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西北鐵路(二)

“修建鐵路不光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巨大困難,同時我們還面臨着資金不足的窘境。”火車站站長還沒回答,門外卻響起了一個洪亮的聲音。姜南齊擡頭望去,卻見皮膚黝黑的彭志成大跨步走了進來。

“真是糟糕的天氣!”一邊走,彭志成還一邊嘆着氣:“早上出門時雨還沒這麼大呢,剛纔過渡口時,河水水位漲得厲害,幸好附近溼地多,蓄水能力強,因此這場意外的春汛應該不至於造成什麼大的影響,不然可就麻煩了。呵呵,小姜,你是過來處理案子的吧?那幾個克蘭迪人關在牢裡就只剩一口氣了,你再晚來幾天估計都不用審了。”

“我們的監獄系統存在很大的問題。”姜南齊不出意外地也嘆了口氣,說道:“我都能想象肯定是那幫工頭們在外面鬧,然後當地的巡警爲了安撫他們而暴力虐待了那些待審囚犯。算了,不說這些掃興的事了,彭督辦,你剛纔說資金不足,這是怎麼回事呢?國家不是往鐵路上面投了大量人力物力嗎?如今資金缺口還是很大?”

“當然很大了,如今修一段鐵路,林林總總的費用加起來,每公里沒個七八千元拿不下來。特別是在西北墾殖局轄區這種鳥不拉屎的內陸地區,每公里造價直逼一萬,就這還是大量使用了克蘭迪奴工之後的造價呢,早期的價格還要嚇人。”彭志成從腰間拿出了個酒壺,打開蓋子抿了一口後,舒服地嘆了口氣,才說道:“早期的羅梅線鐵路150公里造價就很驚人,即便動員了大量免費勞工(新移民、兵團堡學生、政府機關職員、軍人等),每公里造價也突破了八千元。要知道當時那些鑄鐵軌道可都沒算錢,平安鋼鐵廠還沒開始執行所謂的市場化經營政策,就這樣都要八千元一公里,還有沒有天理了!要是換到現在,沒一萬五千元一公里根本拿不下來!”

“真是驚人的耗費,我們國家現在真的有必要耗費如此巨資來修建這些鐵路嗎?”聽到基建投資如此巨大,姜南齊也有些嚇了一跳。西北鐵路河津——成山段上百公里,那豈不是至少要耗費八十萬元的巨資!國家財政能負擔得起嗎?

彭志成彷彿是看穿了姜南齊的所思所想,因此不待他開口就繼續解釋道:“還好其中相當部分費用,如鐵軌、部分枕木(從新華夏進口的除外)之類的材料費都是向國營企業支付的,錢相當於左手倒右手;另外即便是其他一些費用,基本也都花費在本國境內,肉爛在鍋裡,資金並未大量外流,因此問題還不是很大,而這也是執委會敢於調撥大量資金給鐵道總局持續修建鐵路的原因。”

“此外,羅梅線鐵路的成功運行也給了執委會相當的信心,大家認爲修建西北鐵路這麼一條戰略級別的交通幹線,無論是從政治意義還是經濟意義上來講都是划算的。”彭志成繼續解釋着,“48年全年羅梅線盈利達到了二萬八千元,每股派利超過了2%。有這麼大的成績,主要還是羅梅線從去年年初起就執行了全新的費率標準,盈利能力讓人大爲振奮,因此政府內部修建鐵路的意願還是相當強的。”

彭志成所說的羅梅線鐵路執行新費率,包括客貨兩個方面。客運方面執行了差別票價,即將座位分成四等:一二三等座和無座票。其中一等票每公里3.8分錢,二等票每公里1.7分錢,三等票每公里1.1分錢,無座票每公里0.5分錢,從中可以看出,費率還是有了不小的提升的。

對普通民衆來說,從梅林港到羅洽港5.7元左右的一等票價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即便無座票也要0.75元,這對於如今純月收入普遍在6-7元之間的東岸普通工人、農民們來說,這個價格是完全沒有吸引力的。即便迫不得已需要長途旅行,大家也更願意去擠那些充斥着一股異味的近海/內河通用型小汽船——雖然船票的價格同樣很緊俏很坑爹。

不過事實還是打破了人們對於羅梅線鐵路價格偏高的疑慮,據去年的數據來看,羅梅線全年客運人次爲15120人次,其中有移民(民政部支付費用)、有旅客、有商人,各色人等都有,全年客運收入1.36萬元,平均每人乘車58.2公里,平均每公里收入爲1.54分(去掉培訓費等非常規營業費之後的修正收入)。

與客運相比,貨運的成績才真正驕人。1648年全年,羅梅線鐵路共運輸各類貨物2.49萬噸,總收入爲4.04萬元,平均每噸貨物運輸距離爲114.3公里,平均每噸貨物每公里收入爲1.42分(同樣爲去掉培訓費等非常規營業費之後的修正收入)。

當然羅梅線現在的營業成本太高,承擔了大量的政策性虧損(如培訓大量超配的員工、試驗各種新技術、改建一些車站、沿途徵地補償等等),因此政府每年還要對其進行一定金額的財政補助。這些補助再加上客貨運總計約5.4萬元的收入,羅梅線鐵路全年的利潤總額才能達到2.8萬元,不然依然是個虧損的局面。

不過明眼人在分析了羅梅線的運行狀況後,基本上都能確認,這家公司非常具有投資前景,今後幾年其收入將越來越高,且主要增長點就落在貨運上面。這條鐵路溝通了沿海地區梅林、東方和羅洽三縣,同時北方的鎮海縣、西湖縣、平安縣也通過鴨子湖——米林湖水系與其進行了鐵河聯運,堪稱一條黃金線路,讓所有的投資客恨不得將全部家產都投進去。

不過鐵道總局顯然是不會讓這麼一塊肥肉落入別人碗裡的。開什麼玩笑,我們又不是腦殘,這條鐵路的財務狀況這麼好,我們幹嘛要出賣股權啊?難不成要瓜分國有資產?鐵道總局在今年1月初的時候,已經正式成立了一家公司來運營羅梅線全部150公里路段,這家被命名爲中央鐵路公司(簡稱“中鐵”)的企業將重點經營羅梅線的運輸業務,同時也將所得利潤逐步投入到該公司的另一個部門——鐵路電報科,開始加速研發目前已經有了一定進展的有線電報,爭取儘快將其投入商業化運營,使其成爲公司另一大利潤增長點。

不過有線電報還是沒影的事,目前自然科學研究院電學所的成果僅限於一些電學測量儀表(手工製品)、乾電池等簡單的玩意,就連電線的絕緣問題都只能靠漆來解決(只能適應低電壓的環境),距離拿出成熟產品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因此,中央鐵路公司若是想獲得更多盈利,還不如將更多的心思放到本行上面,即想辦法如何增加貨運車次、降低鐵路維護運營成本,這纔是王道。

目前該公司執行的貨運費率也相當不便宜,但在水運力量嚴重不足的當下,運輸迅捷、可靠的鐵路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羅梅線鐵路幾乎什麼都運,醃肉、鹹魚、穀物、大豆、麪粉、煤炭、木材、建材、鋼鐵、紡織品等等,一列車一次能拉72噸貨物,4個多小時就能從梅林縣拉到羅洽縣,在這個時代來看簡直就是神蹟。

對中央鐵路公司而言,不同的貨物當然會執行不同的運輸費率。比如其中最大宗的運輸貨物糧食(羅洽港爲華夏東岸共和國唯一糧食出口港),土豆紅薯木薯花生芝麻等雜糧被定位爲丁等商品,每噸每公里運輸費爲1.25分錢;玉米高粱大豆爲丙等商品,每噸每公里運輸費爲1.88分錢;小麥稻穀爲乙等商品,每噸每公里運輸費爲2.5分錢;麪粉精米等爲甲等商品,每噸每公里運輸費爲最高的3分錢。此外,國家鐵道總局保留因爲物價上漲而調整運輸費率的權力。

“東岸的鐵路系統,在經過這些年持續不斷的投入後,如今總算是見到了點回頭錢,有了盈利的希望,這讓大家都很高興。”彭志成坐到了屋子正中,靠近一個剛點起的火堆烤火,說道:“只有鐵路自身有一定程度的造血能力,然後將經營所得利潤不斷投入新技術的研發、新鐵路的修建,我們國家的鐵路事業才能更加蒸蒸日上。我很欣慰地看到,如今我們國家正走在正確的路上。西北鐵路沿線的人口、經濟都不如處於沿海地區的羅梅線鐵路,但隨着新移民的到來、內陸地區開發程度的加深,這條鐵路早晚能夠做到盈利,對於這一點,我從來沒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而這也是我一把年紀了,卻還在外面不斷奔波的原因所在,我是真想看到我們國家修建起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然後整個國家進入更深層次的工業化發展啊!”

姜南齊看着這個揮舞着手臂大聲談笑着的老軍頭,忽然覺得他也沒那麼令人憎厭了。也許軍部的人行事是激進了些,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都是倒行逆施的混蛋。大家其實只是理念不同而已,在更好地發展國家這個層面上,大家的利益無疑是一致的。

第七十四章 探險船隊的出發第一百三十八章 商業與外交(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一)第四十九章 戰備之軌道(二)第四十三章 平安堡(五)第四百九十五章 灼熱的經濟(一)第二百三十六章 僵持與突破(四)第五十一章 戰備之船舶(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微調(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三)第九十四章 馬島開發計劃(二)第六十章 東岸主義(四)第三十二章 不期而遇(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微調(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第四章 公司在行動第七十二章 決戰:高潮(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社會變遷(七)第三百六十一章 空虛的山東第四百六十五章 社會變遷(五)第三百九十四章 巴西局勢再平衡第三百八十一章 戰爭與和平(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一)第二十四章 卡瑪部落第三十九章 血河(二)第二十四章 聖奧古斯丁(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八十二章 東方港的奧斯曼人(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南鐵公司(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南方戰區(八)第二百三十二章 穩固的後方第六十八章 海軍與海盜(三)第二十四章 本土:教育第四十四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一)第一百四十章 烏江之畔(八)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二十章 深固根本(六)第二百零九章 血肉磨坊(八)第四百五十六章 談判指導方針第八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十一)第三十四章 戰爭機器(三)第二百四十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一)第九十八章 好望堡的新主人第五十三章 追逐戰(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網(四)第七章 狼羣(二)第二百六十章 誤判?第七十二章 海軍與海盜(七)第一百六十八章 躁動的年代第七十章 海軍與海盜(五)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三百零三章 戰爭歲月(四)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三十四章 燧發槍第十六章 深固根本(二)第四十一章 海試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四百八十章 南鐵公司(三)第十五章 混亂與秩序(一)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八十一章 大河以西(四)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三百一十章 貿易往返第八十二章 東方港的奧斯曼人(二)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八十三章 財富與銷贓(一)第二十七章 本土:外交(三)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三十章 航海學校第三百五十八章 魏氏經濟學(三)第六十七章 海軍與海盜(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燃燒的瓦爾迪維亞第四百八十七章 漂洋過海(十一)第七章 鴨子湖(三)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六十六章 頹勢與調整(二)第六十二章 東岸主義(六)第四十三章 這就開戰了?第三十三章 談判(一)第六十七章 海軍與海盜(二)第九十三章 馬島開發計劃(一)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五十九章 艱辛的建設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約第六十一章 決戰:插曲(三)第二百七十一章 澳洲的慘淡經營第三十六章 東岸見聞錄(續)第七十六章 決戰:尾聲(三)第三十六章 戰爭機器(五)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四十四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一)第四百八十章 南鐵公司(三)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爾家族第八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十一)第五十五章 訛詐第四百四十二章 漂洋過海(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渾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