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一)

二月份收穫季結束後,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數據也新鮮出爐了:各類糧豆總計收穫約4.75萬噸!這個數字比起農業部之前的摸底調查來說算得上是意外豐收了,因爲在他們原本的估算中產量可能還會少一些,大概在4.3萬噸左右,不過現在顯然增長了10%,讓大家都有些喜出望外。而隨着一些民兵大隊及輜重部隊解散,大量精壯勞動力得以返回家鄉,東岸的農業勢必也將率先迎來強勁的復甦,也許最壞的那段時間已經過去了?

在這些糧食中,小麥產量爲4.1萬噸,佔86.3%,爲國內第一大農作物;剩下的裡面稻米約佔8.4%,爲4000噸左右,是第二大農作物——這都是某些村的農戶們自己私下裡種的,即自種自收(非機械化收割),成本高昂,因此售價極貴;這兩種作物刨除後,剩下的就是玉米、高粱、紅薯、土豆之類的雜糧了,數量很少。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多年前曾經佔到東岸共和國糧食產量半壁江山的土豆已經不再是主流種植產品,這些作物的產量佔比從最巔峰時的55%一路快速下滑到不足5%。如今在國內一些農業鄉鎮(事實上全國大部分鄉鎮都是農業鄉鎮),土豆、紅薯什麼的農作物已經淪落到在水渠、田埂兩側的零碎地塊上栽種了,基本和蠶豆、芋頭、黑豆什麼的是一個待遇,成了一種農民們換換口味的雜糧——當然偶爾也會有農民們將這些東西帶到集市上出售。

土豆之類的高產作物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市場調節,直白點說就是這玩意兒賣不上價,遠不如小麥、稻米金貴。因此農戶們在覈算收支後,便果斷停止了這種作物的種植。再加上現在國家在倡導各鄉甚至各村統一種植、統一收割(土豆極費人力、且無法機械收割),並給出了大筆“農機下鄉專項補助”資金,引導農戶們購買農機收割作物,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土豆從農戶們的種植名單裡逐漸消失也就不足爲奇了。

當然了,在如今穀物一統東岸農產品市場的時候,產量日漸稀少的土豆、紅薯等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想必其價格也會逐漸提升,從而影響到一部分農戶重新種植這種作物,而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648年3月1日,隨着一聲汽笛長鳴,一列載着將近70噸小麥和10噸精製麪粉的火車緩緩開進了羅洽火車站內。然後負責裝卸的工人們立刻在工頭的指揮下開始卸載貨物,然後用馬拉軌道貨車運到不遠處的碼頭上,然後再通過滑輪吊杆往正停泊在專用碼頭內的船隻上吊裝。

此刻停泊在碼頭內的船隻一共有十七艘,其中八艘來自******、七艘來自荷蘭、兩艘來自英格蘭。所有的十七艘船隻都是從舊大陸過來的,來的時候裝滿了石墨、水銀、硫磺、鉛錫鋅等東岸急需的“零關稅目錄”上的物資,而走的時候自然要在東岸的港口內裝上一些商品返回了。

******人已經與東岸達成了正式的合作協議,雙方的合作也已經全面展開,因此經貿易部批准,羅洽大宗貿易中心從1648年3月起正式開始向******豐裕公署的代理商聖喬治商行供應東岸小麥,作爲******共和國糧食來源多樣化計劃的重要一環。

如今雖然整個歐洲範圍內的戰事有所緩解,但糧食產量的恢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雖然荷蘭人多方努力——比如開闢阿姆斯特丹到阿爾漢格爾斯克的糧食貿易航線,但阿姆斯特丹、塞維利亞、烏迪內等主要糧食交易市場上的價格依然高高在上,因此這使得東岸出口至******的糧食依舊得以維持住了每噸36元的高位。

“預留掉今年全年的糧食消耗,目前統計下來可供出口的小麥數量當在一萬噸左右,也可能會更多一些。”羅洽縣縣長、同時也兼任着羅洽大宗貿易中心主任的韓綱站在三樓的窗戶前,看着正在一樓大院內進行交易的各國商人,朝兼任國家儲備糧庫主任的農業部副部長鄭斌說道。

“應該在1.1萬-1.2萬噸之間,不過具體的情況還要再看。”鄭斌接過話茬說道,“依照南非、新華夏那邊傳過來的數據估算,今年應當會有1.3萬名明人移民來到本土。此外克里米亞人販賣的女奴、立窩尼亞移民、奧斯曼人轉賣的克里特島希臘居民,以及國內人口自然增長的部分,到今年年中七月份的時候,全國人口可能會突破十五萬人的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十五萬人一年的糧食消耗可不是小數目,要知道秋糧(6月)收穫可沒有夏糧高,再去掉一些深加工的糧食,因此保守起見的話,糧食出口要控制在一萬噸以內。差不多也能夠創造20萬元左右的利潤(部分糧食國營農場自收、部分糧食收購自農戶、部分糧食爲農戶上繳的公糧,小麥、高粱這兩種穀物在國內的收購價、銷售價都由官方指導,實行嚴格的管制措施),足夠今年交差了。”

“20萬元的利潤還是少了點,財政部預計今年全年的財政支出約爲375萬元,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韓綱搖了搖頭,說道:“你看吧,等到下半年秋糧入庫,上頭肯定會安排咱們再出口一批穀物、大豆或玉米的(秋糧主要收穫作物爲玉米和大豆,一般很少有人連種兩茬穀物),今年糧食出口要是不創造個35萬元以上的收益,我看政務院不會放過你們。”

“呵呵,多半如你所說。”鄭斌笑了笑,說道:“去年全年的財政赤字爲107.8萬元,財政部的聶大姐說了,今年不宜超過160萬元。這是紅線,超過了就是大家的失敗,是工作中存在問題。年初的時候纔剛從遠東發回來了整整120萬銀元,從拉普拉塔搞回來的現金也有接近90萬,再加上一些正在逐步變現的物資(財政部已在全國範圍內召開多次巡迴拍賣會),按理說怎麼着也能把這兩年不到270萬的窟窿給補上了吧……”

“但是今年的軍費開支又大增了!”韓綱和鄭斌相視搖頭,不約而同地嘆了口氣。

是啊,今年剛從遠東回來了三千六百多名官兵,雖然這些人戰鬥技能較渣,其他方面也是一塌糊塗,但在陸軍部的軍籍上,這些人可是正兒八經的僱傭兵編制,每月維持費用不下三萬元。若是開上前線(目前已經抵達聖菲開始作戰了),這月維持費用飆上五萬元也很正常,這一年下來就是60萬!

而且,財政部得出的今年財政赤字160萬的結論也是在去年的貿易數字上推算出來的,但隨着西班牙和法蘭西戰事的逐漸白熱化,東岸商品在法國市場上的銷售狀況也每況愈下,再加上越來越高的關稅,這利潤也是越來越薄,因此今年西歐市場(主要是法國)的貿易收入很可能會出現大幅度下滑。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危機感十足政務院要求下屬各部門深挖潛力,掀起出口創匯的高潮,然後再加大物資進口力度,以降低國內的物價漲幅。

其實,若是僅僅想支付這幾千軍隊一年的維持費60萬元,財政部也不是沒有辦法,無他,印鈔票就是了嘛!畢竟你支付銀元和支付鈔票給他們,都一樣會在國內造成通貨膨脹,錢這東西說到底是一種支配商品的能力,是商品本位制的具體表現。你政府手裡的商品數量本身並沒有增加,但卻已經提前印出了大量鈔票,這帶來的結果必然是貨幣貶值、通貨膨脹。

但銀元和鈔票不同。銀元是國際硬通貨,可以到國際市場上採購商品到國內來銷售,比如:巴西的糖、菸草、皮革,中美洲的木材、可可、水果,北美的鹹魚、醃肉,舊大陸的紅酒、高級皮毛等等。這些商品的輸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大抑制了國內通貨膨脹的速度,使得貨幣購買力並沒有出現駭人聽聞的下降。

從去年開始,很多荷蘭、葡萄牙、英格蘭商人就像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一樣,從舊大陸販賣東岸“零關稅目錄”上的各種物資到新大陸來,而支付這些貨物的費用顯然不可能用鈔票。比如現在羅洽港內的那些船隻就是這樣,特別是那兩艘來自英國的商船,就從新英格蘭販賣了數百噸的鹹魚、魚乾到東岸來,讓年捕魚量只有1800噸的東岸人喜出望外,而市場上的醃魚價格也是應聲而跌。東岸人爲了這些鹹魚支付給他們的就是小麥,這些英格蘭人將拉着小麥回到本國去販賣,要知道如今英格蘭也很缺糧。

而且,政務院在這兩年爲了應付財政危機而印發了大量銀行承兌匯票,目前也差不多將進入兌付高峰期,國內對現金現銀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大量出口換取白銀在這時候已經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而糧食作爲東岸出口創匯的傳統商品,自然也被上級賦予了極大的期望。況且現在國內小麥和高粱的價格是定死了的,大量出口也不會造成市面上的波動。

明年出售給荷蘭人和******人的糧食數量還要在今年的基礎上再遞增10%,不過現在看來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隨着牲畜種羣的擴大、土壤質地的逐漸改善和播種面積的逐漸擴大,明年東岸的糧食產量應該會出現井噴式增長,預示着經濟的全面復甦。

第一百三十六章 湖西(四)第二十八章 本土:外交(四)第三十二章 西進與鐵礦(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訪問”(二)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南方戰區(八)第一百二十八章 亂局(三)第二十二章 百萬法郎戰爭(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合作(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局(九)第二十五章 聖奧古斯丁(三)第二十八章 本土:外交(四)第一百零八章 煙臺(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序曲(三)第七十一章 海盜與海軍(六)第七十五章 參謀旅行(一)第二十一章 濟南(四)第二十章 深固根本(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亂局(一)第九十三章 馬島開發計劃(一)第九十六章 遠航船隊第一百零五章 新華夏、新危機(一)第六十四章 困難與希望(二)第八十六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一)第十章 南巴塔哥尼亞(三)第三百一十章 貿易往返第二百八十章 火燒營房事件(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漂洋過海(十一)第三十七章 河中堡的困境(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漂洋過海(八)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穫的里昂第二百四十五章 經濟調查(二)第六十五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市面(二)第一章 必須是穿越第四百零三章 新青島,新生活(四)第三十七章 河中堡的困境(一)第六十六章 決戰:主題(四)第三百四十二章 冬日(二)第六十一章 非洲航線(續一)第四十九章 波爾多風雲(六)第八十六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二)第二百十一章 遊擊(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戰爭與和平(二)第二百八十章 火燒營房事件(二)第五十三章 戰備之物資(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第四百十二章 且戰且退(一)第二十八章 聖奧古斯丁(六)第三十八章 血河(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移民起運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設第三十章 聖奧古斯丁(八)第三十三章 談判(一)第七章 鴨子湖(三)第一百十九章 見聞(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市場(三)第五十一章 特遣艦隊第二百二十八章 瘋狂的棉花第三百六十二章 嬗變的局勢第九章 大建設(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局(九)第四百六十三章 紛擾的歐洲局勢(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起義(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橋口屋第一百四十三章 底線不容侵犯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爾家族第三百七十九章 秘魯艦隊的絕唱(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南鐵公司(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湖西(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過海(四)第四十四章 波爾多風雲(一)第七十章章 明輪船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六十三章 鎩羽而歸的艦隊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聖菲,指日而克!(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九十七章 山間的戰鬥(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燃燒的瓦爾迪維亞第四百五十五章 南錐(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策應(七)第一百十八章 見聞(一)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場(一)第四百八十三章 西北鐵路(三)第五章 無意中的闖入者第四百九十四章 篳路藍縷(四)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三十五章 太平洋貿易第七十四章 海軍與海盜(九)第九十八章 重返黑水港(二)第三百零五章 第勒尼安海(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商業與外交(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方戰區(七)第五十四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炮擊事件第五十章 波爾多風雲(七)第三百八十七章 銅錢(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錢荒與票據(一)第九十章 返回(二)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