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軍的意志

盛夏的阿勞坎城(納塔萊斯港)還是比較溫暖的。這裡緯度雖然很高,但絕不是什麼窮山惡水之地,由於地近海洋,因此氣溫不是很低。也許這裡唯一的缺憾就是西邊大海上流經的洋流是寒流,這使得整個阿勞坎城及周邊地區的降水不是很豐富,換而言之,這裡有些乾旱。雖然每年的降水量不會像中國內蒙草原那樣小於蒸發量,但也強不到哪去,因此說實話,這裡的條件不是很適合種植農作物,農業還是要靠畜牧業來維持。

而阿勞坎城的居民們就是如此。這個城市的人口在短時間內暴增到了六千多人,但城外開發程度極低的農田卻提供不了大量城市人口所需的糧食,因此,這座阿勞坎人的核心據點與其說是城市,不如說是一個大型的農莊或者牲畜集市。

小維森特領導的阿勞坎解放軍將周邊廣闊區域內的牧場分給了最早跟隨自己起兵的一些部下,然後這些部下又將土地分給了自己麾下的戰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封建軍事貴族集團。這個集團以反抗西班牙人的壓迫爲凝聚力,不斷通過整合智利地區的阿勞坎人來壯大自己的力量。

只可惜整個智利地區大約20萬阿勞坎人基本都居住在北方,南方山區本就人口稀少,再加上農業條件也不咋滴,因此能夠承載的人口有限。阿勞坎解放軍要想發展,還是得朝北邊擴大影響力,今後若有機會的話,最好要將據點挪到奇洛埃島以北去,不然始終只能做一個蝸居在山裡的地方割據性質的小政權。

但若要挺進北方又談何容易!先不說西班牙人超出他們一截的武器裝備和戰鬥能力,單就說北方的阿勞坎人認不認同他們還是一個疑問。所謂的阿勞坎人,那也只是西班牙人的劃分方式,事實上這些智利原住民根本就不是一個民族或者部落,很多部落之間的仇怨並不小。雖然大家都在受西班牙人的殘酷剝削,但小維森特領導的阿勞坎解放軍去了智利中北部地區好不好發展還真不一定呢,他們在那裡的羣衆基礎可是基本爲零的。

而事實上也差不多如此。這支起源於奇洛埃島的武裝游擊隊最北也就推進到巴里奧斯港(蒙特港)一帶而已,游擊隊的主要創始人老維森特甚至還犧牲在了那片土地上。當時與這支游擊隊戰鬥的,除了西班牙白人以外,還有大量來自秘魯和智利北部的印第安人,這些人可都已經信了教、成了西班牙人的走狗——利馬軍團的主要構成就是這些印第安人——因此,向北推進,對現在阿勞坎游擊隊來說極端不現實。

阿勞坎人的死活東岸人雖然也會定期過問一下,但絕對談不上什麼關心,比如來自東岸共和國海軍太平洋特遣艦隊的黃楊上尉就是如此。他的座艦“東岸主義”號停泊在阿勞坎城附近唯一一座木質碼頭邊,一些傷病員正被水手們小心地擡了下來,然後送到碼頭邊的療養所——其實就是一些木屋——內修養或等待治療。本土派了幾名醫師在這裡,能做一些簡單的手術,同時他們專業的護理也能讓傷病員們康復地更快。

這裡位於阿勞坎城以北、後世博里奧斯港的位置上,東岸人的專用碼頭及貨倉就建在這裡。岸上有許多凌亂的小木屋,這都是碼頭上的巴塔哥尼人僕役們在附近砍伐建造的。這座港口及附近一公里的範圍內都已經被東岸人以一百頭牛的價格買下,先不管這筆交易合不合法,但至少就實際效果來看,東岸人的艦隊在這裡獲得了一個落腳點與後勤基地——雖然這個基地的面積侷促了點,只有一點幾平方公里。

黃楊上尉也跟着傷員們一起上了岸,岸上後勤基地的負責人法比安少尉迎了上來。法比安少尉是早期的東岸移民,同時也參加過1633年那場襲擊奇洛埃島和瓦爾迪維亞等地的軍事行動。退役後在東方縣定遠鄉擔任鄉武裝部副部長,算是東岸人着力培養的本土幹部了。此次戰爭興起,已經年逾四十的法比安再次應徵入伍,前來智利南部擔任後勤補給基地的主任一職。

他這個主任手頭只有五十個兵,還盡是巴塔哥尼人,大夥平時住在碼頭上的道教道觀內,一旦有太平洋特遣艦隊的船隻過來時便幫一把手,運運物資、接接傷員什麼的,總的來說還算比較清閒,因此熱情已經不必當年的法比安少尉還算比較滿意。

“長官,你讓我調查的事情已經搞清楚了。”法比安上尉走到黃楊身側,低聲說道:“在東北方的山裡真的有儲煤點,而且看樣子儲量很豐富,我們在多個地點試挖掘時都出現了煤層。不過煤層埋藏深淺不一,有的可以露天開採,有的恐怕就需要挖豎井然後坑道掘進了。不過煤炭質量都不錯,比本土的強多了,大部分都可用來做動力煤,洗選後供給海軍船隻使用問題不大。而且,據地質部的專家講,其中一些煤也是可以用來煉焦的,而且含硫量、含灰量都很小,工業價值較大,絕對值得開採。”

黃楊聞言點了點頭。法比安說的這個地方在後世叫里奧圖爾維奧,是阿根廷最大的一座煤礦,儲量豐富、煤炭品質較好,供給着阿根廷全國的工業生產所需。此番對這裡的勘探行動已經持續了很久,主要由海軍出資贊助,因爲這座煤礦在巴塔哥尼亞邊緣,離阿勞坎城只有幾十公里。若是開採出來,受益的當然是海軍自己了。

而海軍之所以願意出資勘探這座煤礦,其實主要還是因爲海軍部內很多人依舊對在東南太平洋一帶取得一個落腳點不死心。他們想在這裡取得一個港口都快想瘋了,爲此甚至不惜將民政部、農業部和交通部也拉上了自己的戰車。

他們給民政部畫的大餅是南太平洋移民航線,阿勞坎城是其終點站。這條移民航線只需二十來天便可從澳洲抵達南美,且全年任何時間都可以通航。抵達阿勞坎城的移民們暫時先居住在這裡,然後等待上級組織他們沿着加耶戈斯河向東,一路穿越整個巴塔哥尼亞高原,抵達大西洋沿岸的里奧加耶戈斯港,然後再乘船返回國內。這條移民路線比之走西澳、新華夏和南非的航線近了許多,也好走了許多,一路上移民的存活率必然很高,對民政部來說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當然了,這條航線本身也是海軍給交通部畫的大餅。因爲有了航線自然得有船、有水手,同時還得有港口。而穿越巴塔哥尼亞地區也得修一條公路或者鐵路吧,這無疑也是在擴大交通部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力,對他們來說求之不得。

最後農業部的好處當然就很明顯了,那就是智利、秘魯一帶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要知道,後世這裡的產量可是佔全世界漁業總產量的20%多的,就這還是智利、秘魯人在捕呢,要是換中國人來捕,產量會高到何種程度簡直不敢想象。因此,這個漁業資源十倍乃至數十倍於布蘭卡港附近的世界三大漁場之一對農業部來說也是必欲吞下的肥肉。

在拉了這麼多盟友後,海軍部終於在一些軍官們的推動下開始了實質性勘探、論證工作。此番勘察里奧圖爾維奧地區的煤礦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這個煤礦若是開發起來了,那麼海軍就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地從本土運煤到阿勞坎城來存儲備用了,而是可以就近從幾十公里外的煤礦內拉過來,方便得很。

現在唯一得障礙大概就是這裡是西班牙人名義上的領土,他們很可能不會允許外人涉足這裡。不過對海軍來說這又算得了什麼呢,那是文官白襯衫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對於海軍來說,他們需要主張自己的利益。

當然目前海軍實質上的頭號人物陸銘還是非常反感這種自說自話的獨走行爲的,因此這在實質上破壞了大局,給政府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無奈這是海軍的集體意志,甚至就連他的一些學生也在隱晦地請求他給予支持,在看到這種情況後,陸銘頓時感到很頭大:王啓年這些鳥人這麼多年來把海軍玩成了什麼樣子了?簡直和陸軍那幫兵痞沒什麼兩樣,完全目無國家嘛!

想到這裡,陸銘就暗暗發狠:等打完這仗,老子得和執委會溝通一下,好好整肅整肅海軍。一些不稱職的軍官趁早拿下,省得將來變成陸軍那種自說自話的軍事團體,而這也正是大局觀頗重的陸銘所無法忍受的。

不過說到海軍的行動,已經在秘魯外海遊蕩了將近兩個多月的東岸海軍差不多準備結束秘魯一帶的戰鬥了,至少也準備暫且回到阿勞坎城一帶休整兼補充彈藥。西班牙秘魯艦隊全滅後,他們乾脆也裝起了死,只顧守好陸地,其他的也不管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陸銘決定率領艦隊南下,看情況是否將智利一帶犁一遍。因爲現在智利和秘魯之間的聯繫事實上已被截斷了(陸上不是沙漠就是高山),東岸人可以很安逸地派遣陸軍上岸,然後將兵力薄弱的智利地區的西班牙殖民城鎮挨個點名。

不過在做這一切之前,太平洋臨時特遣艦隊的官兵們首先需要進行一番補給——主要是彈藥,黃楊上尉的戰列艦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分批南下補給的。

第一百零八章 殖民統治與朝鮮人第三十四章 南鐵速度第一百零五章 打草谷(二)第九章 穩定增長的經濟第六十章 決戰:插曲(二)第三百六十章 震動全魯第四百三十三章 資本(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丘區(二)第四十一章 杭州灣(二)第三十章 聖奧古斯丁(八)第二十四章 聖奧古斯丁(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社會變遷(七)第五十八章 “破浪”號的首航(三)第六十一章 決戰:插曲(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船舶與航運(二)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五十一章 戰備之船舶(一)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五十章 獵殺第三百十八章 軍隊與財政(三)第二百六十章 誤判?第十九章 深固根本(五)第九十八章 附屬地建設(五)第一百十二章 橡膠第四十章 杭州灣(一)第九十章 返回(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風起雲涌(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局(九)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船舶與航運(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一百十六章 新的援軍第二十七章 詭異的局勢第八十五章 財富與銷贓(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社會變遷(七)第六十六章 決戰:主題(四)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軍的意志第五十四章 波爾多風雲(十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圍困第三百十四章 新的拓殖(四)第十六章 善後處置(二)第四百十六章 抱犢崮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線(續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十三章 糧食問題第九章 新移民(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男爵的回信第一百八十三章 影響(二)第六十二章 炮艦外交(二)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第二百零九章 血肉磨坊(八)第五十一章 繳公糧第六十一章 東岸主義(五)第二百六十五章 網(三)第十一章 新移民(四)第三十二章 西進與鐵礦(二)第四十四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一)第九章 穩定增長的經濟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華夏、新危機(六)第三百八十章 戰爭與和平(一)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爾家族第一百十二章 漁汛第五十八章 南方的英國人(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丘區(二)第五十三章 漂洋過海(十五)第三百十四章 新的拓殖(四)第三百八十三章 東線無戰事(一)第二十七章 大開發:“剿匪”第一百六十七章 橋口屋第一百六十七章 橋口屋第三十二章 東岸見聞錄(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哈巴羅夫的抉擇(二)第一章 非洲航線(一)第十七章 南方共同市場(二)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第一百零二章 本土的準備(三)第六章 狼羣(一)第二十二章 漂洋過海(十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南錐(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去國離鄉(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第六十六章 新一屆政府第九十一章 表兄(四)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八十章 偉大的航行(五)第九十七章 山間的戰鬥(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商業與外交(六)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發展第三百六十三章 不能放棄的土地第一百九十六章 南方車輛廠第六十四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五)第四章 公司在行動第十二章 鬚鯨港的戰鬥第三百三十九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場面第四十一章 血河(四)