帝國就是中國目前的唯一政府。

而,這也正是歐陽天當初設計出這樣計劃目的,那就是使得人們認同中華帝國,認同陳冬生,不要求所有人,但是至少是大部分人。而且,在這個時代當中,毫無疑問,控制社會走向的還是那些讀書人,而這些人也正是目前中國社會的所謂精英分子。即使他們中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那些迂腐的老夫子。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過去的幾千年都是如此,連陳冬生自己都感覺到無奈,有時候,陳冬生會想到,也許十年後,二十年後,當中國的教育普及以後,那些,無數的中華兒女就會涌現出無數的人才,而不是目前這樣,爲了能讓人才日益枯竭的帝國政府運轉下去,而不得不選用那些迂腐的老夫子和那些舊書生們。這也是因爲除了這些人外,堂堂中華大地已經找不出其他能夠升任帝國官員的人了。

在已經日益龐大的帝國政府構架中,除了中央部門外,還有着地方上的官員。雖然目前當中,一些城市乃至省都是直接由軍隊管轄,就像兩廣,湖光,四川等新攻下來的省份。這些省份因爲帝國政府還沒有派遣官員前去接管地方政權。所以,暫時由軍隊代管。

而直隸,山東,和山西,河南等地,已經攻下來的時間比較早,所以,目前已經已經有了部隊的帝國官員進駐。

當然。單單是這麼省份需要的官員數量就是一大批,帝國政府除了派遣一些高層官員外,那些地方上地中下官職,前朝的滿清官員只要願意接受帝國政府的要求,並且通過了考覈,還是可以留任。

但是,儘管採取了留任前清的官員,現在地方上的官員數量缺口還很大,甚至出現一個府當中,除了知府是帝國派遣的外。其他的官員都是留任的前清官員和臨時挑選地當地名望衆高的人臨時擔任。

爲了解決這一人才的困境,韓章,歐陽天等幾個帝國高層官員聯合向陳冬生進言,希望帝國能夠重開科舉。一來可以招攬人才,二來。以慰天下士子之

陳冬生皺着眉頭,看着手中的這份關於科舉方面的報告,怎麼看怎麼不爽。然後拿起紅色鋼筆,就是一個大大的X打了上去。然後下面加一批註:“科舉之法可行,科舉之路不可行。”

作爲一個從現代而來的人,即使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是陳冬生依舊還保留着他獨特的現代思想。到現代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科舉制度中的八股制度已經在清末的時候就已經絕對完蛋了。任何人都不要企圖撿起來用,因爲沒有人允許,也因爲它本來就已經沒有任何地用處。

而韓章和歐陽天等人收到陳冬生的批覆後,兩人仔細的看了又看。最後。韓章才深深的吸了口氣然後緩緩的吐出來。

“歐陽兄,看來,我們這一次錯了。”

歐陽天站了起來,對着窗,也是一口地嘆道:“是啊!都跟了皇上這麼多年了,竟然連現在都還沒有了解皇上的想法!”

韓章也是苦笑:“這怨不得你我,畢竟。皇上的心思豈是我們能夠猜想地。”話雖然這樣說。但是韓章還是臉色苦悶。

要知道,韓章和歐陽天等人在打這份關於科舉的報告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陳冬生的反應。也都知道,陳冬生是一個不太喜歡舊事物的人,所以,、他們參照東北軍時代那去年的零時科舉考試時候的模式。企圖把在原來東北就已經試行過的東西拿過來直接用。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當初自己提出來這個想法的陳冬生竟然會不批准,這就已經足夠讓韓章迷惑地了。

而過了幾天後,當陳冬生再一次的召見韓章的時候,韓章才明白國立,陳冬生不是不同意科舉,而是不滿意科舉是方法和一意義而已。

當韓章等人又一次的想陳冬生遞上了關於科舉的報告,雖然名字還是和以前一樣,但是內容卻已經完全不一樣。

首先,帝國政府承認各地的士子們從前清時期就取得的功名,比方說秀才,舉人和進士等。但是卻沒有說道,帝國政府會讓他們老參與。

而帝國也會重新舉行科舉,首先是在今年年底地時候將會舉行一次小規模地科舉,而對象只要是前清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和各個帝國官員推薦而來地有才能的人。

而那些考試的內容基本就和東北軍時代的那一次臨時科舉差不多,雖然還是文學方面佔的重頭,但是,想要取得高分的話,就一定需要通宵洋務方面的事物,或者是物理科學,又或者是實在又有驚人的才能。這一些被帝國重新錄取的人當中,將會直接下放到各處擔任官員要職。而那些沒有通過的,只要通過了軍情局的審覈,同樣的會從他們中間抽取一些充任官員。

除開了再一次的科舉考試,帝國還通過報紙等途徑已經公佈,帝國將在明年重開科舉考試,應試者應同,文,理各個方面,甚至,還給出了近期才發生的臨時科舉的一些考試的數據。雖然說,還是以文章爲主要虛頭。挑選人才的方向將是從理這一方面出發,現在帝國最不需要的就是那些迂腐的老夫子,而是那些精通新式學科的新式人才。

帝國這樣的需要也就直接導致了帝國和德國的談判中,那德國接納帝國派遣留學生也計入了一條重要的條件當中。當帝國和德國的條約一達成,好幾艘載着早就已經準備好去留學的近千名中國年輕學生往德國而去。

他們,已經不再是拖着豬尾巴辮子,而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他們在去到德國後,將按照帝國和德國談判的內容,分別進入一些普通大學,以及陸軍軍官學校,海軍軍官學校,以及各大大兵工廠。他們將會在德國待上至少兩年的時間,而在兩年後,一旦他們學成回國,那麼,他們就是帝國最爲主要的新式人才。

於此同時,德國派出的軍事顧問團也已經開始出發,第一批的顧問團中,包括了一名軍銜爲少將的路易斯少將,以及兩百多名包括陸軍步兵中,參謀,步兵,炮兵,工兵等一系列的教官和少量的海軍教官。

隨同他們一起出發的還有段尚文在德國訂購的大量武器設備,這些設備中,有的是純軍事工業設備,比方說,克虜伯重炮的生產線設備,甚至還有一箇舊造船廠的所有設備,這些設備雖然在德國看來已經破舊不堪,但是對於目前工業上空白一片的中國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關鍵是,這些因爲舊也纔夠便宜,德國可以說是半賣半送的賣給了帝國大約千萬兩銀子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價值是不可能拿現銀出來的,而是用其他的方式償還,比方說可以等等中國的礦產大規模開發的時候用稀有金屬等等。

而這些設備當中,除了舊也,也包括了德國目前最爲先進的一些技術,比方說高強度的鋼材冶煉技術,最先進的克虜伯二百五十毫米巨炮的製造工藝等等。這些都是付出了極大的加大的,除了大量的銀子外,還有最爲關鍵的鐵路修築權。不然,德國怎麼可能拿出他們看家底的東西出來。

隨同設備一同到中國的還是大批量的武器,當然,輕武器是帝國不需要的了,現在的帝國中,原本的盛京製造局雖然一分二好幾份,但是單單他的輕武器兵工廠也還是遠東第一大兵工廠。不管是產量還是質量,帝國的一八八六式步槍都要比德國現有的毛瑟步槍要好。所以,帝國向德國進口的也只有大量的火炮了。

現在的帝國軍的火炮數量實在不足,偌大的數十萬軍隊當中,竟然沒有多少門是自己原本就擁有或者購買火炮,大部分都是繳獲而來。儘管目前的中國大地上包括前淮軍,淮軍新軍,新湘軍,粵軍等部隊的武器都到了帝國軍手中,目前,帝國軍手中完好的能夠使用的新式火炮也不住九百門,這對於一個領土有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來說,完全不成正比。所以段尚文按照陳冬生的指示,直接購買了三百門的火炮。

第23章 又招人馬第8章 汝南之戰(續)第30章 城破第40章 帝國近衛軍第8章 俄軍援軍第6章 出發第53章 慈禧和光緒第47章 瘋狂第52章 援軍到來第24章 人才那裡有?第35章 人口問題第82章 日本的動作第87章 仁川之戰第33章 意外的金洲城第38章 中日之戰第33章 朝鮮第30章 城破第91章 北洋在朝鮮的徹底退卻第7章 汝南之戰第8章 汝南之戰(續)第四十七章第46章 瘋狂第37章 政治中心第四十七章第17章 京城的好茶第1章 建國登基第27章 何進與郭豐臺第34章 貪污的後果第46章 金華鎮第26章 德國的合作第50章 禁衛新軍的混亂第30章 感嘆和流水線第49章 林家村之戰第15章 守備旅換裝第45章 躲避尷尬第44章 郭雪第53章 清軍撤退第45章 躲避尷尬第50章 潘盛安的選擇第47章 無奈的撤退第47章 瘋狂第8章 大勢所趨第61章 要投降嗎第4章 包圍第48章 劉銘傳第40章 騎兵第18章 盛京防禦戰第7章 危機第4章 “秋風計劃”第9章 第四師的戰報第11章 長春之戰第6章 誘攻干涉軍第13章 舊時代逝第40章 西狩第11章 長春之戰第69章 溫情第66章 確定計劃第5章 錢糧危機第29章 飛龍一號第9章 汝南之戰(續二)第45章 躲避尷尬第52章 慈禧的下落第33章 貪污第38章 遲來的消息第48章 冒牌手榴彈第72章 法律第86章 朝鮮行省第64章 春宵一刻,值?第38章 沒錢沒兵第43章 迫擊炮第77章 讀書人第72章 法律第13章 舊時代逝第6章 誘攻干涉軍第18章 大戰前夕第25章 電報談判第82章 日本的動作第39章 韓章回來了第56章 淮軍新軍的戰鬥力第46章 世界大戰(上)第69章 溫情第53章 慈禧和光緒第41章 今年的冬天第8章 大勢所趨第3章 整編計劃第10章 打秋風第37章 協議=利益第36章 我們需要他中立第10章 琴聲第26章 初步決定第29章 光緒捅了馬蜂窩第91章 北洋在朝鮮的徹底退卻第17章 造船廠第37章 協議=利益第44章 戰爭已經無法避免第34章 抵達吉林第15章 守備旅換裝第47章 無奈的撤退第37章 政治中心第62章 滿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