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

1651年7月31日,一艘懸掛着華夏東岸共和國旗幟的笛型船緩緩駛進了士麥那港內,並落下了首尾雙錨,開始招呼岸上的碼頭苦力們開始過來卸貨。而此時,剛剛換了一套新衣服的高文剛,則提着一個小小的皮箱,在隨從們的簇擁下,頂着北半球盛夏的烈日,朝城區內的東岸商館走去。

士麥那港如今經過擴建(由東岸設計並提供技術服務,重要建築物資和機械亦由東岸出售),港口條件比起以前是大大提升了。再加上這裡本就很繁榮的商業,即便奧斯曼帝國正處在一個史上少見的混亂時刻,這個港口依然處處顯示出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希臘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等非******種羣出身的奧斯曼商人遍佈港區各個角落,來自西方法蘭西、荷蘭、英國以及意大利部分邦國的船隻和水手也比比皆是,讓人幾乎忘記了這個老大國家目前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不過,但凡長期在奧斯曼帝國做生意的各國商人們,對如今這個******帝國正在發生的一切卻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因爲一些東西實在是瞞不住人的。比如,上半年威尼西亞共和國的海軍在納克索斯島附近,再度擊潰了一支往克里特島運送補給品的奧斯曼船隊。這支船隊滿載槍支彈藥——其中甚至有超過一半是購自東岸——和補給品,試圖繞過被威尼斯艦隊封鎖着的達達尼爾海峽,但他們依舊很快就被巡弋着的威尼斯船隻發現,然後被隨之追蹤過來的基督艦隊圍困,雙方隨即展開大戰。

戰鬥的結果以奧斯曼帝國失敗而告終,往克里特島上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運送補給品的行動宣告瓦解,當這個消息傳回伊斯坦布爾時,很多人都極爲憤怒,東岸人的老朋友、海軍帕夏爲此不得不去職,但這對被困在島上的數萬奧斯曼軍隊而言,又濟得了什麼事?

而就在南邊的奧斯曼運輸艦隊前往克里特島時,在北邊的達達尼爾海峽附近,從黑海方面開來的一支奧斯曼偏師艦隊也展開了牽制性攻擊。結果是奧斯曼帝國手頭碩果僅存的最後一艘東岸制快速巡航建被焚燬,“巴耶濟德”號戰列艦再度受創返回母港維修,其餘幾艘戰艦也不同程度受損,損失頗爲不輕。雖然他們同時也擊沉擊傷了多艘威尼斯槳帆戰艦,戰術上獲得了勝利,但戰略上依舊處於被圍困封鎖的狀態,被動的局勢始終無法得到改觀,這進一步加深了伊斯坦布爾宮廷內反對大權獨攬的阿加們的勢力的集體攻訐。

其實,如今的克里特島,幾乎已經成了奧斯曼帝國身上一個難以癒合的潰瘍了。吞,一時半會又吞不下去——因爲他們海軍的無能,使得登島的奧斯曼陸軍的補給始終斷斷續續的,而威尼斯人卻能夠不斷往島上運送補給物資和僱傭軍人。再加上軍隊內部派系傾軋,導致前線負責指揮的大將經常莫名其妙下獄或被撤換,這進一步降低了將士們的士氣,因此,戰事遷延至今已數年,也就不那麼令人感到奇怪了。

但你要說放棄這個令奧斯曼人持續失血的島嶼,卻又是所有人都不願做出的決定。整個帝國已經爲這個近在咫尺的島嶼付出了成千上萬軍隊的生命、數不盡的物資和金錢,豈能輕言放棄?再說了,來自基督世界的“海盜船”經常利用這座島嶼的港口爲出發基地,不斷北上襲擾奧斯曼帝國沿海,不拔除這個眼中釘般的存在,北方奧斯曼沿海的居民們又如何能夠得以安寢?前往埃及和敘利亞的船隊又如何能夠保證安全?

所以,這個島必須要拿下,哪怕這場戰爭打到地老天荒也得打下去。奧斯曼帝國難,難道威尼西亞共和國就不難了麼?這個國家即便有着教皇、西班牙、奧地利以及部分意大利城邦的輸血支援,但她終究只有着二百餘萬的人口,與奧斯曼帝國三千餘萬的人口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耗也能把她耗死了,怕什麼?

不過戰爭要繼續進行雖然是上層的一致意見,但究竟由誰來主導、功勳又歸於誰、帝國的前進方向又該由誰來掌控,這卻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前線的戰事就很難再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任誰前去領軍指揮作戰都會頗受掣肘,最終落得個灰頭土臉的下場——克里特島上的數萬奧斯曼軍隊的將領在這幾年是換了一撥又一撥,有人下獄了、有人被問罪斬首、有人被解職回家,戰事也一直僵持着。其實按照奧斯曼帝國的真實實力,若是全國上下萬衆一心,早把固守島嶼東部的威尼斯僱傭軍趕下海去十回八回了。只可惜做事的時候總有人拖後腿、下黑手,最終導致國家利益受損,使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真是徒喚奈何。

“先生,商站到了。”正在遐想間,隨從的一聲提醒使得高文剛意識到他的目的地就在面前了。守衛商站的幾名國家情報總局的探員仔細檢查了高文剛等人遞過去的身份證明與介紹信,在又派人與內部辦公室聯絡了一番後,終於放行他們進入了商站。

高文剛在一名接待人員的引導下,來到了商館二樓的一間辦公室前,只見在那裡,一名年約四十餘的中年人早就笑吟吟地等着他了。

“小高,我之前已經收到過你父親的親筆信,本以爲再過兩三個月你纔會到這,沒想到這會就來了。”莫三一邊示意高文剛和他一起進辦公室,一邊笑着說道。

“左右在家閒着也是無事,又想早點熟悉一下以後的工作,於是就來了。”高文剛收起了之前那副有些冷傲的面孔,朝莫三靦腆地笑了笑,說道。

“有這副幹勁,比國內一些只知道騎馬打獵的二世祖要強多了。”莫三稱讚了一句,然後招呼高文剛坐在他辦公室內一把木椅上,又說道:“既然你這麼幹勁十足,那麼說說吧,這一路上都有什麼見聞,也好讓我這個整日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的人開開眼界。”

“莫叔叔說笑了。”高文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後到底是初生牛犢,銳氣十足,只聽他清了清嗓子,直截了當地說道:“一路上我在巴伊亞、多巴哥島、詹姆斯敦、裡窩那等地略做逗留,在此期間通過和當地人程度不一的交流,倒也獲得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巴西的荷蘭人近些年來有些緩過氣了,他們通過代理銷售東岸的商品,獲得了不小的利潤,這延緩了他們在葡萄牙人打擊下的頹勢。我在巴伊亞地區停留的時候,當地的荷蘭商人對我們的態度很友好,他們稱讚東岸商品的價廉物美,因爲這使得他們能夠將這些商品見縫插針地賣到巴西、加勒比海諸島、佛羅里達、弗吉尼亞、新阿姆斯特丹、新瑞典、新英格蘭等地,所獲頗豐。”

“當然了,荷蘭人的收益是建立在別人的損失上的,這爲他們招來了很多敵意,而其中對他們敵意最強的無疑就是英格蘭人了。我在詹姆斯敦港停靠的時候,就已經強烈感受到了英國殖民地上上下下對壟斷他們對外貿易的荷蘭人的不滿了,說句危言聳聽的話,我覺得這兩個國家之間搞不好會爆發戰爭。這場戰爭無關正義、無關信仰、也無關對殖民地的爭奪,只是單純的工商業紛爭。”

“荷蘭人也許還沒有強烈意識到如今的局面有多麼危險,或者說他們雖然意識到了但不願意主動放棄自己嘴裡的肥肉,英國人要收回自己丟失已久的貿易主權、漁業主權和工業主權(英國呢絨必須出口到荷蘭再加工後再返回英國),勢必要通過戰爭來奪回這一切。因爲他們確信,通過談判與外交是不可能讓荷蘭人屈服的,只有通過一場鐵與血的戰爭,才能夠打破荷蘭人加在英格蘭身上的重重枷鎖,從此打開英格蘭上升的空間。”

“說得很不錯。”消化了半響對方的話語後,有些驚訝的莫三笑了笑,用鼓勵的語氣朝高文剛說道:“那麼,你認爲我們國家在這場可能的紛爭中,應該如何應對呢?”

“很簡單,嚴守中立,同時準備從荷蘭人那裡敲點好處。”高文剛脫口而出,顯然這個問題他也有過一番思考了,因此很快就說出了自己的結論:“荷蘭的海上力量雖然比較強大,但問題是他們都是生意人,他們的政府也一盤散沙,毫無威信可言。這樣一來如果戰爭陷入長期僵局之中,即英格蘭人就是不談和,憋足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話,荷蘭人就會很難受了。他們會仔細衡量收益和損失,斤斤計較每一筆得失,這會嚴重動搖他們的戰爭決心。相反英國人就很單純了,他們是爲了自己國家的主權在戰鬥,再加上他們相對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英國人能夠比荷蘭人更能忍受戰爭帶來的陣痛,最終的勝利者也很可能就是他們——因爲那幫荷蘭人商人們很有可能爲了生意而做出妥協。”

“你還沒說我們該怎麼做?”莫三給自己點了菸斗,然後看着高文剛,饒有興趣地說道。

“唔,我們能做得很有限。”說到這裡,高文剛也有些不好意思了,顯然在這方面他考慮得也很不徹底,只聽他說道:“我們能夠做的無非就是看看有沒有機會與荷蘭人簽訂一些商業條約,通過一些利益交換讓他們代理我們的商品;此外,荷蘭在南非、新華夏等地的殖民地也可以看看有沒有商談的可能,我個人估計新華夏的問題不大,但南非就不太可能了;最後,關於允許東岸船隻經東印度羣島前往遠東的問題,也可以談一談,但我覺得意義不大。因爲我國現有的移民航線已經很成熟了,而經過馬六甲海峽前往新華夏的航線也只有北半球冬春季節可以通航,對我們的價值很有限。不過我們早晚要介入印度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這個時候抓住機會與荷蘭人做一些利益交換,倒也沒什麼壞處,就怕荷蘭人還是看不上我們……”

“呵呵……”定定地看了高文剛半晌,莫三突地一笑,隨即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你能這麼想我就放心了,國家後繼有人啊。好了,一會我讓人帶你去你的房間,這幾天先好好休息下。過兩天跟我去一次伊斯坦布爾,阿德里安到普羅夫迪夫的戰備公路工程款尾款九萬多元一直沒給我們,這次就跟我去做一回討債者。唉,如今奧斯曼政局混亂、財政困難,想要點錢真的很難啊,這九萬多塊工程款,能要回來三分之一就算人家給面子了,剩下的,保不齊還是老辦法——用奴隸抵賬!”

第二百十七章 熱帶沃土(三)第十九章 進擊的艦隊(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民族(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調查(三)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應(五)第一百十八章 見聞(一)第九十五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東印度公司(二)第四百零五章 既要戰爭,也要發展(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布城,不堪一擊!(二)第三十章 聖奧古斯丁(八)第二十三章 漂洋過海(十三)第三十八章 血河(一)第三十九章 濟南(六)第二十六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二)第八十二章 偉大的航行(七)第四十一章 杭州灣(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奧斯曼之行(三)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應(五)第四百四十五章 共和寨第二百五十八章 與生意人的外交(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序曲(二)第四十三章 血河(六)第二十四章 本土:教育第九十七章 重返黑水港(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西北走廊(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苦難的行軍(十三)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五十五章 序曲(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影響(二)第二百十一章 遊擊(一)第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四)第四章 艱難的開始(二)第八章 風起雲涌(五)第八十六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一)第六十一章 塔城煤礦(二)第五十七章 東岸主義(一)第四十八章 外交與危機(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唯一的防守方式第三十六章 波爾多的王黨第二十四章 本土:教育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想不出標題第八章 安齊拉納納(八)第五十七章 南方的英國人(五)第一百十六章 新的援軍第七十七章 西線無戰事第三十二章 東岸見聞錄(一)第二百十章 血肉磨坊(九)第四十五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東印度公司(二)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四十章 “東岸之鷹”號第二十章 人代會第六十三章 非洲航線(續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業與外交(五)第四百二十章 黑海亂象(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一)第一百零七章 煙臺(二)第八十章 大河以西(三)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二打奇洛埃島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一百九十章 丘區(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亂局(八)第六十一章 東岸主義(五)第二百十九章 熱帶沃土(五)第三十一章 不期而遇(一)第五十九章 艱辛的建設第二十章 深固根本(六)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七章 鴨子湖(三)第二章 這是什麼地方?第十六章 混亂與秩序(二)第二十二章 深固根本(八)第一百零七章 煙臺(二)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六十二章 決戰:插曲(四)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九)第十八章 鑄炮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起義(一)第三十八章 河中堡的困境(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奧斯曼之行(三)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託兒所”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過海(一)第九十二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二)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輿情洶洶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七十九章 邊貿市場(二)第四百十二章 且戰且退(一)第七十二章 烏江之畔(三)第五十四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炮擊事件第三百九十三章 來自荷蘭的好消息第四百八十四章 商品化的農業第二百十七章 熱帶沃土(三)第三百三十五章 錢荒與票據(二)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點第一百零六章 新華夏、新危機(二)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